首頁 > 職責大全 > 工地工人入場安全教育內容

工地工人入場安全教育內容

2024-07-23 閱讀 2508

一.事故形成機理

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共同偶合形式的。間接原因是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后者雖是間接原間,但它卻是背景因素,而且是事故發生的本質原因。

從事故形成機理看,我們要保證安全生產,除必須依靠科學的安全管理和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外,應廣泛開展安全生產的宣傳教育,使各級領導和廣大職工群眾,真正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必要性、懂得安全生產、文明生產的科學性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自覺地遵守國家和企業各項安全生產法令、規程和規章制度。下面專講建筑工人在施工生產中應注意事項和一些安全操作規程。

二.一般規定

工人入場安全教育主要根據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83)城勞字第333號文印發的《國營建筑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條例》和國家建工總局(80)建工勞字第24號文印發的《建筑安裝工人安全技術操作規度》的有關規定,結合施工中一些實際情況進行的。

1.參加本企業生產的職工要熱愛本職工作,努力學習,提高政治、文化、業務水平和操作技能,積極參加安全生產的各種活動,提出改進安全工作的意見,搞好安全生產。

2.遵守勞動紀律,服從領導和安全檢查人員的指揮,工作時思想集中,堅守崗位,未經許可不得從事非本工種作業;嚴禁酒后上班。

3.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包括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和質量的操作規程等,不得違章指揮和違章作業;對違章指揮的指令有權拒絕,并有責任制止他人違章作業)

4.聽從班組長和現場施工員的指揮,服從分配,團結一致,共同完成好生產任務。

三.施工現場:

5.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進入施工現場必須戴好安全帽、扣好帽帶;不得穿拖鞋、高跟鞋或光腳上班;不得穿硬底和帶釘易滑鞋上高空。

6.施工現場的各種設施,“四口”防護,安全標志、警示牌,安全操作規程牌等,不得任意拆除或挪動,要移動必須經現場施工現場負責人同意方可。

7.施工現場設的交通指示標志,不得隨意拆拿;場內工作要注意車輛來往及機械吊裝。

8.不得在工作地點或工作中開玩笑、打鬧以免發生事故。

9.不得帶小孩進入施工場地,不得叫小攤販進入工地賣點心。

10.起重機械在工作中,任何人不得從起重臂下或吊物下通過。

11.井字架搖頭扒桿回轉半徑以內(一般7M)非操作人員不得進入、當重物升空后任何人不得從吊物不通過。

12.井字架吊籃在運行中,任何人不準將頭、手、身體伸入井架內,吊籃升空后不得從吊籃下通過,吊籃未停穩前任何人不得入內取物。

13.乘坐人貨電梯,應待電梯停穩后,按順序先出后進,不得爭先恐后,不得站在危險部位候梯。

14.砂漿機在運轉時,機筒口的灰漿不準用砂鏟、掃帚刮掃,砂漿機料口的防護柵要完好,不準站在砂漿機的防護柵上倒水泥,以防工具或腳滑進砂漿機造成事故。

15.砼攪拌機在運行中、任何人不得將工具伸入筒內滑料,進料斗升起時,嚴禁任何人在料斗下通過或停留。

16.現場電源開關、電線線路和各種機械設備。非操作人員不得使用。

17.使用手持電動工具,應穿戴好個人防護用品.電源線要架空。

四.高處作業:

18.什么叫高處作業:根據GB3608?3,規定,“凡在墜落高度基準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墜落的高處進行的作業,均稱為高處作業?!?/p>

高處作業指的是在建筑、設備、作業場地、工具設施等的高部位作業,亦包括作業時的上下攀登過程。

19.凡是患有高血壓病、心臟病、貧血病、癲癇病以及其他不適于上高處作業的,不得從事高處作業。

20.上高處作業前應檢查所要使用工具是否完好,所攜帶工具應放在工具袋內,隨用隨取。操作前應檢查操作地點是否安全,道路是否暢通,防護措施是否完善。工作完成后應將所使用工具收回,以免掉落傷人。

21.高處作業,不準上下拋擲工具、材料等物,不得在高處作業下主操作,如確需要上下交叉作業必須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

22.在沒有防護設施的高處、懸崖和陡坡作業,必須系安全帶。

23.遇有惡劣氣候,風力在六級以上時,應停止高處露天作業。

24.暴風雨過后,上崗前要檢查自已操作地點的腳手架有無變形歪斜。如有變形及時通知班組長或施工員,派人維修,確認安全后方可上架操作。

25.不得站在磚墻上或其他危險部位安模、砌墻、劃線、刮縫等。

26.在外腳手架未搭設前,或在外墻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不得從事外墻安裝模板,砌墻作業。

27.登高作業都應從規定的斜道或扶梯上下,嚴禁跳躍或攀登腳手架桿、井字架或利用繩索上下,也不得攀登起重臂或隨同運料的吊籃吊物上下。

28.在高處或腳用架上行走,不要東張西望;在休息時不要將身體倚靠在欄桿上,更不要坐在欄桿上休息,不準在腳手架上午休。

五.吊運、堆放材料:

29.現場材料堆放要整齊穩固成堆成垛,搬運材料,半成品等到應由上而下逐層搬取,不得由下而上或從中間抽取,以免造成倒垛傷人毀物事故。

30.吊運零星材料,應用吊籠,吊運砂漿應用材料斗,并不得裝得過滿。

31.用斗車運送材料,行走中兩車距離應大于2M,坡道應大于10M。

六.使用腳手架

32.腳手架、腳手架的防護欄桿邊墻點、剪刀撐以及其他防護設施,未經施工負責人同意,,不得私自拆除移動。如因施工需要必須經施工負責人批準方可拆除或移動。并采取補救措施,施工完畢或停歇時要立即恢復原狀。

33.搭設內架不得有臨時觀點,不得隨便用定型模板,未安裝的門窗框、扇。臨時靠坪設架。單排架子橫桿一般不準架在已安裝的門窗框扇上。

34.單排架搭在窗臺上的橫桿應設墊木,并不得壓在窗扇上,壓在門窗中樘上的橫桿下應設支撐,并固定年固。不準用53加侖油桶相疊搭架使用。

35.內腳手架寬度不應小于60CM,立桿間距離在150~200CM以內。使用活動鋼筋(管)人字架,如有變形應先調直后使用,活動架堅起后,應掛上撐鉤。

36.所有內架搭設必須牢固,不得有探頭板,(架板一端伸出橫桿長度大于20CM為探頭板)。不使用5×10模骨當架板,架上只準堆放少量材料和單人操作。

37.半架寬度不得小于40CM,高度不得超過60CM,并須和架內側立桿綁扎牢固。

38.架上用木凳搭設半架應固定牢靠,兩只凳腳底端用木板連在一起,以保持凳子在架板上的平穩和架板受力均勻,只準站人操作。

39.室內粉刷架不得用單桿斜靠墻上吊繩設架操作。

40.高外作業不準用磚頭墊高架板,也不得在架板上墊磚站人操作。

41.鋼架板在使用前應檢查有無斷裂或缺少拼板;竹木架板使用前要檢查有無腐爛、斷裂。

七.使用梯子

42.梯子(木):

(1)使用梯了不得缺檔,不得墊高使用權用,梯子橫檔(踏板),不得小于4×45CM,踏板間距以30CM左右為宜;梯梁斷面應大于3×8CM,長度不得超過5M,木梯寬度不得小于30CM。

(2)使用梯子時上端要扎牢,下端要采取防滑措施,單面梯子與地面夾角以60~70度為宜(GB7059.1-86規定為75±5°)。

(3)梯子上部第二個踏板為最高安全站立高度,第一個踏板不得站人或超過,

(4)梯子上只允許一人操作,梯子上有人不準移動。

(5)人字梯(折梯)在梁中應設撐桿(鉤)并能鎖固。

(6)在通道處使用梯子,應有人監護或設置圍欄。

八.雜物清理

43.清理安全網,如須進入安全網,事前必須先檢查安全網的質量,支桿牢是否牢靠,確認安全后,方可進入安全網清理。清理時一手抓住網筋,一手清理雜物,禁止人站立安全網上,雙手清理雜物或往下拋擲。清理雜物時,地面應設監護人,禁人入內,或是加設圍欄。

44.在建工程每層清理的建筑垃圾余料應集中運至地面,禁止隨便由高層往下拋擲,以免造成塵土飛揚和掉落物傷人。

九.防火防爆

45.不準在臨時工棚內使用電爐、煤油爐,不準任意設灶。

46.在易燃、易爆場所工作,嚴禁明火、吸煙等。

47.消防器材、用具、砂堆、消防用水等不得挪做他用或移動。

十.夜間施工

48.夜間施工應有足夠的燈光、照明燈具應架高使用。室內不低2.5M,室外不低于3M,線路應架空,導線絕緣應良好,燈具不得掛或綁在金屬架上或腳手架和樹上。

49.在臨時工棚和宿舍內使用的照明電燈根據消防規定以60W以下為宜。

50.非電工不得亂拉亂接或隨便移動電源線和照明燈具。

補充教育:

接受教育人:教育人:

篇2:某工地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安全生產是我們施工過程中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環。為了讓廣大員工提高和加強在施工中的自我安全防范能力,保證工地的文明施工,展現我公司各項目部良好的形象風貌,根據有關文件規定和公司要求,特作如下規定,望各項目經理部自覺遵照執行:

一、新工人入場安全教育制度

1、新工人入場必須提供身份證復印件,由項目經理上報公司登記。

2、項目經理部對全體新工人,必須進行入場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主要內容:(1)貫徹黨和國家關于施工安全的方針、政策、法令的規定。(2)安全管理規定。(3)機電及各工種的技術操作規程。(4)施工生產中的危險區域在安全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及預防措施。(5)塵毒危害的防護。(6)執行入伍教育、現場教育、崗位教育,三級安全教育制度。經安全教育合格后方能進場施工。

3、特殊工種工人必須持證上崗;嚴禁無證上崗作。

4、在施工中途不得隨意更換主要施工人員。如需換人,須上報公司工程部。二、施工過程中安全教育

1、經過項目經理部進行安全入場教育的工人,入場施工時,交待工作任務的同時,必須交待安全,有針對性的再次提高安全生產知識和防范能力。2、項目經理隨時檢查現場安全防護情況。如發現不安全因素,應及時采取措施,把不安全隱患消失在事故發生之前。

3、項目經理每天對本項目部組員交待任務的同時,亦必須交待安全。著重交待當天任務范圍內所涉及的安全工作注意事項。不屬本工種工作范圍內的事,切忌出手搭、拆或操作,并安全交待記錄。4、項目經理部每月初組織一次安全生產檢查,并召開全體員工會議進行教育和宣傳。督促貫徹有關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責任感。三、施工現場安全生產條約

1、進入施工現場的所有人員,必須佩戴合格安全帽,佩帶工作證,穿工作服,衣冠整潔,不打赤腳,不準穿拖鞋,不光背赤膊,注意個人形象,不得違反安全禁令。

2、高空作業必須系安全帶,梯上作業必須有人扶梯。

3、禁止在"嚴禁煙火"區內吸煙。愛護消防器材,不得隨意挪用。

4、一切用電必須安全接地,并通過漏電保護裝置,各種機械不得帶"病"工作,不準超負荷使用,不準在運轉中維修保養。

5、現場電線線路不得隨意亂搭亂接,未經同意不準私自安裝插座。電動設備必須一機一閘,嚴禁一閘多機共用,臨時停工停電或是下班退場,都應關閘切斷電源,各閘不準用其他金屬物代替保險絲。

6、堅持現場文明施工,做到工完料清,不造成人為的浪費。

7、講文明,尊敬上級,團結同志;不說臟話、粗話,不打架、不酗酒鬧事。

8、遵守項目經理部多項規章制度,按照作息規定時間上下班,按時休息。

9、愛護公共財物,不損壞生產、生活設施;不隨意亂涂亂畫。節約用水和用電。

深圳市**智能系統有限公司2011年10月

篇3:工地安全教育培訓制度

安全教育是提高全員安全素質,實現安全生產的基礎,通過安全教育,提高企業各級生產管理人員和廣大職工搞好安全工作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增強安全意識,掌握安全生產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術水平,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一、明確安全教育內容:

1、安全生產思想教育:為安全生產奠定基礎,通常從加強安全生產政策法規標準和勞動紀律教育兩個方面進行。

2、安全知識教育:工程項目概況、施工工藝、方法、危險區域、危險部位、各種不安全因素等級其安全防護的基本知識和注意事項。

3、安全技能教育:結合本工種或專業特別,實現安全操作、安全防護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術知識。

4、事故實例教育:在安全生產教育中,結合典型的事故教訓,進行案例教育,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防止今后類假事故的發生。

5、法制教育:定期和不定期對職工進行遵紀守法的教育,以杜絕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的發生。

二、項目經理必須先受教育:

項目經理是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其思想認識提高了,就能將安全生產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帶頭遵守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對群眾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項目經理要自覺學習安全法規、技術知識,提高安全意識和安全管理工作領導水平。

三、堅持三級教育:

新工人入場和作業人員調換工種必須進行公司、工程項目部和班組三級教育,這是施工現場必須堅持的安全生產基本教育制度,經三級教育考核合格者方能進入工作崗位,并建立三級教育卡歸檔備查。

三級教育內容:

1、公司教育:安全生產政策、法規、標準、規章制度、安全紀律、事故案例,發生事故后如何搶救傷員、排險、保護現場和及時報告。

2、工程項目部教育:施工安全基本知識,安全生產制度、規定及安全隱患注意事項:本工種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機械設備電氣安全及高處作業安全基本知識;防毒、防塵、防火、防爆、緊急情況安全技術和安全疏散知識;防護用具、用品使用基本知識。

3、班組教育:本班組作業及安全技術操作規程;班組安全活動制度及紀律;愛護和正確使用安全防護裝置、設施及個人勞動防護用品;本崗位易發生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對策;本崗位的作業環境及使用的機械設備、工具的安全要求。

四、加強特種作業人員培訓:

特種作業人員除一般安全教育外,必須經國家規定的有關部門進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術培訓,并經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證后,方準獨立作業,同時要參加按規定時間進行復審。

五、管理人員年度考核

施工管理人員每年要進行安全培訓,專職安全員每天參加集中培訓,經考核合格才能上崗。

六、開展經常性教育

1、經常性教育內容:勞動保護、安全生產法規及有關文件;各部門、職工的生產責任制和崗位職責;遵章守紀,崗位安全技術操作規程;事故案例及教訓,安全技術先進經驗。

2、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時,要對操作人員進行安全教育。

3、班組每周開展一次安全活動日,利用班前或班后進行,活動內容要有針對性,要記錄歸檔。

4、適時安全教育:工程突擊趕任務,工種接近收尾時;施工條件好時;季節氣候變化,外界不安全因素影響;節假日前后;要抓緊教育,使之警鐘長鳴。

5、糾正違章教育,對違反安全規章制度而導致重大險情或已遂事故的責任者,進行違章糾正教育,對于情節嚴重的違章事件,除教育責任者外,還應通過適當的形式現身說法擴大教育方面。

七、安全教育形式

安全教育可以根據各自的特點,因地制宜,采取舉辦學習班,安全知識講座、報告會、智力競賽、圖片展、黑板報、墻報、簡報等多種形式,避免枯燥無味,流于形式,并堅持經?;?、制度化,講究實效。

項目經理:中交·王府景二期一標段第二分部

2013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