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防治設施管理制度
為加強環境污染防治設施(以下簡稱防治設施)的管理,保證防治設施有效地運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有關法律和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公司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1、本辦法所稱防治設施,是指為防治環境污染而建設的各種處理、凈化、控制和綜合利用污染物及防治其他公害的設施。
2、公司擁有防治設施的單位,應制定考核指標,將防治設施的管理納入本單位的管理體系。
3、擁有防治設施的單位應做到:
(1)、經防治設施處理后的排放物達到規定的排放標準,或者防治設施的實際處理能力和污染物的排放濃度達到防治設施的設檢要求。
(2)防治設施與產生污染物的相應設施同時運轉,同時維護;
(3)有專門操作防治設施的人員和管理人員,有健全的崗位責任制、設備維修保養制度、操作規程、監視監測等制度;
(4)建立防治設施日常運行情況記錄臺帳,并按規定定期向公司主管部門填報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表。
4、需暫停、拆除、閑置、改造或更新的防治設施,應經設備部審核后報安全環保部審批。
5、防治設施因事故停止運轉,應立即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并在二十四小時內向行業主管部門和當地環境保護部門報告情況,防治設施停運可能使環境受到嚴重污染的,應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
6、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責令其限期改正外,對單位給予警告,可以并處三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并對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者給予行政處分,并處100-200元罰款。
(1)拒報、謊報防治設施運行情況,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2)未經環境保護部門同意,擅自停用防治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排放標準;
(3)違反本辦法規定造成污染事故的。
篇2:煤礦生產聲環境污染防治措施
露天礦噪聲源主要來自穿孔、采掘、運輸、推土機和壓氣等設備的運轉和爆破作業。設計采取以下降噪措施:
(1)采場爆破噪聲及振動污染控制措施:根據巖性和開采參數,本設計采用先進爆破技術,以毫秒級的時間間隔,按一定順序分段起爆,從而減少炸藥消耗量,降低爆破振動,并可有效降低采場穿孔爆破產生的噪聲、振動和粉塵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禁止夜間起爆。
(2)在總體布置時工業場地盡量遠離采掘場、排土場及礦山道路沿線布置;考慮工業場地內廠房、車間產生高噪聲源的特點,工程設計時將產生高強聲級的廠房車間相對集中布置。同時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和增設輔助車間(倉庫等)對噪聲傳播起到遮擋作用。
(3)機電產品選用時,除考慮滿足生產工藝技術要求外,選型還必須考慮產品具備良好的聲學特性(高效低噪),向供貨制造設備廠方提出限制噪聲要求。
(4)利用綠化的多種環境功能,增加綠化面積,加強綠化的維護,通過綠化帶的隔離,使環境噪聲達到標準要求。
(5)高噪聲設備盡量放置在廠房內,并盡量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層,基礎應采取減振措施,廠房門窗做好隔聲措施,局部作隔聲處理,如對鍋爐引風機作局部隔聲。
(6)當對某些聲源采取上述措施后,噪聲仍未達到規定標準以下時,可設操作人員隔聲值班室,操作人員可實行輪換工作制,以減少與噪聲的接觸時間,同時給操作人員配發勞保用品,如耳塞、護耳器等,以降低噪聲對人耳的損傷。
篇3:防治環境污染措施
(1)妥善處理泥砂漿水,未經處理不得直接排得城市排水設施和河流。
(2)除設有符合規定的裝置外,不得在現場熔融瀝青或者焚燒油氈、油漆以脫離其它會產生有毒有害煙和惡臭氣體的物質。
(3)用密封式的圈筒管道或者采取其他措施,處理高處廢氣物,嚴禁由高處向下拋撒。
(4)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過程中的揚塵。
(5)施工現場的有毒有害棄衛生所應做妥善處理,禁止將有毒有害廢棄物用做土方回填。
(6)產生噪聲、振動的施工機械,應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減輕噪聲擾民和職業危害。
(7)運輸散體、流體建筑材料或清運垃圾等,載體要嚴密,裝運要適量,運輸中不得撒漏飛揚,污染市容。建筑垃圾要清運到當地規定的地點卸放。
(8)于受技術、條件限制、對環境的污染不能控制在規定范圍內的單位,事先報請當地人民政府的建設行政管理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