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環(huán)境污染應急處置方法規(guī)程

環(huán)境污染應急處置方法規(guī)程

2024-07-15 閱讀 9150

一氧化碳(CO)應急處理處置方法:

一、泄漏應急處理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qū)人員至上風處,并立即隔離150m,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消防防護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霧狀水稀釋、溶解。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將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也可以用管路導至爐中、凹地焚之。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后再用。

二、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tǒng)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佩帶自吸過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緊急事態(tài)搶救或撤離時,建議佩帶空氣呼吸器、一氧化碳過濾式自救器。

眼睛防護:一般不需要特別防護,高濃度接觸時可戴安全防護眼睛。

身體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

手防護:戴一般作業(yè)防護手套。

其它:工作現(xiàn)場嚴禁吸煙。實行就業(yè)前和定期的體驗。避免高濃度吸入。進入罐、限制性空間或其它高濃度區(qū)作業(yè),須有人監(jiān)護。

三、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脫離現(xiàn)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呼吸心跳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術。就醫(yī)。

滅火方法:切斷氣源。若不能立即切斷氣源,則不允許熄滅正在燃燒的氣體。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滅火劑:霧狀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硫化氫(H2S)應急處理處置方法:

一、泄漏應急處理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qū)人員至上風處,并立即進行隔離,小泄漏時隔離150m,大泄漏時隔離300m,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從上風處進入現(xiàn)場。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霧狀水稀釋、溶解。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將殘余氣或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水洗塔或與塔相連的通風櫥內。或使其通過三氯化鐵水溶液,管路裝止回裝置以防溶液吸回。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后再用。

二、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tǒng)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佩帶過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緊急事態(tài)搶救或撤離時,建議佩帶氧氣呼吸器或空氣呼吸器。

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身體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

手防護:戴防化學品手套。

其它:工作現(xiàn)場嚴禁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畢,淋浴更衣。及時換洗工作服。作業(yè)人員應學會自救互救。進入罐、限制性空間或其它高濃度區(qū)作業(yè),須有人監(jiān)護。

三、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著,用流動清水沖洗。就醫(yī)。

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至少15分鐘。就醫(yī)。

吸入:迅速脫離現(xiàn)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yī)。

滅火方法:消防人員必須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斷氣源。若不能立即切斷氣源,則不允許熄滅正在燃燒的氣體。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滅火劑:霧狀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氯氣(Cl2)應急處理處置方法:

一、泄漏應急處理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qū)人員至上風處,并立即進行隔離,小泄漏時隔離150米,大泄漏時隔離450米,嚴格限制出入。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霧狀水稀釋、溶解。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將泄漏物導至還原劑(酸式硫酸鈉或酸式碳酸鈉)溶液。也可以將漏氣鋼瓶浸入石灰乳液中。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后再用。

廢棄物處置方法:建議把廢氣通入過量的還原性溶液中(亞硫酸氫鹽、亞鐵鹽、硫代亞硫酸鈉溶液),中和后用水沖支下水道。廢水中的氯氣和氯化鋁電解中氯氣回收。

二、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tǒng)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建議佩戴空氣呼吸器或氧氣呼吸器。緊急事態(tài)搶救或撤離時,必須佩戴氧氣呼吸器。

眼睛防護:呼吸系統(tǒng)防護中已作防護。

身體防護:穿帶面罩式膠布防毒衣。

手防護:戴橡膠手套。

其它:工作現(xiàn)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畢,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進入罐、限制性空間或其它高濃度區(qū)作業(yè),須有人監(jiān)護。

三、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著,用大量清水沖洗。就醫(yī)。

眼睛接觸: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

吸入:迅速脫離現(xiàn)場至空氣新鮮處。呼吸心跳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術。就醫(yī)。

滅火方法:本品不燃。消防人員必須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離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風處滅火。切斷氣源。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滅火劑:霧狀水、泡沫、干粉。

氨氣中毒(NH3)應急處理處置方法:

一、泄漏應急處理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qū)人員至上風處,并立即進行隔離150米,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高濃度泄漏區(qū),噴含鹽酸的霧狀水中和、稀釋、溶解。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將殘余氣或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水洗塔或與塔相連的通風櫥內。儲罐區(qū)最好設稀酸噴灑設施。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后再用。

廢棄物處置方法:建議廢料液用水稀釋,加鹽酸中和后,排入下水道。造紙、紡織、肥料工業(yè)中的含氨廢料回收使用。

二、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tǒng)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建議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緊急事態(tài)搶救或撤離時,必須佩戴空氣呼吸器。

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身體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

手防護:戴橡膠手套。

其它:工作現(xiàn)場嚴禁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畢,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三、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著,應用2%硼酸液或大量流動清水徹底沖洗。就醫(yī)。

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至少15分鐘。就醫(yī)。

吸入:迅速脫離現(xiàn)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yī)。

滅火方法:消防人員必須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斷氣源。若不能立即切斷氣源,則不允許熄滅正在燃燒的氣體。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滅火劑:霧狀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篇2:突發(fā)環(huán)境污染事故處置措施規(guī)程

(一)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及處置措施

⑴進入泄漏現(xiàn)場進行處理時,應注意安全防護

•進入現(xiàn)場救援人員必須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器具。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實施救援工作。

•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事故中心區(qū)應嚴禁火種、切斷電源(視具體情況)、禁止車輛進入、立即在邊界設置警戒線。根據事故情況和事故發(fā)展,確定事故波及區(qū)人員的撤離。

•如果泄漏物是有毒的,應使用專用防護服、隔絕式空氣面具。為了在現(xiàn)場上能正確使用和適應,平時應進行嚴格的適應性訓練。立即在事故中心區(qū)邊界設置警戒線。根據事故情況和事故發(fā)展,確定事故波及區(qū)人員的撤離。

•應急處理時嚴禁單獨行動,要有監(jiān)護人,必要時用水槍、水炮掩護。

⑵泄漏源控制

•關閉閥門、停止作業(yè)、啟動事故應急放置池(罐)或改變工藝流程、物料走副線、局部停車、打循環(huán)、減負荷運行等。

•堵漏。采用合適的材料和技術手段堵住泄漏處。

⑶泄漏物處理

•圍堤堵截:筑堤堵截泄漏液體或者引流到安全地點。貯罐區(qū)發(fā)生液體泄漏時,要及時關閉雨水閥,防止物料沿明溝外流。

•稀釋與覆蓋:向有害物蒸氣云噴射霧狀水,加速氣體向高空擴散。對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現(xiàn)場施放大量水蒸氣或氮氣,破壞燃燒條件。對于液體泄漏,為降低物料向大氣中的蒸發(fā)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蓋物品覆蓋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蓋層,抑制其蒸發(fā)。

•收容(集):對于大型泄漏,可選擇用隔膜泵將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內或槽車內;當泄漏量小時,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

•廢棄:將收集的泄漏物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用消防水沖洗剩下的少量物料,沖洗水排入污水系統(tǒng)處理或收集后委托有條件的單位處理。

(二)危險化學品火災事故及處置措施

•先控制,后消滅。針對危險化學品火災的火勢發(fā)展蔓延快和燃燒面積大的特點,積極采取統(tǒng)一指揮、以快制快;堵截火勢、防止蔓延;重點突破、排除險情;分割包圍、速戰(zhàn)速決的滅火戰(zhàn)術。

•撲救人員應占領上風或側風陣地。

•進行火情偵察、火災撲救、火場疏散人員應有針對性地采取自我防護措施。如佩戴防護面具,穿戴專用防護服等。

•應迅速查明燃燒范圍、燃燒物品及其周圍物品的品名和主要危險特性、火勢蔓延的主要途徑,燃燒的危險化學品及燃燒產物是否有毒。

•正確選擇最適合的滅火劑和滅火方法。火勢較大時,應先堵截火勢蔓延,控制燃燒范圍,然后逐步撲滅火勢。

•對有可能發(fā)生爆炸、爆裂、噴濺等特別危險需緊急撤退的情況,應按照統(tǒng)一的撤退信號和撤退方法及時撤退。(撤退信號應格外醒目,能使現(xiàn)場所有人員都看到或聽到,并應經常演練)。

•火災撲滅后,進入現(xiàn)場人員仍要注意防護,除預防火災復燃外,更要防止危險化學品及其分解物的中毒。要派人監(jiān)護現(xiàn)場,消滅余火。起火單位應當保護現(xiàn)場,接受事故調查,協(xié)助公安消防監(jiān)督部門和上級安全管理部門調查火災原因,核定火災損失,查明火災責任,未經公安監(jiān)督部門和上級安全監(jiān)督管理部門的同意,不得擅自清理火災現(xiàn)場。

(三)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火災事故及處置措施

⑴撲救氣體火災切忌盲目滅火,即使在撲救周圍火勢以及冷卻過程中不小心把泄漏處的火焰撲滅了,在沒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況下,也必須立即用長點火棒將火點燃,使其恢復穩(wěn)定燃燒。否則,大量可燃氣體泄漏出來與空氣混合,遇著火源就會發(fā)生爆炸,后果將不堪設想。

⑵首先應撲滅外圍被火源引燃的可燃物火勢,切斷火勢蔓延途徑,控制燃燒范圍,并積極搶救受傷和被因人員。

⑶如果火勢中有壓力容器或有受到火焰輻射熱威脅的壓力容器,能疏散的應盡量在水槍的掩護下疏散到安全地帶,不能疏散的應部署足夠的水槍進行冷卻保護。為防止容器爆裂傷人,進行冷卻的人員應盡量采用低姿射水或利用現(xiàn)場堅實的掩蔽體防護。對臥式貯罐,冷卻人員應選擇貯罐四側角作為射水陣地。

⑷如果是輸氣管道泄漏著火,應首先設法找到氣源閥門。閥門完好時,只要關閉氣體閥門,火勢就會自動熄滅。

⑸貯罐或管道泄漏關閥無效時,應根據火勢大小判斷氣體壓力和泄漏口的大小及其形狀,準備好相應的堵漏材料(如軟木塞、橡皮塞、氣囊塞、粘合劑、彎管工具等)。

⑹堵漏工作準備就緒后,即可用水撲救火勢,也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滅火,但仍需用水冷卻燒燙的罐或管壁。火撲滅后,應立即用堵漏材料堵漏,同時用霧狀水稀釋和驅散泄漏出來的氣體。

⑺一般情況下完成了堵漏也就完成了滅火工作,但有時一次堵漏不一定能成功,如果一次堵漏失敗,再次堵漏需一定時間,應立即用長點火棒將泄漏處點燃,使其恢復穩(wěn)定燃燒,以防止較長時間泄漏出來的大量可燃氣體與空氣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從而存在發(fā)生爆炸的危險,并準備再次滅火堵漏。

⑻如果確認泄漏口很大,根本無法堵漏,只需冷卻著火容器及其周圍容器和可燃物品,控制著火范圍,一直到燃氣燃盡,火勢自動熄滅。

⑼現(xiàn)場指揮應密切注意各種危險征兆,遇有火勢熄滅后較長時間未能恢復穩(wěn)定燃燒或受熱輻射的容器安全閥火焰變亮耀眼、尖叫、晃動等爆裂征兆時,指揮員必須適時做出準確判斷,及時下達撤退命令。現(xiàn)場人員看到或聽到事先規(guī)定的撤退信號后,應迅速撤退至安全地帶。

⑽氣體貯罐或管道閥門處泄漏著火時,在特殊情況下,只要判斷閥門還有效,也可違反常規(guī),先撲滅火勢,再關閉閥門。一旦發(fā)現(xiàn)關閉已無效,一時又無法堵漏時,應迅即點燃,恢復穩(wěn)定燃燒。

(四)易燃液體火災事故及處置措施

易燃液體通常也是貯存在容器內或用管道輸送的。與氣體不同的是,液體容器有的密閉,有的敞開,一般都是常壓,只有反應鍋(爐、釜)及輸送管道內的液體壓力較高。液體不管是否著火,如果發(fā)生泄漏或溢出,都將順著地面流淌或水面漂散,而且,易燃液體還有比重和水溶性等涉及能否用水和普通泡沫撲救的問題以及危險性很大的沸溢和噴濺問題

⑴首先應切斷火勢蔓延的途徑,冷卻和疏散受火勢威脅的密閉容器和可燃物,控制燃燒范圍,并積極搶救受傷和被困人員。如有液體流淌時,應筑堤(或用圍油欄)攔截漂散流淌的易燃液體或挖溝導流。

⑵及時了解和掌握著火液體的品名、比重、水溶性以及有無毒害、腐蝕、沸溢、噴濺等危險性,以便采取相應的滅火和防護措施。

⑶對較大的貯罐或流淌火災,應準確判斷著火面積。

大面積(>50m2)液體火災則必須根據其相對密度(比重)、水溶性和燃燒面積大小,選擇正確的滅火劑撲救。

比水輕又不溶于水的液體(如汽油、苯等),用直流水、霧狀水滅火往往無效。可用普通蛋白泡沫或輕水泡沫撲滅。用干粉撲救時滅火效果要視燃燒面積大小和燃燒條件而定,最好用水冷卻罐壁。

比水重又不溶于水的液體(如二硫化碳)起火時可用水撲救,水能覆蓋在液面上滅火。用泡沫也有效。用干粉撲救,滅火效果要視燃燒面積大小和燃燒條件而定。最好用水冷卻罐壁,降低燃燒強度。

具有水溶性的液體(如醇類、酮類等),雖然從理論上講能用水稀釋撲救,但用此法要使液體閃點消失,水必須在溶液中占很大的比例,這不僅需要大量的水,也容易使液體溢出流淌;而普通泡沫又會受到水溶性液體的破壞(如果普通泡沫強度加大,可以減弱火勢)。因此,最好用抗溶性泡沫撲救,用干粉撲救時,滅火效果要視燃燒面積大小和燃燒條件而定,也需用水冷卻罐壁,降低燃燒強度。

⑷撲救毒害性、腐蝕性或燃燒產物毒害性較強的易燃液體火災,撲救人員必須佩戴防護面具,采取防護措施。對特殊物品的火災,應使用專用防護服。考慮到過濾式防毒面具防毒范圍的局限性,在撲救毒害品火災時應盡量使用隔絕式空氣面具。為了在火場上能正確使用和適應,平時應進行嚴格的適應性訓練。

⑸撲救原油和重油等具有沸溢和噴濺危險的液體火災,必須注意計算可能發(fā)生沸溢、噴濺的時間和觀察是否有沸溢、噴濺的征兆。一旦現(xiàn)場指揮發(fā)現(xiàn)危險征兆時應迅即作出準確判斷,及時下達撤退命令,避免造成人員傷亡和裝備損失。撲救人員看到或聽到統(tǒng)一撤退信號后,應立即撤至安全地帶。

⑹遇易燃液體管道或貯罐泄漏著火,在切斷蔓延方向并把火勢限制在上定范圍內的同時,對輸送管道應設法找到并關閉進、出閥門,如果管道閥門已損壞或是貯罐泄漏,應迅速準備好堵漏材料,然后先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或霧狀水等撲滅地上的流淌火焰;為堵漏掃清障礙,其次再撲滅泄漏口的火焰,并迅速采取堵漏措施。與氣體堵漏不同的是,液體一次堵漏失敗,可連續(xù)堵幾次,只要用泡沫覆蓋地面,并堵住液體流淌和控制好周圍著火源,不必點燃泄漏口的液體。

篇3:危險化學品突發(fā)環(huán)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置措

處置要點:在所有可能產生液態(tài)污染物和洗消廢水的應急處置過程中,都必須修筑圍堰、封閉雨水排口,收集污染物送污水處理系統(tǒng)進行無害化處理。大量生產和使用危險化學品的企業(yè)應該有應急池和應急處理裝置,一旦發(fā)生事故,盡量將污染范圍控制在廠區(qū)內,減少影響。

(一)切斷污染源

1、危險化學品貯罐因泄漏引起燃燒的處置方法。積極冷卻,穩(wěn)定燃燒,防止爆炸,組織足夠的力量,將火勢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用射流水冷卻著火及臨近罐壁,并保護相鄰建筑物火勢威脅,控制火勢不再擴大蔓延。若各流程管線完好,可通過出液管線,排流管線,將物料導入緊急事故罐,減少火罐儲量。在未切斷泄漏源的情況下,嚴禁熄滅已穩(wěn)定燃燒的火焰。在切斷物料且溫度下降之后,向穩(wěn)定燃燒的火焰噴干粉,覆蓋火焰,終止燃燒,達到滅火目的。

2、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貯罐泄漏處置方法。立即在警戒區(qū)內停電、停火、滅絕一切可能引發(fā)火災和爆炸的火種。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通過關閉有關閥門。若各流程各管線完好,可通過出液管線、排流管線將物料導入某個空罐。如管道破裂,可用木楔子、堵漏器、或卡箍法堵漏,隨后用高標號速凍水泥覆蓋法暫時封堵。

(二)泄漏物處置

控制泄漏源后,及時對現(xiàn)場泄漏物進行覆蓋、收容、稀釋、處理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處置,防止二次污染的發(fā)生。

1、圍堤堵截或挖掘溝槽收容泄漏物。如果化學品為液體,泄漏到地面上時會四處蔓延擴散,難以收集處理。為此需筑堤堵截或者挖掘溝槽引流、收容泄漏物到安全地點。貯罐區(qū)發(fā)生液體泄漏時,要及時封閉雨水排口,防止物料沿雨水系統(tǒng)外流。通常根據泄漏物流動情況修筑圍堤攔或挖掘溝槽堵截、收容泄漏物。常用的圍堤有環(huán)形、直線型、V形等。如果泄漏發(fā)生在平地上,則在泄漏點的周圍修筑環(huán)形堤。泄漏發(fā)生在斜坡上,則在泄漏物流動的下方修筑V形堤。泄漏物沿一個方向流動,則在其流動的下方挖掘溝槽。如果泄漏物是四散而流,則在泄漏點周圍挖掘環(huán)形溝槽。修筑圍堤、挖掘溝槽的地點既要離泄漏點足夠遠,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在泄漏物到達前修好圍堤、挖好溝槽,又要避免離泄漏點太遠,使污染區(qū)域擴大。如果泄漏物是易燃物,操作時應注意避免發(fā)生火災。對于大型貯罐液體泄漏,收容后可選擇用防爆泵將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內或槽車內待進一步處置。如果泄漏物排入雨水、污水或清凈水排放系統(tǒng),應及時采取封堵措施,導入應急池,防止泄漏物排出廠外,對地表水造成污染。泄漏物經封堵導入應急池后應做安全處置。

2、覆蓋減少泄漏物蒸發(fā)。對于液體泄漏,為降低物料向大氣中的蒸發(fā)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蓋物品覆蓋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蓋層,抑制其蒸發(fā)。或者采用低溫冷卻來降低泄漏物的蒸發(fā)。

(1)泡沫覆蓋。使用泡沫覆蓋阻止泄漏物的揮發(fā),降低泄漏物對大氣的危害和泄漏物的燃燒性。泡沫覆蓋必須和其它的收容措施如圍堤、溝槽等配合使用。通常泡沫覆蓋只適用于陸地泄漏物。根據泄漏物的特性選擇合適的泡沫。常用的普通泡沫只適用于無極性和基本上呈中性的物質;對于低沸點、與水發(fā)生反應、具有強腐蝕性、放射性或爆炸性的物質,只能使用專用泡沫;對于極性物質,只能使用屬于硅酸鹽類的抗醇泡沫;用純檸檬果膠配制的果膠泡沫對許多有極性和無極性的化合物均有效。

對于所有類型的泡沫,使用時建議每隔30~60分鐘再覆蓋一次,以便有效地抑制泄漏物的揮發(fā)。如需要,將該過程一直持續(xù)到泄漏物處理完。

(2)泥土覆蓋。泥土覆蓋適用于大多數(shù)液體泄漏物,一是可以有效吸附液體污染物,防止污染面積擴大。二是取材方便,并能減少向大氣中揮發(fā)。

(3)稀釋。毒氣泄漏事故或一些遇水反應化學品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且溶于水,事故地周圍人員一時難以疏散。為減少大氣污染,應在下風、側下風以及人員較多方向采用水槍或消防水帶向有害物蒸汽云噴射霧狀水或設置水幕水帶,也可在上風方向設置直流水槍垂直噴射,形成大范圍水霧覆蓋區(qū)域,稀釋、吸收有毒有害氣體,加速氣體向高空擴散。在使用這一技術時,將產生大量的被污染水,因此應同時采取措施防止污水排放排入外環(huán)境。對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現(xiàn)場施放大量水蒸氣或氮氣,破壞燃燒條件。

(4)吸附、中和、固化泄漏物。泄漏量小時,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或者用固化法處理泄漏物。

吸附處理泄漏物:所有的陸地泄漏和某些有機物的水中泄漏都可用吸附法處理。吸附法處理泄漏物的關鍵是選擇合適的吸附劑。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天然有機吸附劑、天然無機吸附劑、合成吸附劑。

A活性炭

活性炭是從水中除去不溶性漂浮物(有機物、某些無機物)最有效的吸附劑。活性炭是無毒物質,除非大量使用,一般不會對人或水中生物產生危害。由于活性炭易得而且實用,所以它是目前處理水中低濃度泄漏物最常用的吸附劑。

B天然有機吸附劑

天然有機吸附劑由天然產品如木纖維、玉米桿、稻草、木屑、樹皮、花生皮等纖維素和橡膠組成,可以從水中除去油類和與油相似的有機物。

天然有機吸附劑具有價廉、無毒、易得等優(yōu)點,但再生困難。

C天然無機吸附劑

天然無機吸附劑制作材料分為礦物吸附劑(如珍珠巖)和粘土類吸附劑(如沸石)。

礦物吸附劑可用來吸附各種類型的烴、酸及其衍生物、醇、醛、酮、酯和硝基化合物。

粘土類吸附劑能吸附分子或離子,并且能有選擇地吸附不同大小的分子或不同極性的離子。粘土類吸附劑只適用于陸地泄漏物,對于水體泄漏物,只能清除酚。

由天然無機材料制成的吸附劑主要是粒狀的,其使用受刮風、降雨、降雪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D合成吸附劑

合成吸附劑是專門為純的有機液體研制的,能有效地清除陸地泄漏物和水體的不溶性漂浮物。對于有極性且在水中能溶解或能與水互溶的物質,不能使用合成吸附劑清除。能再生是合成吸附劑的一大優(yōu)點。常用的合成吸附劑有聚氨酯、聚丙烯和有大量網眼的樹脂。

中和泄漏物

中和法要求最終pH值控制在6~9之間,反應期間必須監(jiān)測pH值變化。

遇水反應危險化學品生成的有毒有害氣體,大多數(shù)呈酸性,可在消防車中加入堿液,使用霧狀水予以中和。當堿液一時難以找到,可在水箱內加入干粉、洗衣粉等,同樣可起中和效果。

對于泄入水體的酸、堿或泄入水體后能生成酸、堿的物質,也可考慮用中和法處理。對于陸地泄漏物,如果反應能控制,常常用強酸、強堿中和,這樣比較經濟;對于水體泄漏物,建議使用弱酸、弱堿中和。

常用的弱酸有醋酸、磷酸二氫鈉,有時可用氣態(tài)二氧化碳。磷酸二氫鈉幾乎能用于所有的堿泄漏,當氨泄入水中時,可以用氣態(tài)二氧化碳處理。

常用的強堿有氫氧化鈉水溶液,也可用來中和泄漏的氯。有時也用石灰、固體碳酸鈉、蘇打灰中和酸性泄漏物。常用的弱堿有碳酸氫鈉、碳酸鈉和碳酸鈣。碳酸氫鈉是緩沖鹽,即使過量,反應后的pH值只是8.3。碳酸鈉溶于水后,堿性和氫氧化鈉一樣強,若過量,pH值可達11.4。碳酸鈣與酸的反應速度雖然比鈉鹽慢,但因其不向環(huán)境加入任何毒性元素,反應后的最終pH總是低于9.4而被廣泛采用。

對于水體泄漏物,如果中和過程中可能產生金屬離子,必須用沉淀劑清除。中和反應常常是劇烈的,由于放熱和生成氣體產生沸騰和飛濺,所以應急人員必須穿防酸堿工作服、戴防煙霧呼吸器。可以通過降低反應溫度和稀釋反應物來控制飛濺。

如果非常弱的酸和非常弱的堿泄入水體,pH值能維持在6~9之間,建議不使用中和法處理。

現(xiàn)場使用中和法處理泄漏物受下列因素限制:泄漏物的量、中和反應的劇烈程度、反應生成潛在有毒氣體的可能性、溶液的最終pH值能否控制在要求范圍內。

固化法處理泄漏物

通過加入能與泄漏物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固化劑或穩(wěn)定劑使泄漏物轉化成穩(wěn)定形式,以便于處理、運輸和處置。有的泄漏物變成穩(wěn)定形式后,由原來的有害變成了無害,可原地堆放不需進一步處理;有的泄漏物變成穩(wěn)定形式后仍然有害,必須運至廢物處理場所進一步處理或在專用廢棄場所掩埋。常用的固化劑有水泥、凝膠、石灰。

水泥固化

通常使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固化泄漏物。對于含高濃度重金屬的場合,使用水泥固化非常有效。

專家指導,科學處置。采用先進的環(huán)境監(jiān)測、預測和應急處置技術及施設,充分發(fā)揮專家隊伍、監(jiān)查等專業(yè)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突發(fā)環(huán)境污染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揮能力,避免發(fā)生次生、衍生事件,最大程度地消除或減輕環(huán)境污染事件造成的中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