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鄉鎮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鄉鎮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2024-08-03 閱讀 7476

**鎮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為有效防范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性環境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及正常生產生活活動,依據《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新沂市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本鎮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適用范圍

全鎮范圍內發生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控制和處置行為,均適用本預案的規定。具體包括:

(一)危險化學品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在經營、貯存、運輸、使用和處置過程中發生的爆炸、燃燒、大面積泄漏等事件;

(二)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廢水、廢氣、固廢、電磁輻射等環境污染破壞事件;

(三)影響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

(四)因不可抗力(含自然原因和社會原因)而造成危及環境安全及人體健康的環境污染事件;

(五)其它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

二、工作原則

(一)以人為本。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人身健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安全防護措施,確保處置人員及周圍群眾的人身安全。

(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建立以鎮政府為主、各村、各部門協調聯動的反應機制,形成應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合力。

(三)預防為主,快速反應。建立和加強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機制,切實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快速反應、及時控制。

(四)先控制,后處理。迅速查明事件原因,采取果斷處置措施,防止污染擴大,盡量減少污染范圍。

(五)科學處置。以事實為依據,積極發揮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科學處置,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危害。

三、應急組織機構及其職責

(一)組織機構。成立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是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理的決策領導機構。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任組長,成員由環保辦、安監辦、派出所、衛生院、國土所、水利站、農技中心、農經中心、黨政辦等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鎮環保辦,辦公室主任陸同志兼任。

領導小組主要職責:

1、宣傳學習國家突發環境應急工作的方針政策,貫徹落實上級對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的指示精神。

2、根據需要報請鄉政府啟動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

3、及時掌握有關突發事件應急信息和事態變化情況,統一協調各成員單位的應急處理工作。

4、負責有關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信息聯絡、傳送、報送等工作,并根據現場調查取證結果,確定事件處置的技術措施。

5、分析事件原因,及時向鎮黨委、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報告現場情況。

各成員單位職責:

環保辦:協調督導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理和綜合工作。

安監辦:協助有關部門對環境污染事件的調查處理工作。

派出所:協助有關職能部門對污染事件的調查和事發地的監控工作;負責污染事件發生地的社會治安穩定工作;負責交通管制及消防工作;對事件的責任人進行必要的監控;協助有關部門對放射性污染事件進行調查處理。

衛生院:負責對污染事件造成的危重病人的搶救及救援人員的醫療救治、防護;協助有關部門對放射性污染事件進行調查處理。

國土所:協助有關部門對環境污染事件的調查處理工作。

農技中心:協助有關部門對農作物污染事件的調查處理工作。

辦公室:對本鄉鎮環境安全工作負總責。研究制定本轄區的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理預案;發生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時,根據縣政府的部署啟動應急預案;組織協調、督促檢查本鄉鎮內各部門、各單位落實環境安全預防措施;負責污染事件發生所在地群眾的穩控工作,防范越級訪和集體訪;協調和配合縣政府相關部門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調查處理。

(二)應急指揮體系

環境污染事件突發后,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即轉為應急處理工作指揮部。指揮部下轄辦公室、監控組、環境監察組、環境監測組、信息組、救治組和應急保障組。

(三)日常工作機構

鎮環保辦是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理的日常工作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有關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預防、監測、預測、報告、預警和應急準備等項工作;編制和完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在事件發生后,作為市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按照規定的職責組織實施應急工作。

四、預警和預防機制

(一)信息的監測與報告

1、信息的監測

由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依照相關職能,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的原則,負責環境污染事件的日常監管、監測和信息收集及評估工作。

2、信息的報告

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后,鎮辦公室必須在第一時間內按照規定程序報告。報告內容主要包括: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信息來源、事件性質、影響范圍、事件發展趨勢和已經采取的措施等。

(二)預警預防行動

任何部門或單位在日常工作檢查中發現、群眾舉報、12369舉報熱線、新聞媒體或其他途徑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隱患,必須立即上報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對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隱患,無論是哪個部門接報后,立即向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并由領導小組報市委、市政府。

各職能部門應在上報信息的同時,指派執法人員對環境污染事件隱患的源頭進行污染控制,防止環境污染的進一步擴大。

(三)預警支持系統

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根據其職責權限,建立信息員制度,負責日常環境污染信息的收集、整理、歸類建檔等工作,保障信息傳遞高效快捷。

(四)預警發布

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鎮轄區內Ⅳ級(一般)環境污染事件的預警,報縣政府發布,其它級別由**縣政府報**市政府發布。根據其嚴重性可分為Ⅰ級(特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突發性污染事件,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表示。

五、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理程序

(一)迅速報告。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都有及時上報環境污染事件的責任。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實行24小時值班,接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報警后,值班人員必須在第一時間向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報告。領導小組在協調各成員單位、快速組織抵達現場的同時,向鎮黨委、政府和新沂市政府報告。

(二)快速出警。接到報告后,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立即召集各成員單位,攜帶環境應急設備,在最短時間內趕赴事發現場。迅速了解、掌握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時間、原因、人員傷亡情況,涉及或影響的范圍,已采取的措施和事件發展的趨勢等。

(三)現場控制。應急小組到達現場后,迅速控制現場,劃定緊急隔離區域,設置警告標志,制定處置措施,切斷污染源,防止污染擴散。及時通報或疏散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并組織參與對受危害人員的救治。

(四)現場調查。應急小組協調各成員單位迅速開展現場調查、取證工作,查明原因、影響程度等。安排監測人員迅速布點監測,在第一時間確定污染物種類,出具監測數據。

(五)現場報告。應急小組將現場調查情況、應急監測數據、環境污染與破壞的程度等級和現場處置情況,及時報告鎮突發環境污染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并由領導小組向鎮黨委、政府和新沂市政府報告。

(六)污染處置。應急小組根據現場調查和查閱有關資料,制定突發事件處置方案。對造成大氣環境污染的,應現場調查或勘測事件發生地有關空氣動力學數據(氣溫、氣壓、風向、風力、大氣穩定度等)。對造成水污染事件的,監測人員需測量流速、估算污染物轉移、擴散速率。迅速安排各成員單位對事故周圍環境(居民住宅區、農田保護區、水流域、地形)和人員反應做初步調查。

(七)污染跟蹤。應急小組要對污染狀況進行跟蹤調查,根據監測數據和其它有關數據編制分析圖表,預測污染遷移強度、速度和影響范圍,及時調整對策,并及時向應急指揮部報告污染事件處理動態和下一步對策,直至突發事件消除。

(八)污染警報解除。污染警報解除由應急小組根據監測數據報告應急指揮部及相關部門同意后發布。

(九)調查取證。全程記錄污染事件過程,污染范圍、周圍環境狀況、污染物排放情況、污染途徑、危害程度等內容,調查、分析事故原因。盡可能采用原始的第一手資料,科學分析確定事故責任人,依法對涉案人員作調查詢問ahref=>事跡枇覆櫬Φ牧覆櫬Α/p>

(十)結案歸檔。污染事故處理完成后,及時歸納、整理、形成總結報告,按照一事一卷要求存檔歸案,并上報有關部門。

六、后期處理

(一)善后處置、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后,要做好受污染區域內群眾穩控工作,確保社會穩定。鎮政府組織有關部門盡快開展善后處置工作,包括人員安置、補償、宣傳報道等工作。有關部門對污染事件產生的污染物進行及時處理。

(二)獎勵與責任、對環境污染事件災害應急行動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對未按應急預案開展工作,造成不應有損失的,追究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領導的責任。

七、應急處置工作保障

(一)應急隊伍建設。鎮政府相關部門配合,組建和培訓一支常備不懈、快速反應的現場應急隊伍。同時,加強培訓和演練,保證在污染事故發生后,能迅速參與完成搶救、排險、防護、監測等現場處置工作。

(二)裝備建設。應急小組配備必要的交通、通訊、調查取證、人員防護工具。加強對化學品、

有毒有害品的檢驗、鑒定和監測設備建設,增加應急處置、快速機動和自身防護裝備,不斷提高應急監測、動態監控、消除污染的能力,保證在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能有效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擴散。

(三)通信保障。建立和完善應急通訊系統,保證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與各成員單位、上級主管部門、各級政府之間的通信暢通。

(四)治安保障。鎮派出所要加強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預防和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治安,維護道路交通秩序,保證應急處理工作順利進行。

(五)經費保障。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響應經費,鎮財政予以保證。

(六)宣傳教育保障。利用互聯網、電視等新聞媒體進行環境污染防治及應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災害知識的宣傳,對公眾開展環境污染災害避險、自救、互救等知識教育,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七)監督檢查。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監督檢查預案實施的全過程和保障應急措施的落實情況。

(八)日常防范。加強對危險化學品的生產、貯存、運輸、使用等各個環節的日常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明確職責,嚴防各類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

篇2:某油庫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1主題內容和適用范圍本預案規定了油庫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措施。本預案適用于**油庫。2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2.1應急組織機構

2.2應急組織職責2.2.1應急組長:是救護現場指揮人員。負責按應急預案組織搶救,控制災害的破壞進一步擴大,事后總結經驗教訓,增添防范措施。當上級應急指揮趕赴現場時,及時匯報情況,并移交指揮權。2.2.2通訊聯絡組:按照現場指揮的指令,及時向上級應急組織辦公室報告,及時反饋應急現場有關情況。負責與醫院、相鄰單位進行聯絡,并做好對外通訊聯絡,保證通訊暢通。2.2.3緊急處理組:根據應急組長的指令,參加搶險救援,在事故發生時將發生區域內的人員、物資搶救到安全地點,防止事故擴大。2.2.4后勤保障組:負責供應事故現場所需搶險救援物資。設置警戒區域,組織人員撤離現場,并做好各類安全保障工作,協助周邊單位和群眾的安全疏散和撤離。3應急聯絡與預案啟動3.1發現者立即在第一時間內發出事故信號,立即報告油庫主任。油庫主任接到信息后,啟動本預案。3.2通訊聯絡組按照應急組長的指示,上報上級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環境突發事件情況,與市政部門及相鄰單位進行聯絡。3.3報告內容:事故地點、部位、時間、性質、危險程度、有無人員傷亡及報警人姓名、聯系電話等。3.4上級應急救援指揮到達現場后,應急組長匯報現場及救援情況,移交指揮權,服從上級統一指揮。3.5如伴隨其他事件發生時,立即啟動響應應急預案。4應急事件及應急措施4.1應急事件4.1.1油庫油罐泄漏,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事故。4.1.2撲救火災時的大量消防用泡沫水溶液造成水污染事故。4.1.3清洗輸、儲油設備清洗液的排放造成水污染事故。4.1.4化驗分析、金屬設備鈍化除垢等酸堿水溶液造成水污染事故。4.1.5油泥油渣等造成固體廢棄物污染事故。4.1.6除草殺蟲等造成農藥與有毒化學品污染事故。4.2水環境污染事件的處置4.2.1油罐油品大量泄漏時迅速關閉和封堵所有出口,運油車油品大量泄漏迅速用現場泥土等物質圍堵,防止油品流溢,污染擴大,同時迅速組織回收泄漏油品,回收使用的設備和工具必須符合防爆要求,回收完畢后,對軟質地面產生的油泥集中收集運至安全地帶焚燒處理后排放;對硬質地面用水沖刷,產生的油水經分離后排放。4.2.2油庫油罐泄漏時,迅速抽空罐內殘存油品,挖出油罐,同時深挖至地下水,抽出被污染的地下水,集中收存經分離后排放,產生的油泥集中收集運至安全地帶焚燒處理后排放。4.2.3撲救火災時的大量消防用泡沫水溶液,清洗輸、儲油設備清洗液,化驗分析、金屬設備鈍化除垢等酸堿水溶液,首先集中收集,防止流溢擴散,對含油的首先進行油水分離,分離后進行酸堿度分析,對超標的進行酸堿中和后排放。4.3固體廢棄物的處置油泥油渣等固體廢棄物集中收集運至安全地帶焚燒處理。4.4農藥與有毒化學品的處置除草殺蟲等農藥與有毒化學品,對污染物集中收集密封存放,送有關專業部門做無害化處理。5事故應急救援終止程序5.1當確認事故解除時,應急總指揮宣布應急工作結束。5.2由通訊聯絡組通知,解除全體應急狀態,清理現場,進行事后處理。編寫部門**油庫編寫審核體系辦公室批準

篇3: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技術方案

目?錄

1.概論

1.1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分類

1.2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發生現狀

1.3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處理原則和要求

2.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急性健康危害識別與判定

2.1飲用水突發事件急性健康危害識別與判定

2.2有害氣體污染急性健康危害識別與判定

2.3有害化妝品健康損害識別與判定

3.突發事件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的控制措施的選擇和實施

3.1生物性污染的飲用水消毒

3.2化學性污染物污染的飲用水的凈化處理

3.3對病人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的應急技術措施

3.4化學性污染的空氣的污染控制和處理

3.5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空氣區域的控制處理

3.6醫院污水的處理

4.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調查處理規范程序

4.1電話記錄

4.2處理程序

5.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現場調查處理技術方案

5.1飲用水化學性污染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5.2飲用水生物性污染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5.3有害氣體中毒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5.4因有害化妝品致皮膚損害的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5.5大氣煙霧污染、光化學煙霧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5.6水源富營養化引起集中式供水污染的現場處理方案

5.7抗洪救災防病環境衛生現場工作方案

5.8抗旱救災防病現場飲用水衛生工作方案

5.9空氣傳播性疾病流行期間,集中空調系統現場處理技術方案

1?概論

1.1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分類

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是指事故性的、人為的環境污染或違反有關衛生管理監督法規銷售不安全的產品而造成人群健康危害的事故。其特點是較短時間內發生、波及范圍廣、瞬間濃度高、暴露人群量大、健康危害程度比較嚴重,甚至造成死亡。突發事件種類及其健康危害主要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1.1.1飲用水突發事件?其生物性污染的健康危害主要是腹瀉病、傷寒、霍亂、甲型肝炎等腸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尤其是引起腹瀉病的飲用水中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蟲種類較多,近年來罕見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蟲導致腹瀉暴發流行的報道已不少見。化學性污染主要是造成氰化物中毒、砷中毒、Cr6+中毒、亞硝酸鹽中毒、農藥中毒及過敏性皮膚損害等健康危害。物理性污染主要是造成水溫改變等,導致感觀不快。污染途徑主要是通過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二次供水系統和有關的不安全的給水用品如凈水器、水箱等。

1.1.2室內及公共場所突發事件?其主要健康危害包括氯氣中毒、CO中毒、CO2中毒、紅眼病(指流行性急性結膜癥)、呼吸系統傳染病、物理損傷等。污染途徑主要是通過室內不安全的供暖、供氣、集中空調系統、供水設施和游泳池、紫外線照射等。

1.1.3大氣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其主要是氯氣中毒、煙霧健康危害、氟化物中毒、砷中毒(常由燃燒高砷、高氟含量的煤引起)等污染。污染途徑主要是通過大氣擴散,并在特定氣候條件下如逆溫、無風、霧天時容易發生。

1.1.4化妝品突發事件?主要是由偽劣的化妝、美容、美發用品造成的,其健康危害主要是皮膚病(包括過敏性皮炎及各種皮膚損傷)、毀容和脫發等。

1.2?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發生的特點

1.2.1住宅突發事件增多,如使用煤氣燃氣熱水器造成CO中毒報道己屢見不鮮。

1.2.2公共場所突發事件增加,如火鍋包廂引起CO中毒和游泳池引起紅眼病的流行;集中空調系統污染導致軍團菌病爆發。

1.2.3?給水用品引起突發事件,如玻璃鋼水箱涂料引起輕度急性中毒、凈水器引起微生物污染等。

1.2.4由日用化學品和劣質化妝品引起突發事件亦增多,如1998年江蘇發生因企業違章銷售造成數十人毀容的案件。

1.3?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的調查處理要求

1.3.1調查處理目的

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的處理是衛生防病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環境衛生業務技術水平和應急反應、處理能力的綜合反映。做好突發事件的調查處理工作不僅是為了掌握因突發事件造成環境污染及健康危害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制訂環境衛生對策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更好地保護居民的健康。

1.3.2調查處理原則和要求

由于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來得突然,情況比較緊急,因此其處理原則是“快、準、全”。“快”要求反應要快,奔赴現場要快,救治病人要快,采取控制措施要快。“準”要求到達現場,初步了解情況后,能正確地提出現場應開展的工作,正確提出初步處理意見,并正確提出結論,正確采取措施。“全”要求某一突發事件的處理不能僅局限于某一專業方面,如傳染病爆發、中毒等與防疫、食品衛生、環境衛生等都有關,不但要考慮控制而且要考慮衛生行政執法。為了保證突發事件的調查處理的快、準、全,還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3.2.1疾控機構應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成立環境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調查處理隊伍,調集隊伍并配備相應的交通、通訊、采樣和相關工具。

1.3.2.2按規范要求制訂應急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的處理預案。

1.3.2.3對現場處理要統一組織、分工合作。

1.3.2.4在應急處理同時要配合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衛生監督執法。

2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急性健康危害識別與判定

2.1飲用水突發事件急性健康危害識別與判定

2.1.1化學性急性中毒識別與判定

2.1.1.1砷中毒

誤飲服砷化合物,如三氧化二砷,一般經過數分鐘至2小時即可出現中毒癥狀。主要癥狀為:①急性腸胃炎,飲服后數分鐘,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出現頻繁水樣便或血便,劇裂嘔吐。②休克,中毒后24小時發生,由于劇烈嘔吐,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病人表現極度煩躁不安,眼臉浮腫,心音低鈍,常伴有心律不齊。如休克不能緩解,呈急性中毒性腦病表現。③周圍神經病,中毒后1-3周內發生。起初有四肢麻木、針刺樣感覺異常,繼之出現運動力弱、痛覺過敏,多數病人下肢受累比上肢早而重,癥狀由股體遠端向近端呈對稱性擴展。檢查可見四肢末梢感覺減退或消失,呈手套、套襪樣分布,震動覺、觸覺和痛覺受損,肌力減退。跟腱反射早期就可喪失。④中毒性肝病,多數有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升高。⑤全身癥狀,多有體溫升高,在38度以上。皮膚出現皮炎、出血、紫癲。病人訴心慌、氣短、心率加快。

檢驗分析,急性中毒后2-3周常出現貧血、粒細胞減少,尿砷增高,發砷增多。

2.1.1.2氰化物中毒

人在短時間內飲服50-100mg氰化鉀(或氰化鈉),可立即呼吸停止而驟死。其癥狀表現為①胃腸道出現惡心、嘔吐,患者呼出氣中有杏仁味、皮膚、粘膜及靜脈血呈鮮紅色。②中毒性腦病神志不清、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瞳孔略大。③“電擊型”中毒死亡。

檢驗分析,尿碳氰酸鹽大量增加(正常不吸煙者2mg/L,吸煙者14mg/L)。

2.1.1.3有機磷(敵敵畏、對硫磷等)中毒

潛伏期有長有短,短者5分鐘,大多數在0.5小時以內,也有12小時者。

(1)輕度中毒:血膽堿酯酶下降70%左右時,出現頭昏、惡心、嘔吐、出汗、腹痛、視力模糊、全身不適等早期癥狀。

(2)中度中毒:血膽堿酯酶下降50%時,除上述癥狀加重外,出現面色蒼白,流涎或口吐白沫,多汗;肌內震顫及瞳孔縮小;胸悶,有緊束感,呼吸輕度困難,腹瀉。

(3)重度中毒:血膽堿酯酶下降30%以下時,出現意識不清,心跳加快、發熱、血壓升高、瞳孔極度縮小(0.1mm),對光反應消失、嘴唇紫紺、呼吸困難、肺水腫、抽搐、大小便失禁、昏迷、休克、腦水腫。

(4)檢驗:血膽堿酯酶下降。

2.1.1.4亞硝酸鹽中毒

(1)其主要癥狀是:①青紫癥、烏嘴病。②頭暈、惡心、嘔吐。③血壓下降、面蒼白、手指、嘴唇、口腔粘膜呈青紫色。④重癥全身青紫,呼吸急促、極度呼吸困難,昏迷不醒,瞳孔大、兩眼上翻,心律不齊,大小便失禁。⑤呼吸、循環衰竭至死亡

(2)檢驗分析:①取抗凝血液數毫升,在空氣中劇烈振搖15分鐘后,仍不轉為鮮紅色;而在5-6小時才變為鮮紅色為含有高鐵血紅蛋白,仍不變為鮮紅色為含有硫化血紅蛋白。②取抗凝血液5毫升,加5%氰化鉀溶液數滴,如有高鐵血紅蛋白存在,可變為鮮紅色。③分光鏡檢測:在波長618-630m出現α-帶,加入5%氰化鉀后,光帶消失者為高鐵血紅蛋白。④尿液檢測:5ml尿液中,加入3ml0.3%對氨基苯磺酸與0.1%α-荼胺的醋酸溶液,如有亞硝酸鹽存在,顯粉紅色至紅色。

2.1.1.5過敏性皮炎

皮膚發紅,有片狀和顆粒狀腫塊,起水泡,奇癢,抓破后可繼發感染。屬接觸性過敏性皮炎,多有接觸史,停止接觸后可自愈。

2.1.1.6五氯酚急性中毒

多發夏秋季,農民用五氯酚作為除草劑、滅蟲劑、滅釘螺、白蟻,進入人體是以誤飲誤食污染的水、糧食和皮膚、粘膜吸收為主。誤飲污染的水(河水較多)后數小時發病。

(1)其主要癥狀:早期乏力、無力、下肢沉重、頭暈、納差、繼之發熱、多汗、惡心、腹痛、腹瀉等。重者高熱可達41℃,大汗淋漓、煩渴、心動過速、呼吸急促,面部潮紅,血壓先升后降,肌肉抽搐。因高熱脫水酸中毒24小時內死亡。

(2)檢驗分析:血尿中檢出五氯酚達3.7~7.5μmol/L,輕度中毒;>7.5μmol/L,重度中毒;二硝基酚陽性,心電圖有變化。

2.1.2生物性污染與有關疾病的鑒別

2.1.2.1霍亂

(1)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項目之一者:

①凡有典型臨床癥狀:如劇烈腹瀉、水樣便(黃水樣、清水樣、米泔樣或血水樣),伴有嘔吐,迅速出現嚴重脫水、循環衰竭及肌肉痙攣(特別是腓腸肌)的首發病例,在病原學檢查尚未肯定前;

②霍亂流行期間有明確接觸史(如同餐、同住或護理者等),并發生泄吐癥狀,而無其它原因可查者;

(2)確診病例:

①凡有吐瀉癥狀,糞便培養霍亂弧菌陽性;

②霍亂流行期間的疫區內,凡有霍亂典型癥狀(見疑似病例項目之一),糞便培養霍亂弧菌陰性,但無其它原因可查;

③在流行期間的疫區內有腹瀉癥狀,作雙份血清抗體效價測定,如血清凝集試驗呈4倍以上或殺弧菌抗體測定呈8倍以上增長者;

④在疫源檢查中,首次糞便培養陽性前后各5天內,有腹瀉癥狀者可診斷為輕型患者。

(3)臨床診斷:具備②

(4)實驗診斷:具備①或③或④

(5)臨床表現:霍亂弧菌兩個生物型所至的臨床表現大致相同,但埃爾托型以輕型為多,重型較少,而古典型則相反。潛伏期短者3-6小時,長者7天,一般為1-3天。

2.1.2.2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HA)、戊型肝炎)

(1)疑似病例:

①最近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厭油、乏力、鞏膜黃染、茶色尿、肝臟腫大、肝區痛等,不能排除其它疾病者。

②血清ALT反復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釋者。

(2)確認病例:

①甲型肝炎(HA)

a病人發病前1個月左右(2-6周),曾接觸過甲型肝炎病人,或到過甲型肝炎暴發點工作、旅游,并進食,或直接來自流行點。

b血清ALT升高。

c血清抗HAV-IgM陽性。

d急性期恢復期雙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

e免疫電鏡在糞便中見到27nm甲肝病毒顆粒。

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如有c、d、e中任一項。

②戊型肝炎(腸道傳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HE)

a發病前兩個月曾接觸過戊型肝炎病人,或到過戊型肝炎暴發點工作、旅游,并進食或聚餐。

b血清ALT升高。

c血清抗HEV-IgM陽性。

d免疫電鏡在糞便中見到30-32nm病毒顆粒。

e用排除法不符合甲型肝炎,CMV、EBV感染。

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b、e兩項,參考a。

實驗確診:疑似病例如有c、d中任一項。

臨床表現(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潛伏期甲型肝炎15-45日(平均30天),戊型肝炎10-60日(平均40日)。

2.1.2.3細菌性痢疾

(1)疑似病例:

腹瀉,有服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樣便或稀便,或伴有里急后重癥狀,難以除外其他原因腹瀉者。

(2)確診病例:

臨床表現;潛伏期數小時至7日不等,一般1-2日,臨床表現的輕重緩急與菌群、菌型、菌量及機體狀況有關。

(3)急性菌痢

①急性發作之腹瀉(除外其它原因腹瀉),伴發熱、腹痛、里急后重、膿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壓痛;

②糞便鏡檢白血球(白細胞)每高倍(400倍)視野15個以上,可以看到少量紅血球;

③糞便細菌培養志賀氏菌屬陽性。

臨床診斷:具備①、②項

實驗確診:具備①、③項

(4)急性中毒性菌痢

①發病急、高熱,以全身中毒為主的癥狀;

②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如驚厥、煩躁不安、嗜睡或昏迷;或有周圍循環衰竭癥狀,如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細速、血壓下降或有呼吸衰竭癥狀;

③起病時胃腸道癥狀不明顯,但用肛門拭子采便檢查可發現白血球(白細胞);

④糞便細菌培養志賀氏菌屬陽性。

臨床診斷:具備①、②、③項

實驗確認:具備①、②、④項

2.1.2.4傷寒和副傷寒

臨床表現:潛伏期7-23日,一般為10-14天。以持續發熱,相對緩脈、神情淡漠、肝腫大、玫瑰疹與白細胞減少等為特征。主要并發癥為腸出血和腸穿孔。

(1)持續性高熱(熱型為稽留熱或馳張熱)、畏寒、精神萎靡、頭痛、食欲不振、腹脹、皮膚可出現玫瑰疹、脾大,相對緩脈。

(2)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O”抗體凝集效價在1:80以上,肥達試驗,凝集效價,“H”、“A”、“B”、“C”抗體凝集效價在1:160以上。急性期為恢復期血清抗體4倍升高。

2.1.2.5感染性腹瀉病

大便檢查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病原感染引起的腹瀉病人外,每日三次或三次以上的稀便或水樣便,食欲不振、嘔吐或不嘔吐,可伴有發熱、腹痛及全身不適癥。

2.1.2.6成人輪狀病毒胃腸炎

病原:成人輪狀病毒,不同于普通人輪狀病毒(A樣)而歸于B群ADRV。

流行病學:成人輪狀病毒感染者抗體少,普遍低于“普通人輪狀病毒”感染者,其流行病學特征是:①主要發生在青壯年,也可嬰幼兒(5-50歲)。②季節為北方冬季,南方春夏季。③常呈水型暴發,也可生活接觸引起。④全國廣為流行。⑤豬、大白鼠等成人輪狀病毒抗體陽性率17-47%。

癥狀:潛伏期為1-7天,短的數小時,常為2-3天。多數突然發病,無發熱或低熱。腹瀉、腹痛、腹脹、腹瀉伴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厭食、疲乏、頭痛、頭昏等中毒癥狀。黃水樣便,噴射性,腹瀉每天10次左右,病程為后限性3-6日,少數10日。

實驗室檢查:①白細胞正常。②糞便病原檢查,用電鏡、免疫酶鏈技術。③血清抗體檢測,以成人腹瀉輪狀病毒為抗原,對病人雙份血清進行補體結合試驗,效價4倍以上。④嘔吐物檢測。

污染途徑是病人糞便污染飲用水源。

措施:飲水消毒、不喝生水、病人糞便應消毒處理、衛生宣教。

2.1.2.7?A樣輪狀病毒胃腸炎

冬季流行的嬰幼兒胃腸炎有關的輪狀病毒稱為“A”樣輪狀病毒。

癥狀:①潛伏期48-72h;②起病急、嘔吐、發熱、腹瀉、腹部不適,幾乎所有兒童,都有嘔吐,在其它癥狀出現前48h發生;③較大的兒童,嘔吐為主,腹瀉較少,均有發燒38.5℃,很少有粘性細胞,除非合并了其它細菌感染如彎曲菌感染,病程2-23天,最長23天,腹瀉好后相當一段時間仍隨糞便排病毒。

流行特征:①6-24月嬰幼兒高發;②冬春季好發;③糞口傳播。

檢查:①電鏡糞檢;②免疫酶鏈反應;③抗體效價。

2.1.2.8彎曲菌腸炎

彎曲菌腸炎由空腸一結腸彎曲菌所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

病狀:①潛伏期3-5日。②發熱高達40℃。③腹痛或絞痛,腹壁緊張常誤診為闌尾炎。④發病12-24小時后出現腹瀉。病情一般可自行緩解,持續數天,少數病人持續數周。

檢驗:①白細胞輕度上升。②肛拭標本培養。③血清學檢查,有凝集試驗和間接免疫熒光試驗。

流行因素:①喝生水。②食家禽肉、不消毒牛奶,接觸過家禽家畜。

流行特征:

傳染源:主要是帶菌的牛、豬、雞、狗和貓。

傳播途徑:主要借污染食物、水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玩動物傳播,人之間接觸傳播,鳥類為空腸彎曲菌宿主,已有報道通過鳥糞污染無蓋水塔而造成人群彎曲菌腸炎的暴發流行。

易感人群:普通易感,嬰幼兒和青年是主要人群。

時間:多見于夏季。

措施:不喝生水、飲水消毒、衛生宣教、水箱加蓋、糞便無害化處理。

2.1.2.9腸阿米巴病

(1)腸阿米巴病是由溶組織內阿米巴寄居于結腸內引起的疾病,受感染人多數處于無癥狀的病原體攜帶狀態,有部分由阿米巴滋養體侵襲組織引起腹瀉、粘血液便等癥狀,稱為阿米巴痢疾。

病原:溶組織內阿米巴,有滋養體和包囊兩期。滋養體在腸腔內自營共居生活,無侵襲力,抵抗力低時,可入侵組織,大滋養體,有致病能力。

包囊:大滋養體下移時水份被吸收,形成包囊(滋養體在外界易死亡),成熟包囊具有感染性,包囊隨糞便排出體外,能存活兩周。水中存活5周,普通加氯不能殺滅,加熱50℃數分鐘即可殺滅。

進入人體:滋養體進入消化道后,很快被胃酸殺滅,人體感染主要是吞食包囊污染的食物、水所致。包囊進入人體后,在小腸中蟲體逸出,分裂成4個小滋養體,而寄居盲腸等處。

(2)流行特征

傳染源:無癥狀或癥狀輕的人為主要傳染源,即從糞便中排出包囊。有明顯癥狀的病人多排出滋養體,故不能成為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包囊污染的飲水、食物、蔬菜等進入人體,形成暴發。也可通過蠅、蟑螂傳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1-4歲發病率較高,感染后無免疫作用,可反復感染。

流行空間:世界各地均流行,農村高于城市,時間上無明顯季節性,與衛生狀況、衛生條件等有關。

主要癥狀:潛伏期1-2月,短至4天,長達1年。

致病過程:病原侵襲致病與人的營養、免疫、抵抗力高低有關。

(3)臨床表現:①無癥狀型(原蟲攜帶狀態),糞便檢出包囊。②普通型:大多緩起,以腹痛、腹瀉開始,大便次數增加,并呈痢疾樣腹瀉,右下腹壓痛,常有低熱或不發熱。大便每日10次,腹痛,里急后重可出現,混有粘液,血液,暗紅色,紫黑色,糊狀有腥臭。鏡檢可發現阿米巴滋養體。③暴發型:多見于體弱、營養不良者。起病急,中毒癥狀明顯,高熱,大便15次/日以上,失禁水樣,血水樣有奇臭,嘔吐、腹痛,里急后重,壓痛。脫水,電解質紊亂,以至休克,不搶救可能于1-2周內因毒血癥等而死亡。④慢性型:病程持續數月數年,腹瀉、便秘交替,腹瀉3-4次/日,腹部有壓痛。易并發闌尾炎和肝膿腫。大便找到滋養體。

診斷時要區別痢疾等,預后一般良好,暴發型預后較差。

(4)預防措施:(1)救治病人。(2)飲水消毒、沉淀過濾。(3)飲水須煮沸,因包囊在50℃可殺滅。(4)不吃生菜,防飲食污染。(5)防蒼蠅。(6)無病狀者健康檢查。(7)個人衛生良好,不留長指甲。

2.1.2.10鄰單胞菌與所致疾病

鄰單胞菌存在于淡水、海水及土壤中,也存在于魚和一些水生生物及多種哺乳類腸道中。可分離出類志賀鄰單胞菌。

該菌所致疾病是因飲用不潔飲用水和食用污染的海產品而感染,潛伏期48h,可出現發熱、腹痛、腹瀉、嘔吐等胃腸道癥狀。腹瀉呈水樣或粘液樣便,次數多癥狀輕,多數2-4日后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

預防本病應加強飲水與飲食衛生工作,并防止與帶菌動物接觸而引起感染。

2.1.2.11假單胞菌與所致疾病

能致病的假單胞菌最主要的是綠膿桿菌。假單胞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水、植物等處,也存在于健康人的皮膚及少數人的咽喉和糞便中,消毒不嚴格,游泳池水中可檢出綠膿桿菌;它也是院內感染的主要微生物。

假單胞菌是條件致病菌(機會致病菌),常可引起感染甚至菌血癥,可侵犯呼吸、泌尿、消化、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臟、眼、耳等器官。此菌對抗生素不敏感,重可死亡。

預防本病要做好游泳池水加氯消毒;加強醫院的消毒滅菌檢測工作,防止發生獲得性醫院內感染。

2.1.2.12隱孢子蟲病

(1)癥狀

免疫功能缺陷者癥狀多變,病情重,持續時間長,腹瀉是主要癥狀,持續性霍亂樣水瀉最為常見,常因此而死亡。免疫功能健全者患此病多見于兒童,潛伏期4-12日,主要是胃腸道癥狀,腹瀉或水瀉持續4-30日。

診斷以糞檢和腸粘膜組織活檢中查出隱孢子蟲為依據。

(2)流行特征

該病是人畜共患病,為糞-口傳播,患此病的動物和人的糞便中含有大量具感染性的卵囊,直接或間接接觸被糞便污染的食物和飲水用具以及人之間的接觸均可經口感染。人群對隱孢子蟲普遍易感。隱孢子蟲病多見于氣候溫暖與多雨季節。

(3)防制措施

防止病從口入,免疫功能缺陷者盡量避免與病人病畜接觸;患者應及時隔離治療,醫務人員應注意個人防護,防止被感染。

2.1.2.13致病性大腸桿菌腹瀉

(1)病原

大腸埃希氏菌通稱大腸桿菌,屬埃希氏菌屬,一般而言,是寄生于人類腸道的共生菌,某些血清型可引起不同癥狀的腹瀉,統稱為致病性大腸桿菌,共分五類:

①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常見的血清型有O18ab等。

②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常見的血清型有O139等。

③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常見的血清型有O28ac等。

④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常見的血清型有0157;H7(1982年出血性結腸炎流行中分離得到)。

⑤腸粘附性大腸桿菌(EAEC),1985年從旅游者腹瀉患者分別中分離得到的不屬于EPEC并能粘附Hep-2細胞的大腸桿菌。

以上五類致病性大腸桿菌有各自的特點,除EAEC以外的前四類在發病機理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a.重要的毒力特性均由質粒編碼,并可通過質粒傳遞;b.對腸粘膜有特殊的相互作用;c.產生腸毒素或細胞毒素;d.各菌株都屬于一定的O:H血清型。

(2)癥狀

①EPEC性腹瀉表現為:發熱、腹痛、惡心和腹瀉,糞便帶有大量的粘液,病程呈自限性,常為2-3日,但也可轉為慢性,遷延半月以上。

②ETEC性腹瀉表現為:分泌性水瀉、腹部痙攣、惡心、嘔吐、頭痛、乏力、發熱,病程一般為4-7日,個別可持續約20日。

③EIEC性腹瀉:發熱、頭痛、無力、痙攣性腹痛和腹瀉,糞便初為水樣,即呈痢疾樣血粘液便,但量少,病程呈自限性,常為2-5日。

④EHEC性腹瀉:右下腹劇烈痙攣性腹痛,初為水樣腹瀉,繼而排大量鮮血性糞便,低熱或不發熱,病程約一周左右,也有長達2周者,輕型病例不治療也可痊愈。

⑤EAEC性腹瀉:發熱、血便、嘔吐和持續性腹瀉。

(3)實驗診斷

對被懷疑為由上述致病性大腸桿菌所致腹瀉患者,其糞便標本中分離并經IMViC試驗鑒定的大腸埃希氏菌株,可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血清學試驗和一些特異性的檢測,以進一步確定腹瀉病原。

(4)流行病學

①EPEC性腹瀉是流行性和散發性嬰兒腹瀉的病因。多見于6月齡以下嬰兒,新生兒特別易感。最可能的傳播途徑為直接接觸污染的手、乳制品和用具。有些流行病學家推論EPEC感染有可能從空氣吸入,再咽下而進入消化道。人工喂養常為嬰兒腹瀉病因。水是重要傳播途徑。在歐洲和美國多發生于冬春季,而發展中國家以夏季為多見。EPEC通過被污染的飲水引起腹瀉的暴發,在國際國內均已有報道。

②ETEC性腹瀉人群對ETEC普遍易感,發生ETEC性腹瀉的年齡范圍較廣。致病菌量為106-109個菌,即較大劑量才能發病。從衛生條件良好和溫帶地區到衛生條件較差主要位于熱帶地區發展中國家的旅游者中,腹瀉最常見的病原是ETEC。被污染的飲水、食物、餐具等均可成為ETEC性腹瀉的傳播和流行因素。

③EIEC性腹瀉已報道多次食物源性和水源性EIEC腹瀉的暴發流行。最常見的血清型O124。兒童發病率明顯高于成人。由于被檢菌株來自國內不同地區,菌株數量相對較多,其來源具一定代表性,基本上概括了國內EIEC的主要流行血清型。

④EHEC性腹瀉嬰兒和老人易感,并可在老年人中引起殘廢。

⑤EAEC性腹瀉旅游者腹瀉和小兒頑固性腹瀉。

(5)預防

搞好飲水、飲食衛生、切斷傳播途徑,對于降低和控制致病性大腸桿菌所致腹瀉在人群中發生和流行,是十分重要的。近年來還開展了藥物和疫苗的預防研究,發現堿式水楊酸鉍能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并可能具有非特異性抑制細菌在腸道內粘附和繁殖的能力,因此對于ETEC性旅游者腹瀉的預防具有一定效果。目前,治療多采用四環素、強力霉素和SMZ-TMP等。由于此等腹瀉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可不用抗菌藥物,而口服補鹽液是重要的治療方法。

WH01978年制定了一項全球腹瀉病控制規劃,強調口服補鹽液為主,并采取一些必要的其他措施來降低腹瀉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此項規劃提出的主要策略是:①改進疾病的管理,強調對急性腹瀉患兒盡早采用口服補鹽液療法,強調病中和恢復期的適當喂養。②改進母親和兒童保健,強調母乳喂養,斷奶的鍛煉,個人衛生和家庭衛生,母親的營養。③改進飲水衛生和飲食衛生。④監測和控制腹瀉疾病的流行。

2.1.2.14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與所致疾病

(1)病原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周生鞭毛有動力,在22-25℃培養仍可生長良好,可利用此生長特點進行培養分離。少數菌株具有侵襲性和產生耐熱腸毒素。

(2)癥狀

經口傳播,經4-7日潛伏期可引起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粘液便等小腸與結腸發炎癥狀,有時腹瀉可持續1-2周。重癥者腸粘膜下集合淋巴結壞死,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等。腸道外表現有時可出現結節性紅斑和反應關節炎等,此病亦出現無癥狀感染者。

(3)流行病學

此菌分布很廣,從奶類、肉類、水產等食品,以及豬、牛、羊、狗、鼠等哺乳動物和雞、鴨、鵝、鴿等禽類的排泄物中皆可檢出此菌。家禽如豬是此菌的宿主。此病在寒冷地區及寒冷季節發生較多,可能與此菌在較低溫度(22-25℃)可生長良好有關。因此該菌所致疾病分布與其分布的地區和宿主等因素有關。

(4)預防

此病主要通過污染的食物和飲水傳播給人,帶菌動物和此病患者是傳染源。沙門氏菌、志賀氏和致病性大腸桿菌在6℃以下不能繁殖,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在0-4℃仍可繁殖。因此在一般冰箱溫度下,食物中如污染此種嗜冷致病菌時仍可繼續繁殖,應特別注意。

2.1.2.15氣單胞菌與所致疾病

(1)病原

氣單胞菌屬細菌是需氧與兼性厭氧革蘭氏陰性桿菌,有動力、生化特性與腸桿菌科細菌相似,區別點是此菌氧化酶陽性及具有端生鞭毛。

(2)癥狀

腹瀉、腹痛、嘔吐,有時有血便或霍亂樣腹瀉,癥狀一般較輕。氣單胞菌中最常見的是嗜水氣單胞菌,能產生外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子,具有溶血性、腸毒性和細胞毒性。

(3)流行病學

氣單胞菌常存在于淡水、海水和土壤中,可引起軟體動物、魚類、兩棲類、鳥類、哺乳動物等多種動物得病。約3%的人群糞便中可檢出此菌,為無癥狀帶菌者。原患者多為免疫功能低下者、嬰幼兒、老年人等,近年來,患者也包括一些青壯年,此菌已公認為是一種感染性腹瀉的病原菌。

(4)預防

加強飲水和飲食衛生,并及時進行病原的分離檢驗。

2.1.2.16賈第鞭毛蟲病

(1)病原

賈第鞭毛蟲病由蘭伯氏賈第鞭毛蟲引起。該蟲的滋養體寄生在人體十二指腸和空腸,并能大量繁殖。當體內環境不利時,滋養體會從腸壁脫落,并形成包囊,包囊隨糞便排出后,成熟包囊污染水或食品后被人吞入,經胃酸作用在十二指腸脫去包囊,形成滋養體,經糞口途徑感染人體。

(2)癥狀

腹瀉、腹痛、上腹部不適和厭食等。

(3)流行病學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尤其溫、熱帶較多,各地感染率在0.16-30%之間。兩性間無明顯區別,兒童高于成人,以6-8月發病最高且介水傳播的危險性較大;除病人和帶蟲者外,河貍也是本病的傳染源;帶蟲者一次糞便(指非腹瀉糞便)中的包囊數可高達數億個;包囊對外界的抵抗力強,在潮濕環境下其存活期甚長,在水中可存活1-3個月,且常規氯化消毒對包囊無效;無獲得性免疫,因此可反復感染。

(4)預防

當以地面水或直接受地面水影響的地下水為水源時,不論水的渾濁度如何,在消毒前,均應以良好的混凝沉淀(或澄清)和過濾進行處理(集合式兩階段過濾系統以去除濁水的包囊)。此外,因水中包囊加熱至50℃時即可殺滅,故應提倡飲用開水。

2.1.3金屬中毒的識別與判定

2.1.3.1鋇中毒

(1)中毒癥狀:肌束顫動、驚厥、伴有惡心、嘔吐、腹痛和焦慮。有緩脈、心律不齊、血壓下降,血鉀下降,重癥者出現呼吸麻痹及嚴重心律紊亂,呼吸性酸中毒的表現(潛伏期0.5-2h)。實驗室檢查心電圖出現心動過緩或過速,T改變,Q-T間期延長及明顯的u波等低血鉀圖象,血清鉀下降,白細胞上升,血沉加快。

(2)急救處理:①盡快驅除毒物:先用溫水或5%硫酸鈉洗胃,然后再口服20-30g,不宜使用硫酸鋇,因其有抑制呼吸作用。可再用1%硫酸鈉500-100Oml靜脈滴注,2-3天后改口服。②及早充分補充鉀鹽。③對癥治療。

(3)污染來源:金屬鋇用于制造各種合金。各種鋇化合物溶解度越高,毒性越大,以氯化鋇、硝酸鋇、氯酸鋇、醋酸鋇、過氧化鋇、氧化鋇、氫氧化鋇、碳酸鋇、硫化鋇及草酸鋇等有可溶性鋇鹽毒性較強。

(4)處理、控制措施:①加強個人防護,切勿誤食。②以硫酸鈉,硫酸鎂中和。

2.1.3.2硼中毒

(1)中毒癥狀:口服中毒主要表現為胃腸道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繼之可發生脫水、休克、昏迷或急性腎功能衰竭。有的病例可出現高熱、黃疸、驚厥。多數病例有皮損,在四肢、面部及頸部見有紅斑,嚴重者如樹皮狀脫屑。

(2)污染來源:硼礦、硼烷(是火箭和導彈的高能燃料)、制造各種含硼合金、玻璃、搪瓷、釉料、琺瑯、洗染等。

(3)處理、控制措施

①加強個人防護。

②用5%碳酸氫鈉中和。

2.1.3.3釩中毒

(1)急性中毒臨床表現

①非職業性中毒

常因注射四釩酸鹽引起,中毒癥狀是惡心、嘔吐,有時體溫升高,蛋白尿、血尿、腹瀉、消瘦、神經障礙、干咳,恢復快,腎臟剌激癥狀3-5天內消失,胃腸反應癥狀約一周消退。皮膚接觸釩化合物后,可發生蕁麻疹,過敏性濕疹樣皮炎,劇烈瘙癢。

②職業性中毒

a.癥狀

主要通過呼吸道侵入(含釩的煙霧、蒸汽),接觸大量釩化合物的煙氣、粉塵,可在半小時左右出現鼻眼癥狀,在數小時至一日內出現呼吸道刺激癥狀,繼而產生消化道,神經系統癥狀。

①鼻眼粘膜刺激癥狀:接觸15-60分鐘,鼻粘膜發癢,流清水樣鼻涕,隨之出現鼻塞、打噴嚏、咽部發癢。眼燒灼感、流淚。檢查有鼻毛脫落、鼻前庭潰爛、結痂,嗅覺減退。

②呼吸道刺激癥狀:咽喉發干、癢、胸骨后痛或壓迫感、干咳、偶咳出少許粘液、哮喘,勞動時呼吸困難。體檢:咽紅、肺部干羅音。

③消化道癥狀:惡心、嘔吐、腹痛、舌乳頭腫大、舌有墨綠色苔(特征)。

④神經系統癥狀:頭暈、頭痛、疲乏無力。

⑤心血管系統癥狀:活動時有心悸。

⑥腎臟損害:偶有一過性蛋白尿和紅細胞、管型。

⑦其他:接觸高濃度時,多數人在接觸當天或一周內感覺面、頸、雙上肢等外露部位發癢,出現紅色丘疹。

b.實驗室檢查

(1)尿釩:正常值:0.0116±0.0062mg/L,尿釩高達0.07-0.4mg/L時,臨床上多有明顯中毒癥狀。

(2)血釩:正常值:1.0-10.Oug/dl,平均4.7ug/dl。

(3)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接觸后兩者下降。

(4)指(趾)甲和毛發胱氨酸含量長期接觸者其含量下降。

c.污染的來源及途徑

來源:主要來自釩礦開采和冶煉,含釩合金鋼的生產,有機和無機化學玻璃和陶瓷制造、紡織、電子、顏料、印染、油漆、皮革等。

途徑:一般由廢氣出污染大氣,經擴散可沉降至地面,污染土壤、水源、農作物等。石油和煤的燃燒是居民區最重要的饑污染源。

d.防治措施:采取水、氣污染控制和群體保護綜合防制措施。

2.1.3.4鉬中毒

(1)臨床表現

報道極少。攝入過量鉬可以干擾鈣、磷代謝,引起骨質疏松、骨關節異常、導致痛風。

(2)實驗室檢查

血清尿酸鹽含量,組織黃嘌呤氧化酶活性增高。

(3)污染來源及途徑

①工業生產:主要生產鋼、合金,用于電工、放射技術、染料工業、化肥工業,因廢棄物的不合理堆放和排放而污染周圍的土壤、植物、水體。

②鉬肥的使用

③煤的燃燒,是大氣鉬污染的主要來源。

(4)防治措施

①改革生產工藝,減少排放。

②治療可采用CuSO4(服用)。

2.1.3.5鈷中毒

(1)臨床表現

急性鈷中毒一般多由口服或誤服引起。

正常人每日口服20-60mg鈷后,紅細胞、網積紅細胞、血紅蛋白、血細胞比積均增加。骨髓增生,形成紅細胞增多癥。攝入過量鈷還可使人發生特殊心肌病,伴心包積液和心力衰竭,患者出現呼吸困難、乏力、腹痛、惡心、嘔吐、紫紺、水腫、心臟擴大、心動過速、奔馬律,低血壓等。

(2)實驗室檢查

除血象外(見上),心電圖顯示QRS低電壓、T波異常、*線可見兩心室擴張。

(3)污染來源及途徑

工業生產高速鋼、耐高熱含金,強力鐵磁,醫藥廠、鈷化合物用于治療貧血,用放射性核素60Co治療腫瘤。環境中的鈷主要來源于上述生產和使用鈷的企業和醫院。主要污染途徑為排放的污水未經處理而流入飲用水體,污染飲水水源。

(4)防治措施

誤服鈷鹽應洗胃,眼內濺入的應用自來水或生理鹽水沖洗,無特效藥治療。鈷含量過高的工業水應處理后再排放,或作為灌溉使用。

2.1.3.6無機汞中毒

(1)臨床表現

①消化道癥狀:病人攝入化合物后,可立即或數小時后發生惡心、嘔吐、上腹灼痛、腹絞痛、腹瀉、血便等急性胃腸炎癥狀重癥可發生暈厥、驚厥、昏迷、休克,搶救不及時可死亡。

②口腔炎:患者大量流涎、口渴、口腔金屬味、牙齦腫脹、充血、潰瘍,可出現暗藍色硫化汞沉淀線,口腔粘膜腫脹疼痛,潰爛,以及舌潰瘍、牙齒酸痛、松動、甚至脫落。

③汞中毒性腎病:浮腫、少尿、蛋白尿、管型尿,重者呈壞死性腎病,出現無尿、氮質血癥、高鉀血癥、酸中毒,由于急性腎衰而危及生命。

④吸人高濃度汞蒸氣,可引起化學性肺炎,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胸痛。大量吸入汞蒸氣后,尚可出現汞中毒精神癥狀,如思睡、頭暈、記億力減退、惡夢、易激動,有時抑制、憂郁、語無倫次、肢體震顫等。

(2)實驗室檢查

①尿汞、血汞、唾液汞含量增高。

②血α2球蛋白,還原型谷胱甘肽增高,血清巰基減低,紅細胞膽堿酯酶及血中溶酶體酶、乳酸脫氫酶、堿性磷酸酶活力下降,血清半乳糖苷酶、過氧化酶、丙氨酸轉氨酶活力升高。

(3)污染來源及途徑

①污染來源

化學工業:氯、堿工業

冶金工業:汞齊法提取金、銀等

牙科材料:汞銀合金

原子核反應堆的冷卻劑

醫藥:消毒、利尿鎮痛作用

含汞礦物開采。

②途徑

金屬汞及化合物主要以蒸氣或粉塵形態經呼吸道侵入體,也可經消化道、皮膚粘膜進入人體(金屬汞由消化道吸收甚微,而氯化汞迅速由消化道吸收)。

(3)防治措施

治療:口服汞鹽患者應立即用雞蛋清、牛奶、豆漿等洗胃,也可用溫水或0.2-0.5%活性炭懸液洗胃,同時可給瀉劑,如50%硫酸鎂4Oml導瀉,使毒物排出。

對癥治療、驅汞治療(二巰基丙磺酸鈉、二巰基丁二酸鈉)

預防:改革生產工藝,改善生產設備,加強個人防護(工作后用1:5000KMnO4洗手等)

2.1.3.7有機汞中毒

(1)臨床表現

急性有機汞中毒發病快,癥狀兇險,危險性大。發病潛伏期不等,可以數月至數天。

①消化道癥狀:上腹灼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瀉、血便、無論任何途徑侵入,均可產生口腔炎,表現口渴、流涎、口中有臭味,粘膜腫脹、糜爛、皰疹、喘咳、潰瘍、牙齦出血等。

②神經精神癥狀:是其最突出的癥狀。早期表現為神經衰弱綜合征,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嗜睡。重者表現為精神障礙,如煩躁不安,易激動、驚恐、重復語言、語言過多、幻覺、智力障礙、表情呆板、淡漠、木僵、有時可有神志障礙、譫妄、昏迷。

a.神經受累,初期感口唇、舌部發麻、明顯的肢體無力,尤其是下肢無力、發麻,引起行走困難,甚至出現不全癱瘓至全癱。

b.錐體外系受損,表現為肢體震顫,臉、舌、下頜部粗大的靜止性震顫,假面具表情。

c.小腦癥狀表現為構音不全,吐字困難,笨拙踉蹌步態,書寫困難等。

d.顱神經受損,出現向心性視野縮小,眼肌不全麻痹、自發性水平性眼球震蕩,咀嚼無力、張口困難、軟腭輕癱,聽力減退等。

③腎臟損害:早期出現口干、煩渴、多尿、腎區有叩痛。

④心臟損害:心尖第一音減弱,心律不齊,傳導阻滯。

⑤肝臟損害:醋酸苯汞中毒,患者出現黃疸、肝腫大、壓痛、肝功能異常。

⑥皮膚改變:接觸性皮炎發生在手、前臂、頸部。皮膚呈潮紅密集的小丘疹,有滲出。重者皮疹融合皮片形成剝脫性皮炎,危及生命。

(2)實驗室檢查

尿汞含量明顯增高。血液、頭發中的汞含量明顯增高,兩者平行,發汞含量約為血汞的50倍。

(3)污染來源及途徑

最常見的是烷基汞和苯基汞,主要用作農藥,無機汞通過自然界生物可轉化為有機汞(因此,無機汞的來源不可忽視),它是汞污染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重要原因。農藥等有機汞進入飲用水體,或無機汞進入飲用水體后轉化為有機汞,而進一步污染水體。

(4)防治措施

①治療:原則同無機汞,對癥治療十分重要。汞性皮炎可外用爐甘石洗劑(無水皰滲出)。

預防

②重點治理污染

對落后的生產工藝進行改革,盡可能減少含汞廢水、廢氣、廢渣排出。含汞廢氣一可用硫酸軟錳礦法、軟錳礦法、多硫化鈉吸收法、漂白粉法。含汞廢水一化學混凝沉淀法、離子交換法、金屬還原法、活性炭吸附法、有機物有機汞。含汞廢渣一焙燒法、浸漬法。

③加強對汞污染的環境監測。

2.1.3.8?Cr6+中毒:

其主要癥狀是①誤服后幾分鐘至數小時出現惡心、嘔吐、腹痛、吞咽因難。②嚴重者出現紫紺、呼吸困難以至休克。③嬰兒中毒呈腦炎的的臨床表現,如出現驚厥、昏迷、瞳孔擴大。

2.1.3.9鐵中毒

急性中毒(多由管網鐵細菌引起管網水中鐵含量增高)患者有惡心、嘔吐、伴劇烈胃部燒灼感,嘔吐物為血色物質,呈咖啡色,腹痛、腹瀉,排出血性和柏油樣便。嗜睡,疲乏無力,煩躁不安,皮膚可出現瘀斑。尿有蛋白和管型

2.2?有害氣體急性健康危害識別與判定

2.2.1化學性有害氣體識別與判定

2.2.1.1一氧化碳中毒

缺氧、頭痛、眩暈、惡心、血液中HbCO>30%,為中度中毒;除上述癥狀外,意識模糊、面色蒼白、嘴唇紫紺或櫻桃紅色、深度昏迷、血液中HbCO>50%為重度中毒;當血液中HbCO>90%時,死亡。

2.2.1.2甲醛中毒

眼部燒灼感,大量流淚、鼻癢、打噴嚏,當濃度≥12mg/立方米時,引起眼結膜炎、鼻炎、咽喉嚴重灼傷、流涕、呼吸困難、咳嗽、支氣管和肺部嚴重損害、視力減退。

2.2.1.3氨氣中毒

缺氧、神經系統受到抑制、嗜睡、昏迷,伴有肺水腫、皮膚粘膜脫水,組織溶解性壞死。皮膚直接接觸,可引起化學灼傷,接觸液氮可發生凍傷。還可引起中毒性肝損害,如肝腫大、黃疸、轉氨酶高。

一過性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癥狀主要是流淚、咽痛、聲音啞、咳嗽、頭暈、頭痛乏力。重中毒眼結膜鼻粘膜充血水腫、糜爛、劇烈咳嗽,咯濃痰有血絲。胸部*線征象:兩肺密度較淡。

2.2.1.4氯氣中毒

胸悶、氣短、咳嗽、咯血、呼吸困難、有窒息感、煩躁不安,喉頭痙攣、肺水腫、昏迷、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氯痤瘡、牙齒酸蝕癥等。

2.2.1.5消毒殺蟲劑中毒

頭痛、惡心、嘔吐、乏力、食欲不振,重癥可出現肌束震顫、抽搐及麻痹;局部剌激癥狀為流淚、噴嚏、面部發癢或燒灼感、皮膚出現粟粒樣丘疹。急性中毒為惡心、嘔吐、流涎、腹痛、頭暈、頭痛、肢體麻木、乏力、多汗、胸悶、視力模糊等。

2.2.2生物性污染和有關疾病鑒別

2.2.2.1軍團病

1976年美國費城旅館暴發軍團病以來,國內旅館、影劇院空調用水中分離出病原菌的報道已不少見,1986年國內南京某醫院也已發現首例軍團病患者。

(1)軍團病癥狀和診斷

潛伏期1-10天,大多5-6天,前期癥狀是發熱、不適、納差、肌痛和頭痛。血象常無變化。1-2天后,出現畏寒、高熱,干咳常見,一周內出現粘痰或痰中帶血絲,并有肺部羅音。*線可見單側、雙側有片狀、斑狀陰影,少數有胸腔積液,重者可有神智遲鈍。15%的人死于呼吸衰竭、休克、或腎功能衰竭。用免疫熒光鏡檢或病原菌培養,血、痰、氣管穿刺液或肺組織標本中找到病原體,間接熒光抗體法檢查其雙份血清抗體效價呈4倍以上增長,或單份血清抗體效價≥1:256均可確診,且抗體效價≥1:64可作為感染指標。

(2)集中式空調和軍團病

外氣吸入→空氣過濾→調溫、制冷或加暖→輸送管道→進入各房間,這是集中式空調的空氣調節工作過程。其特點如下:

①空調系統根據氣流循環和再利用分為直流式、回風式和封閉式,直流式最適用于公共場所,回風式能節能,而封閉式最差。

②空氣凈化用各種濾料金屬網和泡沫塑料纖維布。

③空氣降溫原理:a.將引進室外新風經過濾后進入冷凍水噴淋成霧狀的淋水室,使空氣降溫。一般冷凍水的溫度為7℃左右;b.冷凍水來自裝有冷凍蒸發器的水池或特制管路裝置;c.蒸發器中的冷源來自冷凍機系統的冷凝器;d.冷凝器的冷卻水乃利用置于戶外的冷卻塔。

軍團病從發生到現有的報道都與集中式空調系統有密切的關系,主要是這一系統容易造成軍團菌污染,其污染途經是冷凍水受污染(戶外冷卻塔的冷卻水易受污染),空氣凈化不好,來源空氣受污染等。空氣過濾器受污染或有細菌繁殖(有的是總過濾器,有的為各房間設過濾裝置),因此,集中式空調系統要符合以下要求:a.冷凍水、空調用水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b.來源空氣符合標準或經凈化后空氣符合標準;c.空調過濾網定期清洗、消毒或更換;d.管通內壁應光滑,無細菌青苔繁殖生長條件。

(3)軍團病病原體和流行病學特點

軍團病病原體是嗜肺軍團病桿菌。其培養條件是用0.025%焦磷酸鐵0.04%左旋半胱氨酸的特殊培養基,在自然環境中,也可生長在蒸餾水中生長2-4個月,在自來水中生長1年以上。用1ppm的次氯酸鈉作用1小時可殺滅水中軍團菌。其流行病學特點是:

傳染源:積水和土壤可能是本菌貯存場所,從河溝、游泳池、空調系統冷卻塔冷凝器、水、泥土中均檢出軍團菌。

傳播途徑:從呼吸道吸入軍團菌。

人群易感:普遍易感,兒童、20歲以下的青少年,老年患者較多,男多于女。

流行特征:易發于空調房間或醫院,大多在7、8三個月。

(4)調查處理方案

①從本病特有癥狀,建立初步印象。同時能鑒別診斷出流感、上感和其它呼吸道疾病。

②開展調查

a.首發病例和個案調查

一般情況發病情況,醫院診治情況,病史(結核病過敏史)最近外出情況,接觸史,聚會旅館時間,聚會場次。

b.環境調查和監測

旅館結構、設施、通風設施、空調設施:配氣口(有的取自人防工程空氣),制冷、加暖工藝流程,冷卻水,維修情況,最近承修新的改造情況。管道排查是否漏洞引入臟空氣,過濾網情況和空氣凈化材料。

室內空氣質量及其監測,取氣口空氣質量,冷凝池水、冷卻水、過濾網監測。

生物材料監測:血、痰檢、熒光免疫檢查血清抗體

c.流行病學調查

①病例對照調查和現況調查

調查對象為旅館服務人員和住旅館客人及附近居民。用間接血凝試驗檢查病人、健康人(是否有亞臨床和隱性感染者)。本地區最近流感流行情況,上感發病情況。

②可疑因子動物試驗如冷卻水動物試驗,用家兔、豚鼠進行試驗。

(5)控制措施

①污染源:清洗冷卻塔、蒸發器和輸送管道,除去沉淀物,用次氯酸鈉消毒,使游離余氯達4-6mg/L,用蒸汽消毒管道32小時溫度在50-60℃,出氣口注意避免污染居民區。

②房間及空氣消毒:用紫外線消毒,波長25毫微米或臭氧1-2mg/L、過氧乙酸均能消毒。

③改革裝置:取氣口移至安全有良好空氣的位置如屋頂,冷卻水須得到防護,過濾網上加消毒措施,空氣凈化材料合理衛生地選用。

④衛生宣教:健全有關衛生制度,冷卻塔水符合國標,濾網清洗。

2.2.3其他空氣污染健康危害識別與判定

2.2.3.1花粉病

空氣中致敏花粉所致各種呼吸道變態反應,主要癥狀為鼻炎和哮喘等。3-4月均由樹木花粉形成空氣中的花粉。8-9月由葵科、薔屬等草本花粉組成空氣中的花粉。

2.2.3.2污灌、噴灌空氣污染危害

污水處理和噴灌所引起的空氣污染,處理污水和噴灌過程中易致形成空氣中帶菌(往往是致病菌)的氣溶膠而污染空氣。

2.3有害化妝品健康損害識別與判定

2.3.1對皮膚損害

(1)化妝品對皮膚損害主要為刺激性和過敏性皮炎,兩者基本相似。

(2)輕者皮膚粘膜感覺異常,有刺癢、蚊行感,皮膚表現為丘疹、紅斑、片狀脫屑并伴有瘙癢、燒灼感。

(3)少數病情嚴重或處理不當,如抓搔、洗浴、風吹日曬造成癥狀加重,皮膚粘膜出現大皰大片紅腫、破潰,繼發感染,甚至出現全身反應等。

2.3.2對毛發損害

化妝品對毛發的損害表現為毛發脫落(全禿、斑禿)或發質改變(干枯、斷發),殘留頭發細短粗糙而彎曲無光澤。

3突發事件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的控制措施的選擇和實施

3.1生物性污染的飲用水消毒

3.1.1消毒劑種類:

常用的消毒劑有:穩定性二氧化氯(液態,有效氯含量為2%),漂(白)粉精(有效氯60-70%),漂白粉(有效氯25%),二氯異氰尿酸鈉(又名優氯凈,有效氯60%)等;常用的飲水消毒片有清水龍片(有效氯4-8mg),漂粉精片(有效氯2-4mg),有機碘片(含活性碘4-8mg),69-1型飲水消毒片(有效氯1-2mg,溴6-18mg)等。

3.1.2?消毒方法:

3.1.2.1分散式供水消毒(指缸水、井水的消毒)

(1)采用持續加氯消毒器(塑料制品,通過調節釋氯孔控制釋氯量),缸水消毒時內裝60片漂精片(有效氯60%)的小型持續加氯飲水消毒器,如每日用水量40-60升左右,持續消毒時間可達到45天;井水消毒時采用內裝250-500片漂精片的中型持續加氯飲水消毒器,投入井中半天后即可飲用,如20-30人用水,持續消毒時間亦可達到45天。該消毒器影響因素較多,余氯波動較大,應設管理監督人員定期檢查。如無上述產品可用自制竹筒打眼后代替。

(2)直接加氯消毒法

①缸水消毒:藥劑用量按每100L(即兩擔水)計,投加漂粉精片1-2片或漂白粉1-2g或漂粉精0.4一0.8g或穩定性二氧化氯原液2.5-5.0ml或等效量的其它消毒劑。投加方法:將所需藥劑(片劑先碾碎)放入潔凈碗內,加少量水攪勻再將上清液倒入缸中并攪動,使之與水充分混合,30分鐘后即可用。

②井水消毒:一般情況下,公用井每日早、中、晚各投藥一次或每日二次,私家用井每日投藥一次即可,投藥量為每立方米井水加漂粉精片10片或漂白粉10g或穩定性二氧化氯原液25-50ml或等效量的其它消毒劑。投加方法與缸水相同,將上清液倒入井中后,用吊桶將井水上下攪動數次,消毒時間不少于30分鐘。

井水水量的計算公式為:水量(m3)=井水深(m)×水面面積(m2)×0.80。

③個人飲水消毒,每升水加消毒片1-2片(較清的水1片,渾水2片),振搖1-2分鐘,放置30分鐘即可飲用。

3.1.2.2集中式供水消毒

可采用各類消毒劑發生器現場生產、使用,亦可用上述消毒劑進行消毒。消毒劑與水接觸時間不少于20分鐘。一般情況下,出廠水余氯應不低于0.3mg/L,管網末梢水余氯應不低于0.05mg/L水源污染嚴重時可酌情增加消毒劑用量。

3.1.2.3二次供水消毒

二次供水消毒可延用分散式供水的持續加氯和一次性加氯消毒方法。這里特別強調的是被醫院污水污染后的水箱消毒和蓄水池的消毒處理應按以下步驟進行:①先加過量氯,然后排出水。②進行清洗,尤其蟲卵應清除。③洗后先用過量氯消毒一遍。④放少量水后排出。⑤再放干凈水后,加漂白粉澄清液使余氯保持在0.3-1.0mg/L以上30分鐘然后放水入管網。⑥該水箱的用戶水龍頭應打開放水半個小時,清排管道內包囊、蟲卵等。⑦監測至合格后方可使用。

3.1.2.4應急送水工具、引水管和蓄配水箱消毒

(1)送水工具可采用消防車、灑水車、水箱(容積為56-57m3/個)和塑料水桶(容積為20-50L/只),其消毒方法為首先用自來水將容器沖洗干凈,再用萬分之二濃度的漂白粉溶液(有效氯濃度約為50mg/L)浸泡24小時后排空,并用自來水重新沖洗干凈。如水的需要緊迫,可用萬分之四濃度的漂白粉溶液浸泡,時間可減少到1小時。消毒后,應取樣進行微生物檢驗,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消毒液亦可采用其它消毒劑按等效濃度配制。

(2)新安裝的臨時引(供)水管可用同樣方法進行消毒。

(3)新安裝的臨時蓄配水箱消毒方法為:先用自來水沖洗干凈,再用漂白粉澄清液(1-2%)或穩定性二氧化氯溶液(100-500mg/1)或次氯酸納(1000-2000mg/1)或消毒靈(0.5-1.0%)或過氧乙酸(0.5%)進行噴霧或擦拭(噴霧要求至完全濕潤,用藥量為50-100ml/m2),并用自來水重新沖洗干凈。

3.2化學性污染物污染的飲用水的凈化處理

3.2.1砷污染

(1)用石灰沉淀法可去除砷。

(2)先用氧化劑將三價砷氧化成五價砷,然后也可用石灰沉淀法處理。

3.2.2?氧化物污染

(1)堿性氯化法?在堿性條件下以氯氣處理,投藥比例為氰1:氫氧化鈉7.3:氯8。

(2)次氯酸鈉法?1mg/L氰要完全氧化需要6.83mg/L氯。

3.2.3六價鉻污染

3.2.3.1藥劑還原法?還原劑有SO2、NaHSO4、Na2SO3、Na2S2O3與O3等,先將六價鉻還原成三價鉻,再用石灰等生成氫氧化鉻沉淀。

3.2.3.2鋇鹽法加入?BaCO3或BaCl3或BaCl2,使之成鉻酸鋇沉淀,然后用生石膏除去水中過量的鋇。

3.2.4有機化學污染物(包括有機磷農藥)污染

最為有效的措施是采用活性炭吸附。無論是粉狀或粒狀活性炭都是去除農藥的最有效方法,它也是去除酚、烴、洗滌劑等很理想的材料。當然有必要時也可考慮應用O3和活性炭聯合的方法處理。

3.2.5亞硝酸鹽污染

可在水中加入氧化劑(如氯、O3等)將其轉換為硝酸鹽。若硝酸鹽超過飲用水標準時,可使用某些樹脂,也可用生物脫氮處理,當礦物質含量高到足夠用反滲透進行處理時,可用反滲透,硝酸鹽也可同時去除掉。

3.2.6五氯酚(酚與酚類化合物)

3.2.6.1二氧化氯是去除氯酚味及其污染的首選方法。

3.2.6.2臭氧可破壞酚和酚類化合物。

3.2.6.3活性炭吸附法,即使在預氯化之后也能降低其含量,粒狀活性炭可去除所有酚。

3.2.6.4活性炭和臭氧結合消除酚類化合物,其中酚的含量相當高時要考慮此法。

3.2.7銀、鉛、銅污染

可用硫酸鋁凝聚去除。

3.2.8高濃度鐵和錳

鐵和錳的去除,對深井水可用氧化過濾或用曝氣過濾法。

3.3對病人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的應急技術措施

腸道傳染病病人的糞便必須消毒,對于農村簡易廁所(即非無害化糞池、或只有截糞池的廁所)內的糞便,尤其是腹瀉病人的糞便,排放前應強化無害化處理和消毒。最有效的無害化方法是投加化學消毒劑,如漂白粉、熟石灰、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漂白粉和熟石灰。

3.3.1投加漂白粉的操作方法:

漂白粉需配制成溶液,配制漂白粉溶液時,應先調成漿糊狀,再加水配成有效氯20%左右的漂白粉溶液,然后將漂白粉溶液連水帶渣的一起投加到糞便中,并混合攪勻,放置接觸至少24小時后方可運出排放。具體方法和要求如下:

3.3.3.1投加量可按90-100mg(指有效氯)/L糞便的比例計算投加。

3.3.3.2漂白粉總用量計算方法,漂白粉用量可按此式計算:

L=WQ/(C-1000)(g)

式中:W一漂白粉(粒)投加量(mg/L)以有效氯計,Q一需消毒糞便量,C一漂白粉有效氯含量,(一般漂白粉以20%-25%計,漂粉精以65-70%計)

3.3.2投加熟石灰操作方法與技術要求

在糞池內以每升糞便加15克熟石灰的量,將熟石灰碾碎成粉狀后直接投入糞便中,攪拌均勻,30分鐘后測定糞便pH值,并調節PH達到12小以上(pH值不夠時,繼續投加石灰量),放置作用至少24小時,如條件許可,最好作用放置7天后運出排放。

3.3.3?如有現成的次氯酸鈉液也可對糞便進行消毒,投加方法可將次氯酸鈉液稍加稀釋或直接投加入糞便中,方法與投加漂白粉相同,次氯酸鈉液不能久貯,需現場制取,立即使用一般次氯酸鈉液有效含量6-12%,計算方法可按漂白粉計算方法。如有化糞池廁所,糞便中病菌、病毒和蟲卵可在化糞池缺氧條件下,得到一定程度的殺滅,也是一種較好的糞便無害化方法,如三格式化糞池。但化糞池清掏周期最短不得少于30天,否則滅菌效果不好,化糞池中如有腸道傳染病人的糞便,還需在清掏出來的污泥糞便進一步消毒滅菌,方法同前。

3.4化學性污染的空氣的污染控制和處理

大氣污染受能源結構、布局和交通、地形和自然、社會因素影響,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措施。

3.4.1規劃措施

3.4.1.1?合理安排工業布局和城鎮功能分區、大城市及其衛星城工業布局應合理。大城市不布重污染工業,山溝不布排污工廠,工業區應設在主導風的下風側。

3.4.1.2?加強綠化。

3.4.1.3加強住宅區內污染源管理。

3.4.2工藝措施

3.4.2.1?控制燃煤污染,用電、液化氣等取代煤燃料,同時對煤推廣脫煤技術應用,增加煙囪高度等。

3.4.2.2?加強工藝措施、綜合利用變廢為室,閉路循環不排放。

3.4.3除塵、廢氣凈化處理

除塵設備的應用,氣體凈化設備,最常用吸附劑如活性炭、水等,汽車尾氣凈化,減少汽車尾氣污染主要途徑是改善進排三孔流和燃燒室及凈化汽車尾氣。汽車尾氣采用催化法凈化、使CO、NO*等變為CO2、水等。

3.5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空氣區域的控制處理

3.5.1對污染區域人群要采取如下措施:

3.5.1.1隔離病人(包括空氣傳播病源的攜帶者)進行治療。

3.5.1.2易感人群和處理事故的人員要戴口罩。

3.5.1.3保護高危人群,必要時要疏散人群,有條件時可注射疫苗。

3.5.2對污染區域現場采取如下措施:

3.5.2.1加強通風換氣,加強機械通風可顯著減少空氣中微生物。

3.5.2.2?空氣過濾,采用各種類型的空氣過濾器使空氣中含有微生物的塵埃除去,這些過濾器如機械網袋過濾器,活性炭過濾器以及消毒過濾裝置。

3.5.2.3空氣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如紫外線消毒,其波長240-280納米紫外線。化學消毒藥品有過氧乙酸、次氯酸鈉、高錳酸鉀等。過氧乙酸消毒通常采用:①噴霧法消毒,5-10%過氧乙酸溶液噴霧,如80m3的房間可用100-200ml消毒關閉1小時,換氣后再入。②熏蒸法消毒,加熱過氧乙酸,產生熏氣在密閉房間內熏蒸1小時。

3.6醫院污水的處理

醫院污水中含有各種病菌、病毒、蠕蟲卵,特殊的無機物和有機物,如醫院治療、檢查工作排放廢液中含有重金屬,廢消毒液中含有大量酚,洗衣房污水中含有大量洗滌劑,診療室污水中含有某些藥物和放射性同位素。

醫院污水處理:采用一級或二級處理,最后工藝都是消毒,殺滅病原體是醫院污水處理的主要目的,消毒劑有液氯、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等。醫院污泥也應徹底消毒處理。

醫院污水排放:醫院污水經處理后,排放要達到“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的要求:①連續2次各取樣500ml檢驗,不得檢出腸道致病菌和結核桿菌。②總大腸菌群不得大于500個/L。

4?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調查處理規范程序

4.1電話記錄

做好電話記錄最好設計好電話記錄本,應包括如下內容:

接電話時間:月?日?時?分

接電話人(姓名)?

來電話單位

地址?

郵編?

來電話人(姓名)??

聯系電話號碼?

電話內容(突發事件報告電話記錄請注明時間、地點、發病人數、癥狀)?

查詢事件發展經過記錄

電話內容向科領導匯報情況

事件處理建議意見等?

4.2處理程序

4.2.1接報告電話

報告電話要按要求登記

報告電話匯報站、科領導

報告電話情況核實

報告電話上報情況

切記: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狀況

4.2.2反應

反應人員:應急隊人員(應包括中心和相關的科領導、環境衛生、流行病學專業人員等)。

反應時間:總時間扣除路途時間不超過1小時。

準備必備工具:交通工具汽車,采樣工具:包括水(水質采樣器、水溫計、無菌采樣瓶等)、氣(氣體采樣袋、個體采樣器、CO、CO2測定儀、氣溫計、氣濕計、風向儀和微生物采樣器等)及日用化學品(無菌采樣匙、廣口無菌采樣瓶)等采樣工具;相關工具:攝像機、照相機、錄音機;必備參考書:標準、法規和技術規范(水: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氣:公共場所衛生標準;日化:化妝品衛生標準)及有關條例和管理辦法,調查表:個案調查表、流行病學調查表,其它:飲用水消毒器和消毒劑、消殺藥品、防毒用具等。

4.2.3現場調查

根據不同的環境污染健康事件的類型分別按照以下9個現場處理方案開展現場調查,詳細內容見5.1-5.9。

(1)飲用水化學性污染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2)飲用水生物性污染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3)有害氣體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4)因使用化妝品致皮膚損害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5)大氣煙霧污染、光化學煙霧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6)水源富營養化引起集中供水污染現場處理方案

(7)抗洪救災防病環境衛生現場處理方案

(8)抗旱救災防病現場飲用水衛生處理方案

(9)空氣傳播性疾病流行期間集中空調系統現場處理方案

4.2.4事件處理總結報告:

(1)業務總結報告,包括以下內容:

①前言②基本情況及事件經過③調查方法④結果、分析、討論⑤處理措施及效果評價⑤結語

(2)行政性報告,包括以下內容:

①標題、文號、主送抄送單位②事件概況③事件經過④現場調查檢測和結果⑤事件原因分析、結論⑤事件處理經過、效果⑦問題和建議③落款、單位、時間⑨附件。

4.2.5上報與反饋:

調查報告上報:省市衛生廳(局)、肇事單位的行政主管部門和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必要時報省政府、衛生部。同時填報相關報表(按要求填報)。

4.2.6資料歸檔:

對與整個事件有關的資料,包括電話記錄、現場調查、監測記錄、執法文書、采送樣單、檢驗原始記錄、檢驗報告、調查處理總結報告等,進行整理、補漏、分類、歸檔。

5?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突發事件現場調查處理技術方案

5.1飲用水化學性污染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5.1.1到達現場后首先組織人員救治病人。

5.1.2進一步了解事件的情況,包括污染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和可能原因、污染來源及可能污染物、污染途徑及波及范圍、污染暴露人群數量及分布、當地飲用水源類型及人口分布、疾病的“三間”分布以及發生后當地處理情況。

5.1.3形成初步印象,要排除非化學性污染,需掌握以下幾種污染特點:①化學性污染:工業為主的污染如造紙、電鍍廠等集中排污,冶煉廢渣浸泡后突發排放;農業污染為主的如突發農藥沉船造成的河水污染,農田施農藥后暴雨入河污染,化學性污染健康危害多為急性化學性中毒。②生物性污染:生活污染為主的污染和醫院污水排污污染,其健康危害多為急性腸道傳染病;③化學性與生物性混合污染:健康危害同時包括急性中毒和急性傳染病等。

5.1.4開展現場調查工作

①個案調查,全面掌握健康危害特點及有關因素,尤其對首發病例進行詳細調查。

②橫斷面和回顧性流行病學調查,尋求因果關系。

③污染源調查,根據源水水系尋找、排查污染源,根據原料、生產工藝和排污成份尋找可疑污染物,并估算排污量。

④環境監測,采集水(包括污染水體和出廠水、末梢水和有關的分散式供水)、底質、土,必要時采集蔬菜樣品等進行可疑污染物成份的檢測,并根據毒物量、水流速度、江河段面、水深(截面積)計算可能污染的范圍,在污染源下游和飲用水水源水附近設點,同時在上游設對照點進行監測。

⑤生物材料監測,對病人和正常人的血、尿、發等進行有關可疑污染物監測。

⑥有關微生物和可疑致病菌的檢測。

⑦必要的急性毒性試驗。

⑧同時調查飲水、飲食情況,采集直接飲用的缸水、開水、食物等相關樣品進行檢測。

⑨照相、攝像、錄音,做好有關記錄。

5.1.5提出調查分析結論

調查分析結論應包括:該事故的污染源、污染物、污染途徑、波及范圍、污染暴露人群、發病人數、健康危害特點。

5.1.6初步處理意見

①及時救治病人,如有必要進行隔離。

②成立由政府牽頭的領導小組,參加單位包括衛生、公安、環保、交通、供水等部門。

③采取控制措施:建議采取停水、交通管制、疏散人群、保護高危人群等措施。消除污染源,如停止排放、關閘口、打撈污染物等。必要時通知下游水廠停水或采取保護措施。采取措施如加入藥水中和、凈化污染稀釋處理工藝的能力加大污染物的凈化處理,如水廠加大投氯量和凈水劑用量,用活性炭處理過高的有機污染物等。

④加強監測(包括增加指標和頻次),掌握污染動態。

⑤加強水源保護。

⑥觀察水生物和農作物死亡情況。

5.2飲用水生物性污染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5.2.1報告制度

詳細記錄情況,在處理事件同時,及時向主管領導、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部門匯報。

5.2.2了解基本情況

5.2.2.1?通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波及范圍、暴露人數、發病人數、事件經過初步推斷事件發生的原因、性質。

5.2.2.2通過病人的癥狀、體征、治療情況,得出初步診斷。

5.2.2.3事件發生后當地衛生部門處理情況。

5.2.2.4了解事件發生的特點(三間分布),得出初步鑒別判斷。

5.2.3現場調查

5.2.3.1向病人、醫生及現場有關人員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暴露人群中發病人數及癥狀、體癥,初步診斷、治療情況),腹瀉病(細菌性、病毒性如輪狀病毒腹瀉等)、傷寒、霍亂、病疾、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

5.2.3.2現場調查及采樣監測

(1)污染源及其具體情況調查

a.污染來源(污染源)、污染途徑及可疑污染物性質污染源:生活性污染、醫院污水未按要求處理而造成污染性排放引起健康危害;

b.污染途徑:

淺井水(包括大口井、壓把井)污染:如滲透污染、暴雨后流入滲透污染、人為投入、新井啟用時未檢測等;

深井水污染:類似于淺井水溝、塘水和小河水污染:如排污染、倒流、翻船、醫院污水、糞缸、農田污染物排入污染;

自來水污染:包括水源水污染、輸配水管網污染和二次供水污染以及制水工藝如消毒設施故障,水箱水管材質污染(如水箱水管的涂料污染或水管的鐵污染)亦不少見。可疑污染物:可疑污染水源、食物采樣進行微生物檢測(設對照并進行平行樣檢測,對新成井需加測硫酸鎂等指標),在排除食物污染、排除化學性污染后可初步判斷為致病微生物對水的污染;

c.波及范圍

了解飲用水水源的補給來源,周圍及上游污染情況;生活污染或醫院污水污染;

d.污染程度;

e.污染發生的原因、地點經過。

5.2.3.3人群流行病學調查

(1)調查內容

①暴露人群數量、分布;

②發病的特點與時間分布(出現癥狀或發病時間、暴露時間)、地區分布(病人居住地及周圍環境與非病人有何不同)、人群分布(職業、性別、年齡等);

③了解病人飲食史、飲水史、接觸史、衛生習慣等。

(2)流行病學調查方法

①全部病人個案調查,全面掌握健康危害特點及有關共同因素;

②橫斷面或配對調查,尋求因果聯系;

③調查對象:病、死、非病、對照等。

(3)生物材料監測

對病人排泄物(糞便、分泌物、嘔吐物等)進行可疑致病菌檢測或培養;

(4)環境監測:包括污染源、范圍、途徑、水、土、氣、農作物樣品采集檢測;

(5)照相、攝像、錄音、做好有關調查記錄。

5.2.4?提出調查分析結論

①該事故的污染源、致病微生物;

②污染途徑及波及范圍;

③該污染暴露人群、發病人數、健康危害特點;

④該事故的原因、經過、性質及教訓。

5.2.5?初步處理意見

(1)建議成立由政府牽頭的領導小組,參加單位包括衛生、公安、環保、交通、供水等部門。

(2)需開展工作:①及時救治病人,隔離;暴露人群預防性服藥。

②進一步消除污染源:停供污染水,設衛生安全水供水點,徹底清除污染物,消毒滅菌。③強化飲用水消毒,加大監督、監測頻率。④加強衛生宣傳教育,進一步普及衛生防病知識。⑤必要進時建設采取停水、交通管制、疏散人群、保護高危人群等措施。

5.3有害氣體中毒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5.3.1應急處理

應急隊員到突發事件現場后,確認事件發生情況,在領導的統一指揮下,分工協作,開展現場應急處理工作:

5.3.1.1立即打開門窗或機械通風裝置,盡最快的速度將室內有害氣體排出。

5.3.1.2?迅速將病人轉移到新鮮空氣處,立即解救,必要的進行心肺復蘇。其他人員應同時撤離現場。

5.3.1.3同時注意給病人保暖,以防引起感冒、肺炎等并發癥。情況危重的病人及時送往離中毒現場較近的醫院,作進一步治療。

5.3.2聽取現場情況介紹詢問有關情況:

有害氣體中毒發生的時間、經過、原因。

5.3.2.1污染的來源、源強。

5.3.2.2污染的途徑及影響范圍。

5.3.2.3?影響人群的分布。

5.3.2.4中毒病人的人數、癥狀和初步解救情況。

5.3.2.5事件發生后,該單位采取的措施。

5.3.3緊急排查污染來源

對現場進行緊急排查,找出污染來源,及時處理和消除。

5.3.4可疑污染物判別

根據所提供的資料和簡要調查情況,可疑污染物初步判別有以下種類:①CO、CO2、SO2中毒(聯合或單獨作用),②有機物廢氣中毒(主要為甲醛),③CO中毒,④氨氣中毒,⑤氯氣中毒,⑥消毒殺蟲劑。

5.3.5調查采樣

5.3.5.1如有死亡者,應檢查死者外貌、特征,是否有出血點及其他相應癥狀。

5.3.5.2?訪視中毒病人,了解中毒后的癥狀、體征及臨床檢查結果,診斷情況及各種化驗結果。

5.3.5.3必要時采集嘔吐物、血液、糞便等標本。

5.3.5.4現場采樣或觀察,采取模擬實驗的方法(可施放某種有害氣體),采集空氣樣品。

5.3.5.5現場情況必要時需要用攝像、照相、錄音等獲得有關資料。

5.3.5.6按規定要求填寫好各種現場記錄、監測記錄、個案調查表等。

5.3.6有害氣體中毒原因的初步分析

5.3.6.1煤氣:煤氣泄漏,由于鍋爐或管道發生故障致使煤氣泄漏,而房間內長時間關閉或通風不良,致使CO積累濃度過高。人們在室內時間過長,室內空氣狀況惡劣,抑制中樞神經功能,而未能引起警覺。地下室或地下旅館使用燃煤爐通風不良引起CO中毒。

5.3.6.2甲醛:使用質量較差的裝飾材料或近期內進行了室內裝飾,生成揮發性有機物(主要為甲醛)污染,加之室內長時間密閉,造成空氣污染物濃度過高,為人體吸入一定量后發生中毒反應。

5.3.6.3汽車尾氣:汽車尾氣泄漏至車廂內,由于車廂長時間密閉,空氣流通不暢,致使車廂內CO濃度積累,嚴重超標,加之旅客旅途疲勞,抑制中樞神經,未能引起警覺,引起CO中毒。

5.3.6.4?理發店氨氣:理發店氨氣中毒,染發、燙發操作間,長時間密閉,通風設施不完善,造成室內氨氣濃度嚴重超標,從業人員長時間操作抑制中樞功能,造成氨氣中毒。

5.3.6.5?氯氣:游泳池、加氯器發生故障,造成氯氣泄漏,由于加氯間通風不暢,引起操作人員氯氣中毒。

5.3.6.6消毒殺蟲劑:由于室內環境質量較差,噴灑消毒殺蟲劑、造成室內空氣嚴重污染,人長時間滯留室內,引起中毒反應。

5.3.7處理意見

5.3.7.1對中毒病人進行治療。

5.3.7.2上報衛生行政部門。

5.3.7.4通過報刊、電臺、電視臺等向群眾宣傳事故防治知識,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衛生警惕性,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

5.4因有害化妝品致皮膚損害的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5.4.1接報告后做好準備

組織人員,準備好采樣工具、調查表格等前往。

5.4.2了解患者背景情況

患者購買使用化妝品時間、發病時間以及癥狀、體征、檢驗結果、臨床診斷、所使用的化妝品來源,包括商店或批發部的名稱、地點,并作調查記錄。

5.4.3協助調查產品來源

協助衛生行政部門進一步調查產品來源。

請化妝品銷售部門提供供貨數量、銷售數量,進貨單位,對現存的化妝品按統計學采樣原則,隨機抽樣作核實證據和實驗室檢測分析。

5.4.4采集的樣品及時送實驗室檢查或進行安全性評價試驗(檢測和評價指示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必要時可與醫療機構聯系,作皮膚斑貼試驗。

5.4.5盡快完成檢測,出具實驗室報告,上報衛生衛生行政部門。

5.5大氣煙霧污染、光化學煙霧突發事件現場處理方案

5.5.1接報告后組織人員準備采樣工具、調查表格、個人防護裝備等前往。

5.5.2認真聽取和詢問突發事件有關情況。

5.5.3根據有關情況和背景資料,通過進一步了解和初步調查,形成這一突發事件的初步印象。初步了解調查內容:

5.5.3.1污染發生地點、季節和具體持續時間。

5.5.3.2發生地的地形、平原、山區或丘陵地區。

5.5.3.3暴露人群和發病人數、死亡人數、死亡構成比情況、醫院近期病人門診病種構成比情況;前后一段時間(一周)比較,如進行哮喘、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統計比較,發病特征和分布情況。

5.5.3.4當時氣象條件:雨、雪、濃霧、風力、風向,與往年比較以及氣溫、氣濕、日照、氣壓、降雨、逆溫情況。

5.5.3.5該地區工廠、居民燃料結構、煙囪高度數量情況、排放大戶(如電廠、鋼鐵廠等)。

5.5.3.6該地區汽車交通容量、通暢情況。

5.5.3.7當地環保、交通、衛生防病有關的監測情況。

初步印象最大可能:煙霧污染中毒、光化學煙霧污染健康危害。待排除:流感流行、季節性呼吸系統疾病上升。

(1)煙霧污染突發事件(煤炭型)特征:

①污染源:燃煤工廠、居民住宅排出大量污染物、城市下風側周圍或上風向有鋼廠、電廠、冶煉廠、硫酸廠、玻璃廠、汽車擁擠;

②污染物:煙塵、可吸入塵、SO2、氟化物等為主其濃度劇增;

③地形:地處河谷盆地;

④氣候氣象:大多在冬季,持續大霧,形成逆溫,污染物不易擴散;

⑤健康危害:居民普通出現呼吸道刺激癥狀,患有呼吸道疾病、心臟病、年老體弱的為高危人群,首先反應以致死亡,表現為呼吸道疾病構成比增加,發病人數劇增,死亡人數劇增。

(2)光化學煙霧事件特征:

①污染源:大量汽車尾氣排放;

②污染物:光化學煙霧一種混合物的總稱,包括NO*和碳氫化合物受太陽紫外線作用發生光化學煙霧,所產生的一種具有剌激性很強的淺藍色混合煙霧,主要是臭氧、醛類、過氧酰基硝酸酯(PANs)、大氣中總氧化劑以O3為代表,濃度為0.05-0.15ppm,當大于0.10ppm視為形成信號;。

③氣候氣象:夏秋季白天多發,氣溫高,天氣晴朗,紫外線強烈;

④地區:在南北緯度60以下地區尤為大城市內機動車擁擠,高樓林立,街道通風不暢;

⑤健康危害:

眼睛紅腫、流淚:PANs、甲醛是丙烯醛所致

咽喉痛、臭氧是NO*所致

呼吸困難、喘息、哮喘、咳嗽是甲醛所致皮膚潮紅、心臟功能障礙是煙霧自由基與過氧化物所致。

(3)流感流行特征:

①有無相吻合的污染源、污染物、地理、氣候氣象條件。

②健康危害典型的流感癥狀,亦以呼吸癥狀為主典型的傳染病流行特征,傳染源、空氣接觸傳播以及目標人群。

5.5.4開展現場調查工作

5.5.4.1健康危害調查

(1)個案調查:首發病例、潛伏期、發病人數等,掌握病人健康危害特點和有關生物材料檢驗情況,如白細胞數、紅細胞數、尿、血、便等化驗結果;

(2)三間分布:發病人數的時間、地區和人群(年齡、職業等)分布;

(3)回顧性調查:選擇發生地區和未發生的附近地區醫院的門診病人、死亡病人數量及構成比情況的調查,同時對兩地區最近疫情報告情況進行調查。并對以上情況進行歷史性回顧調查(回顧時間為前一個星期或半個月);

(4)生物材料監測:痰、尿、便中致病微生物和病毒分析以及血中分析;

(5)急性毒性試驗:可吸入塵濃縮物急性毒性試驗。

5.5.4.2污染源調查

附近工廠居民燃料結構,污染大戶如鋼鐵、電、冶煉、化工等廠,交通容量、每日排放廢氣情況。

5.5.4.3環境監測和有關情況調查

(1)環境監測:開展現場監測,監測指標:O3、SO2、NO*、CO、甲醛、飄塵與可吸入塵、多環芳烴,有條件可測B(a)P、PANs、丙烯醛。

(2)大氣環境質量:去當地環保部門收集了解近期大氣環境質量情況,如主要污染物、微生物、O3、SO2、NO*、可吸入塵、甲醛、氟化物、砷等近一、二個月的情況以及歷史上同期平均情況,尤其去年同期情況。

(3)氣象:去當地氣象部門如氣象監測站調查近期氣溫、氣濕、日照、氣壓、降雨、逆溫等情況以及歷史同期平均水平和去年同期平均水平。

(4)地形地貌:去有關的地理研究部門如地理研究所,調查內容包括當地地理經、緯度,地質地貌景觀:山區、平原、丘陵。

5.5.5提出調查分析結論

5.5.5.1該事件的污染源、污染物、理化性狀。

5.5.5.2事件形成的成因:包括地理、氣象和污染、高危人群等方面。

5.5.5.3污染途徑及范圍。

5.5.5.4暴露人群發病人數、健康危害特點。

5.5.5.5事件經過及教訓。

5.5.6初步處理意見

5.5.6.1建議成立由政府牽頭的領導小組,參加單位包括衛生、公安、環保、交通、氣象等部門。

5.5.6.2各醫療衛生單位采取積極措施救治中毒病人,保護高危人群(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等病人),必要時疏散高危人群到非污染區。

5.5.6.3采取如下控制措施:

(1)建議實行交通管制,減少車輛,降低交通負荷;

(2)建議政府責令污染大戶按環保要求暫停排放(包括達標排放的大戶如鋼鐵廠、冶煉廠、硫酸廠等),尤其低位廢氣排放大戶;

(3)居民盡可能減少或停止用煤,鼓勵用氣或電;

(4)必要時采取人工降雨,減少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

(5)居民室內推廣有效的空氣凈化器,降低居室污染物濃度。

5.5.6.4加強監測,衛生、環保、氣象等加強對疾病死亡、空氣質量、氣象變化情況的監測,掌握健康、污染和氣象變化的動態。

5.5.6.5加強環保、氣象預報預測工作,觀察家畜和有關的動植物死亡情況。

5.6水源富營養化引起集中式供水污染的現場處理方案

水體富營養化是指湖泊、水庫、海灣等封閉性或半封閉性水體,或者水流遲緩的河流中,由于人為因素導致氮、磷等營養物逐漸富集,致使藻類異常繁殖,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降低,透明度下降,水質惡化這樣一個總過程。

5.6.1富營養化污染集中供水事件發生后,在開展調查前應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5.6.1.1污染源,污染大戶。

5.6.1.2水源水質富營養化程度,時間、季節、藻類消長規律,水源水質,總磷、總氮來源,污染大戶排查。

5.6.1.3自來水廠、處理工藝及運轉情況,如預氯化、混合、沉淀過濾是否堵塞,主要超標的指標和感官性狀。

5.6.1.4末梢水水質情況,排除管網污染末梢水。

5.6.1.5健康調查及流行病學分析。

5.6.1.6水源水、出廠水、末梢的水質監測指標以及健康調查時要收集樣品種類和測試指標。

5.6.2現場調查工作

5.6.2.1流行病學調查

在供水區域內進行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全面掌握健康危害的特點及相關因素。(參考資料:居民可聞到自來水有泥土臭味,霉腐臭味,魚腥臭味,青草味等,因飲用而出現惡心、嘔吐,對自來水有厭惡感而不愿飲用;腫瘤發病情況:消化道腫瘤如膀胱癌、結腸癌等發病率比對照高)

5.6.2.2污染源調查

重點調查供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藻類繁殖及衛生防護情況;水廠水處理情況(處理工藝、濾池有無堵塞現象、反沖洗周期、消毒方法等);管道內藻類污染情況。

(參考資料:可能的情況是供水水源呈淡綠色,肉眼可見絮狀懸浮物,有臭味,二級保護區內可能有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口,衛生防護差,水廠濾池有堵塞現象,反沖周期縮短,干路或支路水管中可見藻類繁殖等。)

5.6.2.3環境監測

環境樣品: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末梢水主要檢測項目:水源水一臭和味、肉眼可見物、渾濁度、透明度、總N、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總P、CODMn、BOD5、總大腸菌群、葉綠素a、藻毒素、藻類(種群、數量、生物量)、氯仿、四氯化碳、Ames試驗。出廠水、管網末梢水一一臭和昧、肉眼可見物、渾濁度、CODMn、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游離余氯、細菌總數、總大腸菌群、氯酚、NC13、藻毒素、氯仿、四氯化碳、Ames試驗。

(參考資料:富營養化水源水,CODMn、BOD5可能超標,藻類中以綠藻、藍藻為優勢,Ames試驗呈陽性。出廠水、管網末梢水中CODMn可能超標,氯酚、NCl3有不同程度檢出,Ames試驗呈陽性且致突變性較源水高。)

5.6.3處理措施

5.6.3.1建議政府成立事故處理領導小組,包括環保、衛生、市政、農業有關部門。

5.6.3.2水廠暫停制水,給居民供應桶裝飲水。

5.6.3.3消除污染源,如停止污水排放、關閘口、打撈藻類等,加強衛生防護。也可用硫酸銅(2-3g/m3)或者銅一氯消毒來殺滅藻類或抑制其繁殖。

5.6.3.4改革水處理工藝

(1)濾池徹底反沖洗,延長沖洗時間。

(2)在沉淀池中用硫酸銅(2-3g/m3)或者銅一氯消毒來殺滅藻類或抑制其繁殖。

(3)在絮凝和澄清的同時,先用活性炭吸附,接著在過濾后用臭氧作最終處理;也可以在臭氧氧化后再經砂濾和顆粒活性炭過濾。

(4)改善氯化消毒法,避免預氯化和折點氯消毒。

(5)考慮采用二氧化氯或氧化劑/消毒劑,或改用氯胺消毒。

5.6.3.5在管道中可用銅一氯滅菌作用來防止無色藻類的繁殖。

5.6.3.6經濟條件允許時,居民可以使用家用凈水器凈化水質(內裝活性炭的凈水器)。

5.6.3.7健康教育,熟悉富營養化危害及防治措施。

5.6.3.8加強監測掌握動態,尤其水源水、出廠水、末梢水的監測和預測,定期預報以提前采取措施。

5.6.3.9用銅一氯消毒時注意銅的超標。

5.7抗洪救災防病環境衛生現場工作方案

5.7.1飲用水的處理與消毒及水源選擇與保護

洪澇災區的水質特點一般是渾濁度大,微生物污染嚴重。為保證飲水衛生,防止腸道傳染病的發生流行,必須對飲用水質采取應急處理措施。具體辦法如下:

5.7.1.1飲用水源的選擇與保護

(1)在流動洪水地區,應選擇上游水區作為飲用水源取水點,并劃出一定范圍,禁止在此區域內排放糞便、污水與垃圾。

(2)在內澇死水地區,應劃出水質污染較少的水域為飲用水源取水點,禁止在劃定區域內排放糞便、污水與垃圾。

(3)有條件的地區宜在取水點設水碼頭,以便離岸邊一定距離處取水。取水應使用專用的取水桶。

(4)飲用水源取水點設專人看護。

5.7.1.2飲用水的處理與消毒

(1)混凝沉淀處理:可選用硫酸鋁、明礬、硫酸鐵等混凝劑按要求比例,加入水中充分攪勻,待靜置澄清后棄去沉渣。

(2)飲用水消毒:可選用飲水消毒藥劑,按照使用說明要求,加入飲用水中進行充分的混合,并保證消毒時間不少于30分鐘。

(3)在藥品一時供應不上的地方,可采用慢砂濾的辦法處理飲用水。慢砂濾池濾料:砂子粒徑,0.3-1.00mm;砂子厚度,80-100mm(作濾料的砂子必須用水將其中所含泥土沖洗干凈)。慢砂濾池濾料墊層:可采用1-16mm豆石,碎石(或卵石)墊層,墊料粒徑由下往上依此逐漸變少。亦可在碎石上鋪多層棕墊(以不往下濾砂為原則),墊層厚度350mm左右(注:墊料粒徑1-2mm,厚50mm,粒徑2-4mm厚的100mm,粒徑4-8mm的厚100mm,粒徑8-16mm、厚100mm)。過濾速度以不超過0.1-0.2m/h為宜。即1m3的濾池面積每小時產水量為0.1-0.2m3。

5.7.1.3災后的飲水衛生措施

(1)被洪水淹沒過的水源或供水設施重新啟用前,必須清理消毒,檢查細菌學指標合格后方能啟用。

(2)在災區發放消毒劑,說服群眾對飲水采取消毒措施。

(3)過去飲用地面水源的地區,可在恢復生產的同時,建立簡易的集中式供水設施(即農村自來水),以保證居民的飲水衛生和保護勞動力。

5.7.2糞便、垃圾、尸體處理

5.7.2.1衛生宣教的要點

(1)加強災區糞便、垃圾衛生管理重要性的宣傳。

(2)做到糞便、垃圾不入水,防止糞便、垃圾污染飲用水源和食物,控制蒼蠅孳生。

(3)講究個人衛生,不隨地大小便,不亂丟垃圾,不飲用生水。

(4)傳染病人糞便必須消毒處理。

5.7.2.2糞便處理的原則

(1)加強對公廁、戶廁及臨時廁所的管理,做到有專人負責清掃保潔。

(2)應對災民集中地區,建立臨時廁所,要求做到有棚有頂,糞池不滲漏并加蓋,并選擇遠離水源地點,避免污染水源。

(3)盡量利用現有的儲糞設施來存糞便,可將糞便泥封堆存,用塑料膜覆蓋,四周挖排水溝以防雨不浸泡、沖刷。

(4)在困難情況下,可在地面挖排水坑作為臨時廁所,充滿后蓋土密封,再挖新坑使用;為避免被雨水沖涮,臨時廁所應設在飲用水取水點的下游處。

(5)在特殊困難情況下,為保護飲用水源,可采用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糞便,裝滿后加蓋,送至指定地點暫存,待水災過后運出處理。

(6)船上居民的糞便,應使用容器收集后送上岸集中處理,禁止倒入河水中和用河水刷便器。

(7)集中治療的傳染病人糞便必須用專用容器收集然后作特殊消毒處理。

散居病人的糞便采用以下方法處理:

(1)漂白粉:糞便與漂白粉以5:1的比例充分攪合后,集中掩埋。

(2)生石灰:糞便內加入等量生石灰粉,攪拌后再集中掩埋。

5.7.2.3垃圾處理的原則

(1)加強對垃圾收集點的管理,有專人負責清掃運輸。

(2)在居住點合理設置垃圾收集站(點),垃圾放入容器內并加蓋。

(3)及時將垃圾運出居住點,選地勢較高、遠離水源的地方進行泥封堆存,用薄膜覆蓋;四周挖排水溝,同時用藥物消毒殺蟲,控制蒼蠅孳生。

5.7.2.4死亡尸體處理原則

(1)對正常死亡者尸體,應做好家屬工作,盡快運出火化或深埋。

(2)對甲類傳染病死亡者,應做好衛生消毒處理,以最快速度運出火化;對乙類傳染病死亡者,衛生消毒后火化或深埋。

5.8抗旱救災防病現場飲用水衛生工作方案

旱災發生時,水源奇缺,生活飲用水匱乏,水質下降,且災情的持續時間較長,甚至日益嚴重。為保證居民能得到安全衛生、滿足生理和生活基本需要的飲用水,必須采取應急措施做好飲水供應和水質監測工作,具體辦法如下:

5.8.1飲用水源的選擇與保護

5.8.1.1水源選擇

一般旱災地區原有的飲用水源水量銳減甚至斷流,為保證最低的必需飲用水量,必須尋找新的水源。

(1)開放災區內企事業單位的自備水源及戰備水源(多為深井水,其水量較少受到當地干旱的影響),向社會災民供水。

(2)在可能發生旱災或已發生旱災的地區,各級政府部門應投入人力、物力,積極尋找可能的飲用水水源,對找到的所有可能的水源水(包括可以能從臨近非災地區引進的水源水質監測,以便確定可否做為飲用水源。在此基礎上,優先選擇水質好(或宜于凈化的)、水量足夠、便于防護和取用,且投資相對較少的水源。

(3)北方干旱地區可建設雨水集流工程,即每戶建一個100m2的雨水集流場,打蓄水井兩眼,平、災兩用。

5.8.1.2水源保護

在旱災地區,由于地面水源水量銳減,水體稀釋自凈能力甚微,各種水源十分珍貴,必須加強水源衛生防護。

(1)嚴格執行國家環境保護局、衛生部等部門聯合頒發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做好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

(2)旱災發生時,嚴禁向生活水源及可能影響水源水質的地區排放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或傾倒糞便、垃圾與污物。停止一切可能危害水源水質的活動。

(3)加強水源水質監測。

5.8.2供水的水質與水量要求

1.飲用水水質要符合“農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準則”中二級水質的要求,最低也不得超過三級水質規定的限值,否則應進行水質處理。

2.飲用水的供應量不低于10-15升/人·日,現場醫院和急救站為40升/人·日。

5.8.3飲用水的處理與消毒

5.8.3.1混凝沉淀處理

對于渾濁水,可選用明礬、硫酸鋁、三氯化鐵、堿式氯化鋁等混凝劑,按要求比例加入水中,充分攪勻,等靜置澄清后(約1小時)棄去沉渣。

對于高鐵錳、高氟和高砷水源水應分別采用專門方法除去水中的鐵、錳、氟和砷,達標后方可飲用。

5.8.3.2飲用水消毒

可選用飲水消毒劑按說明要求,在飲用水中加入消毒劑后,進行充分混合,并保證消毒時間不少于30分鐘。

5.8.3.3在藥品一時供應不上的地方,可采用慢砂濾的辦法處理飲用水。慢砂濾池(缸)濾料:砂子直徑:0.3-1.0mm,厚度:600-1000mm(作濾料用的砂子必須用清水將其中所含泥土沖洗干凈)。濾料墊層:可采用1-16mm的豆石、碎石(或卵石)墊層,墊料粒徑由下往上依次逐漸變小,亦可在碎石上鋪多層棕墊(以不往下漏砂為原則),墊層厚度350mm,粒徑4-8mm者厚100mm,粒徑8-16mm者厚100mm)。過濾速度以不超過0.1-0.2m3為宜。即1平方米的濾池面積每小時產水量為0.1-0.2m3。

5.8.4運送(或接引)安全衛生水

在旱災地區水源水量嚴重不足,緊急運送(或接引)安全衛生水,保證災民飲用水需要,這是一種有效的應急供水措施。

5.8.4.1運送飲用水

(1)送水和貯水工具必須徹底消毒;

(2)待運自來水的余氯含量不低于0.5mg/l,運水貯存不超過2天,中間加一次漂粉精片,加量按20片/噸水或等效的其他消毒劑,并進行水質監測,防止運送的自來水受到二次污染,以確保運水的衛生質量;

(3)運水人員要專職并選用身體健康者。

5.8.4.2鋪設臨時供水管道接引自來水

對于旱災持續時間長,災民聚居的城鎮,如有條件從非災區接引自來水,則是一種較好的應急供水措施;

(1)臨時鋪設的供水管道必須徹底清洗與消毒;

(2)接引自來水的余氯應不低于0.5mg/l,且終端余氯以不低于0.1-0.2mg/l為宜。

5.8.4.3運送或接引的安全衛生水的分配

根據不同條件下,可采用下列方式之一,由專人(身體健康者)進行管理和定量分配供水;

(1)有條件的地方,應優先選用原有貯水配水系統;

(2)設臨時貯水配水箱;

(3)立即直接分配給災民戶。

5.8.5飲用水的水質監測

5.8.5.1水質監測指標選擇

(1)集中式供水水源水

由于旱災時水源水量減少,水源水的稀釋自凈能力下降,“三廢”的排放導致水源污染,使水質下降。旱災地區和可能發生旱災的地區對集中式供水水源水進行水質監測時,監測指標應包括《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水質標準和衛生要求所規定的全部指標,至少應檢測“農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準則”中規定的項目(并根據該地區污水排放情況及飲水衛生問題,將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某種成分列為監測指標。選擇新水源時應監測《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水質標準和衛生要求中所規定的全部指標及可能受某種成分污染的有關項目。

(2)出廠水和管網水

渾濁度、臭與味、肉眼可見物、大腸菌群、細菌總數、余氯(僅測管網水)為必檢項目,其它指標可根據當地水質情況和需要選定。

(3)分散式供水

應測定余氯、色、渾濁度、臭與味、肉眼可見物、大腸菌群。

(4)運送和貯存的飲用水

旱災嚴重地區,為保證災區居民飲水供應,需運送和貯存飲用水,應選擇色、渾濁度、臭與味、肉眼可見物、大腸菌群、余氯等作為監測指標。

(5)凈水劑和水質處理器

凈水劑和水質處理器為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國家對此類產品實行衛生許可制度,災區必須使用取得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凈水劑和水質處理器。作為消毒劑的漂白粉、漂白粉精或其它消毒劑在使用前要查驗衛生許可證和使用說明書,為保證該類產品有效成份和消毒效果,要求在使用前應測定其有效氯濃度。

5.8.5.2監測方法

飲用水水質檢驗應按國家標準方法《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法》在正規實驗室進行檢查,特別是集中式供水的水質檢驗應在實驗室采用國家標準方法檢驗。

旱災使水質檢驗的工作量增大,同時需要快速判定某種飲水水質是否符合飲用水水質衛生要求,因此,當無法在正規的實驗室進行水質檢驗工作時,可采用攜帶式細菌檢測箱、飲水化學速測箱、水質理化檢驗箱及飲水簡易監測包等檢測器材在現場進行水質快速監測。

5.8.5.3監測頻率

(1)集中式供水水源水

旱災地區監測集中式供水水源、水質時,監測頻率應不低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的規定,同時增加細菌學指標和色、渾濁度、臭與味、肉眼可見物等感官性狀指標的監測頻率,并根據該地區污水排放情況及飲水衛生問題,對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某種成分增加測定頻率。

(2)出廠水和管網水

出廠水至少每天測渾濁度、肉眼可見物、大腸菌群、細菌總數。余氯需適當增加測定頻率,管網水的監測頻率應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的規定。

(3)分散式供水

對分散式供水應根據旱情及日常水質監測資料進行定期抽查。

(4)運送和貯存的飲用水

每一批送和貯存的飲用水均應監測色、渾濁度、臭與味、肉眼可見物、大腸菌群、余氯等指標。

5.9?空氣傳播性疾病流行期間,集中空調系統現場處理技術方案

5.9.1應急處理

空氣傳播性疾病流行期間,首先確認集中空調系統使用狀況,以及最近一周內是否有病人或疑似病人等入住,在領導的統一指揮下,分工協作,開展現場應急處理工作:

5.9.1.1立即協助轉移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觸者,撤離和疏散其余居住人群。

5.9.1.2指導公共場所經營者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啟動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的應急預案,符合下列要求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方可繼續運行:

(1)采用全新風方式運行的;

(2)裝有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并保證該裝置有效運行的;

(3)風機盤管加新風的空調系統,能確保各房間獨立通風的。

對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當立即停用,進行衛生學評價,并依照衛生學評價報告采取繼續停用、部分運行或其它通風方式等措施。

5.9.1.3指導公共場所經營者每周對運行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下列設備或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換。

(1)開放式冷卻塔;

(2)過濾網、過濾器、凈化器、風口;

(3)空氣處理機組;

(4)表冷器、加熱(濕)器、冷凝水盤等。

空調系統的冷凝水和冷卻水以及更換下來的部件在處置前應進行消毒處理。

5.9.1.4?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導致或者可能導致空氣傳播性疾病時,指導公共場所經營者及時關閉所涉及區域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并對公共場所及其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處理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后方可重新啟用。

5.9.2聽取現場情況介紹詢問有關情況

5.9.2.1病人出現的時間、經過、原因。

5.9.2.2首例病人的來源、去處、在當地停留時間段。

5.9.2.3首例病人活動的范圍及接觸人群。

5.9.2.4接觸人群的時間和地理分布。

5.9.2.5病人的人數、癥狀和初步解救情況。

5.9.2.6事件發生后,該單位采取的措施。

5.9.3緊急排查污染來源

對現場進行緊急排查,找出污染來源,及時處理和消除。

5.9.4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判別

根據所提供的資料和簡要調查情況、病人主要癥狀、體癥、實驗室病原體及相關檢測結果,初步判別致病微生物。

5.9.5調查取證

5.9.5.1如有死亡者,應檢查死者外貌、特征,是否有出血點及其他相應癥狀。

5.9.5.2訪視現患病人,了解其發病后的癥狀、體征及臨床檢查結果,診斷情況及各種化驗結果。

5.9.5.3必要時采集嘔吐物、血液、糞便等標本。

5.9.5.4填寫好各種現場記錄、監測記錄、個案調查表等。

5.9.6處理意見

5.9.6.1對病人進行治療。

5.9.6.2通過報刊、電臺、電視臺向群眾宣傳防病知識,提高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

5.9.6.3通報上下級疾病控制機構,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