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消毒制度
手足口病消毒制度
預防手足口病(EV71感染)常用消毒方法
1、滅蚊蠅:可用5%氯氰菊酯(奮斗吶)、2.5%溴氰菊酯或其他殺蟲劑,按說明書使用。
2、飲用水:用1-3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劑,如漂白粉、優氯凈等作用30分鐘。
3、垃圾: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作用120分鐘。
4、生活用具、書籍、玩具、交通工具: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時間30分鐘,或用0.3%過氧乙酸作用60分鐘,或用紫外線燈直接照射30分鐘。
5、食、飲具: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作用30分鐘。
6、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劑作用120分鐘。
7、人畜糞便:可采用高溫堆肥等方式無害化處理;也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與其攪拌均勻消毒。
8、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劑作用120分鐘。
9、患者衣、被單:煮沸20分鐘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劑作用30分鐘。
10、廁所或其他污染地面、墻: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消毒。用量200毫升/平方米;旱廁也可用生石灰覆蓋。
篇2:手足口病消毒工作方案范文(2)
手足口病消毒工作方案范文(二)
手足口病系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嬰幼兒常見傳染病,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托幼機構和醫療機構的消毒隔離工作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為有效預防和及時控制手足口病,規范和指導全省手足口病防治消毒工作,根據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20**年版)、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湖北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實施方案(2012年版)》的有關規定,特定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消毒原則
(一)消毒范圍和對象:主要針對糞―口傳播途徑,一般不必對室內外環境開展大面積消毒,只需要對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
(如門把手、課桌椅、餐桌、嬰兒床欄桿、樓梯把手等)、玩具、游樂設施、寢具等做重點消毒。
(二)消毒持續時間:以手足口病流行情況和病原體監測結果為依據,確定消毒的持續時間。
(三)消毒劑的選擇:應選擇中效或高效消毒劑如含氯消毒劑、碘伏、過氧乙酸、過氧化氫、二氧化氯等進行消毒,并盡量
避免破壞消毒對象的使用價值和造成環境的污染;常規的免洗手消毒液對腸道病毒無效。
(四)消毒方法選擇:重點做好手衛生;一般污染物體表面主要采取擦拭消毒方式,空氣消毒主要采取開窗通風的方式;為防止意外傷害事故發生,托幼機構和學校不提倡安裝紫外線燈進行消毒。
二、組織與執行
(一)病家的消毒由家屬在疾病預防控制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
(二)手足口病發生的重點場所(學校、托幼機構等)在疾病預防控制指導下,由單位負責進行消毒處理。
(三)醫院消毒由醫院安排專人負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指導。
(四)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疫點的終末消毒,進行消毒效果評價,并及時提交消毒工作報告。
三、消毒措施
(一)隨時消毒
1、隨時消毒是指對患兒污染的物品和場所及時進行的消毒處理。患兒居家治療的,不可在傳染期前往托幼機構或學校,也不可與其他兒童接觸,患病期間應做好病家的隨時消毒。醫療機構應設立手足口病專門病區,患兒住院期間,做好隨時消毒。隨時消毒特別要注意下列物品和場所:分泌物或排泄物(糞便、皰疹液等)及其污染的場所和物品、生活用具、衣服、被褥、生活污水、污物。
2、醫護人員和陪護應做好衛生防護,診療、護理工作結束后應洗手并消毒。
3、兒科門診、兒科病房、發熱門診、感染性疾病科等診療患場所可采取通風(包括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也可采用循環風式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無人條件下還可用紫外線對空氣消毒,不必常規采用噴灑消毒劑的方法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
(二)終末消毒
終末消毒是指傳染源(包括患兒和隱性感染者)離開有關場所后進行的徹底的消毒處理,應確保終末消毒后的場所及其中的各種物品不再有病原體的存在。終末消毒特別要注意病家、托幼機構、小學和病房。
1、病家消毒當患兒住院、康復或死亡后,應及時做好病家的終末消毒。病家終末消毒的對象包括:住室地面、墻壁,桌、椅等家具臺面,門把手,患兒奶嘴、奶瓶、餐飲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玩具,廁所、衛生間,垃圾,污水等。
2、托幼機構和小學
發生疫情的托幼機構和小學停課后應及時做好終末消毒,包括:室內地面、墻壁(墻壁可只消毒至2m高),門把手、樓梯及其扶手,場所內的各種物品表面,特別要注意患兒的衣服、被褥,學習用品,玩具、奶瓶和食飲具、廁所、衛生間,污水、垃圾等。
3、醫療機構
醫療機構兒科門診、發熱門診、手足口病門診等每日工作結束
后,以及手足口病患者病房在患者康復、死亡或離開后,均應做好終末消毒工作,包括:地面、墻壁,桌、椅、床頭柜、床架等物體表面,患者衣服、被褥,洗臉盆、便盆等生活用品,廁所等。
(三)預防性消毒
1、家庭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是手足口病的傳染源。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和家庭的衛生和消毒是預防和控制本病傳播的關鍵。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無患病兒童的家庭,應注意家庭成員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個人衛生應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換洗衣物,勤晾曬被褥。每天開窗通風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門把手等各種物體表面應做好衛生清潔。嬰兒奶嘴、奶瓶煮沸消毒20min后使用。兒童玩具定期清洗。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徹底洗手。家庭成員回家后應及時洗手、更衣,有客來訪后,對相關物品進行清潔處理,必要時進行消毒。
2、托幼機構和小學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沒有發生手足口病疫情的托幼機構和小學應做好預防性消毒工作。保育員、教師要保持手部清潔,并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幼兒活動室、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風。活動室、教室、宿舍等地面每天濕式拖掃,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拖地一次。玩具、門把手、桌、椅等各種物體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幼兒食飲具和小毛巾等應每日消毒,搞好飲用水和食品衛生。做好環境衛生及糞便無害化處理。
3、醫療機構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醫療機構應按照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20**年版)的要求做好常規消毒工作。兒科門診、發熱門診、兒科病房等還要注意做到如下消毒工作。
⑴診療用品
體溫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可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
泡15min,清水沖洗干凈后備用。壓舌板應使用一次性壓舌板;非一次性壓舌板采用高壓蒸汽滅菌,一人一用一消毒。非一次性用品診療、護理患者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醫療物品(如聽診器、血壓計等)可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劑溶液擦拭,可以浸泡消毒的醫療器械等物品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劑等浸泡,作用15min后用清水擦拭干凈;需要滅菌的器械要做好清洗、滅菌工作。
⑵手消毒
醫護、陪護人員在接觸患者后均應嚴格洗手,手的消毒用0.5%碘伏溶液等涂擦或浸泡,作用2~3min。特別需要注意常規的免洗手消毒液對腸道病毒無效。
⑶環境表面消毒地面、墻壁、桌、椅、工作臺面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或0.5%過氧乙酸溶液噴灑或擦拭消毒,作用15min。
四、常見污染對象的消毒方法
(一)室內空氣
應注意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每日通風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病家、托幼機構和小學以自然通風為主,無法自然通風的可采用空調等機械通風措施。醫療機構應加強通風,可采取通風(包括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也可采用循環風式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無人條件下還可用紫外線對空氣消毒,不必常規采用噴灑消毒劑的方法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
(二)地面、墻壁
對污染地面、墻壁用用0.2%~0.5%過氧乙
酸溶液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噴灑消毒,噴濕為止,作用30min以上。
(三)物體表面
對門把手、樓梯扶手、床圍欄、桌椅臺面、水龍頭等物體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或噴灑消毒,作用15min,必要時用清水擦拭干凈以免腐蝕損壞。
(四)污染物
患者的排泄物、嘔吐物等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稀薄的排泄物、嘔吐物,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或含有效氯20000mg/L消毒劑溶液2000mL,攪勻放置2h。成形糞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劑(含有效氯5%),或含有效氯50000mg/L含氯消毒劑溶液2份加于1份糞便中,混勻后,作用2h。盛排泄物或嘔吐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5000mg/L消毒劑溶液,或0.5%過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浸泡時,消毒液要漫過容器。被排泄物、嘔吐物等污染的地面,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蓋,作用60min后清理。
(五)衣物、被褥等織物
患兒的衣服、被褥需要單獨清洗,陽光下暴曬或煮沸20min;患兒所用毛巾、擦手巾、尿布等每次清洗后煮沸20min。洗衣房的常規氯漂和加溫程序可有效殺滅醫務人員工作服中可能沾染的腸道病毒,也可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后清洗。
(六)奶瓶和食飲具
患兒的奶瓶、奶嘴應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20min后使用。食飲具每天煮沸消毒20min,也可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浸
泡30min后再用清水沖洗干凈。
(七)玩具、學習用品
患兒接觸過的玩具、學習用品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或浸泡,作用15min后用清水擦拭、沖洗干凈。書本等可陽光下暴曬20min.
(八)手
手的消毒用0.5%碘伏溶液作用2~3min后清水沖洗干凈。看護人在給患兒換尿片、處理糞便,或直接接觸患兒分泌物、皮膚皰疹前后要按正確方法洗手或進行手消毒。特別需要注意常規的免洗手消毒液對腸道病毒無效。
(九)廁所、衛生間
患兒使用后的便盆、便池、坐便器先投入50g漂白粉,作用60min后再沖水。坐便器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噴霧、擦拭消毒,作用15min。廁所、衛生間使用的拖把采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15min后再用清水清洗,廁所、衛生間的拖把應專用。
(十)垃圾
垃圾噴灑含有效氯10000mg/L消毒劑溶液,作用60min后收集并進行無害化處理。病區內所有廢物(包括生活垃圾及醫療垃圾)均按醫療廢物處理,使用帶有警示標識的雙層包裝物包裝。
(十一)污水、糞便
無污水處理的單位,糞便可采用高溫堆肥等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也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與其攪拌均勻消毒;旱廁可用生石灰覆蓋;生活污水用250mg/L有效氯溶液作用30分鐘。醫院有污水處理系統的糞便及其污水可直接排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污水排放應符合國家標準。
五、注意事項
(一)使用獲得衛生部許可批件的消毒產品,凡獲批準的消毒產品在其使用說明書和標簽上均有批準文號。
(二)使用消毒劑前詳讀說明書。一般消毒劑具有毒性、腐蝕性、刺激性。消毒劑應在有效期內使用,僅用于手、皮膚、物體及外環境的消毒處理,切忌內服。消毒劑應避光保存,放置在兒童不易觸及的地方。
(三)發生手足口病疫情時,疫點疫區現場消毒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及時有效地的進行,應避免盲目消毒,防止過度消毒,盡可能采取無害化處理,能采取物理方法達到消毒效果的不必采用化學方法。
篇3:手足口病應急預案三篇
本文目錄20**手足口病應急預案預防手足口病應急預案幼兒園預防手足口病應急預案
一、工作機構(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二、手足口病的特點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或破潰成潰瘍為主要特征的兒童傳染病。
1.潛伏期2-6天,一般在3-4天。主要臨床表現:發病突然,約半數病人可出現發病,體溫38oc或略高,可持續1-3天,伴有口腔痛、咽痛、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偶爾有并發心肌炎、腦膜炎等并發癥。
2.病人和無癥狀帶病毒者是本病傳染源。其傳播途徑主要通過接觸病人或無癥狀帶毒者的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玩具、食具等而傳染;人對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獲得相對應的免疫力;本病主要侵襲對象是兒童,10歲以下兒童發病最多,尤其幼托兒童。
三、預防措施
1.平時預防措施。加強學校日常衛生管理,及時發現和隔離患者是預防和防止流行的主要措施。平時要加強晨檢,定期對寄宿生的毛巾、水杯、玩具、食具消毒,培養良好個人衛生,飯前便后洗手,注意教室、家庭室內外的清潔衛生,衣服、被褥要經常在陽光下曝曬,教室、居室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等。
2.由于目前是該傳染病的好發季節,故建議孩子家長不要帶孩子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還可以口服一些抗病毒的中草藥如板蘭根、大清葉、雙黃連等。
3.加強營養,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證休息時間,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4.發生病人后措施。病人及時隔離治療,對被病人接觸污染過的毛巾、水杯、玩具、食具、便器、等物品要予以消毒。對病人的鼻咽分泌物、糞便也應消毒。落實晨檢,對密切接觸者加強醫學觀察,注意觀察密切接觸者有無發熱、皮疹等情況。減少與其他班級并班,*或集體活動。加強衛生宣傳教育和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等。
5.各班加強晨檢工作,及時檢查學生的體征,對于出現可疑現象和可疑人員馬上進行報告。
6.做好廁所等公共場所環境衛生工作,防止腸道、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
四、應急處理措施
1.加強晨檢查工作,出現可疑現象和可疑人員時,先由各班晨檢員上報到保健老師處;
2.保健老師立即通知學生家長,帶學生去醫院檢查確診;
3.同時上報校長、教育局和疾控中心;
教育局應急電話:(應老師)
疾病預防監控中心電話:
4.病情確診后,學生進行融離治療,愈后再返校,其所在的班級立即采取隔離措施,進入醫學觀察期10天,并進行全面消毒,所使用過的學習物品等也要徹底進行消毒(消毒――清潔――消毒),以防傳染給別的學生,另外,給每位學生口服抗病毒的中草藥板蘭根預防,使用滴露肥皂。
預防手足口病應急預案20**手足口病應急預案(2)|返回目錄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或破潰成潰瘍為主要特征的兒童傳染病。夏季是手足口病的高發期,針對今年實際情況,我校啟動實施應急預案,制定措施,預防手足口病的發生。
一、加強宣傳,落實檢查
向教師講解手足口病的一些常規知識。鎮教育辦與鎮衛生院聯合進行培訓,并對所有校園檢查一遍。使各教師了解到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皮疹、潰瘍等表現為主。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或破潰成潰瘍為主要特征的兒童傳染病。
手足口病知識:
1.潛伏期2-6天,一般在3-4天。
2.主要臨床表現發病突然,約半數病人可出現發病,體溫38oc或略高,可持續1-3天,伴有口腔痛、咽痛、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發病次日出現疹子,先為玫瑰紅疹或斑丘疹,皮疹呈離心性分布。主要見于指趾背面、指甲周圍及足跟邊緣,部分病人還可見于手掌、足底、臂部、大腿內側等部位,1-2天出齊。1天后部分形成皰疹,呈橢園形,大小2-5mm,最大10mm,內含混漿液,2-4天后可吸收。口腔兩頰黏膜與唇內、舌邊、軟腭出現紅疹或皰疹,呈灰黃色或灰白色。口腔皰疹易破并形成潰瘍,因灼痛明顯,流涎,患兒拒食。預后良好,病程一般5-7天,長者可達10天。偶爾有并發心肌炎、腦膜炎等并發癥。
二、預防及應急措施:
1、由于目前是該傳染病的好發季節,故建議孩子家長不要帶孩子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
要求各學生通過宣傳欄向家長講解手足口病的發病癥狀、預防措施、傳播途徑、病兒的護理等方面的知識,讓家長全面了解病理知識,家校配合做好預防工作。
2、做好晨間檢查工作。學生早晨入校期間,帶班教師一起,做好孩子的晨間檢查,通過一摸、二看、三問、四查的方式,細致地觀察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與身體狀況,有發燒癥狀的學生,勸其在家休息。
3、做好衛生消毒工作。學生園每天由保育老師清理好衛生后,做好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徹底消毒工作。一般常用84消毒液浸泡及蒸煮消毒。對空氣進行紫外線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置于日光下暴曬。
4、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期開窗通風,保證活動室內空氣新鮮,溫度適宜。
5、適當鍛煉身體,平衡膳食營養,增強抵抗能力。教育學生注意休息的同時,鼓勵學生多飲溫開水、多吃蔬菜和瓜果。膳食注意粗細搭配,保證學生攝入足量的、均衡的營養,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6、教育孩子注意個人衛生。教育孩子飯前便后一定要洗手,注意個人衛生,經常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并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
7、控制集體活動,不到公共場所玩耍,避免與患兒接觸,以減少感染機會。
8.發生病人后措施。如發現患兒,迅速隔離,立即到醫院就診。對被病人接觸污染過的毛巾、水杯、玩具、食具、便器、等物品要予以消毒。對病人的鼻咽分泌物、糞便也應消毒。加強晨檢,對密切接觸者加強醫學觀察,注意觀察密切接觸者有無發熱、皮疹等情況。同時逐級向教育主管部門報告。
預防手足口病領導小組名單
預防手足口病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全體教師
幼兒園預防手足口病應急預案20**手足口病應急預案(3)|返回目錄
春夏季節是手足口病的高發期,特別是近段時間有關媒體也不斷報導某地發現多例手足口病的信息,令許多家長內心惶然。為此,幼兒園領導高度重視,充分認識ev71病毒傳播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立即成立了預防手足口病傳染病管理小組。根據省衛生廳內部明電〔〕28號《關于加強腸道病毒感染疾病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及市、區關于做好ev71病毒傳播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精神,西幼啟動應急預案,貫徹執行“預防為上、分級控制、及時處置、分級管理”的工作原則。強化“班級與個人相結合、分層管理、層層負責”的處置原則,務實、高效、科學、
有序地預防和控制手足口病蔓延。
一、成立預防手足口病傳染病管理小組。安排每天的值班主任,一把手領導總值班。
二、利用家長會和“致家長的一封信”,向家長講解了手足口病的發病癥狀、預防措施、傳播途徑、病兒的護理等方面的知識,讓家長全面了解病理知識,家園配合做好預防工作。并利用圖片和故事等形式對幼兒進行良好的衛生習慣的培養。
三、做好晨間檢查工作。幼兒早晨入園期間,保健醫和帶班教師一起,做好孩子的晨間檢查,通過一摸、二看、三問、四查的方式,細致地觀察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與身體狀況,有發燒癥狀的幼兒,勸其在家休息。
四、做好衛生消毒工作。幼兒園每天由保育老師清理好衛生后,做好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徹底消毒工作。一般常用84消毒液浸泡及蒸煮消毒。對空氣進行紫外線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置于日光下暴曬。
五、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期開窗通風,保證活動室內空氣新鮮,溫度適宜。
六、適當鍛煉身體,平衡膳食營養,增強抵抗能力。教育幼兒注意休息的同時,鼓勵幼兒多飲溫開水、多吃蔬菜和瓜果。膳食注意粗細搭配,保證幼兒攝入足量的、均衡的營養,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七、教育幼兒注意個人衛生。教育幼兒飯前便后一定要洗手,注意個人衛生,經常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
八、控制集體活動,不到公共場所玩耍,避免與患兒接觸,以減少感染機會。
九、啟動應急預案。如發現患兒,迅速隔離,立即到醫院就診。
手足口病防治應急預案手足口病應急預案(4)|返回目錄
在全國都高度重視手足口病的形勢下,本院為確保不發生一例手足口病感染病人漏診、漏報,根據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版)、腸道病毒(ev71)感染診療指南(版)以及傳染病防治有關法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規定和本院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結合本院實際制定了《林甸中醫院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應急預案》。
預案內容包括:
1.組織成立了由醫院、機關領導組成的指揮機構――醫院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辦公室和手足口病防治技術指導組并在院黨委的指導下負責監督、協調、落實手足口病防治的各項具體工作,包括制定疫情報告制度、防治工作方案以及預防控制等措施。
2.手足口病防治辦公室的職責是加強醫院與地方行政部門之間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積極參加相關的聯系會議以及信息溝通,及時獲取駐地疫情信息、掌握地方防控政策和要求。同時負責醫院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協調以及溝通疫情信息工作,辦公室每日16:30要通過指定網絡向上級疾控部門報告當日本院收治疫情。
2-1
3.防治技術指導組是由以兒科、傳染科、門診、急診、檢驗科和感染控制科等相關科室專家為骨干所組成,其工作內容和職責負責防治工作的技術指導、咨詢以及重癥病例的救治和疑難病例的診斷。同時設立專用的兒科發熱門診,并在該診室前端設置預檢分診臺,對手足口病進行嚴格的預檢分診和監測,對于直接持卡到各診室就診的兒童,分診護士和主診醫生應安排就診者到預檢分診臺分診;若是在非正常門診時間,急診科發現可疑病例要主動將病人轉到兒科急診專用診室就診或者請兒科專家會診。一旦確診手足口病,首診醫師應按照醫院傳染病報告程序及時嚴格上報。兒科門診和急診科每日16點上報當日接診情況以及符合留觀和住院標準的病例,要及時報告防治辦公室并安排留觀和住院;遇重癥病例,應邊實施搶救,邊向防治辦公室報告。
為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醫院適時組織醫務人員培訓,提高醫務人員診治能力并利用宣傳教育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識。要求接觸過手足口病人或疑似病人的診室、醫護人員要做好消毒工作并單獨隔離重癥患兒,發現手足口患者聚集性增多或死亡病例時,立即向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報告。
編輯推薦:
20**年小學關于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應急預案
幼兒手足口病預案
手足口病防治應急預案
小學預防“手足口病”應急預案
幼兒園預防手足口病應急處理工作預案
20**年幼兒園預防手足口病應急預案2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