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小學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如何提高小學生整體數學素質,一直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特別是當前,要想讓學生一節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
今年也是我第一次帶三年級的數學課,今年是我和學生一起來學習。因為學生是從二年級帶上來的,所以少了師生之間的磨合,可以很快進入到學習當中。二年級時,有部分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但仍有部分學生學習習慣相當差勁,今年的教學,最令我煩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原因較多,也是比較復雜的,我個人認為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作為教師的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教學基本功是否扎實也是很關鍵的。于是我在教學設計中不斷的反思,上課前認真準備,同時我還積極的通過其他途徑來完善自己的每一節課堂教學。
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于二年級教學時對他們的了解,總體來說孩子們的計算能力較差,在課堂上做練習會出現數指頭、口算等不好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繼續注重孩子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整個數學學習中我更注重孩子的態度、習慣而不是成績,所以對于孩子上課聽講以及作業書寫情況要求較高,有問題時能夠及時和家長溝通,共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發現將近一半的孩子不會自覺學習,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為什么學習。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數學,我在本學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著重培養小老師。讓程度稍好的學生選擇課題,課下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備課,由學生主講、老師補充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去。程度稍差的學生選擇自己會的題目進行講解,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習品質。
2、建立數學模型,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本冊教材中數與代數的教學占了很大的比重,此部分內容的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數感,發展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遵循一定的程序進行運算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第一單元除法中《分桃子》一課,教科書借助圓片、小棒等直觀模型,結合具體分一分的過程,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豎式的計算步驟及每一步的實際意義將每一步的計算過程與具體的分物過程對應起來,通過師引導、同桌互相說、單獨提問等方法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計算的道理和方法。并且呈現多元化算法,從分發揮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1、數學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
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能力對學生解決問題有著很大的幫助,甚至很多學生都是建立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因此,在教授第四單元《克千克噸》時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布置預習作業時專門會讓學生提前去超市看食品包裝袋上標的重量,并親自感受一下,對克與千克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在課上學生會通過自己的感受明白不同物體如何去選擇質量單位。
2、在教學中要逐步滲透重要的數學概念和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已經作為數學知識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要逐步隨著數學知識的學習進行滲透。例如第五單元第一課時《什么是面積》,我將通過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等活動,幫助學生在建立面積的表象,抽象出面積的概念,結合比較正方形與長方形面積的活動,探索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讓學生感受轉化思想在數學中的應用。
但是,教學中,由于經驗的的缺乏在教學過程中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氣氛不活躍,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通過這兩年的實踐經驗,我收獲了很多,不僅學會了如何與低年級孩子相處,幫助他們更好的去學習,而且通過與學生家長和同事的交流,以及學生的日常表現,真心覺得一個孩子的學習是離不開家庭和學校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但是不少家長覺得把孩子交給學校、老師就行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所以我們任重而道遠。我認為,其實小學階段更多的是幫助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過程。但是,大部分孩子的學習習慣并不是很好,這些習慣的缺失,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和家長共同努力幫助孩子完善。
篇2: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策略
淺談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策略
小學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如何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呢,這一直是教育界,特別是一線教師特別關注的問題之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不但進行整體教學,而且進行小學生心理研究,使學生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現從幾個方面簡論如下:
一、克服學生的不穩定情緒,培養、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三年級學生的年齡階段一般是9周歲,這時,學生開始進入發育期,個性開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潑好動、易受影響,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學告訴我們,注意力是一種基本能力,它是學生順利學習的必要前提,是獲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礎。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培養少年兒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質。良好的注意力素質有助于教學的學習;反過來,數學的學習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就是在相輔相成的過程中既學習了數學知識,又培養了這一基本能力。
二、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發揮其無意注意是培養學生注意力的第一步。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凡是學生完全不熟悉的東西,或完全熟悉的東西都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結合學生熟悉的知識經驗引出他們不熟悉的知識,才能提起學生的興趣,諧音他們的注意力。例如:在教乘數是3位數的乘法時,借助于學生已掌握的乘法數是2位數的乘法知識,我引導并幫助學生逐步解決課本的準備題讓學生在無意中接受了新知識。在講解準備時,教師有意讓學生初步認識用乘數哪一位上的數去乘被乘數,乘得數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對齊,這是關鍵。學生的知識經驗一方面來自原有的知識,另一方面來自生活經驗。由于我堅持按照教材的實際,在教學中區別情況加以運用這些知識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循序漸進地獲得了新知識。
三、合理組織,張弛相間。
由于兒童的注意力持續性還較差,根據這一特點,我采用3個環節組織課堂教學,自然的引入已使學生興奮的情緒得以穩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礎上,講授新課成了中心環節,教師應抓緊時機在上半節課學生注意力較集中的時間內,講清重點,突破難點。最后一個環節是鞏固階段,讓學生對新知有一個完整、準確的把握,師生可以在一種較為輕松的理解和運用。正是因為張弛并用,學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學習知識,充分地利用了課堂。
四、由直觀教學入手,促使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主要借助直觀形象理解知識,并通過反復練習記憶知識。對待三年級學生不能依然停滯于這樣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正處于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這一特點又決定我們的教學不能操之過急。
五、負遷移的干擾。
學生原有的知識可以促進新知識的掌握,這是知識的正遷移;也可以干擾新知識的學習,這是知識的負遷移。我在教學中注意利用遷移規律,促進學生知識的正遷移發展,防止負遷移的干擾,做法是:
(1)、溫故知新。三年級是整數學習的最后一年,多位數運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這部分教材的任務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對全年的教學任務的完成都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多位數運算能力學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賴于一、二年級各種運算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但是我們不可能抽出整段時間幫助學生復習舊知識,而只能把一、二年級學過的進退位加減法,一位數乘2位數,試商等內容編成口算、聽算訓練題目,有計劃的安排到各節課,作為課前練習。使舊知識對學習起著正遷移作用。
(2)、運用比較。當新舊知識技能一0分相似,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往往會受舊經驗的干擾。這是負遷移作用,是學生學習上的難點。這時我便運用比較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消除舊知識向遷移作用。
(3)、改錯練習。在教學中我不僅注意到從正確的方面教給學生的知識,而且注意到從反的方面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
三年級是連接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的橋梁和紐帶,學生能否很好地完成這個過渡關鍵在于教師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學規律,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提高三年級教育教學質量不會再是難題。
篇3: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優質課《什么是周長》教案教學實錄說課稿
《什么是周長》
設計者孫春娟
教學內容:北師大小學數學三年級上第五單元第一課《什么是周長》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過程與方法:1、讓學生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在觀察、描一描摸一摸等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認識周長;
2、結合具體情境,小組同學通過觀察、度量、計算等活動,探索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能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參與活動過程,學會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學會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今天,圖形家族的幾個人一直在爭吵不停,三角形說:我的這條邊最長,我的周長長。長方形不服氣的說:我有4條邊,比你多一條,我的周長最長了。梯形更不服輸,說:我的這條邊也很長,而且我也有四條邊,周長應該我最長。他們在爭吵什么?
生:誰的周長長?
師:同學們愿意幫他們解決嗎?
生:愿意。
師:有一個問題我們也要先弄明白?(板書:什么是周長)這節課我們就先來探討這個問題,再來幫助它們解決問題吧。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說一說,感知樹葉的周長
⑴描一描
師:課外大家收集了一些飄落的樹葉,想不想把這美麗的形狀畫在紙上,那我們就來描一描把它的形狀畫出來。要求:在本上用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
(學生獨立描出樹葉的一周)
⑵匯報交流
師:誰愿意來為大家展示你是怎么描的?請用筆指著,說清楚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
生:我是從這一點開始描,然后沿著邊一直描,到這一點結束。
師:你是從起點開始又回到了起點。誰也來說一說你是怎么描的?
生:我是從樹葉的尖這一點開始,沿著邊描,又到這點結束。
……
師:看來,大家都是從起點出發,沿圖形的邊線繞一圈,最后又回到起點,這就是圖形的一周。(板書:一周)
⑶樹葉的周長
師:為什么有的同學描的快,有的同學還沒有描完呢?
生1:邊不一樣長。
生2:一周的長度不一樣。(板書:長度)
師:其實,樹葉一周的長度,在數學上叫做樹葉的周長。
⑷做裁判
師:請你來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螞蟻貝貝、豆豆、樂樂誰爬過的長度是它們所爬樹葉的周長呢?
生:樂樂。
師:為什么不選豆豆呢?
生:豆豆不是沿著邊線爬的。
師:貝貝呢?
生:貝貝沿著邊線爬沒有回到起點,不到一周。
師:看來,只有小螞蟻樂樂是由一點出發,沿著樹葉的邊線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點。樂樂爬過一周的長度就是這片樹葉的周長。
2、感知周長的概念
⑴說周長
師:樹葉有周長,圖形有周長嗎?比如說:三角形一周的長度就是三角形的---,那什么是長方形的周長呢?
生:長方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
師:梯形的周長呢?
生:梯形一周的長度就是梯形的周長。
⑵總結
師:我們知道了這么多圖形的周長,現在你能說一說什么是圖形的周長嗎?
生: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師:自己把它讀兩遍停下來。
⑶辨一辨
師:老師畫了一些簡筆畫,請你來看一看,哪個圖形所有線條的長度正好是圖形的周長?
(出示小兔子)
生:是。
師:汽車
生:不是,周長不包括車輪里邊的線。
師:蘑菇
生:不是,蘑菇沒有封口,線條的長度不到一周。
生:其它的圖形都是封閉的,這個蘑菇不封閉。
師:非常感謝這幾位小老師,他告訴我們原來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啊。
3、量一量,理解周長的意義
⑴量一量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認識并理解了什么是周長,現在我們就來幫助圖形家族的幾位朋友解決問題吧。誰的周長長?怎么解決呢?
生:量一量。
師:每個同學面前有一個圖形,請你想辦法量一量,算一算周長是多少厘米?
(學生測量)
⑵匯報交流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量的,怎么計算的,結果是多少?
生1:我的是長方形,我測量了四條邊的長度,然后加在了一起,周長是--。
生2:我的也是長方形,因為長方形對邊相等,所以我只測量了相鄰的兩條邊,分別乘2在相加,周長也是--。
生3:我的是三角形,我測量了3條邊的長度,再把它們加起來,周長是-
……
⑶小結
師:剛才都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并計算出圖形的周長,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我們都是先測量了圖形的邊有多長,再把幾條邊的長度加在一起,就是圖形的周長。
⑷解決問題
師:這幾個圖形誰的周長長,答案已經揭曉了,誰呢?
生:三角形。
師:它們聽了同學們的評判后,心服口服,還為大家鼓掌呢。
(三)聯系實際,應用周長
1.找一找、摸一摸
師:樹葉有周長,圖形有周長,還有什么物體的面有周長?你能從身邊找一個例子說一說什么是它的周長。
生1:黑板一周的長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長。
生2:窗戶一周的長度就是窗戶面的周長。
生3:鏡框面一周的長度就是鏡框面的周長。
……
師:請同學們拿起課本摸一摸封面的邊線,感受一下封面的周長。
(生摸)
師:再請同學們摸一摸桌面的邊線,感受一下桌面的周長。
(生摸)
師:摸完坐直。
2.量、估腰圍
師:看來,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它還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我們去做褲子時,裁縫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長,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腰圍。你們知道測量的方法嗎?
師:測量腰圍時為了得到準確的數據,可以貼著里面的衣服來圍皮尺,從0刻度開始,沿著腰圍一周,皮尺要圍得平平的不能打卷,還要松緊適當,看0刻度和哪個刻度重合,老師的腰圍是*CM。
生:65CM。
師:請你也估計一下你的腰圍大約是多少厘米?
生1:我估計我的腰圍大約是54厘米。
生2:我估計我的腰圍大約是60厘米。
生3:我估計我的腰圍大約是50厘米。
……
師:這些都是估計的結果,我們就來具體量一量腰圍,聽清要求我說開始再行動:同桌合作,互相測量,并要監督測量的方法對不對,開始。
(學生測量)
師:誰來說一說你們的測量結果。
生1:我的腰圍是60厘米。
生2:我的腰圍是63厘米。
生3:我的腰圍是56厘米。
……
師:剛才誰估計的最準確呢?
師:看來,同學們的腰圍大約在60厘米。
(四)提高練習、鞏固新知
師:剛才我們在活動中掌握了許多本領,圖形家族的朋友們想知道我們同學誰的本領大,它給我們出了道難題,有信心解決嗎?
生:有。
⑴師:這有兩根鐵絲,誰長?
生:一樣長。
師:用這兩根鐵絲圍成兩個三角形,(師圍)它們的周長一樣嗎?
生:一樣。
師:為什么?
生:因為原來的兩根鐵絲一樣長,所以這兩個三角形的周長也一樣。
師: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同學。
⑵師:這里有兩根鐵絲圍成的圖形,(P453(1))它們的周長一樣嗎?
(學生獨立思考)
師:利用你小組內的圖形卡片,小組同學動腦筋想一想它們的周長一樣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
師:哪一組來說一說你們組討論的結果。
生1:我們組認為不一樣。因為它們的形狀都不一樣。
生2:我們組認為一樣。因為把這兩條邊向外移,就和另一個一樣了。
師:其他同學認為誰的想法對呢?現在,都同意第二位同學的想法了,看來,認為不一樣的同學也認同他的想法了。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師演示教具)
師:通過這道題,你有什么收獲嗎?
生:兩個圖形不一樣,周長有可能一樣。
師:你總結的真好。
(五)課堂小結
師:連這道題都沒有難住大家,看來同學們的本領真的很大,誰愿意跟老師同學們說一說,通過今天這節課,你增長了哪些本領。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長。
生2:我知道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
生3:我知道了圖形不一樣,周長有可能一樣。
(六)布置作業
師:就用你今天學習的周長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吧。作業是在方格紙上畫出周長為12厘米的圖形(每格邊長1厘米)看哪個小畫家最能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