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老師《單元整體課程》讀書心得
假期中,我認真閱讀了《單元整體課程》初中數學這本書,書中對于教材的分析十分準確,處理十分細膩,書中的教學方法新穎、獨特,具有鮮明的特色,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模塊式的單元整體課程教學法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認識到了數學的教學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說到單元整體課程,需要明確三點:一、什么是單元整體課程;二、單元整體課程有什么優勢;三、如何實施單元整體課程。從這三個方面我簡單總結一下自己的學習收獲。
一、單元整體課程
“單元整體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二度開發,是對“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它將國家課程總目標進行逐級分解,把每一個學科劃分為若干個“單元”,每個小的單元都按照“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課程要素來構建,從而構建起一個個完整的、系統的學科“課程體系”。
“單元整體課程”,以“單元”為基本單位,以“整體”為核心,以“整合”為基本思路,以“聯系”為紐帶,以“單元整體教學”為課堂范式,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進行整合,將學習過程與學生發展終極目標進行整合,從而使國家課程實施呈現出一種豐滿和立體的狀態。
二、單元整體課程的優勢
1、這種“單元整體教學”與學生自學、分組教學相結合,能有助于學生的全員參與,整體提高。單元教學的時候,都要求學生先自學,找出不懂的問題,然后在小組內提出并交流。由于交流階段一般在自學基礎上進行。交流內容一般為:學懂學會了什么;提出不懂的問題或值得討論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的放矢地引導全班學生討論以求得到解決。全班同學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
2、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視野,積累知識。由于單元教學模式的特殊性,即由學生通過自學、提問和小組同學共同探究完成學習,所以速度快,效率高,這樣就會讓學生真正經歷了由“學會”到“會學”的過程,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既使學生較快地掌握單元的訓練要點,又有效地指導實踐,克服了在教學中教師講得多的弊端。這樣不是被動地跟著老師的思路學,而是始終積極主動地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進行練習和輔導鞏固,進一步提高了學習能力。
3、單元整體課程教學是自學與分組教學相結合,有助于學生的全員參與,整體提高。單元自學時,要求學生先自學文章內容,找出不懂的問題,然后在小組內提出并交流,會的給不會的進行講解。學生都是喜歡當“小老師”的,他們能從當老師的過程中得到充實和滿足的感覺,并且在講解習題的過程中自己也再次梳理了知識,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所學內容。而由于是學生給學生講解,在語言上更有利于學困生理解從而得到提高。所以這種教學促使每名學生都要積極參與,而不像教師講授時,有的學生可以不懂裝懂,似聽非聽,濫竽充數,蒙混過關。從而使全體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課堂活動的開展,還有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單元整體課程的實施
單元整體課程的教學不僅是對教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也是對學生們的一次考驗。
1、從教材的整體把握,弄清各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之前,應從全冊書的教學總目標出發,通覽教材,明確各單元的訓練重點和每一單元在書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理清單元訓練重點在各篇課文中的教學要求和要達到的教學目的。弄清各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結合各類課文的特點,設計好教學結構。
2、將單元做為整體進行備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為課堂教學指明了路子。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的教只是作為一條輔助線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我認為教師的備課必須從單純的備“教”中解脫出來。要求教師從“備教”向“備學”轉變,要備教法,更要備學法。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只需突出基本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步驟,把教材吃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備按部就班的一問一答式教案。備課時要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中讓學生的活動來填補。
3、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和“習”。
“單元整組教學”的實施中,即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改變教師的授課方式,淡化教師通篇講解,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充分地閱讀、討論、理解,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和學習的主動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鼓勵學生有創意的表達,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看了單元整合課程的介紹,才知道我們在教學新的單元時,不能將每一節課程單獨來備課,而應該從整體上把握,讓學生從整體入手感知單元,可以讓學生知道這個單元學什么,自己將要經歷什么,興趣點與疑惑點在哪里,可以結合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在一個相對大的范圍內確定學習目標。
在今后的實際教學中我一定更加努力的在學習中探索,在總結中提高使自己,力求更快的適應新的教學方法。
篇2:《我就是數學》讀書心得
《我就是數學》讀書心得
新政中學黃炳
最近閱讀了《我就是數學》這本書,當我初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大吃了一驚。華老師那堅定地話語“我就是數學”,重重的撞擊了我。我教學十來年,從未這樣想過。而華老師敢于說出這樣的話語,到底他的底氣在哪?打開書后,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動了。這本書里匯集了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靈魂。
從張梅玲老師寫給這本書的序言中,我知道了華老師出身于農民家庭。因此他對農民有著一種天然的情結。當了老師,他仍然保持著農民的心態和氣質,他用農民對田里莊稼的那份濃厚、深沉的感受來愛他所選擇的教師這個職業。愛他的學生,像農民精心選種那樣鉆研文本,選擇教學內容;像農民深耕細翻土地那樣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像農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地細心呵護每一棵莊稼那樣,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像農民確定播種時機那樣,尋找課堂上大膽的退,適宜的進的時機;像農民對長的不好的莊稼從不責怪莊稼,而是責怪自己那樣,反思課堂中的遺憾與自己的關系。像這樣的農民對莊稼的精心呵護,在華老師的引領下,演變成了課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這也就成了他能引領教育前沿,說出這樣豪邁的語言的堅強砥柱。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細細品味葉老的話,“農業”與“工業”最根本的區別在哪里?或許是農業的工作對象是有生命的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業所需要的是一名技術熟練的操作工,而農業所需要的卻是能真正關注生命的農民!
是啊!我們的教學面對的是有生命的孩子,我們更要像對待農業一樣的對待自己的孩子(莊稼)。特別是在新課改后,我們的課堂上,有了我們對教材、對教學的理解,有了我們自己的思考,有了我們自己的聲音。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一起營造了寬容的氛圍,學生不僅可以暢所欲言,樂此不疲地感受著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樂趣。
讀了華老師的寥寥幾篇教育隨筆,我深深的感到我的課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讓孩子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體。這已經成了我當前迫在眉睫的使命。我要不斷嘗試,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的氛圍。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的思考才可以任意奔馳,不必有太多的顧慮。課堂上,我要千方百計給學生帶來一些思考,使其尋找數學知識背后的東西,遇到問題習慣于問個為什么。雖然,這樣的嘗試過程是漫長的。但我堅信靠著不放棄、不拋棄的毅力,構筑理想的課堂的愿望將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