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下數學教學工作總結
20**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工作總結
保亭縣南茂中心小學吳李南
本學期,我對于本班學生情況可以說有所了解。因此本學期來的教學工作有所順利,學生的學習成績也穩中有進。對于學校分配的各項工作,自己盡職盡責,兢兢業業,努力去完成。現對自己的工作回顧如下:
一、業務素養
我能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和九年制義務教育,注意培養自己良好的師德,關心和愛護每一位學生,做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良師益友,時時處處為人師表;在思想政治上,作為學校大家庭中的一員,我能主動關心學校的點點滴滴、角角落落。因為我覺得這是我們每個“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對于學校的榮譽,我也能積極維護,凡是有利于學校發展的事情,我都會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然后盡心盡職地做好各項工作。一學期來,我還積極參加各類政治業務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服從學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領導和老師們做好校內外的各項工作。
二、教學工作
作為一名教師,搞好教學是自己的本職所在,而我也不例外。這學期,我在教學工作上從沒有放松自己。我堅持認真上好第一節課,認真批改每一份作業,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1)、我認真備課的同時加強教師用書的鉆研,在書上批注,做到每個知識點嚴抓細扣,準確把握學生的接受能力,體現備課的實用性。上課做到精講精練,巧講巧練。抓住根本,講求實效,重視數學基本功訓練,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的動態,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調動全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注重個體差異,不搞題海戰術和機械重復。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加強學生的基本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會學習、愛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后作業勤布置、勤輔導、勤檢查、嚴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強化訓練,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重視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也發展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判斷、推理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例如:在處理課后練習時,遇到半圖半文字的題目時,我就讓學生編出一道完整的應用題,培養他們的編題能力。在遇到一道題里有幾個問題時,我教給學生如何解答這種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審題能力、分析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口算和計算能力,我還利用每節課的前3至5分鐘進行口算練習,讓同學熟能生巧,經過這樣的練習,我們班的口算和計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注重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具。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扎實。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及認識規律,實物學具對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因為這是新的運算知識,學生以前只學過加法和減法,乘法對他們來說是很難想出它的意義的。我使用學具教學,把學生從加法的意義上過渡到乘法的意義。
(4)、特別注重對后進生的輔導。在教學中注意降低難度、放緩坡度,允許他們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學習。注重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對學生的回答采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敢于回答問題,樂于思考,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在數學學習方面,形成好帶差的學生相互自我管理模式,從座位的編排上著手,一個優生幫帶一個差生,課上相互學習互相幫助,讓優生幫帶差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中采取靈活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同桌間相互交流,達成共識,課上沒有完成的作業讓優生課后加強管理,督促差生課后逐一檢查落實。
篇2:《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單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本節包括“平均分”和“除法”兩部分內容。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讓學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而例4除法的含義,是學生學習除法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關鍵是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即每份分的結果同樣多。
我從讓學生小組合作分蘋果開始,通過分東西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接著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幫小熊貓平均分竹筍的具體情境,課上通過請學生演示幫小熊分竹筍的過程從而引出除法,使學生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再讓讓學生認識了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整節課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設計“除法”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范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讓學生分東西,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為目標,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有部分學生對除法的含義理解不到位,沒有讓學生說出每一個數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義?
2、練習題的設計較單一,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練習題應有梯度。
篇3:《6的乘法口訣》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6的乘法口訣》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周五的教研活動,按照學校教研組的安排,我教學《6的乘法口訣》,即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例7(第61頁)。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呈現的,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旨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熟練地口算表內乘法,是每個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計算能力。因此,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能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訣,并且能夠正確運用6的乘法口訣求兩個數的積,難點是怎樣去獨立寫出乘法算式寫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我的思路是:在上課時,通過“我會背-我會說-我會寫”這三個環節先讓學生簡單的復習1-5的乘法口訣,其次通過小魚圖引入本課課題,因為學生已經有1到5的乘法口訣的學習基礎,所以我在引導學生編出一六得六和二六十二這兩句乘法口訣之后,就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筋,編出剩下的口訣,然后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板書,再引導學生根據6的乘法算式和口訣的特點來發現他們之間的特點和規律。然后利用課本61頁練習題,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擺一擺,進一步加深對6的乘法口訣來源的認識。我讓學生在情景中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而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但是本節課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課前準備不充分。因為之前沒有怎么上過公開課,也不知道要怎樣去備課,所以導致我做的ppt顯得比較散。
2.復習舊知力度不夠。在復習環節,在全班齊背了1-5的乘法口訣之后,只簡單的叫了一個同學起來背誦,然后就進入了新課。
3.教學重難點沒有把握好。
4.專業知識不夠。我不是專業的數學老師,對于數學教學,也只是憑著自己所學的知識在講授,很多細節問題上面處理得不好。
5.教學方法太單一。因為這節課要學的是6的乘法口訣,所以整節課最多的就是讓他們練習試著背出來,但是我的方法用得不好。
6.動手和練習的時間太少。在背口訣環節耗時太多,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基本練習時間不夠充裕。
通過這節課也使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有很多方面需要學習,也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循序漸進,逐步培養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