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堰草二中義務教育工作會議局長講話學習心得(6)

堰草二中義務教育工作會議局長講話學習心得(6)

2024-08-01 閱讀 4724

堰草二中義務教育工作會議局長講話學習心得(6)

講素責教育講了許多年了,可事實如何呢?依然走的是應試教育的老路。應試教育模式下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又如何呢?成局上的講話中說得很明白:不會煮飯、不會洗衣、不會生活;全無同情心、包容心,全無敬畏心、孝敬心,全無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如何改變現狀?作為我們教師自身,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

從成局長的講話中,我深深體會到四種觀念的重要性。

一是樸素的教育觀。我們要認清教育的本質,教育是為培養對社會有用的99.9%的廣譜人才的,而不是著重培養那0.1%的精英人才的。教育不能求全責備,而是要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學精“一點”。

二是明智的教師觀。教師自身不是“完人”,也不是“全才”,教師應是引導學生如何去學習,把主角讓給學生,把話語權還給學生,而不是什么都大包大攬。

三是大度的學生觀。學生是教育服務的主體,課堂的主角。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的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

四是科學的評價觀。不能僅僅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也不能以學生的成績來評價一個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應是多元的,比如學生的組織能力,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等。

我想只要我們廣大的一線教師真正改變自身不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并把以上觀念真正的貫徹到教育實踐中去,一定會讓素責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話!

篇2:兩會心得: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

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促進教育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3月5日提交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

這意味著今年起,城市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將享受同樣的“免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補貼生活費”的政策,每個學生背后的義務教育經費可以“錢隨人走”,1300萬進城務工農民工隨遷子女可以更安心上學了。

民生所望,施政所向。近年來,各地推出了一系列舉措精準發力,促進教育公平駛入“快車道”。開展教育扶貧工作,貧困地區辦學條件的改善力度不斷加大;高考制度改革不斷完善,為萬千學子改變命運提供更多的機會;保障殘疾人義務教育、擴大殘疾人職業教育、防止各類教育入學歧視等,為殘疾人公平教育的權利上“保險”......

與此同時,有關部門更注重加強頂層設計,為促進教育公平擘畫“路線圖”。《教育部**年工作要點》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切實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包括均衡配置教育資源、促進入學機會公平、提高學生精準資助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等具體要求。

需要認識到,全面實現教育公平是一場“攻堅戰”。要打破利益、地域等多方面存在的藩籬,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架起教育資源均等化之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也并非單純依靠行政力量就可完成。因此,除了政策層面仍須繼續加大支持和改革力度外,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合力破除教育平等化壁壘,力爭讓教育公平的陽光溫暖每一個人。

篇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學習心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年版)》學習心得

20**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年版)》,這部凝聚著無數專家學者和一線廣大教師心血和智慧的厚重文本,是針對長期以來語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總結這十多年來課改的經驗,同時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的總體要求,面向未來,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標準。主要立足于“為學生打好三個基礎:1、那就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好基礎;2、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個性與人格打好基礎;3、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我在寒假期間對該標準進行了仔細的研讀,通過與實驗稿比較、分析,我收獲良多。

總體感覺上新課標有以下幾個變化:一是內容更加充實。新課標變厚了,由原來的29頁變為80頁,內容有了大篇幅增加,顯得更加厚實。特別是在附錄中增加了《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使得課標文本結構顯得更加完善,化隨意為規范,增強了課標的科學感。二是同中有異。雖然總體結構沒有變化,仍由“前言”“課程目標與內容”“實施建議”“附錄”四個部分組成,但在每部分中內容都有變化,或是增刪,或是修改,或是順序調整,全篇修改點多達200余處。雖然課程標準體現的基本理念基本沒有變化,但是在對具體問題的認識與處理上,在課程目標與內容、實施與操作上都有明顯調整,從內容到形式變得更加合理、科學。三是文字表述更加簡明準確。文本中對概念的闡釋更加準確全面具體,減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可操作性。總之,通過吸收十余年來課改和教材實驗的成果經驗,吸取方方面面好的意見建議,修訂后的課標更加逼近語文課程的本真、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更加貼近教學實際,因而更加有利于指導語文課程深度改革和教材教法深入實驗,更好地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與實驗稿相比較,我認為新課標在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們重視:

一、課程性質明確定位--“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長期以來,關于“語文課程性質”這一概念,沒有科學、明晰、統一的闡釋,從而衍生出許多自說自話的、無謂的爭論,最終導致語文課程的研究和實踐陷入了混亂。現在,理論研究者普遍認同將“言語性”作為語文課程教學最核心、最本質的屬性。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言語習得”,因為語文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包括言語理解和言語表達兩個方面)。新課標以現代語言學的理論為指導,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并重申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言文字運用”僅在前言中就出現了四次,足以說明它的重要性。新課標從“語言文字運用”的領域、規范、能力等角度進行了全面論述,這是實驗稿中所沒有的。這些論述,表明了語文課程應主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更加貼近了語文的本質,學科特點更加凸顯,課程目標更加具體和明晰。

二、凸顯語文課程的實踐性--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是多讀、多寫、多積累

在前言部分,新課標將原來的“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改為“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并在課程設計思路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程,究竟有哪些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呢?具體言之,閱讀教學,必須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和語言的積累;作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在作文中學會作文,在作文中學會觀察、思考、表達。此外,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這是針對實際教學中存在的以教師的講解取代學生的感悟、以統一的解讀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體討論多、個人閱讀少的現象,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閱讀教學,包括課外閱讀,重在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發掘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是可以讓學生終生受益的。

三、高度重視識字寫字--識字減數量、寫字提質量

隨著電腦的廣泛應用,人們日常大量使用鍵盤輸入文字,使人們對漢字的讀寫和識記長期處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狀態中,久而久之,錯別字隨處可見、全社會漢字書寫水平每況愈下也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就語文教學而言,有的教師認為指導學生寫字是軟任務,不但每周上一節寫字課形同虛設,就是識字課中的寫字指導環節也常常是指導多、練寫少,學生真正寫字的時間少得可憐!有的教師教學中習慣用播放課件指導寫字,即使有教師板書范寫,其書寫水平也難如人意。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識字、寫字的過程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為了有效地進行書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過程,同時也是體認民族文化、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理解的過程。寫字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審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與此相應,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惟有漢字的書寫才能形成人類最偉大的藝術門類之一--書法。”

新課標,為我以后的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給予了我許多的思考:

1、教師的教育觀念開始發生變化,教師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學的載體,教師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計地利用教材啟發拓展。課堂教學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能把平時積累的知識有機地融進課堂,重視研究性學習。

2、課堂教學氛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更注重師生的交流、互動。教師從重知識的把握轉變到更注重學習方法、研究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

3、夸大在課堂教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在系統教材體系著落實“雙基”的主導性作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的老師細心、耐心地教導、引領。但我相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會出現了更多讓人們感到高興的事情。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才會真正地發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語文教學才會真正的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