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成語故事-不得要領

成語故事-不得要領

2024-08-01 閱讀 6430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不得要領

“不得要領”這則成語的“要”,即腰,指衣腰;“領”指衣領。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時拿著衣領,提下裳時拿著貼腰部份。“要領”是比喻人的意旨,這里引申為態度。現在一般來表示說話、寫文章抓不住要點或關鍵。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大宛列傳》,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漢武帝初即位的時候,從北方匈奴投降過來的人都說,匈奴打敗了月氏(yuezhi),拿月氏王的頭顱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趕跑,對匈奴懷著強烈的仇恨。他們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別國的援助。

當時,武帝正想消滅匈奴。聽了這話,想和月氏友好往來。但要到月氏去,必須經過匈奴,于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擔任郎官不久的張騫(qian)應募出使,被武帝批準。

不幸的是,張騫經過匈奴的時候,還是被抓住,押送到單于那里。單于把張騫扣留下來,并且對他說:“月氏在我們的西北,你們漢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們要出使到越國去,你們能讓我們去嗎?”

就這樣,張騫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給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兒子,但張騫始終保存了漢朝交給他的使節。

后來,匈奴放松了對張騫的監視。于是,他與隨從們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進。他們走了幾十天,來到了大宛國。大宛的國王聽說漢朝十分富足,想和漢朝往來,只是未能如愿;見張騫后非常高興,問他打算到哪里去。張騫回答說:“我奉漢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鎖了交通,如今從匈奴逃到這里。希望大王能派人給我帶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里,將來回到漢朝,漢朝將贈送給你們無數財物。”

大宛的國王聽從張騫的話,為他派出向導和翻譯,一直送到了康居國,康居國又派人送他到了月氏。原來,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擊,國王被殺,大部分人西遷到了這里,稱為大月氏。現在國人已立被殺國王的太子為國王,統治著早先就存在的大夏國而定居了下來。那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沒有外來的侵略,他們只想太平無事,快樂逍遙,又覺得和漢朝的距離很遠,不再有向匈奴報復的心愿了。

張騫從大月氏到大夏,始終不能得到月氏對與漢共擊匈奴之事的明確態度。他在那里留住了一年多,就起程回國了。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篇2:成語故事-不為五斗米折腰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和處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篇3:成語故事-不遠千里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不遠千里

“不遠千里”這則成語又稱“不遠千里而來”,表示不以千里為遠來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遙遠。

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梁惠王見了孟子,熱情地說:“先生,您不以千里為遠來到我們魏國,一定是給我的國家帶來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何必一開口就講利?有仁義就行了。如果君王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說怎樣有利于自身,這樣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險了。”接著孟子說道:“在能出動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二等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大國的大夫能從萬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千輛,二等國家的大夫能從千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說不多了,但是,他們永遠不會滿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揚私利了。”

梁惠王聽了很受觸動,焦急地問:“那先生以為該怎么辦呢?”

孟子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沒有講義的人會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再講利呢?”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