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課程意識理解:以幼兒園開展中華傳統文化主題為例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淺談對“課程意識”的理解―以幼兒園開展中華傳統文化主題為例
課程意識,是指對課程的敏感程度,它蘊涵著對課程理論的自我建構意識、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等幾方面。處于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其課程意識的強弱程度直接影響著教改的成敗及教學質量的高低。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具有較強的課程意識,能夠幫助我們挖掘出更多的課程資源、發展更多生成性課程,從而挖掘出更多有教育價值的資源、信息等,通過生成性話題,組織、策劃課程,并對課程的效果進行評價分析,總結經驗。現就班級開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為例,談一談我對“課程意識”的理解。
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班級一位小姑娘穿了一件旗袍到幼兒園來,這件旗袍很快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孩子們大聲喊著:“老師,你看她的裙子好漂亮啊。”我隨即便問:“是很漂亮啊,那你覺得哪里漂亮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回答我說:“老師,裙子上的花很好看。”“老師,她裙子上的扣子跟我們不一樣。”“老師,我覺得她的領子也不一樣。”……孩子們的討論異常激烈,在她們的討論中,我開始思考:何不進行一堂關于旗袍的欣賞繪畫活動呢?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課程意識”,意識到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以及這個話題的探究意義。首先,孩子們對旗袍這件與眾不同的衣服感興趣了,旗袍也具有強的欣賞價值和意義,它的剪裁、圖案、扣子、衣領都極具中國特色,同時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代表,旗袍的發展史里蘊含了中華民族秉持傳統,同時結合國外元素,不斷改進,不斷發展的歷程。再次,借著對旗袍的欣賞,還可以激發起孩子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探索興趣。基于這些思考,我下定決心開展關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題活動,就從旗袍開始。
如何實施這個主題活動使課程收到最好的效果呢?首先要充分利用身邊的有價值的教育資源,這時恰好附近的河南省博物館在舉辦旗袍藝術展覽,時機剛好,于是我開始聯系家長委員會和園方,共同商量對策和時間。最終在確保孩子們安全的情況下,請了家長志愿者陪同,帶領孩子們走進河南省博物館欣賞旗袍藝術展。孩子們對一件件旗袍藝術品贊不絕口,看著旗袍外觀一點點改變,越來越簡潔、美觀、大方且不失風韻,同時中華傳統藝術卻暗藏其中,孩子們發出了陣陣驚嘆。孩子們著重觀察了旗袍的特點,例如:盤扣、立領、花案等,參觀欣賞完以后,我們組織了孩子們繪畫旗袍。孩子們感受頗深,興趣濃厚,作品豐富且具有神韻。活動結束以后,我更加堅定了開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之深刻,于是決定繼續努力,開展班級有關傳統文化的課程。此后,我們利用多種形式,帶領孩子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進一步的了解和體驗。例如欣賞繪畫中國陶藝、青花瓷、京劇臉譜,以及調查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風俗習慣。我們會在教室里展示孩子們的作品,也會請孩子們在講臺上分享自己的風俗調查結果,同時也會組織孩子們和家長們一起表演中國民間故事,豐富多彩的課程形式,收到了極好的效果。一些列課程的實施,除了對孩子們進行了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教育以外,我們也建立了良好的班級文化,塑造了特色的班級文化氛圍,也影響了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看法,肯定了幼兒園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最后,總結這次主題活動的經驗,我感受頗深,對于如何具有“課程意識”,提升自己的“課程意識”,以及實施課程,也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
首先,積極捕捉孩子們的興趣點。幼兒的一日生活皆教育,孩子們的學習應該以興趣為基點,選擇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更應該是教育的起點。因此作為老師,首先要學會捕捉孩子們的興趣點,觀察孩子們的行為,傾聽孩子們的討論,對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敏感起來,這也是初步的“課程意識”形成的開始。
其次,挖掘身邊資源,努力基于孩子們的興趣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知道了孩子們的興趣點,希望開展課程,就必須知道如何開展這樣的課程,身邊哪些資源是可以利用的,哪些資源是有價值的,對資源進行整合分析,例如,社區哪些活動與此相關,哪位家長的職業與此相關,哪些朋友的收藏愛好與此相關等等。挖掘到這些有價值的潛在資源以后,充分利用開展課程。
再次,以點帶面,發揮課程的輻射引領作用。以一個興趣點進行了一個活動以后,可以考慮與此活動相關,我還可以舉行哪些活動?例如與旗袍有關的,我們還可以舉行其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欣賞嗎?于是就有了青花瓷、京劇臉譜、陶藝作品等的欣賞繪畫課程。孩子們的感受也會更加深刻,體驗更加豐富。
最后,整合反思,總結經驗,為下一次的課程組織實施提供經驗。一次課程活動的成與敗都具有其意義,總結經驗教訓,如果成功了,想想為什么會成功,哪里做得好,哪里可以更好?如果失敗了,更應該想想是哪個環節沒有把握好?在這樣的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課程意識”。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實驗幼兒園藝術特色課程園本培訓方案
一、指導思想:
根據課改的精神要求,結合教師教學的實踐體驗,開展園內多層面、多形式的園本培訓,以改變教學方式為突破口,優化教與學的過程。在優化教學過程中,強調活動的價值,注重活動的過程體驗,教師要逐漸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注重發展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幼兒的人格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主題。
通過本課程培訓,強化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接受有針對性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培訓,拓展教師的視野,努力提高全園教師的教育實踐能力,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形成良好的研討氛圍。
二、培訓原則
1.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
2.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相結合;
3.專家講授與個性講授相結合;
4.個人反思與小組研討相結合。
三、培養目標
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以理論學習為先導,以聚焦活動為主線,緊密結合課程改革的實踐,提升我園教師適應新課程的整體素質與綜合素質。
四、課程設置的主要特色
我們在自己的長期辦園實踐中,以藝術為特色,積極拓展幼兒藝術的內涵,形成一定的研究基礎。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研究,已形成了有關幼兒藝術特色活動系列活動方案,結累了幼兒藝術活動的教學經驗,形成了豐富的藝術研究資料,為實施我園的園本培訓進行了充分準備,夯實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本園本培訓的方案設置是站在我園整體發展高度,認真分析了本園藝術特色發展定位,總結傳承特色和成績的基礎上,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來重新審視教學改革,以兒童整體素質的發展需要來確定我園的園本培訓課程,并引進新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來指導幼兒園全方位的改革工作,圍繞國內外藝術教學模式的界定、理論價值、方法、本質特點等等進行,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整理、分析與歸納,研究總結幼兒藝術活動的策略、運作機制、組織形式和對教師提出的要求等方面指導策略,提出如何實現師生、環境及家園等有效互動。
五、培訓內容
對于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探討
幼兒園藝術活動中的師幼互動
音樂活動游戲化教學
教師藝術技能的培訓項目:如聲樂、繪畫、手工、鋼琴、舞蹈等。
探索手工活動指導策略
探索奧爾夫音樂活動設計的課例研究
六、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以轉變觀念為前提――教育理念內化教學行為
以幼兒本位為標尺――促進幼兒快樂健康發展
以撰寫個案為基礎――尋找理論與實踐結合點
以課例研究為杠桿――落實到教學活動主陣地
以課題研討為載體――研訓一體化的有效途徑
具體實踐活動如下:
1.集中授課。組織全體教師集中聽專家、經驗型老師講座,進行主題式的分組研討。
2.現場觀摩。組織開展藝術課例研究實踐活動,以教研組為單位,向全園展示;向縣展示的藝術活動觀摩課。
3.專家點評。請專家對現場課例實踐活動進行點評、分析,在專家的指導下,大家從不同視角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研討,提出自己的觀點,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調整自身教育行為和策略。
4.案例分析。針對教育教學中各種問題收集各種案例,積累經驗進行總結,并進行分析和梳理,形成案例集。
5.課題引領。我們請專家、科研室、園內外同行等對問題實施針對性輔導,將園本科研成果轉化為園本培訓的課程資源。
七、培訓對象:本園教師
八、培訓實施與要求:
1.按時到位,組長做好考勤記錄;缺席2次以上,取消學分;
2.認真參加每次培訓活動,做好相關記錄;
3.積極參加研討交流,主動發言,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4.及時完成作業,真實反映學習成果。
篇3:中學班主任課程培訓實施方案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啟動全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計劃的通知》和《海南省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計劃》(瓊教師【*】23號)的文件精神,為促進我校班主任整體素質和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按教育廳關于組織中小學班主任參加培訓考試的通知要求,結合我校的具體情況,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訓目標
1.通過校本班主任培訓,建立班主任崗位培訓制度和舉行班主任培訓考試
2.通過專題講座和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全體受訓者的綜合素質,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論和要求,提高班級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3.通過團隊輔導技術和個人咨詢技術的學習,初步掌握中學生心理和思想教育的新方式、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實效性。
二、培訓對象
男50歲以下,女45歲以下的全體教師。
三、培訓與內容
1.班主任工作基本規范及政策法規
2.班級管理
3.班級活動設計與組織
4.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5.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6.教師素質與班主任工作藝術
7.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
8.團隊輔導技術
9.個人咨詢技術
四、培訓時間和地點
1.時間:
2.地點:本校
五、評估考核
參加培訓的老師要按國家與省有關規定完成30個學時的必修課程培訓,并參加9月份省組織的統一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