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學隨筆:音樂課的反思
小學音樂教學隨筆:音樂課的反思
這學期我帶的年級是四年級,我發現有些班級上課出現的問題有很多:集體唱歌聲音可以出來,但是單獨唱歌大多數同學都走調;不會聽,很難分辨音高;唱歌時只知道用嗓子大聲的唱,而不知道控制聲音。就這些問題我想了很多。大家都知道,音樂主要是聽覺的藝術,耳朵非常的重要。有些同學覺得自己唱歌很好聽,唱完一首歌總感覺自己唱的很準確,可是老師聽來總是在跑調,聽起來很別扭,但是他自己就是聽不來。
到以后能聽出來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唱的不好,五音不全從此再不敢在人前唱歌了,造成自卑的心理。音樂是用樂音去塑造形象,表達思想,我們平時說話是用漢字這種符號表示,而音樂是用音符表示,都在闡述著一種思想。當我們聽到《搖籃曲》的時候,感覺很安靜,讓人的心都靜下來了,可是你如果要用很大的聲音去唱,則不會達到這種效果,而我們現在的學生好多都是這樣,在一個誤區當中唱歌。
只知道聲音越響亮則越好聽,其實這樣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唱歌的時候我們是用我們的語言來唱的,而這些歌詞也在表達著一種思想,展現出一幅畫面,我們需要理解歌詞表達的意境,根據意思來控制聲音的去唱,這樣唱出來的歌聲才是天籟之音。殊不知對于這些問題可以去避免的,如果說在小學一年級就有專業的音樂老師去教,從小就開始訓練,讓他們知道怎么去唱,從一年級到二年級,再往更高的年級,這樣時間長了學生也知道怎么唱歌,怎么用歌唱的方式去表達他們的情感,表達他們的思想調節他們的情緒。而學生懂得了這些,最起碼他的感情豐富,也知道如何調節情緒。
篇2:小學音樂教學隨筆:用先唱歌后識譜的方法強化聽覺
小學音樂教學隨筆:用先唱歌后識譜的方法強化聽覺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識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所以,我提出先唱歌后識譜。
如:在一節唱歌課中,當學生走進音樂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并讓學生和著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后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并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
然后,再通過對歌譜的視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識譜就是先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讓學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聲音去表現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這節課是輕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現自我的空間。一位學生這樣講到:
以前,老師總是對我們進行視唱練耳訓練,班上僅有幾位會樂器的同學唱還可以,其他人都不行,太難了,我對這一點兒也沒興趣,可是現在我們先唱歌后識譜,才上兩節課,我就會唱《紫竹調》這首歌的歌譜,我感到非常高興。
篇3:小學音樂教學隨筆:《數蛤蟆》
小學音樂教學隨筆:《數蛤蟆》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通過實踐能較好完成,絕大部分學生能用輕松愉快的聲音熟練演唱童謠歌曲《數蛤蟆》;為歌曲創編歌詞,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并通過歌曲教學,教育學生要保護益蟲。在音樂活動中能積極大方地表現自己,樂于用音樂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在評唱形式上我采用男、女生互唱互評;小組內同桌互評;個人唱小組評;一個小組唱其他小組評;全班唱,師生共評等多種形式,在廣泛點評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帶著這樣或那樣的見解復唱歌曲,不斷提高演唱水平,使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努力體驗歌曲的意境美,帶著對歌曲的理解,進行表現美的活動。
在主動唱演課堂教學形式中,學生自主學習,自由表演,主動獲取知識,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教師則變成整個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教師彈琴、放錄音),有利于學生淋漓盡致地表現音樂作品,更好地發揮音樂作品的能動作用,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生情感體驗、自我表現等綜合素質的提高。
創造是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我覺得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空間,引導學生創編歌詞。新課程教學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所以一定要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鼓勵他們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當中來,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中學習音樂、享受音樂,體驗到創編的樂趣,使學生的音樂創造實踐能力得以提升。這也是體現自主創造性教學的重要表現。
我覺得若想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就有待我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不斷地探索和嘗試創新。尤其是要從自身做起,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由此,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才能在快樂中創造音樂;我們的教學才能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我們的教學之路才能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