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讓幼兒學會分享

讓幼兒學會分享

2024-08-01 閱讀 5146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如何讓幼兒學會分享

隨著社會環境發生的深刻的變化,幼兒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對孩子的過多保護、遷就,與同伴間交往的明顯減少,均不利于幼兒的社會化,也為幼兒“獨占”、“獨享”行為的滋生提供了溫床。有的孩子玩玩具時,自己不玩的玩具也不讓別人玩;有的孩子吃東西時總是把最大的、最好的搶到自己的手中,類似這樣的行為稱之為“獨占”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影響孩子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還會影響到孩子之間的交往和感情。分享是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是指幼兒與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對立面是“獨占”、“獨享”、“多占”。分享行為的發展是幼兒社會行為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幼兒分享行為的發展,是幼兒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形成健康個性的基礎。與人分享不是幼兒自發的,而是由老師或者孩子周圍的人教給孩子怎樣去做,久而久之才形成的。現談談工作中我是如何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的。

一、營造親密、信賴、和諧的氛圍

要形成分享行為,首先應該讓幼兒信任對方,關愛對方,必須在幼兒之間、師生之間建立信賴和親密的感情,這是基礎。于是,從幼兒一入園開始,我便有意識地注重培養這一氛圍,無微不至地關愛孩子們的生活與活動。積極利用幼兒園的集體環境和教育情景來幫助他們學會分享。從最簡單的游戲《找朋友》中讓孩子們從互相陌生到熟悉,讓他們感覺到和好朋友在一起玩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并且鼓勵幼兒使用禮貌用語,增加交往的機會。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故事《孔融讓梨》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通過學習故事,讓他們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良的品質,并同時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從而體會到學會謙讓也是一總快樂。在游戲或者是手工課中,我也無時無刻地訓練幼兒的分享行為,如在分發物品(漿糊、剪刀、蠟筆等)時,我會有意識地將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來進行,如一組一起使用一籮筐蠟筆,一起用一盒糨糊等;當自己有了快樂體驗時,我以分享的形式講給幼兒聽;當孩子們在活動時,我常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他們的活動中去,和他們一起游戲,一起“出謀劃策”讓他們充分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從而自覺地產生分享的動機。幼兒們的心靈是純凈的,在老師們的引導之下,他們相互親近,相互友愛,彼此信賴,開始逐漸形成關心他人、同情他人和幫助他人的意識。

二、在幼兒中樹立榜樣,進行教育

榜樣可以是老師,因為教師在幼兒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威信,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教師的日常行為、言談舉止和情感態度隨時都對幼兒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之間、教師與保育員之間的關系,會對幼兒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我們老師要做有心人,平時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為幼兒做好行為示范。于是,我就從自己身邊的瑣碎小事做起,先是和搭班教師一起制作教玩具,一起布置環境,兩人使用同一份教材時的表現等等。兩人之間的親密、信任,在無形中都為幼兒提供了積極的行為榜樣。相反,如果教師間產生某些獨占、獨享行為也會對幼兒產生消極影響。當然,同伴也是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老師要在同伴中樹立有分享行為的好典型讓其他幼兒學習,或者說老師對有分享行為的幼兒的積極評價和鼓勵,也會激發其他幼兒向他們學習的動機。于是,在游戲中,幼兒也會不自覺地通過觀察、模仿學習其他幼兒的分享行為,當我們引導那些具備分享意識能力強的幼兒與能力弱的幼兒一起游戲時,也不失為一種樹立榜樣的好方法,如在游戲看書時,我們小朋友如果都想看一本書時,教師應引導他們合著一起分享一本書;在家中,如果有兩個孩子,但只有一只蘋果時,該怎么辦?這就需要在大人的引導下,讓幼兒明確蘋果應兩個人一起分享。

三、以正面教育為主,激勵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

孩子總喜歡老師的表揚,因此不管是物質享受還是情感享受,當他們有了分享行為時,就應及時鼓勵、獎勵、激勵的方法來促進孩子的分享行為,他們就會感到愉快和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為自己的意識。例如:一天嘟嘟帶來一個洋娃娃,并告訴我是帶來和小朋友一起玩的,但是在玩的時候他卻只愿讓小朋友看,不準碰他的洋娃娃。我見狀就對他說:“嘟嘟今天真乖,把自己的洋娃娃帶來給小朋友玩,但是嘟嘟請你和小朋友一起玩好嗎?”嘟嘟一開始不情愿地把洋娃娃給晨晨玩了,但是過了一會,他們倆在一起一個模仿爸爸抱著洋娃娃、一個模仿媽媽喂娃娃吃飯,玩得非常高興。這時,我就抓住這一教育時機,在集體面前給予了嘟嘟表揚和獎勵,同時教育其他小朋友:有好東西應該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對,正因為嘟嘟把洋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所以才合作地那么愉快、玩得那么高興。針對類似的情景發生,我都會注意及時引導和教育,這樣小朋友在今后就會自覺產生分享的動機和行為。當教師發現幼兒有分享行為時,還可采取向幼兒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或用手輕輕撫拍其肩、頭等方式,使幼兒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帶來快樂和滿足,從而在今后更愿發生類似的行為。這樣不僅能使幼兒得到正確、適當、長效、深刻的行為教育,同時還有助于幼兒學會注意、體會別人的情緒情感,有助于幼兒社會情感認知的培養。

四、創造分享的機會

分享是和他人在情感與物質上的共享,是一種親社會行為,具有它的性質和目的。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居多,因此,幼兒與他人分享的機會也比較少。為了給幼兒提供充足的分享機會,我設立了專門的分享日。

1、禮物分享日:在班中規定每星期一為“禮物分享日”,讓幼兒在這一天將自己最喜愛的一樣東西帶來與同伴分享,還可以同伴之間相互介紹自己的禮物,這樣他們在相互介紹、相互游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分享。

2、新聞分享日:利用晨間談話的時間,讓幼兒說說身邊及周圍發生的有意義的有趣的事情。這樣既鍛煉了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會產生一種因分享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

3、活動成果分享日:一個主題結束后,可以向全園開放,讓所有的小朋友一起來分享取得的成果和快樂。如開展主題“汽車叭叭叭”時,舉辦“親子手工制作展”讓幼兒向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介紹自己與家人一起制作的汽車,體驗分享的樂趣。

4、建立牽手小組:發揮家委會的作用,對一些任性、不愿意與同伴交往的幼兒,將班內幼兒四至五人分成一組,鼓勵他們利用雙休日相互上門拜訪,讓幼兒輪流做一次小主人,讓他們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會分享。

這樣,通過一些分享日的設立,本班共同分享的制度已經很好地建立起來了,這為幼兒今后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分享行為的培養對于全面提高幼兒素質,將來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實踐證明我們通過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來培養幼兒自發的分享行為,幼兒充分體驗到了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幼兒教育隨筆:讓孩子學會謙讓和分享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幼兒教育隨筆:讓孩子學會謙讓和分享

“老師,成成推我,”“老師,成成搶我的玩具,”“老師,成成把我的彩筆扔到地下了,”“老師,成成……”幾乎每天都有小朋友告成成的狀,這不,李夢陽又跑來告訴我說:“成成在廁所里把尿撒到胡云浩的褲子上了,”我連忙走到廁所去問個究竟,我先問了問告狀的李夢陽事情的起因,又回過頭來問成成,成成卻理直氣壯的說:“誰讓他踩到我的腳,所以我就往他的身上撒尿,是他先找的事。”

我詳細了解事情的情況,原來是李夢陽不小心踩到成成的腳,成成卻有意識的把尿撒到夢陽的身上,我對夢陽說:“你踩到成成的腳有沒有說對不起,”夢陽搖了搖頭。我隨之告訴孟陽說:“你踩到成成的腳應該向成成道歉,”我又對成成說:“成成,你也不應該把尿故意撒到夢陽的身上,你夢兩個應該怎么做呢?”

這時,我看到程程低著頭,有點不自愿的說:“對不起,我不應該往你身上撒尿,”夢陽接著說:“我先踩到你的腳,應該先向你道歉。”

成成在園里表現的總是很強勢,他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意識很強的孩子,媽媽在外打工,很少回來。爸爸也經常忙于工作,所以家里的爺爺奶奶非常寵愛她,總是順著她的意思滿足她的各種需求。有的時候,稍有不滿意,她還對奶奶發脾氣。在幼兒園里,她在玩區角游戲時常常會與同伴搶玩具。然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初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都是從自我出發,所以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去認識她所接觸的外界事物。因而,她們經常會出現“惹事”這樣的情況。

為了讓成成更快地融入到同伴中去,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我及時與他的家長溝通,把她的這些情況告訴了他的奶奶,通過家園共育,孩子會慢慢改善。同時,我們也利用各種機會教育孩子養成謙讓的美德。如通過講故事、兒歌等形式讓孩子學會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如果都要玩時,應該交換玩或輪換玩。

其次,在一日活動中,我們也盡可能的提供幼兒一切鍛煉的機會。比如:組織一次玩具總動員的活動,幼兒各自帶來了自己的一些玩具,讓幼兒學會和其他孩子交換玩等,讓幼兒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會謙讓和分享。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