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老師擔心擔責不敢懲罰批評學生
部分老師擔心擔責不敢懲罰批評學生
打了孩子手心,老師就被撤職。昨天,幼稚園老師傷心改行的報道引起了很多市民共鳴。很多人認為,社會輿論對體罰處于“零容忍”的狀況下,出現了另一種極端現象:很多老師甚至不敢批評學生,擔心因此擔責。一些老師認為,“體罰”這個詞被許多家長和孩子誤解了,使得任何形式的處罰都被看成了體罰。也有家長認為現在孩子承受力太低,應當多一些懲罰教育。
老師“拍”了他的背他打了110
65歲的蔡曉莉,曾當了30年老師。她說,以前的孩子特別聽話,老師只要稍微嚴肅一點就知道錯了,而家長對老師也很尊重。然而,近日發生的一件事卻讓她感慨萬分。“她是出了名的脾氣好。”蔡曉莉口中這位性格相當好的老師,在不久之前終于忍無可忍,往一個學生的背上拍了下去。蔡曉莉說,這名學生,老師上課時就搗亂,教育時他就討價還價,讓其他學生也沒辦法上課。“平心而論,這一打并不重,但隨即孩子撥打了110。最后在110的見證下,老師向學生道歉。”
蔡曉莉說,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是好事,但有時候孩子卻把這當成了調皮搗蛋的依據。
談罰色變老師行為被量化規范
“專家說不能打,要講道理,結果現在簡直管不了了。”張先生說,他的兒子今年上初三,“太調皮了,最近幾個月連學校都不去了。講道理已起不了作用。我跟老師溝通,你打嘛,只要能管得住他。可老師說,現在不能打學生。”
成都商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管是幼兒園、小學還是中學,老師大都談罰色變,在第一時間表示學校都是采用正面的鼓勵,不支持懲罰,更不存在體罰。一些老師因擔心承擔責任,而選擇完全杜絕懲罰的教育方式。而對于體罰的定義,大多數老師卻界定不清。一位小學老師表示,自己盡量不去觸碰孩子身體,避免出現容易引起爭議的行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學老師說,現在的家庭大多是421結構
篇2:我為平凡教育喝彩:我與我學生們故事
我為平凡的教育喝彩――――我與我的學生們的故事
湖北省安陸市實驗初中熊純
光陰似箭,轉瞬間在教育戰線上我已快度過二十個春秋。回首這幾千個日日夜夜,酸甜苦辣各顯其間。每每回想我跟我的學生們的故事,幸福便溢滿心頭。
一根甜玉米棒子
我有一個飲食習慣,每天的早點吃玉米棒子。現在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當啃玉米的時候,我就會想起跟我的學生之間有關玉米棒子的故事。
那是發生在**年的事,當時我正是初三班主任,在二統后的一個晚自習前,我根據學生考試的具體狀況,調動了幾個學生的座位,目的是想讓學生們互補一下,沒想到座位調完后,有一個男同學一個晚自習都趴在了座位上不聽講,我明白了他肯定是因為座位的事有想法,當時沒有點名提醒,只是用眼神提醒了他幾次,想下課后再做思想工作。
我沒想到的事發生了,第一個晚自習鈴聲一響,他背起書包就沖出了教室。當時的情景確實出乎我意料之外,我也特別生氣,但我當時沒有發火,也沒有叫住他,只是給他家長打了電話,告訴家長說他病了,叫家長提前到校門口接。我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叫住他只會引起他更大的反感。因為這學生平時表現一向不錯,除了有點倔強,其實是很懂事的一個孩子,所以我壓住了火氣,打算給他自己思考的時間。
第二天早自習,他還是準時來上學了,我想他應該是想通了。下早自習后,我把他叫到了辦公室,還沒等我開口,他就向我承認錯誤:“昨天我想了一晚上,知道自己錯了,不該這么任性,我以為老師調我座位是不關心我了,放棄我不管了,后來我仔細想想,老師您要是放棄我不管,平時也不會花那么多時間給我單獨輔導;您要是放棄我了,您就不會在體育考試時那樣為我著急;您要是放棄我了,在我跟數學老師斗氣時,您也不會幫我解開思想上的疙瘩。”我看著他一臉的誠懇,笑著說:“老師根本沒生你氣,你能自己解開了思想上的疙瘩,說明你又成長了一步,老師為你的又一次成長而高興。”這時,他把一直背在后面的手拿出來,一個玉米棒子呈現在我眼前,他不好意思的說:“老師,為了表達我的歉意,我請你吃你最愛吃的玉米棒子。”我接過了玉米棒子,內心真的很感動,為自己昨天沒有發火而欣慰,我的寬容換來的是學生自我的成熟與愛的回報,那天吃的玉米,可以說是我今生吃到的最甜的玉米。
站在倒數第二排
我有一個教學習慣,上課很少站在講臺上,基本站在倒數第二排講課。去年冬天,我因為腰疼,說話稍稍聲音大一點都會疼得冒汗,更別說講課了。可是九年級的學生時間實在寶貴,怕耽擱學生的課程,我也沒敢請假。那天我上課時,若在講臺上用手支撐講臺講課肯定要輕松很多,可是我還是跟平時一樣站在了教室的倒數第二排,忍著腰疼講著課,雖是嚴冬季節,我額上的汗珠卻如雨下,這時,坐在倒數第二排的一個學著站起來,把凳子讓給了我,說:“老師,你坐下吧,看您疼的。我們知道您為什么總是站在我們旁邊講課,您是怕我們聽不清楚你的講課。”我坐在了這孩子的凳子上,腰是仍然疼著,可我的心確是暖暖的,為了這些孩子們懂了我的良苦用心。其實,這些微小的舉動,因為被懂得而有了更深遠的意義,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是我一直的追求。
謝謝您,純純的愛
去年我接手了一個年級中最差的班的語文課,這班學生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各方面習慣都很差。剛接手,看著課堂上東倒西歪的學生,內心的那股火啊,真的莫名的大,但我還是冷靜下來一想,這也不能全怪這些孩子。于是我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訓練學生課堂習慣,花了一個月訓練怎么聽語文課。這班學生語文底子太薄,在備課上課時,我是費勁心機,終于花了半學期的時間,把學生引上了路,在期中考試時,全班學生成績由全年級倒數第一,躍居年級第二。曾經談語文色變的學生,在一篇以“感謝”的為話題的作文中寫到了,因為我的引導,讓她由對語文的懼怕變成了對語文學習的熱愛,這學生在作文的結尾還深情的寫到:謝謝您,純純的愛!看到學生們的改變,看到學生們的進步,看到學生們對語文的愛,我才深深感覺到我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的驕傲,我用我對語文的愛影響了我的學生們。
我和我的學生們的故事太多太多:一根玉米棒子,一個站起讓我坐下的凳子,一句簡單的謝謝您,純純的愛,構成了我平凡的教學生活,我的生活中因為這些平凡而精彩。
篇3:作家莫言母親八個教育故事給我們啟示
資料整理當我們把“教育家”的光環套到優秀教師、杰出校長頭上的時候,其實不然,每個人的母親才是天生的、永遠的“教育家”。
請研究一下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從草民百姓、政治巨人到文學巨子莫不如此,莫言先生在瑞典學院領取諾貝爾獎的演講,講了關于自己母親的八個故事,再次證明:凡屬優秀的成功人士,背后無一不是母親教育的結果。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一個故事:
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里唯一的一把熱水壺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饑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鉆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傍晚的時候我聽到母親呼喚我的乳名,我從草垛里鉆出來,以為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只是撫摸著我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嘆息。
啟示一: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大愛和親情。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二個故事:
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我終生難忘。多年之后,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我相逢,我沖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我,平靜的對我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并不是一個人。”
啟示二: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寬容和理解。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三個故事:
我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個中秋節的中午,我們家難得的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干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干。你們的心是怎么長的?”我氣急敗壞的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干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了老人碗里。
啟示三: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憐憫和同情。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四個故事: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的多算了一位買白菜的老人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當我放學回家時,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母親并沒有罵我,只是輕輕的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啟示四: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誠實和恥辱。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五個故事:
我十幾歲時,母親患了嚴重的肺病,饑餓,病痛,勞累,使我們這個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祥之兆,以為母親隨時都會自己尋短見。每當我勞動歸來,一進大門就高喊母親,聽到她的回應,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如果一時聽不到她的回應,我就心驚膽戰,跑到廚房和磨坊里尋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間也沒有見到母親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這時母親背著一捆柴草從外面走進來。她對我的哭很不滿,但我又不能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看到我的心思,她說:“孩子你放心,盡管我活著沒有一點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
啟示五: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堅強和不屈。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六個故事:
我生來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當面嘲笑我,學校里有幾個性格霸蠻的同學甚至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親對我說:“兒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變美。”后來我進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當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親的話,便心平氣和地向他們道歉。
啟示六: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人生和處世。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七個故事:
我母親不識字,但對識字的人十分敬重。我們家生活困難,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但只要我對她提出買書買文具的要求,她總是會滿足我。她是個勤勞的人,討厭懶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為看書耽誤了干活,她從來沒批評過我。
有一段時間,集市上來了一個說書人。我偷偷地跑去聽書,忘記了她分配給我的活兒。為此,母親批評了我,晚上當她就著一盞小油燈為家人趕制棉衣時,我忍不住把白天從說書人聽來的故事復述給她聽,起初她有些不耐煩,因為在她心目中說書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務正業的人,從他們嘴里冒不出好話來。但我復述的故事漸漸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給我排活,默許我去集上聽書。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也為了向她炫耀我的記憶力,我會把白天聽到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她聽。
啟示七: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學習和生活。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八個故事:
我在故鄉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間離家最遠的是乘火車去了一次青島,還差點迷失在木材廠的巨大木材之間,以至于我母親問我去青島看到了什么風景時,我沮喪地告訴她:什么都沒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頭。但也就是這次青島之行,使我產生了想離開故鄉到外邊去看世界的強烈愿望。
1976年2月,我應征入伍,背著我母親賣掉結婚時的首飾幫我購買的四本《中國通史簡編》,走出了高密東北鄉這個既讓我愛又讓我恨的地方,開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時期。
啟示八: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夢想和志遠。
莫言的母親,正像全中國千千萬萬個母親一樣,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甚至連教材上的字都不認識,但這不妨讓母親成為我們的“教育家”。
因為,當這個人教會我們什么是夢想和志遠、學習和生活、人生和處世、堅強和不屈、誠實和恥辱、憐憫和同情、寬容和理解、大愛和親情的時候,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成功、不去瑞典領取諾貝爾獎呢?
母親,我們天生的、永遠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