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傷寒副傷寒防治應急處理方案

傷寒副傷寒防治應急處理方案

2024-07-31 閱讀 2453

河東區傷寒副傷寒防治應急處理方案傷寒、副傷寒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在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中被列為乙類傳染病。今年5月份以來,我市的局部地區特別是河山區傷寒、副傷寒疫情比往年明顯上升,我區已確診10例輸入性副傷寒病例,分布涉及6個街道辦事處,9個村居。為有效控制傷寒、副傷寒的突發疫情,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與健康,維護社會穩定,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上級有關規定,特制定本方案。一、傷寒、副傷寒疫情判定標準1、臨床診斷標準(1)持續性高熱(可達40-41℃)為時1-2周以上。(2)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皮膚玫瑰診,肝脾腫大。(3)周圍血象白細胞降低,嗜酸性粒細胞消失,骨髓象中有傷寒細胞(戒指細胞)。在傷寒、副傷寒流行季節和地區有(1)、(2)和(3)可作臨床診斷。2、確診病例標準臨床診斷病例如有下列項目之一者即可確診。(1)從血、骨髓、尿、糞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種標本分離到傷寒桿菌或副傷寒桿菌。(2)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肥達氏反應0抗體凝集效價≥1:80,傷寒、副傷寒鞭毛抗凝集效價≥1:160,恢復期效價增高4倍以上者。3、暴發疫情標準在一個縣(區)五天內發生10例(包括10例)以上的傷寒、副傷寒確診病例。二、防治工作機構為做好傷寒、副傷寒的防治工作,區政府成立傷寒、副傷寒防治領導小組,由區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各相關部門的負責同志為成員,負責我區內傷寒、副傷寒防治工作的統一領導和組織協調工作。各街道辦事處也要成立相應組織,負責轄區內的傷寒、副傷寒防治工作。區衛生部門要加強傷寒、副傷寒防治工作的協調指導,落實防治措施、疫情調查處理和食品衛生監督執法檢查等工作,并積極主動當好政府的參謀。要成立由衛生防疫、醫療機構等有關部門參加的緊急疫情應急處理技術指導小組,由區防疫部門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研究制定疫情控制方案,落實各項預防與控制措施。區財政部門要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確保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正常運行,確保傷寒、副傷寒防治專項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區宣傳部門要會同衛生行政部門正確引導~,加強防治傷寒、副傷寒的宣傳工作,多做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衛生知識、公益性宣傳。要在區報、區有線電視臺開辟專欄宣傳傷寒、副傷寒防治知識。區工商部門負責市場的治理整頓及對經商人員監測、防病知識宣傳與預防服藥、消毒措施落實。區教育部門要切實做好學校和托幼機構的預防控制工作,做好日常消毒、發熱病人監測、飲水飲食衛生工作,確保校內不發生暴發疫情。區愛衛會要發動群眾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改善環境衛生,教育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區建設部門要做好垃圾和污水處理、消毒等工作。區公安部門要加強對流動人口管理及對擾亂防治工作開展的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三、防治措施與對策(一)加強疫情控制各部門要嚴格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1、早發現。區衛生防疫站要加大對傷寒、副傷寒疫情的監測力度,擴大監測范圍,及時發現病人。各級醫療機構重點加強對發熱病人的醫學檢查和觀察,要嚴格按照gb16001-1995《傷寒、副傷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依據流行病學資料、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等特征盡早做出診斷。凡不具備實驗室檢查條件的醫療單位,要將臨床診斷病例的相關標本及時送區人民醫院或臨沂礦務局中心醫院確診。2、早報告。各級各類執行職務的醫護人員是傷寒、副傷寒的責任疫情報告人。各級醫療機構發現符合診斷標準的傷寒、副傷寒確診病例或臨床診斷病例,城鎮12小時內,農村24小時內向區衛生防疫站報出傳染病報告卡。我區已于7月22日在全區實行零病例報告和日報告制度,各醫療單位要安排1名專職統計報告員,每天定時統計、匯總并及時向區衛生防疫站報告疫情。任何醫療衛生機構不得瞞報、緩報、漏報或授意他人瞞報、緩報、漏報疫情。各街道辦事處、各村居負責本轄區的疫情報告情況的監督、檢查。區衛生防疫站接到疫情報告后,要及時進行調查處理。對傷寒、副傷寒病例進行個案調查,填寫個案調查表,對病家及其周圍環境進行詳細觀察,了解污染范圍和繼續傳播的可能性,以便采取相應措施;區衛生防疫站立即組織消毒知識的培訓,加強指導。對疫點進行消毒:對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劑(84原液或漂白粉)按1:20的比例混合,充分攪拌,放置2小時消毒。病人污染的器具用0.5%的過氧乙酸浸泡30分鐘消毒。病人污染的衣物用0.5%的84消毒液或0.2%的過氧乙酸浸泡30分鐘消毒。被污染的地面、垃圾等用0.5%的過氧乙酸噴灑。住院病人的隔離消毒由醫療機構負責,院外疫點由各街道辦事處衛生院進行消毒處理。對密切接觸者(病家成員、病人陪伴者、聚餐的參加者等)進行登記,并進行醫學觀察。觀察期限以最后接觸之日起計算,傷寒23日,副傷寒15日。醫學觀察的主要內容包括早期癥狀及體溫測量等,醫學觀察由各村居鄉村醫生負責,各街道辦事處衛生院負責督導檢查,各街道辦事處負責對醫學觀察工作的領導。3、早隔離。各醫療單位對傷寒、副傷寒病人及時采取規范治療措施,實行首診醫師負責制,所有確診病人一律到具備收治條件的正規醫院實行住院隔離治療,不得放在門診處置或院外治療。病人經正規治療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后2周或臨床癥狀消失停藥1周后,糞檢2次(間隔2-3天)陰性,方可解除隔離。若病人隔離期未滿已出院的,由病人所在單位或村居負責病人的隔離工作,由各街道辦事處衛生院負責采樣并送檢,由各街道辦事處負責對隔離、采樣工作進行督導。醫護人員要加強個人防護,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避免交叉感染。4、早治療。一旦發現傷寒、副傷寒疑似或確診病人,應立即進行隔離治療,要根據藥敏實驗的結果,選用敏感藥物對病人進行治療,避免因不正規的治療而轉為慢性帶菌者。(二)加強健康教育要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和多種宣傳形式,迅速開展預防腸道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群眾加強個人衛生和改善環境衛生,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把住病從口入關。要讓群眾知道腸道傳染病的傳染源和主要傳播途徑,特別是食品加熱燒熟的重要性,不喝生水,不吃~、變質食品,生食的蔬菜、水果要洗凈消毒,剩飯、剩菜、海產品等要燒熟煮透。教育群眾一旦有高燒持續不退癥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接受正規治療。要讓群眾知道,良好的個人衛生和家庭衛生習慣是預防傷寒、副傷寒的最簡單、有效、經濟的手段。區有線電視臺積極配合宣傳,區衛生局印刷明白紙發到各家各戶。(三)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要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通過清理糞便、垃圾、污水,改善環境衛生狀況,消滅蒼蠅孳生地。落實防蠅措施,做好室內外消毒、殺蟲工作和糞便的無害化處理,迅速降低蒼蠅密度。(四)加強飲用水衛生管理和污水處理區衛生防疫站要加強飲用水源的管理,防止傷寒、副傷寒的水源傳播。尤其是自備水源的單位,要立即對供水設施進行清潔,并及時進行飲水消毒,定時采樣送檢,發現水源污染要立即封鎖或停用被污染的水源,對生活供水系統采取嚴格消毒措施,疾病暴發流行期間要適當提高加氯量,確保供水安全。各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自來水公司的監督管理工作由各辦事處負責。各自來水公司和自備水源單位要經常檢查管道,發現破裂漏水應及時維修。飲用水管理和消毒人員要相對固定,并經業務技術培訓。飲水消毒,可按每立方米水加含氯為25%漂白粉8克計算,可按每立方米加漂白粉精片10片計算。區衛生防疫站要定期監督抽查水樣測定余氯。對分散式給水的區域,要加強井水、缸水的消毒,防止經水傳播。各級醫療保健機構,對污水應進行無害化處理,使之符合排放標準方可排放,嚴禁污染水源。(五)加強食品衛生管理區衛生防疫站要以實施食品放心工程為突破口,在開展日常衛生監督檢查的基礎上,迅速組織一次食品衛生,公共場所衛生和飲水衛生監督執法突擊檢查,采取拉網式檢查。加強食品衛生監督監測,取締無衛生許可證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對不符合衛生要求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要停業整頓,對可疑食品可暫時封存,暫停其生產和經營,必要時銷毀處理。對與疫情發生有關的食品從業人員進行病原菌檢查,發現確診病例和健康帶菌者應立即進行隔離治療,癥狀完全消失后2周或臨床癥狀消失、停藥1周后,糞檢2次(間隔2-3天)陰性,方可解除隔離,凡無有效健康證明的從業人員一律不準上崗執業。(六)應急性預防服藥出現傷寒、副傷寒暴發疫情的地區,對病家和飲用同一污染水源或污染食品的可疑感染人員、對現癥病人的密切接觸者,進行應急性預防服藥,可用復方新諾明每次2片,每日2次,連服5天。兒童酌減。預防服藥由街道辦事處衛生院組織實施。

篇2:鄉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應急預案

##鄉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應急預案禽流行感冒(簡稱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類烈性傳染病。該病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a類動物疫病,我國也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為確保在發生該病疫情時,能夠做到及時、迅速、高效、有序地進行應急處理,確保我鄉養禽業的健康發展,促進我鄉養禽業經濟發展,保護人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鄉直各有關站所及各村應當按照本預案的規定,做好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所需經費、物資、設備、技術等儲備。當該病疫情發生后,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采取撲殺政策,遵循“早、快、嚴、小”的原則,按照本預案規定,做到統一指揮,協調配合,立即采取緊急措施,盡快控制和撲滅疫情。

一、疫情的確認高致病性禽流感報省級以上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確認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按高致病性禽流感對待。

1、在雞群中分離到h

5、h7亞型禽流感病毒株或其它亞型高致病力禽流感毒株。

2、未經免疫的雞、種蛋和出口禽出現h

5、h7亞型禽流感血學或病學陽性。

3、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發病急、死亡率高,且能排除雞新城疫和中毒疾病,血清學檢測為陽性的。

4、發生可疑疫情時,由國家指定的來自不同單位的兩名或兩名以上禽流感現場診斷專家組成員到現場診斷確認的。

二、緊急疫情應急指揮系統和部門職責(一)指揮系統:鄉政府成立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負責全鄉高致性禽流感緊急疫情的控制工作,決策有關重大事項。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按照領導小組決策,負責統一指揮和組織協調工作;收集、分析疫情及發展態勢,及時提出啟動或停止本預案的建議;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地區落實本預案,并監督實施。(二)職能部門

1、疫情處理組:①調集動物防疫和防疫監督有關人員開展疫情控制工作。②作好疫情的監測、預報,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迅速對疫情做出全面評估。③診斷疫病,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提出封鎖建議,并參與組織實施。④監督、指導疫點、疫區內污染物和場所等實施消毒和無害化處理工作。⑤組織對疫區、受威脅易感禽類實施緊急免疫接種。⑥對疫區、受威脅區內的易感禽類及其產品生產、貯藏、運輸、銷售等活動進行檢疫和監督管理。⑦建立緊急防疫物資儲備庫,儲備疫苗、藥品、診斷試劑、器械、防護用品、交通及通訊工具等。⑧評估疫情處理時用于封鎖、撲殺病禽和同群禽,無害化處理病(死)禽和同群禽(包括污染物)消毒、緊急免疫接種等所需費用及補貼所需資金,安排資金使用計劃。⑨培訓防疫隊伍,組織成立疫情處理預備隊。⑩組織對疫點、疫區及周圍群眾的宣傳工作。

3、派出所:協助做好疫區封鎖、疫點內禽類的強制撲殺,疫區的安全保衛和社會治發管理。

4、協調組:配合畜牧部門作好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的管理工作,防止疫情擴散。根據疫區封鎖情況,關閉疫區內禽類及其產品交易市場。

5、防保站:負責疫區內人員的疫情監測和預防工作。

6、協調相關電信運營予以配合,保證疫區內通信暢通。

三、應急措施鄉直有關部門協同各村必須加強對轄區內從事禽類飼養、經營及禽類產品生產、經營的單位和個人的監督管理,發現可疑高致病性禽流感或接到可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報告時,必須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同時對發病禽群實行臨時隔措施,限制同場(戶)禽只及其產品的流動,并監督消毒措施的實施。同時應采集病料,送上級防疫部門確診。確診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鄉獸醫站必須立即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并立即調集疫情處理應急隊;提出相應措施建議,立即將疫情迅速上報。領導小組要立即召*議,針對疫點、疫區、受威脅區分別做出封鎖、撲殺、銷毀、消毒、免疫接種、限制禽產品流動等控制和撲滅疫情的有關決策;根據決策,由鄉政府發布封鎖令,組織有關單位對疫點、疫區、受威脅區采取封鎖、撲殺、消毒、無害化處理,緊急免疫等應急處理措施,迅速撲滅疫情。有關單位要做好疫區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安排。保證疫情控制工作順利進行。

四、保障系統(一)政策保障全鄉實行動物防疫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把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各村的目標管理。(二)物資保障建立緊急防疫物資儲備庫,以儲備物資。

(三)技術保障獸醫科技人員必須按技術要求采集病料專人送檢。(四)人員保障

1、省、市、縣禽流感臨床診斷專家提供控制和撲滅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技術決策建議和現場診斷,診斷結果作為現場處理的依據。

2、組建撲滅高致病性禽流感防疫應急隊。

五、其它事項(一)從事禽類飼養、經營和禽類產品生產、經營單位和個人應當履行本預案的規定,并執行鄉政府及有關部門為落實本預案所做出的規定等。(二)本預案一經啟動,在未接到領導小組辦公室宣布停止實施應急預案,解除緊急措施狀態的命令之前,任何單位和個人均無權解除緊急狀態。(三)對違反本預案規定,并造成嚴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對觸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四)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鄉人民政府

*年十一月十一日

篇3:小學傳染病防治應急預案

為科學、有效地應對學校突發傳染病,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確保師生身體健康、生命安全,保證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促進教育發展和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和市、區、街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實際,特制定本預案。

1適用范圍

學校突發傳染病防治是指在學校師生員工中發生的群體性傳染病防治,如肺結核、肝炎、腦膜炎、流感、水痘、腮腺炎、紅眼病等防治。

2組織機構

由校長室、衛生室、教務處、德育處、總務處等人員組成安全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提供突發傳染病危險信號,提醒師生注意險情,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竭力避免突發傳染病。

2.1成立突發傳染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張衛東(校長)

常務副組長:周志平、(副校長)、何林(副校長兼教導主任)、

2.2成立基本應急小組

2.2.1安全保衛小組(組長:王永剛)

職責:在突發時間的前期處置過程中,負責現場警戒、秩序維護、人員疏散等。

2.2.2醫療救護小組(組長:王俊)

職責:組織對受傷人員院前緊急救護,配合專業救護人員救護工作。

2.2.3綜合信息小組(鐘林)

職責:實時紀錄突發事件的發展過程,按規定擬稿上報,并負責向新聞報送提供真實材料。

2.2.4后勤保障小組(組長:曹剛)

職責:負責現場救援物資的配送、供給,日常應急物資儲備。

3建立保障機制

突發傳染病后,能客觀反映情況,及時向領導建言獻策。學校突發傳染病的預防應堅持教育在先、預防在先、多方配合、共同負責的原則。

3.1加強健康教育

每學期開學初,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有關鍵康教育要求,開齊、上足、上好健康教育課。學期結束前組織1次有關安全、健康的專題講座,進一步提高師生的自我防范意識和能力。

利用家長會、家長學校、致家長的公開信等形式向家長講解預防傳染病知識和防治工作要求,取得家長的配合與支持。

3.2嚴格門衛管理制度,加強門衛值守、管理工作,及時掌握校內、外各種人員流動情況。

改善學校衛生設施與條件,加強對教室、宿舍、食堂、圖書館等人群聚集場所的通風換氣和校園內公共用具的消毒,搞好校園環境衛生。

3.3堅持學生因病缺課登記制度,積極做好因病缺課的學生情況統計分析工作。對生病請假在家的學生要通過電話等方式詢問病情,在校生病的學生要及時通知家長陪同前往(對暫時無法通知家長的學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醫院就醫,發現傳染病患者及時報告學校應急辦。

3.4加強師生體制鍛煉。學校采取積極措施,確保學生每天的體育鍛煉時間,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形式戶外運動,督促學生課間到室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增強體質。

3.5預警聯動

學校做好日常預警預防工作,與鎮政府、派出所、交警、消防、醫院等基層應急單位建立聯動機制,保持聯系渠道全天候暢通。

4學校突發傳染病防治應急處置

4.1啟動預案

突發傳染病后,應立即啟動學校突發傳染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工作機制,開展具體施救和各項善后處理工作:發布應急救援命令;組織指揮救援隊伍;及時向上級和有關單位通報事故情況,必要時向有關單位請求救援;配合衛生防疫部門開展事故調查工作,認真調查取證,寫出書面材料。

4.2應急措施

由校長負責的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落實學校的傳染病防治工作。

主要職責包括:根據上級傳染病防治工作預案制定本校的傳染病防治工作預案;建立健全傳染病防治責任制度;負責常見傳染病防控工作的資料收集與歸檔工作;檢查督促學校各部門認真落實各項傳染病防治措施;利用校內(外)、課內(外)的不同形式,組織開展對學生和教職工的傳染病防治的宣傳教育,普及防病科學知識;建立每日學生缺課登記制度,發現有病癥的學生,要及時督促到醫院就診,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及時向當地疾病控制部門及縣教育局等有關部門匯報情況,并積極配合衛生部門做好有異狀病人的隔離、消毒工作。疫情發生時,學校要根據街道辦的部署啟動傳染病防治工作預案,并組織落實各項傳染病防治措施。

4.3迅速啟動與實施措施

4.3.1建立和完善學校預防傳染病傳報信息網絡:各班級傳染病信息傳報的第一責任人為班主任,學校傳染病信息傳報的第一責任人為校長。

4.3.2預防傳染病信息報告范圍:出現個別傳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的;出現一定數量的發熱、咳嗽、腹瀉等癥狀的;出現集體性不明病因發病癥狀的;其他需要報告的防疫情況。

4.3.3預防傳染病信息報告的途徑與預防要求:凡出現上述情況的,要立即了解患者病因,在2小時內以書面信息報縣教育局安辦,并跟蹤后續信息,定期報告。

4.3.4建立考勤制度:對缺勤的師生員工要逐一進行登記,并立即與其取得聯系,查明缺勤的原因。

如發現學校師生員工有身體異狀,學校則迅速切斷傳染病傳播途徑,采取隔離。學校在縣疾病控制中心、鎮醫院的指導下,對發病學生(包括與發病學生有密切接觸的師生)采取隔離措施。嚴格實行患病學生休息制度,學生病愈后方可復學。

4.3.5由專人對患者活動過的校區、室內場所進行定期消毒,具體要求如下:對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對地面進行濕性清掃,對空氣進行噴霧消毒,用紫外線消毒燈對有關區域進行物理消毒,實行室內強制通風。

5信息報送與現場保護

5.1學校突發傳染病事件后,應立即將情況發生的地點、時間等基本情況和有關信息向上級領導報告;要盡快核準情況,在規定時限內將突發傳染病的時間、地點、經過、危害程度、發展趨勢、所采取的處理措施、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等情況迅速上報。在迅速展開搶救工作的同時,對事故現場實行嚴格保護,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的痕跡和物證。

5.2學校建立完善的值班制度,配備專兼職信息監測員(應急專干),綜合信息小組(應急辦)及時接收報送學校有關信息。

5.3信息報送按如下要求進行:凡一般的事件應在事發2小時內向縣教育局安辦報告基本情況;凡較大突發事件須在事發30分鐘內報告;重大、特大事件應立即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