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土工程師崗位職責
巖土工程師廣東益諾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益諾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益諾歐,益諾歐崗位職責:
1、參與國內各種類型的市政、巖土工程設計工作(如:片區規劃、地下軌道交通項目等);
2、參與規劃實施和規劃報批報建程序、市政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編制;
3、負責公司巖土圖紙的繪圖,根據工藝工程師提出的巖土控制要求出具巖土建筑圖與結構圖;
4、完成上級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任職要求:
1、.市政工程、交通工程、巖土工程等專業,大專或以上學歷;
2、.熟練掌握CAD、Word、Excel、Powerpoint、市政道路交通及巖土等相關專業軟件(如鴻業、理正、Plaxis);
3、良好的溝通、提煉、表達能力,良好的團隊配合能力;
4、從事市政、巖土工程設計工作兩年以上,參與過道路、邊坡、軟基處理、基礎、基坑開挖支護等設計工作。
篇2:巖土工程師綜合輔導:隧道洞內通風技術
巖土工程師綜合輔導:隧道洞內通風技術
在長大公路隧道的建設中,通風方案的優劣及通風運營效果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隧道的工程造價、運營環境、救災功能及運營效益。目前,國內外關于長大公路隧道的通風方式,一般分為全橫向、半橫向、分段縱向和混合式。上述三種通風方案各有利弊。如全橫向和半橫向通風,隧道內的衛生狀況和防火排煙效果。但是,初期的土建費用和后期的通風運營費用很大;縱向通風,土建工程量小,運營費用相對較低,且方式多樣,但洞內的環境狀況和防火排煙效果稍差。根據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的300多座3.0km以上的公路隧道,20世紀80年代以前建成的多為全橫向式和半橫向式通風,以歐洲的瑞士、奧地利和意大利為代表。而近20年,特別是縱向通風方式出現后,關于公路隧道通風方式基本分為兩大派。歐洲仍然以半橫向、全橫向居多,而亞洲以日本為代表,全為分段縱向。日本甚至認為,加靜電除塵器的分段縱向通方式,適合任何交通形式和任何長度的公路隧道。最新動態顯示,雙洞單向交通,分段縱向通風,在歐洲各國也逐漸增多。
國內的通風方式,也經歷了由最初的全橫向、半橫向向分段縱向逐漸過渡的過程。如上海的打浦路隧道(2.761km)、延安東路隧道右
洞(2.261km)采用的是全橫向。深圳的梧桐山隧道左線(2.238km)、延安東路隧道左洞(2.30km)為半橫向。建成的七道梁隧道(1.56km),在國內首次采用全射流縱向通風。而建成的中梁山隧道(左洞3.165km,右洞3.103km)和縉云山隧道(左洞2.528km、右洞2.478km),變原來的橫向通風方式為下坡隧道全射流縱向通風,上坡隧道豎井分段縱向通風,在國內首次將縱向通風技術運用于3.0km以上的公路隧道。隨后,鐵坪山隧道(2.801km)、譚峪溝隧道(3.47km)、木魚槽隧道(3.61km)、梧桐山隧道右洞(2.27km)、大溪嶺隧道(4.1km)、二郎山隧道(4.61km),均采用了縱向或分段縱向通風方式。
目前,關于長大公路隧道的通風形式,采用雙洞單向交通,分段縱向通風已經得到普遍共識。但是,在具體的方案設計過程中,分段的長度、豎井的位置、送風道和連通洞的長度及形狀、風機的優化配置、洞口的相互污染、防火區段的劃分、火災發生時的排煙滅火、逃生避難洞的新風輸送、隧道區域的環境保護、軸流風機和射流風機的開啟、通風效果的檢測和評估、運營通風的控制等,這些問題都必須通過數值模擬、物理模擬以及現場檢測逐一深入仔細研究解決。
篇3:巖土工程師綜合輔導:建筑物工程沉降觀測基本要求
巖土工程師綜合輔導:建筑物工程沉降觀測
基本要求
-沉降觀測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驗收以及竣工后的監測等過程中,具有安全預報、科學評價及檢驗施工質量等的職能。通過現場監測數據的反饋信息,可以對施工過程等問題起到預報作用,及時做出較合理的技術決策和現場的應變決定。
?一、沉降觀測的對象
沉降觀測的對象包括: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筑物;復合地基或軟弱地基上的設計等級為乙級的建筑物;加層、擴建建筑物;受鄰近深基坑開挖施工影響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環境因素變化影響的建筑物;及需要積累建筑經驗或進行設計反分析的工程。
?二、沉降觀測點的布設
沉降觀測點應布設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變形特征的點位,一般布設在建筑物的四角、在轉角及沿外墻每10-15米處;高低層建筑物、新舊建筑物、不同地質條件、不同荷載分布、不同基礎類型、不同基礎埋深、不同上部結構、沉降縫和建筑物裂縫處的兩側;建筑物寬度
大于或等于15米,或寬度小于15米但地質條件復雜的建筑物的內縱墻處,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結構體系的樓、電梯井和中心筒處;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處;多層砌體房屋縱墻間距6-10米橫墻對應墻端處;框架結構可能產生較大不均勻沉降的相鄰柱基處;高層建筑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對應盡端處。各種構筑物沿四周或基礎軸線的對稱位置上布點,數量不少于4個測點。觀測基準點應設在基坑工程影響范圍以外,一般不小于30-50米且數量不應少于兩個。
觀測點的布設是沉降觀測工作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它直接影響觀測數據能否真實地反映出建筑物的整體沉降趨勢及局部沉降特點。?三、沉降變形監測的精度要求
沉降觀測的測量精度等級采用Ⅱ級水準測量。視線長度宜為20-30米,視線高度不宜低于0.5米,宜采用閉合法消除誤差。
?四、觀測周期
建(構)筑物的沉降觀測對時間有嚴格的限制條件,特別是首次觀測必須按時進行,否則整個觀測得不到完整的觀測意義。施工期間一般在基礎或地下室完成后開始觀測,每完成一層觀測一次,沉降速度≥2.0mm/d應減緩加載速度并增加觀測次數;如施工過程暫停,則在停工及重新開工時應各測一次,停工期間2-3個月測一次;竣工后第一
年測四次(其中第一次宜在竣工后二個月時),第二年測2-3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穩定。各個階段的復測必須定時進行,不得漏測或補測,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準確的沉降情況或規律。
?五、穩定標準
穩定標準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對重點觀測和科研觀測工程,或最后三次觀測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于2√2倍測量中誤差,則認為已進入穩定階段。二、三級多層建筑以0.04mm/d,高層和一級建筑以0.01mm/d為穩定標準。若施工過程中沉降大于2.0mm/d則應采取有效措施。
?六、驗收標準
建筑物竣工驗收標準為最后一次觀測的沉降速度:二、三級、多層建筑物和低層建筑物平均沉降速度≤0.10mm/d,沉降速度≤0.12mm/d(2處),一級、高層建筑物平均沉降速度≤0.06mm/d,沉降速度
≤0.08mm/d(2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