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行業專家崗位職責任職要求
電力行業專家崗位職責
工作職責
1、負責電力、燃氣相關行業的新技術、新業務模式、新應用趨勢和動向的研究;
2、根據集團戰略及事業部發展需求,將新技術應用在企業;
3、整理相關行業的業務需求,參與或支持相關事業部重要行業智能化和科技創新項目;
4、其他任務。
任職資格
1、在電力、燃氣行業5年以上的智能化、數字化的工作經歷,曾擔任主管或經理以上級別;
2、或在IT服務業企業(包括但不限于軟件、互聯網、咨詢等類型企業)參與相關行業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技術研發或技術服務3年以上,有相關企業的行業服務團隊擔任經理及以上級別的工作經驗者優先;工作職責
1、負責電力、燃氣相關行業的新技術、新業務模式、新應用趨勢和動向的研究;
2、根據集團戰略及事業部發展需求,將新技術應用在企業;
3、整理相關行業的業務需求,參與或支持相關事業部重要行業智能化和科技創新項目;
4、其他任務。
任職資格
1、在電力、燃氣行業5年以上的智能化、數字化的工作經歷,曾擔任主管或經理以上級別;
2、或在IT服務業企業(包括但不限于軟件、互聯網、咨詢等類型企業)參與相關行業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技術研發或技術服務3年以上,有相關企業的行業服務團隊擔任經理及以上級別的工作經驗者優先;
電力行業專家崗位
篇2:電力鍋爐檢修規程(100MW300MW)
本規程規定了鍋爐主輔設備、檢修及維護工藝標準、檢修技術組織措施、檢修驗收、質量標準。
本規程適用于雙遼發電廠鍋爐檢修崗位。
2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條文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電力部《電業安全工作規程》熱機部分,1994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電力部《電力工業技術管理法規》1984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工業部《電力建設施工及驗收技術規范》1995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火力發電廠鍋爐機組檢修導則》20**年版。
《電力工業鍋爐安全監察規程》
第一篇鍋爐本體受熱面檢修
1鍋爐本體簡介及主要技術參數:
1、2號爐型號:HG-1021/18.2-HM53、4號爐型號:HG-1025/17.5-HM5
該型號鍋爐采用美國CE燃燒工程公司的引進技術,為亞臨界壓力一次中間再熱自然循環單汽包鍋爐。采用平衡通風及六角切圓燃燒,燃料為褐煤。鍋爐以MCR為設計參數。在機組電負荷為332MW(330.3MW)情況下,鍋爐最大連續蒸發量為1021t/h(1025t/h),機組電負荷為300MW時鍋爐的額定蒸發量為910t/h。
鍋爐呈“Π”型布置,前部為爐膛,爐膛四周布滿了膜式水冷壁,頂部布置鰭片式頂棚管過熱器,爐膛上方布置了壁式再熱器和大節距的分隔屏過熱器以增加過熱器與再熱器的輻射特性,并起到切割旋轉的煙氣流,以減少進入過熱氣器爐寬方向的煙溫偏差的作用。壁再布置于前墻和兩側墻水冷壁外部,分隔屏沿爐寬方向布置四大片。在爐膛上方折焰角前以橫向節距686mm沿爐寬方向布置了20片后屏過熱器。在折焰角后水平煙道和后墻水冷壁懸掛管之間以橫向節距228.6mm沿爐寬方向布置了60片的末級再熱器;在后屏過熱器和水冷壁懸掛管之間的,以橫向節距457.2mm沿爐膛寬方向布置了30片后屏再熱器;在后墻水冷壁對流排管和前包墻管過熱器之間以152.4mm的橫向節距沿整個爐寬方向布置了90片末級過熱器;立式低溫過熱器和水平低溫過熱器位于尾部煙道內,立式低溫過熱器位于水平低溫過溫器上方,一共91片,以152mm橫向節距沿爐寬方向布置。
1.1省煤器檢修
1.1.1簡介
膜式省煤器在鍋爐尾部煙道下部,管排平行于側墻,水流與煙氣逆流,省煤器沿爐深度方向分為3組(3、4號爐為2組),管徑為Φ42×5.5(3、4號爐為Φ42×5),在鍋爐橫向方向由102.5排錯列布置的水平蛇形管組成,所有蛇形管都從入口集箱引入,終止于出口集箱。鰭片規格:寬60mm,厚4mm。
省煤器設備規范:
表1―1省煤器設備規范
名稱規格材質數量
省煤器入口集箱Φ406×65SA-106B1
省煤器吊掛集箱Φ219×40SA-106B4
省煤器出口集箱Φ324×55SA-106B1
省煤器蛇形管Φ42×5.5(Φ42×5)20G2×205排=410根
省煤器導管Φ273×32SA-106B2
省煤器導管Φ219×25SA-106B3
省煤器吊掛管Φ60×1220G4×46根=184根
1.1.2省煤器檢修工藝
1.1.2.1省煤器沖洗
1.1.2.1.1在水沖洗之前,應辦理工作票,確認排煙溫度降至40℃以下,才可進入內部沖洗。
1.1.2.1.2水沖洗時工作人員分工明確,確定指定監護人。
1.1.2.1.3進入煙道之前,應先打開人孔門進行通風。
1.1.2.1.4省煤器沖洗應自上而下進行,逐層逐排沖洗,致使管排間無積灰,管子露出金屬光澤。
1.1.2.1.5沖洗省煤器時,應注意保證省煤器除灰系統正常運行,灰斗應無堵塞現象。
1.1.2.1.6省煤器沖洗后,應及時撿出管排上的各種雜物,保持管排清潔,防止雜物阻塞,影響煙氣流動而產生渦流,造成管子磨損加劇。
1.1.2.1.7省煤器沖洗前后,檢修人員應清點人員和工具,關閉人孔門前,應再進行一次同樣的檢查。
1.1.2.2省煤器管子檢查及更換
1.1.2.2.1宏觀檢查管子外型磨損、腐蝕情況。即有無局部脹粗、凹陷、腐蝕、傷痕、重皮、過熱、磨損等,磨損超過壁厚的的1/3應進行換管,割管檢查應防爆、防磨檢查情況及化學監督要求確定割管部位及割管數量、長度。
1.1.2.2.2省煤器管子磨損應著重檢查部位
a煙氣最先接觸的1-3排管子。
b蛇形管彎頭外側容易形成“煙氣走廊”的部位。
c靠墻部位管子,煙氣流速和濃度相對較高的煙氣轉彎外側受熱面。
d管子支吊架及管夾周圍。
e人孔門、吹灰器孔附近的管排。
f管排及管子防磨裝置脫落、鼓起、歪斜、變形部位。
g產生局部“煙氣走廊”或雜物堆積的管排。
h高、中溫段省煤器連接管彎頭的迎風面。
1.1.2.2.3用定距卡板檢查管子的脹粗情況;用測厚儀測量管子磨損、腐蝕情況并作好記錄。
1.1.2.2.4管子內壁垢蝕情況檢查,一般需打開入口聯箱手孔口聯箱手孔和割管樣化學檢查,省煤器入口聯箱引出管段應著重檢查。
1.1.2.3省煤器換管及割管檢查、檢修工藝
a割管準備。準備好割管檢修所需工具,如手持切割機、角向磨光機、坡口機及電磨等工具,接好行燈及電源。
b割管。用手持切割機割下需更換或割管檢查的管段,對更換管段打好坡口,記錄好所需新管段實際尺寸及配制新管段材質。
c檢查及更換。檢查割管部位管子內壁垢蝕情況,測量管子壁厚,并作好記錄。新管更換前應進行外觀檢查,內外壁表面應無劃痕、裂紋等缺陷,符合有關標準規定。新管更換時,用坡口機打坡口,留出對口間隙2-3mm,管口部位15mm范圍內外壁打磨,露出金屬光澤,用對口卡子進行對口,對口管子內、外壁應平齊,折口、錯口等符合焊接要求,焊接完畢,焊口檢驗合格后,恢復割開的支吊架。
1.1.2.4省煤器聯箱檢查
1.1.2.4.1省煤器聯箱手孔應根據化學監督要求進行分割。
1.1.2.4.2檢查聯箱內部垢蝕情況,并清理銹蝕及雜物。
1.1.2.4.3修制坡口,恢復聯箱手孔。
1.1.2.5防磨裝置及吊卡、定位卡檢查
1.1.2.5.1檢查各吊架、吊掛板、定位梳形板、間隔卡、防磨板等受力、變形及腐蝕情況。
1.1.2.5.2省煤器管排沖洗干凈,露出金屬本色,雜物清理干凈。
1.1.2.5.3省煤器管排沖干凈,露出金屬本色,雜物清理干凈。
1.1.2.5.4省煤器落灰管、灰斗暢通,無阻塞。
1.1.2.5.5管子局部磨損不超過壁厚的1/3,面積不大于10mm2,可堆焊補強,磨損超標或普遍磨損嚴重應更新管。
1.1.2.5.6管子表面不許存在裂紋及嚴重腐蝕,蝕坑深度不超壁厚的1/3。
1.1.2.5.7割管時應使切口距聯箱70mm以上,距彎頭起弧點100mm以上,距焊口200mm以上。
1.1.2.5.8坡口角度30-35°,鈍邊0.5~1.0mm;對口間隙2-3mm。
1.1.2.5.9蛇形管彎頭與包墻距離不小于50mm。
1.1.2.5.10配制管段材質、規格須符合要求。
1.1.2.5.11聯箱內部無水垢、污物。
1.1.2.5.12省煤器支吊架、管卡、防磨裝置應完整,牢固。
1.1.2.6省煤器灰斗及除灰裝置檢修
1.1.2.6.1檢修項目
1.1.2.6.1.1省煤器灰斗檢修
1.1.2.6.1.2除灰裝置檢修
1.1.2.6.2檢修內容
1.1.2.6.2.1省煤器管排沖洗完畢后,把灰斗內積灰沖凈。
1.1.2.6.2.2對灰斗內雜物進行清理。
1.1.2.6.2.3對灰斗漏風部位進行焊接密封。
1.1.2.6.2.4檢查灰斗人孔門密封情況,漏風部位重新更換密封填料。
1.1.2.6.2.5灰斗落灰插板門進行檢查,開關靈活好用,密封填料更換。
1.1.2.6.2.6檢查箱式沖灰器,對內部雜物進行徹底清理。
1.1.2.6.2.7檢查箱式沖灰器供水門,應開關靈活無卡澀,門桿密封無漏水現象,法蘭墊損壞漏泄應進行更換。
1.1.2.6.2.8檢查箱式沖灰器各激流噴嘴磨損情況,對堵塞的噴嘴應取出異物。
1.1.2.6.2.9檢查灰管路有無磨損減薄漏泄情況,對彎頭易磨損部位割孔檢查磨損情況,磨損超過管壁的1/2應更換新管。
1.1.2.6.3質量標準
1.1.2.6.3.1灰斗內無任何雜物、積灰。
1.1.2.6.3.2灰斗各部位無漏風現象。
1.1.2.6.3.4各人孔門密封完好無漏風。
1.1.2.6.3.5各閥門開關靈活密封點無漏泄。
1.1.2.6.3.6箱式沖灰器內部干凈、無雜物,各激流噴嘴無堵塞。
1.1.2.6.3.7灰管路磨損超過壁厚的1/2應換新管。
1.2水冷壁檢修
1.2.1水冷壁簡介
爐膛四周為全焊式膜式水冷管,管徑為φ63.5×8,節距S=76.2mm,材質為SA-210A1。后水冷壁經折焰角后抽出35根作為后水冷壁吊掛管,管徑為φ76×13,材質為SA-210A1,水冷壁延伸側墻及水冷壁對流排管的管徑φ76×9,材質為SA-210A1。
為保證亞臨界鍋爐水循環可靠,根據幾何特性和受熱面特性將水冷壁劃分為32個回路,前后墻及兩側墻各8個回路,水冷壁計算回路共54個,經精確水循環計算確定,從冷灰斗拐點以上3m到折焰角處,以及上爐膛中輻射再熱器區域未被再熱器遮蓋的前墻和側水冷壁管采用內螺紋管(其余部分為光管)。
在鍋筒底部設置了四根Φ559×62集中下降管,由下降管底端的Φ610×85分配集箱接出78根Φ159×18的分散引入管進入Φ273×50水冷壁下集箱。
給水經分散引入管進入水冷壁下集箱后,自下而上沿爐膛四周不斷加熱,最后以出口含汽率Xc為0.198~0.504的汽水混合物進入Φ273×50水冷壁上集箱,然后由98根Φ159×18的引出管引至鍋筒進行汽水分離。
表1―2水冷壁有關規范見表
名稱規格材質
集中下降管Φ559×62SA-106B
下降管分配集箱Φ610×85SA-106B
水冷壁下集箱Φ273×50SA-106B
水冷壁上集箱Φ273×30SA-106B
水冷壁Φ63.5×8SA-210A1
水冷壁吊掛管Φ76×13SA-106B
水冷壁對流排管Φ76×9SA-106B
1.2.2準備工作
1.2.2.1準備好所用材料:Φ63.5×8的水冷壁管,包括光管和內螺紋管,Φ8、Φ10、Φ12圓鋼。
1.2.2.2接好臨時性固定照明或行燈。
1.2.2.3清除水冷壁掛焦。
1.2.2.4從人孔門處觀察結焦情況,將易掉的焦塊打掉。
1.2.2.5爐膛內搭設好腳手架或檢修平臺,搭設時應指定工作負責人。
1.2.2.6水冷壁除焦時,先將人孔門處掛焦全部清除,人員進入爐內,清除工作位置正上方焦塊,避免工作中焦塊掉落傷人。利用檢修平臺除焦時,應自上而下進行,人處于焦塊上方,選擇合適位置除焦,避免傷人。除焦時指定監護人,隨時保持聯系。
1.2.2.7進行修前水壓,仔細檢查并做好記錄
1.2.3水冷壁檢查
1.2.3.1檢查水冷壁管過熱、脹粗情況。
1.2.3.2檢查燃燒器附近管屏等水循環不良及爐膛熱負荷最高區域的管子、局部管壁過熱處。
1.2.3.3利用定距卡板檢查測量水冷壁脹粗及磨損情況,作好記錄。
1.2.3.4檢查水冷壁磨損情況。
1.2.3.5檢查燃燒器煤粉噴嘴附近,二次風噴口、吹灰器孔附近,打焦孔四周及水冷壁折焰角處下部等為主要檢查內容,并作好記錄。
1.2.3.6水冷壁膨脹系統檢查
1.2.3.6.1檢查水冷壁上、下聯箱及爐墻膨脹指示器是否牢固,指針刻度盤冷態時指針應指到零位,否則應核定零位。
1.2.3.6.2檢查水冷壁水平剛性梁、平衡桿、垂直剛性梁膨脹有無卡阻及變形情況。
1.2.3.7水冷壁管屏密封結構檢查
1.2.3.7.1檢查鰭片與管子對接焊縫及熱影響區是否有裂紋。
1.2.3.7.2檢查上下左右管屏之間水冷壁聯接結構焊縫有無脫焊、開裂缺陷。
1.2.3.7.3檢查冷灰斗及折焰角處與側水冷壁密封焊縫有無拉裂等缺陷。
1.2.3.7.4爐頂、折焰角、燃燒器冷灰斗各部位支吊架檢查,支吊架應完好、無松動、脫落現象。
1.2.3.8檢查水冷壁管子內壁結垢及腐蝕情況。
1.2.3.8.1在熱負荷最高區域,一般在燃燒器上部割取800-1200mm長管段一根。
1.2.3.8.2在冷灰斗部位,割取800-1200mm長管段一根。
1.2.3.8.3割取的管段應輕拿輕放,不允許碰撞或摔打,送化學監督檢查,在割取管段中取一定長度,用酸洗去除水垢后,計算出內徑單位面積結垢量。
1.2.3.8.4檢查管材的金相組織變化及機械性能情況。
1.2.3.9聯箱檢查
1.2.3.9.1按照化學和金屬監督要求切割水冷壁聯箱手孔端蓋,切割處應用石筆劃出與手孔接頭中心線垂直的切口。
1.2.3.9.2切割后檢查聯箱內結垢及腐蝕情況。
1.2.3.9.3聯箱手孔接頭修坡口,手孔蓋送機加加工坡口,坡口角度30°-35°,對口間隙2-3mm,鈍邊0.5-1mm。
1.2.3.9.4對口點焊后,再進行焊接,手工鎢極氬弧焊打底,電焊蓋面。
1.2.4膜式水冷壁檢修工藝
1.2.4.1檢修前各項安全措施應全部執行后方可開始工作。檢修前保證檢修地點照明充足,備好檢修工器具,搭設合格的腳手架,拆除有關護板,保溫,確定割管部位及數量。
1.2.4.2用氣割將需要更換管段部位的鰭片割開,在焊口部位上、下25mm范圍內鰭片沿管壁全部割除,便于焊接焊口。
1.2.4.3劃線割管,修制坡口。修制坡口時用坡口機打坡口,用管口磨光機或電磨將管口內外壁磨光,露出金屬光澤。
1.2.4.4配管。新管配制前,應進行外觀檢查,管徑材質應符合要求。對膜式內螺紋管應檢查其內螺紋是否清晰,內螺紋是否偏離管子中心,內螺紋線高度0.4-0.6mm,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1.2.4.5對于內螺紋管,應把焊口區域上的內螺紋部分磨平,做好鈍邊,將新管與原管對正點焊后進行焊接,先焊下口,焊口對接前鰭片,不得點焊,以免焊接膨脹拉傷管子。
1.2.4.6將新管鰭片密封部位用圓鋼或扁鋼密封焊。鰭片焊接時,先焊管段中間部位,然后再焊上、下焊縫以均勻吸收長度方向上的焊接熱應力。
1.2.4.7水壓試驗合格后,恢復護墻保溫及護板。
1.2.5水冷壁檢修質量標準
1.2.5.1水冷壁掛焦清理干凈,折焰角無積灰。
1.2.5.2水冷壁管的局部硬傷不超過原管徑的10%可以補焊,如果有普遍磨損嚴重是,超過壁厚的1/3應更換新管。
1.2.5.3水冷壁管脹粗超過原管徑的3.5%時應更換新管。
1.2.5.4對由于大焦塊下落砸扁的管段,應換新管。
1.2.5.5內螺紋管其內螺紋清晰,螺紋高度約0.4~0.6mm。
1.2.5.6水冷壁管切口應距焊口200mm以上,距聯箱外壁應≥70mm,距彎頭起弧應點100mm以上。
1.2.6水冷壁管子坡口對口焊接技術要求
1.2.6.1切口端面與管中心線垂直,在距端面200mm處,中心線最大偏差不超過0.5mm。
1.2.6.2坡口30-35°,鈍邊2.5~3mm。
1.2.6.3對口間隙2.5~3mm。
1.2.6.4管端至少有30-50mm長度內、外壁打磨出金屬光澤。
1.2.6.5焊接操作必須保證在無應力下進行,焊工由合格的人員擔任。
1.2.6.6焊接所用管材、焊絲、焊條應符合要求。
1.3過熱器及再熱器檢修
1.3.1過熱器簡介
鍋爐過熱器由五個主要部分組成:a)末級過熱器;b)后屏過熱器;c)分隔屏;d)立式低溫過熱器;e)水平式低溫過熱器;后煙道包墻和頂棚過熱器。
末級過熱器位于水冷壁排管后方的水平煙道內,一共有90片,管徑為Φ51,以152.4mm的橫向節距沿爐寬方向布置。
后屏過熱位于爐膛上方折焰角前,一共有20片,管徑為Φ60(外圈管)、Φ54以686mm橫向節距沿整個爐寬方向布置。
分隔屏位于爐膛上方,前墻水冷壁和后屏過熱器之間,共四排,每排6片小屏布置,管徑為Φ51,從爐膛中心開始,分別以3430,2743,2566mm的橫向節距沿整個爐膛寬度布置。
后煙道包墻和頂棚過熱器部分由側墻、前墻和后墻及頂棚組成,形成一個垂直下行的煙道。后煙道延伸包墻形成一部分水平煙道。爐膛頂棚管形成了爐膛和水平煙道部分的頂棚。
1.3.2再熱器簡介
再熱器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a)末級再熱器;b)后屏再熱器;c)墻式輻射式器。
末級再熱器位于爐膛折焰角后的水平煙道內,在水冷壁后墻懸吊管和水冷壁排管之間,共60片,管徑為Φ63,以228.6mm的橫向節距沿爐寬方向布置。
后屏再熱器位于后屏過熱器和水冷壁懸吊管之間,共30片,管徑為Φ63,以457.2mm橫向節距沿爐寬方向布置。
墻式再熱器布置在水冷壁前墻和水冷壁側墻靠近前墻的部分,高度為19872mm,在其最下端分隔屏下4267mm,前墻輻射再熱器有196根Φ50管,兩側墻輻射再熱器有202根Φ50管,以S=50.8mm的節距沿水冷壁表面密排而成。
篇3:電力電容器安全操作規程
一、高壓電容器組外露的導電部分,應有網狀遮攔,進行外部巡視時,禁止將運行中電容器組的遮攔打開。
二、任何額定電壓的電容器組,禁止帶電荷合閘,每次斷開后重新合閘,須在短路三分鐘后(即經過放電后少許時間)方可進行。
三、更換電容器的保險絲,應在電容器沒有電壓時進行。故進行前,應對電容器放電。
四、電容器組的檢修工作應在全部停電時進行,先斷開電源,將電容器放電接地后,才能進行工作。高壓電容器應根據工作票,低壓電容器可根據口頭或電話命令。但應作好書面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