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自動化業務經理職位描述與崗位職責任職要求

自動化業務經理職位描述與崗位職責任職要求

2024-07-26 閱讀 1660

職位描述

【要求】

1、年齡25-40歲,機械、機電、電子、光學或相關專業,大專以上學歷,社會型/管理型職業人格類型;

2、從事機械加工行業或自動化行業,有一定相關行業經驗;

3、機械設計出身,能獨立出方案出設計出圖;

4、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自信心,有很強的責任心和執行力;

5、有良好的客戶資源和同行市場經驗優先。

【待遇】五險一金,包吃兩餐,年薪30W以上。

篇2:調度自動化及通信技術監督實施細則

1總則1.1技術監督是保證電網和電力設備長期穩定運行和提高設備健康水平的重要環節,必須依靠科學標準,利用先進的測試與管理手段,對保證設備健康水平與安全、經濟、穩定運行有重要作用的參數與指標進行監督、檢查、調整,以確保發供電設備在良好狀態或允許范圍內運行。為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適應電網的發展,進一步加強技術監督工作,依據《西北電網有限公司技術監督條例》結合新疆實際制定本細則。1.2技術監督按照依法監督、分級管理、行業歸口的原則,從設計審查、設備選型、設備監造、安裝、調試、運行、檢修、停用及技術改造的電力生產、建設全過程進行技術監督,及時發現和消除各種隱患,防止事故的發生。1.3技術監督以質量為中心,以標準為依據,以計量為手段建立質量、標準、計量三位一體的技術監督體系。1.4本細則適用于接入電網的發電企業、電網企業和重要電力用戶。2監督范圍電力通信網絡的通信工程設計審查、基建、設備選型、技術改造、大修、通信運行、技術試驗中的重點環節實施技術監督。在電力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從調度自動化工程可行性研究、設計、設備采購招標、制造、安裝、調試到基建交接驗收、運行、檢修及技術改造的全過程等實施技術監督。3監督內容3.1監督的主要系統及設備3.1.1通信技術監督的主要系統及設備光纖通信系統(包括光纜、光傳輸設備);電力線載波機通信系統;微波通信系統(包括微波通信設備及天饋線系統);通信電源系統;電話交換系統(包括交換設備及終端設備);綜合配線架;電力調度通信系統及電力調度交換機、匯接機、調度錄音設備和廠內通信系統;電力通信網監控及網管系統主站及采集終端。3.1.2調度自動化技術監督的主要系統及設備數據采集與監控(SCADA)系統/能量管理系統(EMS);水調自動化系統;廠站自動化監控系統;遠動裝置(RTU);調度生產管理系統;電力實時數據傳輸和網絡管理系統;配電自動化及管理系統(DMS);輔助系統(包括:調度模擬屏、大屏幕投影設備、雷電定位系統、衛星云圖、GPS衛星時鐘和電網頻率采集裝置等);實時動態監測系統;專用電源設備及配電柜;自動化機房監控系統;遠動通道檢測和配線柜;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系統主站系統和二次系統安全防護設備。與通信專業的接口以通信配線架端子為界;與其它計算機系統的接口以自動化系統輸出接口端子為界。3.2通信工程設計審查,設備選型的技術監督內容3.2.1調度機構與調度對象間應具備兩種通信方式,各單位應制定規劃,將重要通信節點逐步形成SDH自愈式光纖環網,提高通信的可靠性。3.2.2通信方案與當地電網和通信網的總體發展規劃相一致。3.2.3設計的技術方案符合國家有關政策要求。3.2.4對選型設備的技術指標要求應滿足國家、行業的技術標準。3.2.5選型設備應是在電力系統應用比較成熟、穩定的,并符合通信技術發展趨勢,通過國家技術監督部門測試驗收,允許進入電信網絡的設備。凡國家電網公司、西北電網公司及新疆電力公司明令禁止訂貨(或停止使用)的通信設備,禁止入網運行。3.3通信設備(材料)驗收的技術監督3.3.1對通信電路(或電網)安全具有重要影響的材料使用、制造工藝,確保其在整個設計壽命期間滿足設計要求。包括復合地線光纜(OPGW)中主要材料的使用和工藝、自承式無金屬光纜(ADSS)耐電腐蝕及紡綸材料的使用及光纜工藝、微波通信塔使用鋼材、鍍鋅連接件的材料和工藝、重要通信設備的生產工藝。3.3.2對實際運行中不便(或難以)進行的重要技術指標以及重要軟件功能進行測試驗收,保證設備總體性能的實現。必要時對OPGW光纜的額定導電電流、可適應的最高溫度等技術指標進行出廠測試驗收。必要時對ADSS光纜的最大允許張力等技術指標進行出廠測試驗收。對新疆電網中首次使用的通信主設備的電磁保護、過電壓保護、工作環境溫度/濕度要求等技術指標的出廠測試驗收。在新疆電網中首次使用的通信設備管理軟件進行出廠測試驗收,性能應滿足設計要求。3.4通信光纜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的技術監督內容3.4.1電力特種光纜(ADSS,OPGW等)的敷設必須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施工單位進行。工程開工前須制定三項措施(組織措施、技術措施、安全措施)。3.4.2光纜運抵施工現場后,應對光纜外包裝進行檢查,組織建設單位、生產廠家、施工單位三方進行現場盤測。光纜開盤后,應對光纜盤號、隨盤資料、合格證明書與設計文件進行核查,必需對每根纖芯的衰減指標進行測試,在確認光纜中的纖芯衰減指標正常,以及光纜長度、盤號無誤后方可開始敷設工作。檢驗結果應隨工程資料移交建設單位,發現重大問題時應上報主管部門備案。3.4.3敷設特種光纜時應使用合格的牽引設備,敷設過程中應一直對光纜的外護套進行檢查。ADSS光纜發現外護套有破損、OPGW光纜有斷股等不滿足質量規定要求的現象時應中斷光纜的敷設,按照規定程序進行處理。重大缺陷應做好記錄,并隨工程資料移交建設單位,發現重大問題時應上報主管部門備案。ADSS光纜在帶電施工時,其安全問題應當引起施工部門的注意,應當選擇晴天施工。3.4.4ADSS光纜在鐵塔上的懸掛點,金具型號等應與設計文件進行核對,并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施工。3.4.5ADSS光纜在施工時,動態情況下彎曲半徑不能小于光纜直徑的30倍;靜態情況下光纖彎曲半徑不能小于光纜直徑的10倍,并避免光纜外皮的損傷。3.4.6在進行光纜接續時應按照色譜進行,接續應當在晴天進行,接頭盒應做好標識和防水、防震動處理。3.4.7光纜在鐵塔、電桿的靠近部分,盤纜架等應進行固定處理,防止風擺磨損。3.4.8光纜引入地下、穿墻、跨躍變壓器等時,必須進行保護處理(穿入鐵管、PVC管等,并進行封堵)。3.4.9光纜距離地面(建筑物、跨越公路、樹木、輸電線等)的高度按照通訊規程有關施工規范執行。3.4.10光纜標識牌。通信機房光纖配線架,穿管的出、入點,盤纜架.接續盒等處必須懸掛具有防水、防潮能力的標識牌。3.4.11一段完整光纜施工結束后,應從兩側的終端盒(光纖配線架)進行光纖纖芯指標的測試,光纖長度、衰減特性、接頭反射特性必須進行測試,并隨工程資料移交建設單位。3.5通信設備運行和維護技術監督各單位通信設備運行機構應制定各項運行管理制度,包括:運行維護制度、機房管理制度、設備安全檢查制度、系統故障檢查流程和消除缺陷管理制度、設備停(復)役審批和檢修制度、新設備移交運行的技術交底制度等。應對所轄通信系統建立完整、準確的技術檔案。技術檔案包括工程設計資料,設備驗收報告,原始測試數據,故障分析報告,日常安全檢查和測試報告,設備停(復)役審批報告,月度統計分析報告,設備和備品備件管理檔案等。調度程控交換網的操控及管理終端,參照生產控制大區設備進行安全管理,不得與外部網絡或信息網絡相連。3.5.1通信網結構配置電網調度機構與隸屬調度的發電廠、變電所之間應具備兩條不同路由且相互獨立的電力通信電路用于承載電力調度通信業務。至主要發電廠、變電所及網路節點間的主干通道應有兩種不同傳輸介質的電路或物理路由完全獨立的電路組成。主干通信網應實現以光纖或數字微波為第一通信路由,其它通信方式為第二路由的通信通道。應建立穩定可靠的通信網監測及管理系統,實現對重要通信站運行情況的監測和管理。調度通信電路應滿足傳輸電力調度、繼電保護、安全自動裝置、數據通信、調度自動化等業務的需要。應具備同步時鐘系統。3.5.2通信光纜每年應對通信光纜中備用光纖的端對端損耗、連接器損耗、連接點損耗等進行兩次測試(夏季、冬季),并整理測試數據,與上次測試數據進行對比比較后記錄存檔,當相鄰的兩個光纖通信站間的光纖衰減值超過表一中數值時必須進行光纜處理。對于新投運的光纜,在敷設的第一年,加密測試周期,以觀察施工期間光纖受外應力作用的衰減變化。工作波長(nm)光纖衰耗(db/km)20.40.25每年應對ADSS通信光纜的電腐蝕情況進行檢查,其中預絞絲處光纜、變電站中OPGW光纜經其它光纜進入通信機房的接頭盒處必須逐一進行檢查;并記錄存檔。各運行單位應對威脅通信光纜安全運行的危險點制定明細表,并根據情況進行不定期巡檢。如:跨躍公路的光纜段、光纜穿管處的密封等。以光纜通信為主的單位可考慮實現光纜的在線自動監測。3.5.3光通信設備具備自動迂回保護功能的光纖通信電路每年應對光纖通信系統進行系統測試,測試項目主要包括:系統的誤碼性能和抖動性能,光纖線路的端對端損耗、連接器損耗、連接點損耗,光接口的工作波長、平均發送功率、最小接收靈敏度等參數,并記錄存檔。具備自動迂回保護功能的光纖通信電路,應每年至少進行1次人工切換試驗。3.5.4電力線載波電力載波頻率的使用情況,應每年進行檢查核對,及時清理未經審批或已退出使用的載波設備的頻率資源。每季度對載波設備進行如下的性能及參數測試,并做好記錄:主要包含頻率特性,振幅特性,網絡的衰減、增益值,功率、電壓電平,導頻發送/接收是否正常等測試,并將記錄存檔。電力線載波通道的耦合電容器、線路阻波器、接地開關、絕緣架空地線的巡視、維護、拆裝,在發電廠內的,由發電廠高壓部門負責;在發電廠外的,由當地供電部門的送、變電高壓部門負責。電力線載波通信用的結合濾波器、高頻電纜的維護和接地開關的操作,由通信人員負責。電力線載波通道的耦合電容器的試驗、線路阻波器工頻特性試驗和保護避雷器特性試驗,由高壓電器部門負責;線路阻波器的頻率調整和高頻特性試驗,則由通信人員負責。3.5.5微波通信設備無線電通信設備的安裝調試前,必須得到無線電管理委員會的正式批準。設備安裝地點、發信功率、頻帶寬度、通信方向等應按照無線電管理委員會的批準文件進行。微波塔登高人員應具備勞動部門頒發的資質證書,安全工具等滿足國家規定。微波鐵塔、防雷接地等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設備的安裝調試,并每年定期測試。微波站通信電源系統安裝調試結束并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微波通信主設備的安裝調試。對微波設備主要技術指標應每年進行定期測試,并將記錄存檔。微波天線、饋線的固定及其接地端子的連接情況應在2年中至少進行1次檢查。3.5.6通信電源220kV及以上有人站的蓄電池組的單獨持續供電時間在滿負載狀態下不小于3h;無人值班站的蓄電池組的單獨持續供電時間在滿負載狀態下不小于8h~12h;設置在發電廠、變電所內具有可靠交流供電的通信站,蓄電池持續供電時間不少于1h~3h;不具備交流供電的太陽能供電組合電源,蓄電池的配置容量應滿足在滿負荷狀態下,持續供電時間不少于7天。高頻開關組合電源應有二路交流輸入,并能實現手動和自動切換。高頻開關整流設備整流模塊不得少于三塊,并應按N+1原則配置。高頻開關組合電源的交流輸入應有防止雷擊及過電壓保護措施。無人值守通信站交流配電設備應具備兩路交流輸入自動切換功能。通信專用供電電源必須具備運行工況監控告警系統及遠傳功能,并把監控與告警信號送到有人值守處。當電力通信設備需可靠、不間斷的交流供電電源時,應設置通信用不間斷電源UPS。UPS應有二路交流輸入,并能實現手動和自動切換。UPS應有旁路工作方式,通過旁路為負載供電,其交流輸入應有防止雷擊及過電壓保護措施。直流供電系統要能適應隨時停電和長時間停電的要求,應確保它在1-3小時停電后或在電池可能因過放電而損壞之前停止供電,而在恢復供電時,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電池的能量,不會因充電電流而影響通信系統的工作。通信電源的過壓、欠壓保護及充電、輸出的控制性能應每年進行1次檢查。蓄電池(蓄電池組/UPS蓄電池)每年應帶負荷做一次到二次放電,放電應保持電流穩定,放出額定容量的30%左右,放電每小時應測一次單體電池及電池組電壓、放電電流、溫度等,放電后應進行均衡充電然后轉浮充進行。蓄電池的容量是由其中最小落后單體電池容量決定的,每年應對電池組進行一次核對性充放電試驗。對只有一組蓄電池的,應用I10電流恒流放出其額定容量的50%,在放電過程中,蓄電池組端電壓不得低于2V×N;對有兩組蓄電池的,用I10電流恒流放電,當蓄電池組端電壓下降到1.8V×N時,停止放電。修復及活化是針對整組電池中的落后單節電池進行,活化時間是在每次整組電池放電結束、發現落后電池時即需進行。對損壞或嚴重劣化的蓄電池節必須及時更換,蓄電池容量不足額定值的30%時,應對蓄電池組進行更換。新舊電池組不能混用。應采用蓄電池在線測試分析儀、恒流電子負載、蓄電池活化儀等設備更好地強化蓄電池的運行管理。蓄電池運行期間,每季度應檢查一次連接導線、螺栓是否松動或腐蝕污染,松動的螺栓必須及時擰緊,腐蝕的接頭必須及時用砂紙等打磨處理。蓄電池組每年應進行一次單體電池內阻、電池間連接電阻、電池極柱連接處的接觸電阻等測試,并且每年一次對UPS設備/逆變器/開關電源等輸出功率及帶載能力進行檢測試驗。蓄電池房間環境溫度在15-25℃范圍內,標準使用溫度為25℃。每年應對太陽能板的室外接線電纜及太陽能控制柜控制性能進行1次檢查。通信直流電源正極在電源設備側和通信設備側接地良好,負極在電源設備側和通信機房直流配電屏(箱)內具備過壓過流保護電路。交、直流配線柜(區域)應明確區分,標記清晰,電纜接頭、固定螺絲不能松動。每年對防雷元件如氧化鋅避雷器進行兩次檢測試驗。3.5.7程控交換機程控交換機的核心部件(如CPU板、電源板等)應有冗余,系統數據應有備份。每天應收集運行數據及故障告警數據,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作好記錄。程控交換機應定期進行各種業務及功能實現的檢測試驗。程序、用戶數據應定期進行備份。計費原始數據及分揀后的數據至少保留半年。3.5.8綜合配線架戶外音頻電纜接入音頻配線架時,配線架側必須安裝保安單元,其性能應滿足國家標準。變電站中,通信機房配線架(設備)與保護、自動化等相關專業連接的電纜(光纜),其中電纜(音頻電纜、同軸電纜)應在通信機房側加裝過電壓保護器件,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應采用獨立通道。通信電纜中未用的線對應在終端配線架上接地??偱渚€架需裝設保安設備,其容量應按交換、電力載波、光纜、微波和數據網絡等設備端口總容量的1.5倍配置。3.5.9調度交換機調度交換機的核心部件(如CPU板、電源板等)應有冗余,易損件具有備品備件,調度電話每天要進行測試,并作記錄。調度錄音系統應每天檢查并進行測試,電話錄音記錄應保留半年以上。錄音系統應專人專管,調查事故錄音應作好記錄。3.6通信機房3.6.1通信機房應滿足防雷、防火、防盜、防鼠、防塵、通風的要求。3.6.2通信機房中應對承載蓄電池的樓板的承重能力進行核查。3.6.3通信機房的走線架(溝、道)應具備防火、防鼠、防水,并便于今后布置新電(光)纜的要求。定期檢查安全保障設備,確保其處于正常工作狀態;3.6.4機房內應配備空調設備,鑒于新疆干燥、塵沙較多,要有凈化機房的設備和加濕設備。為保證機房的潔凈度,空調一般應該配有粗效或中效過濾器。機房內安裝獨立的溫濕度計。3.6.5電源機房要求室內清潔、少塵。3.6.6機房內應避免陽光直射,以防止長期照射引起印刷版等元器件老化變形,機房要做到防水防潮,以避免設備受損,機房內電纜溝道要密封,避免鼠害。3.6.7通信機房內應有環形接地母線,并應就近兩點以上接至總接地網。環形接地母線應采用截面不小于90mm2的銅排或120mm2鍍鋅扁鋼。機房接地如果是獨立接地其接地電阻不大于4歐,如果與大樓共同接地其接地電阻不大于0.5歐,設備機殼接大地。接地電阻應每年定期進行測試以確定是否符合要求。3.6.8通信機房應具備防靜電措施。3.7調度自動化設備的入網管理3.7.1在電力系統投入運行的調度自動化設備,必須通過國家電網公司指定的檢驗機構電力設備及儀表質檢中心檢驗并取得合格證,經電網運行考核證實性能及質量滿足有關標準規定的要求。3.7.2安裝的調度自動化設備或軟件功能投入正式運行前,要有一定的試運行期,其中主站系統試運行期6至12個月,廠站系統試運行期3至6個月。轉入正式運行前,應向所管轄的調度機構提交系統和功能技術規范、竣工驗收報告、投運設備清單、試運行報告,證明體系和功能符合設計的技術指標,經所管轄的調度機構驗收論證、書面批準后方能投入正式運行。3.7.3新研制的產品(設備),必須經過省部級以上技術鑒定后方可投入試運行,試運行期限為6至12個月。接受試運行的單位在決定試運行的具體地點和方案時,應充分考慮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并取得相應調度自動化技術監督部門和上級調度機構的認可。3.7.4各類電工測量變送器和儀表、交流采樣測控裝置、電能計量裝置,必須嚴格執行DL/T410-1991《電工測量變送器運行管理規程》、DL/T448-2000《電能計量裝置技術管理規程》,并進行檢驗。3.7.5凡屬運行中的調度自動化設備,數據網絡配置、軟件或數據庫等做重大修改前,均應經過技術論證,提出書面改進方案,經主管領導批準和上報上級調度自動化運行管理部門,經確認后方可實施。技術改進后的設備和軟件應經過3至6個月的試運行,驗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運行,同時提交技術報告(包括技術改進方案、細框圖、使用和操作說明)。3.7.6選型設備應是在電力系統應用比較成熟、穩定的,并符合當地電網和調度自動化技術發展趨勢,凡國家或行業明令停止訂貨(或停止使用)的調度自動化設備,禁止入網運行。3.8調度自動化系統的設計、施工監督。3.8.1在電力系統規劃、設計時,須征求調度自動化技術監督部門的意見,以保證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安全、穩定運行。3.8.2在新建、擴建、技改工程中.有關部門須聽取上級調度自動化技術監督部門的意見,必須統籌考慮調度自動化系統整體功能需求,其設備選型、配置方案,必須符合國家電網公司、西北電網公司和新疆電力公司有關調度自動化系統技術規范要求。3.8.3各級調度自動化部門應按照分工范圍參加工程設計審查、技術方案論證、設備選型、竣工驗收工作。3.8.4施工單位必須按照有關調度自動化的規程、技術規范、反措等規定進行設備安裝施工、調試等工作,保證質量并形成完整的技術資料。3.8.5新建、擴建、技改工程的調度自動化設備應有運行單位的人員參與系統調試,并對調度自動化系統按規程和標準進行驗收.3.8.6新建、擴建、技改工程.其自動化設備沒有達到技術規定或不能與一次設備同時投運的,一次設備不得并網運行。3.8.7工程結束必須移交符合實際的竣工圖紙、調試紀錄、廠家說明書及設備技術資料,制造商隨同設備供應的備品備件、試驗儀器和專用工具。移交最終版本的系統軟件、應用軟件以及技術數據的備份。3.9調度自動化系統運行維護監督3.9.1各級調度機構應設置相應的自動化系統運行管理部門,發電企業及變電站的運行維護單位應設置負責子站設備運行維護的部門,建立完善的部門職責。3.9.2投運的調度自動化設備必須明確專責(或兼職)維護人員,建立完善的崗位責任制。3.9.3各級調度機構和發電廠(公司)、變電所調度自動化設備運行機構應制定各項運行管理制度,包括:運行維護制度、機房管理制度、設備和功能停復役管理制度、新設備移交運行管理制度、設備安全檢查制度、系統故障檢查流程和消除缺陷管理制度、事故應急預案等。必須配備調度自動化運行規程、設備臺帳、圖紙資料、操作手冊、運行維護、檢驗、事故調查、缺陷處理等技術檔案,并逐步實現上述資料的計算機管理。3.9.4實行調度自動化運行管理報告制度,各級調度機構和發電廠(公司)、變電所調度自動化設備運行機構應每月做好調度自動化設備運行統計和分析。3.9.5調度自動化設備運行維護的責任單位應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及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確性,發現故障或接到設備故障通知后,應立即進行處理,并及時報上級調度機構的自動化值班人員。事后應詳細記錄故障現象、原因及處理過程,寫出分析報告并報上級調度管理部門備案。3.9.6為保證調度自動化系統設備的正常維修,及時排除故障,有關調度自動化運行管理機構必須是備有專用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廠、站端應視需要分別備有調度自動化專用的儀器、儀表、工具、備品和備件。3.9.7各類電工測量變送器、交流采樣測控裝置、電能計量裝置是保證自動化系統遙測總準確度的重要設備。運行中的上述設備必須制定定檢計劃,定檢計劃盡可能結合一次設備檢修進行,并配合斷路器、隔離開關的檢修,檢查相應的遙信電纜及接線端子并作遙信的聯動試驗。3.9.8自動化系統運行管理部門人員設置應滿足要求,在設置系統管理員、網絡管理員及軟件專責管理員時應考慮備用,滿足系統運行維護需要。3.9.9對監控軟件或數據庫進行修改或升級時,必須嚴格按要求事先進行數據備份。數據庫備份可以是外存儲(光盤、磁帶),也可以是網絡方式(將數據暫時備份在網絡上另一運行計算機),但網絡方式下必須有兩個以上拷貝。3.9.10調度自動化系統主機CPU平均負荷率在電力系統正常情況下,任意30min內,應小于20%。在電力系統事故狀態下,10s內,應小于50%。主機、前置機硬盤剩余容量不得小于40%,主機具有不少于一年的歷史數據的存貯能力。3.9.11調度范圍內的發電廠及重要變電站的自動化設備至調度主站應具有兩路不同路由的通信通道(主/備雙通道),無人值班變電站必須具有可靠的主備通道。3.9.12綜合自動化變電站自動化設備運行維護職責分工要明確。3.9.13調度自動化主站各系統供電電源應配備專用的不間斷電源裝置(UPS),交流供電電源應采用兩路來自不同電源點供電。發電廠、變電站遠動裝置、計算機監控系統及其測控單元、變送器等自動化設備的供電電源應配備專用的不間斷電源(UPS),相關設備應加裝防雷(強)電擊裝置。UPS的維持供電時間應滿足在電網發生事故時,可保證遠動設備能正確傳送事故時的遠動信息。遠動設備配備的不間斷電源維持時間應不小于1h。無人值班廠站一般不小于60min。若沒有配備UPS,則必須配備逆變電源,利用站內直流系統供電,以保證遠動設備在事故時正常運行。3.9.14綜合自動化變電站數據上傳應該直接通過通信裝置,不得通過現場后臺機轉發。3.9.15遠動信息直采直送,直調廠站的遠動信息不宜采取轉送方式。3.9.16自動化系統的專責人員應定期對自動化系統和設備進行巡視、檢查、測試和記錄,定期核對自動化信息的準確性,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做好記錄并按有關規定要求進行匯報。3.9.17調度機構的自動化系統運行管理部門和負責運行維護部門應針對自動化系統和設備可能出現的故障,制定相應的應急方案和處理流程。3.9.18由于一次系統變更(如廠站設備的增、減,主接線變更,互感器變比改變等),需修改相應的畫面和數據庫等內容時,應以經過批準的書面通知為準。3.10調度自動化系統軟件管理3.10.1自動化系統的所有軟件均應納入監督范圍,對其運行狀態、運行記錄的完整性、修改記錄及運行軟件的存檔進行技術監督。3.10.2運行軟件包括自動化裝置參數文件、設備配置文件、數據庫生成和管理軟件、操作系統及相應的驅動程序、通訊程序、規約轉換軟件、人機接口軟件、編譯軟件、診斷軟件、網絡管理軟件等。包括相關軟件的版本及口令管理。3.10.3軟件人員要定期檢查、分析軟件運行的穩定性和各種功能的運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診斷處理,并作詳細記錄。如需修改,應由軟件專責人員進行,同時修改相應的程序資料。3.11調度自動化系統安全性監督3.11.1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運營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電力二次系統安全管理制度,將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工作及其信息報送納入日常安全生產管理體系,落實分級負責的責任制。3.11.2依據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的安全分區、網絡專用、橫向隔離、縱向認證的原則,建立電力二次系統安全評估制度,并將電力二次系統安全評估納入電力系統安全評價體系。3.11.3建立健全電力二次系統安全的聯合防護和應急機制,制定應急預案。電力調度機構負責統一指揮調度范圍內的電力二次系統安全應急處理。3.11.4接入電力調度數據網絡的設備和應用系統,其接入技術方案和安全防護措施須經直接負責的電力調度機構核準。3.11.5電力系統中,安全等級較高的系統不受安全等級較低系統的影響。調度自動化系統的安全等級高于電力管理信息系統及辦公自動化系統,調度自動化系統必須具備可靠性高的自身安全防護措施,不得與安全等級低的系統直接相連。3.11.6調度自動化系統可通過專用局域網實現與本地其他系統的互聯,必須采用經國家指定部門檢測認證并滿足最新要求的電力專用橫向單向安全隔離裝置。3.11.7在生產控制大區與廣域網的縱向交接處應當設置經過國家指定部門檢測認證的電力專用縱向加密認證裝置或者加密認證網關及相應設施。3.11.8建立和完善調度自動化系統數據網絡,應在專用通道上利用專用網絡設備組網,采用專線實現物理層面上與公用信號網絡的安全隔離,調度自動化系統數據網絡只允許傳輸與電力調度生產直接相關的數據業務。3.11.9物理隔離裝置應采用滿足單比特應答或無應答方式的正向安全隔離裝置、滿足全文本內容檢查和單比特應答的反向安全隔離裝置。3.11.10強化遠方控制功能的安全措施,防止惡意操控,禁止以明文方式傳輸控制報文。各級調度和集控站需要啟用遠方開關控制功能的,應采用縱向加密認證裝置或相應加密措施,若不使用開關遙控功能,應該停用相關服務。3.11.11嚴格限制使用遠程撥號維護功能,禁止采用外網VPN方式直接接入生產控制大區進行遠方維護。確需遠程維護時,應采用支持調度數字證書的安全撥號訪問系統或相應安全措施。3.11.12調度自動化系統嚴禁與互連網相連,并嚴禁在自動化系統收發電子郵件。建立健全電力調度系統安全聯防制度。各單位應制定安全應急方案和故障恢復方案,及時升級防病毒軟件及安裝操作系統漏洞修補程序,在關鍵部位配備入侵檢測(IDS)設備。在遭到攻擊后,應及時執行安全應急方案,保護現場,盡快恢復系統運行,并立即報告上級調度機構和本地信息安全主管部門。3.11.13建立健全分級負責的安全防護責任制,各電網、發電廠、變電站等所屬范圍內計算機及信息網絡的安全管理,各級電力調度機構負責本地調度自動化系統及本級電力調度數據網絡的安全管理。各相關單位應設置調度自動化系統和調度數據網絡的安全防護人員或專職人員,相關人員應參加安全技術培訓。?3.11.14地區級調度自動化系統網絡結構應分成多個網段,Web系統采用單獨網段,通過物理隔離裝置與主網連接。3.11.15主站的主要設備應采取冗余配置,建議所有服務器應進行雙配置、磁盤陣列應采用Raid5或Raid0+1方式,所有網絡設備和服務器電源均應冗余配置。3.11.16調度DMIS系統可直接連接到Web網段,地區調度自動化系統與省調、縣調、集控站系統等都應通過防火墻連接。3.12調度自動化主站機房環境調度自動化主站機房建設應符合國標GB/T2887-2000《電子計算機場地通用規范》、GB/T13730—20**《地區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和GB9361-88《計算站場地安全要求》,并根據情況及時修改和完善。調度自動化系統主站(調度端)計算機環境溫度18℃~28℃,相對濕度30%~75%,設備機房15-30℃,機房應保持清潔。調度端交流供電電源應由兩路來自不同電源點的供電線路供電,并具備專用的不間斷電源(UPS),且UPS應采用不同電源點的兩路交流供電電源,UPS電源的容量在帶滿主站系統的全部設備后應留有30%以上的供電容量,交流電斷開后UPS可供電維持時間不應小于1小時。如果供電系統無雙路供電且無備用發電機時,不間斷電源設備應能夠持續供電4小時以上,并考慮40%的負荷余量。蓄電池應每年進行1次充放電試驗;對損壞的蓄電池節必須及時更換,蓄電池容量不足額定值的30%時,應對蓄電池組進行更換。采用蓄電池在線測試分析儀、恒流電子負載、蓄電池活化儀等設備更好地強化蓄電池的運行管理。計算機系統內應有良好的工作接地。如果同大樓合用接地裝置,地阻宜小于等于0.5Ω,接地引線應獨立并同建筑物絕緣。機房應安裝空調設備;機房應有防火、防潮、防塵、防盜、防磁、防鼠等設施,定期檢查安全保障設備,確保其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機房應配置備用應急照明裝置;建立并嚴格執行機房進出管理制度,無關人員未經安全責任人批準嚴禁進出機房,可以安裝門禁系統和電視監控系統,記錄人員出入情況;嚴禁易燃易爆和強磁物品及其它與機房工作無關的物品進入機房。3.13專業技術培訓3.13.1專業技術培訓是提高技術監督水平,提高現場工作人員素質的重要途徑,各級領導和技術監督專責人均應予以重視。3.13.2?專業技術人員應當定期進行業務培訓和技術培訓,不合格或未參加培訓者嚴禁上崗,按要求參加技術監督中心舉辦的技術監督專責資格培訓和其它技術培訓,不斷提高人員水平。3.13.3專業技術培訓內容:基本理論、基本試驗方法、新的測試技術、在線檢測技術等、規程標準等。4技術監督管理4.1技術監督工作實行報告審核批準、簽字驗收和責任處理制度。4.2各發供電企業應按規定格式和時間將技術監督項目及指標情況向上級技術監督部門匯報,重要問題應提交專題報告。4.3建立和健全設備質量全過程的驗收簽字制度。對質量不符合規定要求的設備;以及安裝、檢驗、改造等工程,設備不能按要求與一次設備同步投運時,技術監督人員有權拒絕簽字。4.4凡由于技術監督不當或自行減少監督項目,降低監督標準而造成嚴重后果的,要追究當事者的責任。4.5設備的選型、安裝、調試、運行、檢修、技術改造等全過程質量管理的技術資料應完整和連續,并與現狀相符。4.6設備主管單位應妥善保管電力建設、生產全過程技術監督的全部原始檔案資料。4.7結合電力工業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應及時補充和修訂各項技術監督的制度、標準、規程,并使技術監督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4.8各監督機構要根據工作的實際需要,舉辦各種學術交流、標準和技術培訓,不斷提高監督人員的技術水平。4.9年度技術監督工作總結應當包括監督管理、設備缺陷消除、設備損壞事故、反事故技術措施、技術培訓、新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和下年度重點工作等方面的內容。4.10調度自動化、通信技術監督工作會議每年召開一次。

篇3:自動化科業務保安責任制

1、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安全生產方針、政策和上級有關安全生產的規定、命令等。

2、加強監測監控專業質量技術化工作,確保監測監控系統安全可靠運行。

3、執行《煤礦安全規程》中的有關規定,對礦井安全生產監測監控系統的管理和維護負全面責任。

4、制定和審核監測監控及本業務范圍內的規程、措施,把好監測監控安全技術關。

5、加強監控系統管理,掌握系統運行情況,做到故障判斷準確無誤,排查及時迅速。

6、會同職教部門搞好本業務范圍內各工種安全教育、技術培訓和崗位作業標準化培訓考核工作,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

7、參加重大災害事故和本業務范圍內的事故搶救與追查、分析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