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處理設備和工藝的安全操作
李川
1.操作重油爐(包括煤氣爐)時,必須經常對設備進行檢查,油管和空氣管不得漏油、漏氣,爐底不應存有重油。如發現油爐工作不正常,必須立即停止燃燒。油爐燃燒時不要站在爐口,以免火焰灼傷身體。如果發生突然停止輸送空氣,應迅速關閉重油輸送管。為了保證操作安全,在打開重油噴嘴時,應該先放出蒸汽或壓縮空氣,然后再放出重油;關閉噴嘴時,則應先關閉重油的輸送管,然后再關閉蒸汽或壓縮空氣的輸送管。
2.各種電阻爐在使用前,需檢查其電源接頭和電源線的絕緣是否良好,要經常注意檢查啟閉爐門自動斷電裝置是否良好,以及配電柜上的紅綠燈工作是否正常。無氧化加熱爐所使用的液化氣體,是以壓縮液體狀態貯存于氣瓶內的,氣瓶環境溫度不許超過45℃。液化氣是易燃氣體,使用時必須保證管路的氣密性,以防發生火災和傷事故。由于無氧化加熱的吸熱式氣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較高,因此使用時要特別注意保證室內通風良好,并經常檢查管路的密封。當爐溫低于760℃或可燃氣體與空氣達到一定的混合比時,就有爆炸的可能,為此在啟動與停爐時更應注意安全操作,最可靠的辦法是在通風及停爐前用惰性氣體及非可燃氣體氮氣或二氧碳吹掃爐膛及爐前室。
3.操作鹽浴爐時應注意,在電極式鹽浴爐電極上不得放置任何金屬物品,以免變壓器發生短路。工作前應檢查通風機的運轉和排氣管道是否暢通,同時檢查坩堝內溶鹽液面的高低,液面一般不能超過坩吉堝容積的3/4。電極式鹽浴爐在工作過程會有很多氧化物沉積在爐膛底部,這些導電性物質必須定期清除。
使用硝鹽爐時,應注意硝鹽超過一定溫度會發生著火和爆炸事故。因此,硝鹽的溫度不應超過允許的最高工作溫度。另外,應特別注意硝鹽溶液中不得混入木炭、木屑、炭黑、油和其它有機物質,以免硝鹽與炭結合形成爆炸性物質,而引起爆炸事故。
4.進行液體氰化時,要特別注意防止氰化物中毒。
5.進行高頻電流感應加熱操作時,應特別注意防止觸電。操作間的地板應鋪設膠皮墊,并注意防止冷卻水灑漏在地板上和其它地方。
6.進行鎂合金熱處理時,應特別注意防止爐子“跑溫”而引起鎂合金燃燒。當發生鎂合金著火時,應立即用熔煉合金的熔劑(50%氯化鎂+25%氯化鉀+25%氯化鈉熔化混合后碟碎使用)撒蓋在鎂合金上加以撲滅,或者用專門用于撲滅鎂火的藥粉滅火器中以撲滅。在任何情況下,都絕對不能用水和其它普通滅火器來撲滅,否則將引起更為嚴重的火災事故
7.進行油中淬火操作時,應注意采取一些冷卻措施,使淬火油槽的溫度控制在80℃以下,大型工件進行油中淬火更應特別注意。大型油槽應設置事故回油池。為了保持油的清潔和防止火災,油槽應裝槽蓋。
8.矯正工件的工作場地位置應適當,防止工件折斷崩出傷人,必要時,應在適當位置裝設安全擋板。
9.無通風孔的空心件,不允許在鹽浴爐中加熱,以免發生爆炸。有盲孔的工件在鹽浴中加熱時,孔口不得朝下,以免氣體膨脹將鹽液濺出傷人。管裝工淬火時,管口不應朝自己或他人。
篇2:鋼制壓力容器熱處理通用工藝
1、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碳鋼、低合金鋼焊接構件的焊后熱處理工藝。
本規程適用于鍋爐、壓力容器的碳鋼、低合金鋼產品,以改善接頭性能,降低焊接殘余應力為主要目的而實施的焊后熱處理。其他產品的焊后熱處理亦可參照執行。
2、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在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改,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9452-1988熱處理爐有效區測定方法。
3、要求
3.1人員及職責
3.1.1熱處理操作人員應經培訓、考核合格,取得上崗證,方可進行焊后熱處理操作。
3.1.2焊后熱處理工藝由熱處理工藝員編制,熱處理責任工程師審核。
3.1.3熱處理工應嚴格按焊后熱處理工藝進行操作,并認真填寫原始操作記錄。
3.1.4熱處理責任工程師負責審查焊后熱處理原始操作記錄(含時間—溫度自動記錄曲線),核實是否符合焊后熱處理工藝要求,確認后簽字蓋章。
3.2設備
3.2.1各種焊后熱處理及裝置應符合以下要求:
a)能滿足焊后熱處理工藝要求;
b)在焊后熱處理過程中,對被加熱件無有害的影響;
c)能保證被加熱件加熱部分均勻熱透;
d)?能夠準確地測量和控制溫度;
e)被加熱件經焊后熱處理之后,其變形能滿足設計及使用要求。
3.2.2焊后熱處理設備可以是以下幾種之一:
a)電加熱爐;
b)罩式煤氣爐;
c)紅外線高溫陶瓷電加熱器;
d)能滿足焊后熱處理工藝要求的其他加熱裝置
3.3焊后熱處理方法
3.3.1爐內熱處理
?a)焊后熱處理應優先采用在爐內加熱的方法,其熱處理爐應滿足GB9452的有關規定。在積累了爐溫與被加熱件的對應關系值的情況下,爐內熱處理時,一般允許利用爐溫推算被加熱件的溫度,但對特殊或重要的焊接產品,溫度測量應以安置在被加熱件上的熱電偶為準。
?b)被加熱件應整齊地安置于爐內的有效加熱區內,并保證爐內熱量均勻、流通。在火焰爐內熱處理時應避免火焰直接噴射到工件上。
?c)為了防止拘束應力及變形的產生,應合理安置被加熱件的支座,對大型薄壁件和結構、幾何尺寸變化懸殊者應附加必要的支撐等工裝以增加剛性和平衡穩定性。
3.3.2分段熱處理
焊后熱處理允許在爐內分段進行。被加熱件分段進行熱處理時,其重復加熱長度不小于1500mm。被加熱件的爐外部分,應采取合適的保溫措施,使溫度梯度不致影響材料的組織和性能。
3.3.3整體爐外熱處理
進行整體爐外熱處理時,在滿足3.2.1的基礎上,還應注意:
a)考慮氣候變化,以及停電等因素對熱處理帶來的不利影響及應急措施;
b)應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證被加熱件溫度的均勻穩定,避免被加熱件、支撐結構、底座等因熱脹冷縮而產生拘束應力及變形
3.3.4局部熱處理
B、C、D類焊接接頭,球形封頭與圓筒相連的A類焊接接頭以及缺陷焊補部位,允許采用局部熱處理方法。局部熱處理時,焊縫每側加熱寬度不小于鋼材厚度δs的2倍(δs為焊接接頭處鋼材厚度);接管與殼體相焊時加熱寬度不得小于鋼材厚度δs的6倍??拷訜釁^的部位應采取保溫措施,使溫度梯度不致影響材料的組織和性能。
3.4焊后熱處理工藝參數
3.4.1被加熱件入爐或出爐時的溫度不得超過400℃,但對厚度差較大、結構復雜、尺寸穩定性要求較高、殘余應力值要求較低的被加熱件,其入爐或出爐時的爐內溫度一般不宜超過300℃。
3.4.2焊件升溫至400℃后,加熱區升溫速度不得超過(5000/δs)℃/h,且不得超過200℃/h,最小可為50℃/h。
3.4.3升溫時,加熱區內任意5000mm長度內的溫差不得大于120℃。
3.4.4保溫時,加熱區內最高與最低溫度之差不宜超過65℃。
3.4.5升溫保溫期間,應控制加熱區氣氛,防止焊件表面過度氧化。
3.4.6爐溫高于400℃時,加熱區降溫速度不得超過(6500/δs)℃/h,且不得超過260℃/h,最小可為50℃/h。
3.4.7焊件按3.4.1的出爐溫度出爐后應在靜止空氣中繼續冷卻。
3.4.8常用鋼號推薦的焊后熱處理保溫溫度和保溫時間見表1
鋼號
需焊后熱處理的厚度δs,mm
焊后熱處理溫度℃
焊后熱處理保溫時間,h
焊前不預熱
焊前預熱100℃
Q235-A.F、Q235-A、
10、20、20R、25
>32
>38
600~640
1)當厚度
δs≤50mm時,
為(δs/25)h,但最短時間不低于1/4h。
2)當厚度
δs>50mm時,
為[2+1/4×(δs-50)/25]h
09MnD
——
——
580~620
16Mn、16MnR
16MnD、16MnDR
>30
>34
600~640
12CrMo
——
任意厚度
640~680
1)當厚度δs≤125mm時,為(δs/25)h,但最短時間不低于1/4h。
2)當厚度δs>125mm時,為[5+0.25×(δs-125)÷25]h
15CrMo、15CrMoR
——
任意厚度
640~680
1Cr5Mo
——
任意厚度
720~760
注:
1、對于鋼材厚度不同的焊接接頭,厚度δs按較薄件者。
2、對于異種鋼材相焊的焊接接頭,按熱處理嚴者確定。
3、對于調質鋼進行焊后熱處理時,保溫溫度一般應低于鋼材回火的溫度。但對保溫溫度高于回火溫度,鋼材的性能仍能滿足產品使用要求的焊后熱處理可不受限制。
4、熱處理厚度δs系指:
a)殼體與封頭對接時較薄件的厚度;
b)與法蘭、管板或其他類似結構焊接的殼體厚度;
c)與接管焊接的殼體或封頭厚度;
d)非受壓件與受壓件相焊時連接處焊縫的厚度;
e)修補焊縫的深度。
5、保溫時間可以累計加算。
3.5焊后熱處理對試板的要求
有熱處理要求的容器,試板應隨容器一起進行焊后熱處理。
3.6焊后熱處理記錄保管期的要求
焊后熱處理時間與溫度曲線記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7年
篇3:熱處理工藝操作過程安全要求
1.操作前,首先要熟悉熱處理工藝規程和所要使用的設備。
2.操作時,必須穿戴好必要的防護用品,如工作服、手套、防護眼鏡等。
3.在感應加熱設備和冷卻設備之間,不得放置任何妨礙操作的物品。
4.混合滲碳劑、噴砂等就在單獨的房間中進行,并應設置足夠的通風設備。
5.設備危險區(如電爐的電源引線、匯流條、導電桿和傳動機構等),應當用鐵絲網、柵欄、板等加以防護。
6.熱處理用全部工具應當有條理地放置,不許使用殘裂的、不合適的工具。
7.車間的出入口和車間內的通路,應當通行無阻。在重油爐的噴嘴及煤氣爐的澆嘴附近,應當安置滅火砂箱;車間內應放置滅火器。
8.經過熱處理的工件,不要用于去摸,以免造成灼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