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事件應急預案
放射事件應急預案
根據國務院《放射同位素與射線裝置防護條例》和衛生部《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加強放射防護安全,為規范和強化應對突發放射事故的應急處置能力,提高師生員工對放射事故應急防范的意識,最大限度地保障放射工作人員與公眾的安全,維護正常和諧的放射診療秩序,做到對放射事故早發現,速報告,快處理,建立快速反應機制特制定本預案。
放射事件應急處理預案
一、定期自查和監測制度:
1、科室每月對各機器進行一次大檢查,并會按照規定請有關部門對機器進行監測;
2、要求工作人員每日開始工作前均要對機器進行常規的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報告科室負責人。
3、操作機器時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4、加大宣傳力度,使全院有關醫務人員認識到輻射防護的重要性,高度警惕并落實防范和應急處理措施。
5、定期對輻射工作場所及周圍環境進行防護檢測和檢查。
6、按時參加上級有關部門組織的有關工作人員防護法規及專業技術知識培訓。
二、事件報告制度:
1、放射科一旦出現超劑量照射發生放射事故的情況,應立即將病人情況及具體照射量必須于1小時內報告醫務科。且放射事故發生后應立即停止使用有關儀器,并進行檢修。
2、放射性同位素丟失、被盜的放射事故由保衛科向公安機關報告,造成環境放射性污染的,還應當同時報告當地環境保護部門;人體受到超劑量照射的放射事故由醫務科向韶關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
3、不按規定程序和時限報告或者阻撓、干擾有關科室執行職責的,對有關責任科室和責任人員追究行政責任;發現或遇到問題時,應首先報告科室負責人。
4、由科室負責人上報醫務科,醫務科上報上級部門。程序可參照國家《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國務院令第449號)規定,在2小時內填寫《輻射事故初始報告表》,向當地環境保護部門和公安部門報告。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員超劑量照射的,還應同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發生放射事件報告應急電話:
三、應急控制措施:
1、在射線控制區進出口及其他適當位置,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和工作指示燈。
2、一旦有應急事件發生,工作人員應首先關閉射線源,保證患者立即脫離有害射線,并進行下一步的處理,同時保護自己,減少傷害。
3、工作人員應按照上級要求佩戴劑量監測計。如有事故發生,應立即啟動應急指揮系統,按照應急處理機構的人員和措施進行。
四、應急組織及職責:
醫院成立放射事故應急處理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為本單位法人代表,副組長為主管領導及放射衛生科負責人,成員各相關人員組成,領導小組成員名單如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主要職責:
(1)負責組織應急準備工作,調度人員,指揮其他各應急小組迅速趕赴現場,首先采取措施保護工作人員和公眾的生命安全,保護環境不受污染,最大限度控制事態發展;
(2)對放射事故的現場進行組織協調,安排救助,不讓無關人員進入,保護好現場,指揮放射事故應急救援行動;
(3)迅速、正確判斷事件性質,負責向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放射污染事件應急救援情況;
(4)負責恢復本單位正常秩序。穩定受照人員情緒等方面的工作。
五、保障措施:
1、放射衛生科和急診專家組成技術專家小組保障技術;
2、醫院總務科、醫務科和保衛科負責后勤工作保障;
3、先由醫院支付保障經費,事件結束后再定責任;
4、放射科與放射衛生科、急診科、臨床相應科室、保衛科、后勤和院長辦公室保障保持聯絡。
5、經常根據《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等進行學習,依法行醫,提高預防突發事件發生的保障意識。
篇2: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細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管理,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等有關法規、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擔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以下簡稱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的應急預案編制、評審、發布、備案、培訓、演練、評估和修訂等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應急預案管理應當遵循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為主、企地銜接、動態管理的原則。
第四條應急預案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上級預案的規定,符合工作實際和工程項目實際情況。
第二章預案編制和內容
第五條應急預案體系包括綜合應急預案、工程項目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
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編制本部門綜合應急預案;
建設單位應當編制本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并按照影響工程周邊環境事故類別編制工程項目應急預案;
施工單位應當編制所承擔工程項目的綜合應急預案,并按工程事故、影響周邊環境事故類別編制工程項目應急預案,同時制定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第六條各類應急預案編制內容各有側重。
綜合應急預案是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應對工作的總體安排。主要規定工作原則、組織機構、預案體系、事故分級、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應急保障、培訓、演練與評估等,是應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各類質量安全事故的綜合性文件。
工程項目應急預案是指針對某一類型或某幾種類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而預先制定的工作方案。主要規定應急響應責任人、風險防范和監測、信息報告、預警響應、應急處置、人員疏散組織和路線、可調用或可請求援助的應急資源情況以及實施步驟等,體現自救互救、信息報告和先期處置特點。
現場處置方案是指針對某一特定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事故現場處置工作而預先制定的方案。主要規定現場應急處置程序、技術措施及實施步驟。側重于細化企業先期處置,明確并落實生產現場帶班人員、班組長和調度人員直接處置權和指揮權;嚴格遵守安全規程,科學組織有效施救,確保救援人員安全,并強化救援現場管理。現場處置方案是工程項目應急預案的技術支持性文件。
第七條編制應急預案應當在開展風險評估、應急資源調查和能力評估的基礎上進行。質量安全風險類別見附件。
第八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編制的應急預案應當相互銜接,并與所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應急預案相銜接。
第九條應急組織機構、應急救援隊伍、應急裝備物資儲備清單、應急集結路線圖等應急資源信息應當及時更新,確保信息準確有效。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可根據實際需要建立應急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應急資源信息的及時更新與管理。
第三章預案評審和發布
第十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對各自編制的綜合應急預案組織評審。工程項目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可視情況組織評審。
第十一條評審人員應當包括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安全生產或應急管理方面的專家,預案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相關人員。
評審人員與應急預案編制單位不得存在隸屬關系。
第十二條評審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應急預案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等,是否與有關應急預案進行了銜接;
(二)主體內容是否完備,組織體系是否科學合理;責任分工是否合理明確;
(三)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是否具有針對性;
(四)響應級別設計是否合理,應對措施是否具體簡明、管用可行;
(五)應急保障資源是否完備,應急保障措施是否可行。
評審后應形成書面評審意見。
第十三條應急預案發布前,編制單位應當征求預案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意見。
第十四條應急預案應經編制單位主要負責人或分管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的負責人審批。審批方式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第十五條應急預案發布后,編制單位應當將預案送達預案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
第四章預案備案
第十六條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在綜合應急預案印發后20個工作日內,向有關單位備案。
(一)建設主管部門綜合應急預案報送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建設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報送建設主管部門備案;
(三)施工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報送工程所在地建設主管部門和建設單位備案。
第十七條應急預案備案時,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應急預案文本及電子文檔;
(三)應急預案評審意見。
第五章演練和培訓
第十八條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應急演練制度,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實戰演練、桌面推演等方式,組織開展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演練。
第十九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制定應急預案演練計劃,結合實際情況定期組織預案演練。建設主管部門每3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應急預案演練;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有針對性地經常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每年至少組織一次,視情況可加大演練頻次。
第二十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對應急預案演練進行評估,并針對演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對應急預案提出修訂意見。評估和修訂意見應當有書面記錄,并及時存檔。
鼓勵委托第三方進行演練評估。
第二十一條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定期開展應急預案和相關知識的培訓,至少每年組織一次,并留存培訓記錄。應急預案培訓應覆蓋預案所涉及的相關單位和人員。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監督檢查培訓開展情況。
第六章評估和修訂
第二十二條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定期評估制度,分析評價預案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實現應急預案的動態優化和科學規范管理。
第二十三條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修訂預案,修訂情況應有記錄并歸檔。
(一)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標準、上位預案中的有關規定發生變化的;
(二)應急指揮機構、主要負責人及其職責發生調整的;
(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規模發生較大變化的;
(四)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風險發生較大變化的;
(五)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設計方案、施工工法等發生較大變化的;
(六)在事故應對和應急演練中發現重大問題,需要作出調整的;
(七)應急預案編制單位認為應當修訂的其他情況。
第二十四條對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應急處置程序、主要處置措施、分類分級標準等重要內容進行修訂的,應當按本辦法規定進行評審和備案。
第七章人力和經費保障
第二十五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要指定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應急預案的編制、評審、備案、培訓、演練、評估和修訂等工作。
第二十六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應將應急預案編制、評審、培訓、演練、評估和修訂等工作所需經費納入預算,統籌安排;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應按照預案要求落實相應的應急物資、裝備及隊伍,保證相應費用的投入。確保專款專用,不得挪用。
第八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建設主管部門可以依據本辦法的規定,結合本部門實際制定實施細則。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由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附件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風險類別
一、工程施工風險
(一)明挖法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圍護結構施工、基坑降水、支撐架設及拆除、土方開挖、主體結構施工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永久結構、圍護結構(圍護樁、連續墻等)、邊坡、支撐構件(錨索、圍檁、鋼支撐)、模板支架的穩定性,以及基坑進水、基底隆起的風險。
(二)盾構法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盾構吊裝、盾構始發和到達、盾構開倉及換刀、管片拼裝、電瓶車運輸、聯絡通道施工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進出洞土體的穩定性、開倉過程中土體穩定性及有害氣體、盾構進水的風險。
(三)礦山法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豎井開挖、隧道開挖、爆破作業、聯絡通道施工、初支及二襯結構施工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冒頂、片幫、涌水、模板支架坍塌的風險。
(四)高架段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基礎施工、墩身施工、架橋機架設作業、橋面鋪裝作業、預應力張拉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模板支架穩定性。
(五)軌行區及機電安裝施工風險
主要分析軌行區吊裝、鋪軌、安裝、裝修等作業以及機電設備吊裝、運輸及安裝調試作業的操作風險。
(六)其他施工風險
主要分析工程施工過程中(含施工前場地“三通一平”及房屋拆遷、管線拆改遷、臨時建筑物搭建、臨時電路架設等前期工作)可能造成設備傾覆、起重傷害、機械傷害、觸電、腳手架垮塌、物體打擊、高空墜落、火災、車輛傷害、爆炸傷害(鍋爐、容器、瓦斯、炸藥)等風險。
二、自然環境與周邊環境風險
(一)自然環境風險
主要包括:天氣災害風險、地震災害風險、地質災害風險以及河湖海洋災害風險等。
(二)周邊環境風險
主要包括:工程鄰近的建(構)筑物、地下管線、橋梁、隧道、道路、軌道交通設施等風險。
篇3:港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有效處置安全生產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根據《安全生產法》,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稱的應急預案,系指安全生產事故預案。應急預案管理應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原則,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監督、指導應急預案的制定、培訓、演練和宣傳教育等工作,協調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對應急預案所涉及的資源和保障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條應急預案必須經制定單位組織論證和審查,并經實施應急預案有關單位認可,由制定單位發布,印送與應急預案實施有關的單位。
生產經營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應急預案的適用范圍;(2)事故可能發生的地點和可能造成的后果;(3)事故應急救援的組織機構及其組成單位、組成人員、職責分工;(4)事故報告的程序、方式和內容;(5)發現事故征兆或事故發生后應當采取的行動和措施;(6)事故應急救援(包括事故傷員救治)資源信息,包括隊伍、裝備、物資、專家等有關信息的情況;(7)事故報告及應急救援有關的具體通信聯系方式;(8)相關的保障措施;(9)與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10)應急預案管理的措施和要求。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送上一級政府及其安監部門備案;政府各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送同級人民政府及其安監部門備案。
第五條生產經營單位所屬各級單位都應當針對本單位可能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制定應急預案和有關作業崗位的應急措施。生產經營單位所屬單位和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經上一級管理單位審查。
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生產、經營、儲運單位的應急預案,以及生產經營單位涉及重大危險源的應急預案,應當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報安全監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生產經營單位涉及輻射、城市公用事業、道路交通、火災、鐵路、民航、水上交通、漁業船舶水上安全以及特種設備、電網安全等事故的應急預案,依據有關規定報有關部門備案,并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抄報安全監管部門。
第六條應急預案制定單位應當對與實施應急預案有關的人員進行上崗前培訓,使其熟悉相關的職責、程序,對本單位其他人員和相關群眾進行培訓和宣傳教育,使其掌握事故發生后應當采取的自救和救援行動;生產經營單位還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崗位應急措施的培訓;應急預案所涉及的有關單位對應急預案中明確的與其相關的職責應當組織落實。
第七條應急預案在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適用范圍、條件,有關應急資源情況,以及與相關預案的銜接關系等發生變化時,或發現存在問題時,應當及時修訂。
第八條應急預案的演練與實施。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轄區內安全生產工作重點領域的具體情況和需要,組織開展應急預案的演練;高危行業、人員密集場所等生產經營單位,每年應組織一次應急預案演練,其他生產經營單位要結合各自安全生產工作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應急預案演練工作。
一旦發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或其他突發事件,應按照“分級、屬地”的原則,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規范、迅速、有效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種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