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綠色飯店室內環境控制工作程序

綠色飯店室內環境控制工作程序

2024-07-10 閱讀 1038

綠色飯店室內環境控制程序

1、目的

對酒店日常室內環境空氣進行控制,以確保符合環境目標與指標的要求,實現環境管理的持續改進。

2、適用范圍

酒店日常室內環境空氣的控制。

3、職責

(1)工程部負責對酒店室內環境空氣控制采用有效的技術措施。

(2)創綠領導小組負責監督檢查各部門落實室內環境控制措施的實施效果。

(3)各部門在各自的工作領域加強對室內環境控制。

4、程序

(1)室內空氣污染的識別

室內空氣污染的產生主要有下述三個方面的原因:

A、氣體和顆粒物污染:包括鍋爐、爐灶、吸煙、一些設備的使用及由室外空氣流通帶入或來自內部活動的灰塵和顆粒物等。

B、建筑和裝飾材料污染:包括各種無機材料和再生材料、合成隔熱板材壁紙、地毯人造板及人造板家具涂料粘合劑、吸聲和隔聲材料等。

C、設備運行產生的室內環境污染。

(2)室內空氣質量的控制

A、空氣質量檢測:創綠領導小組每年委托環保局對飯店室內空氣進行檢測,并調查員工和客人對內部空氣質量所做的描述。通過兩方面的綜合分析發現飯店室內空氣質量的變化。根據可行性,在不同的場所,可選擇檢測項目包括:

(A)一氧化碳(未充分燃燒產生)

(B)二氧化碳(人體新陳代謝、抽煙產生)

(C)灰塵顆粒(各種來源)

(D)臭氧(熒光燈、滅菌燈和復印機產生)

(E)有機物(氣味、有毒物)

(F)甲醛(揮發、有毒性)

B、根據檢測結果,創綠領導小組組織編制〈改善室內空氣質量計劃〉說明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方法及實現的時間表。

(A)去除或或減少污染源:這是一種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尤其對設備運行造成的污染問題,應考慮該設備運行的必要性,是否可以采取其他的辦法代替。如果設備是必需的,可以考慮是否需要高速使用時間,或改變設備的安裝位置,或增加通風口,以減少污染的產生。

(B)過濾或凈化空氣:飯店可以通過增加空氣過濾或凈化裝置來實現。

(C)通風或稀釋空氣:根據需要,組織編制相應的設備運行摜。在通風良好的區域設置吸煙區。

(D)改善室內空氣的質量成本分析,確保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可行性。

C、創綠領導小組組織各相關部門制定〈飯店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建立處理特殊室內空氣質量問題的規程(如廚房、洗衣房、垃圾房等)。

D、創綠領導小組負責每個月對各部門的室內空氣質量狀況進行檢查。

E、創綠領導小組負責將飯店對室內空氣質量的控制要求通知飯店相關的供方。

篇2:環境因素控制工作程序

精制加工有限公司--程序文件

環境因素控制程序

1目的

對本公司之活動、產品和服務中能夠控制的環境因素進行識別、評價,以確保重要環境因素能夠得到有效監管和改進。

2范圍

本程序對公司活動、產品和服務中能夠控制的環境因素及相關方可能對本公司產生的環境影響之識別、評價作出了明文規定。

3職責

3.1管理者代表負責組織對公司所有活動、產品和服務進行環境識別,找出環境因素,工藝科予以配合。

3.2管理者代表負責對找出之環境因素進行評價,以確定重要環境因素。

3.3總經理負責重要環境因素清單之審批。

4定義(略)

5運行流程

5.1環境因素識別時機。

5.1.1環境因素識別一般為1次/年,一般情況下,為每年4月或10月份進行。

5.1.2如下特殊情況,環境管理者代表應即時組建環境因素識別小組,進行環境因素識別:

a、新建、擴建、改建大型項目前;

b、增加投產新的產品品種、類別前;

c、管理者代表認為需要時。

5.1.3如下特殊情況,工藝科應即時進行環境因素識別:

a、改造、更新、添置生產、監測設備前;

b、改造、更新、添置小型生產配套設施前;

c、大型活動流程、工藝流程、服務流程更新前;

d、相關方就環境問題抱怨、投訴時;

e、法律、法規及相關要求更新、增加時。

5.1.4相關方之環境因素對本公司環境產生影響時。

5.2環境因素識別方式可包括:

a、物料平衡法;

b、產品生命周期法;

c、問卷調查法;

d、現場實地觀察法;

e、統計、分析歷史資料、記錄法;

f、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對照法;

g、檢測和測量法;

5.3環境影響分類:

a、大氣污染;

b、水體污染;

c、土壤污染;

d、噪音污染;

e、能源消耗;

f、資源消耗;

g、固體廢棄物;

h、社區;

i、其他。

5.4環境因素識別三狀態:

a、正常;

b、異常;

c、緊急。

5.5環境因素識別三時態:

a、過去(過去發生的,現在雖不會發生,但環境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或未來);

b、現在(現在發生的,并對現在或未來產生環境影響);

c、未來(現在尚未發生,但未來可能發生的,并對未來產生環境影響)。

5.6環境因素識別、評價流程

5.6.1以部門為單位負責識別環境因素并填制《環境因素識別表》。

5.6.3識別完畢,管理者代表負責收集、匯總《環境因素識別表》,并據此填制《環境因素評價表》。

5.6.4管理者代表負責依據《環境因素評價表》之環境因素、環境影響,采用打分法進行評價,以找出重要環境因素,工藝科予以協助。

5.6.5管理者代表負責將評價之重要環境因素填制《重要環境因素登記表》或《法律性重要環境因素登記表》。

5.6.6《重要環境因素登記表》或《法律性重要環境因素登記表》呈送總經理審批。

5.6.7管理者代表針對《重要環境因素登記表》或《法律性重要環境因素登記表》每一重要環境因素,應依據《目標、指標、方案控制程序》進行目標、指標、方案策劃,并控制其執行。

5.7對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規定的環境因素均評價為重要環境因素。

5.8對于其他環境因素,運用打分法以確定是否為重要環境因素。

5.8.1重要環境因素評價基準:

評定條件

評核得分發生頻率可控性影響程度復原能力

ABCD

1幾乎不發生,或每年至多發生一次即使發生也不會失控,或造成損失與影響受到影響的區域很小,僅限于排放點區域的少數員工受影響受到影響后會迅速自然復原,不需任何人為措施改善

2每年發生一次發生時只要稍加控制,即不會造成損失與影響受到影響的區域僅限于廠區內,廠區內多數員工受到影響受到影響后會很快自然復原,可借助人為措施加速復原

3每月發生一次發生時,有時會失控,但若加以控制,便不會造成損失與影響受到影響的區域擴散至廠外附近,居民或社區受到輕微影響受到影響后會自然復原,但復原很慢,可借助人為措施加速復原

4每周發生一次發生時,大多會失控,造成損失與影響受到影響的區域擴散至廠外附近,居民或社區受到嚴重影響受到影響后不會自然復原,必須借助人為措施加以復原

5幾乎每日發生一次或持續不斷只要發生,必然會失控,造成損失與影響受到影響的區域很大,影響情況十分嚴重且廣泛受到影響后永遠無法復原,任何人為措施均無法改善

5.8.2確定重要環境因素。

(1)環境因素通過對它的發生頻率、可控性、影響程度、復原能力進行綜合評分,最終得分為4項評分條件所得分的乘積。

(2)得分超過100分時則判定為重大環境因素,由ISO推進委員會審議是否設立目標指標及環管方案。

(3)若在年度中環境因素追加時,應填寫《環境因素評價表》,得分超過100分時為重大環境因素。

(4)在日常管理的環境因素中如果發現重大環境問題(如相關方抱怨等)時,則應提交管理代表判定是否列為重大環境因素進行管理。

(5)如違反法律、法規和其它要求的則作為本公司的重大環境因素。

(6)重大環境因素應建立《重大環境因素清單》。

5.9記錄的管理。

記錄的管理依據《記錄控制程序》執行.

6相關支持文件

6.1《目標、指標、方案控制程序》

6.2《記錄控制程序》

7相關環境記錄表格

7.1《環境因素識別表》

7.2《環境因素評價表》

7.3《重大環境因素清單》

篇3:環境及安全監視和測量控制工作程序

精制加工有限公司程序文件

環境及安全監視和測量控制程序

1目的

為了有效的監控測定公司的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績效,有關的運行控制、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目標和指標的符合情況,法律法規的維護、遵循符合ISO14001及OHSAS18001標準的要求,對已發生的異常或潛在的異常能得到適當糾正,以達到防止再次發生或預防發生。

2適用范圍

本基準適用于以下事項:

(1)目標、指標

(2)管理方案

(3)日常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運作(含相關法律法規及其它要求符合性)。

(4)體系規定。

3職責

3.1各部門負責2-1中項目的日常監督檢查,管理者代表組織ISO小組定期或平時隨機抽查監督。

4定義(略)

5運作流程

5.1監督

5.1.1對于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的監督,由其所屬部門推進委員每季度向管理代表提交《管理方案實施報告》,針對計劃進展狀況及目標指標的達成情況進行說明。

5.1.2對于各部門日常的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運作項目,由各部門推進委員每月針對本部門所管理的項目進行監督,確保符合體系規定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并將監督結果記錄于《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日常運作監督表》。

5.1.3人事科針對以上監督內容,每季度定期監督,并將監督結果記錄于《季度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監督總表》。

5.1.4人事科每年度制定《日常監督項目管理目標一覽表》。

5.1.5在各項監督項目中,推進委員或人事科在抽查中發現如下情況:

(1)未按照體系文件規定實施;

(2)目標指標未達成;

(3)管理方案未實施;

(4)不符合法律法規和外部要求等。

人事科編制《糾正及預防措施報告》給責任單位,責任單位應針對問題點分析原因、對策改善。人事科應針對對策內容進行確認,并與責任單位協調,直至不符合完全改善完畢。改善結果應報告管理代表。若改善的內容涉及到體系文件的變更時,責任單位應同時提交變更內容給秘書科。

5.2監測

5.2.1環境監視和測量范圍包括:

a、廢水排放口(檢驗標準參見《廢水水質檢驗規程》)。

b、各廢氣排放口(廢氣排放沒有可見的黑色污染物即為合格)。

c、廠界噪音(以環境保護部門檢測為準)。

5.2.2環境績效監視和測量。

5.2.2.1工藝科依據《廢水水質檢驗規程》,對廢水排放口進行監視和測量,并填寫相應記錄;若監測不合格,工藝科應依據《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執行。

5.2.2.2工程部對廢氣排放口進行監視和測量,并填寫相應記錄;若監測不合格,工藝科應依據《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執行。

5.2.2.3總務科對相關廢棄物堆放區進行監視和測量,并填寫相應記錄;若監測不合格,工藝科應依據《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執行。

5.2.2.4工藝科負責與外部有關檢測機構進行聯絡,對公司相關環境績效進行監視和測量,并保存記錄;若監測不合格,應依據《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執行。

5.3法律、法規符合性定期評價。

5.3.1管理者代表于每年年底,組織公司各部門以會議形式進行環境法律、法規符合性評價,并填寫《法律、法規符合性評價表》。

5.3.2評價結果有不適宜時,管理者代表應依據《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提請采取糾正與預防措施。

5.4職業健康安全監視和測量范圍包括:

5.4.1監測事故、事件和其它不良的職業安全健康績效的歷史證據,由人事科組織進行,并填寫《職業健康安全監測記錄》。

5.4.3人事科每年組織對員工進行身體檢查,填寫《健康登記表》。

5.4.4生產部每季度利用檢查表對作業場所進行職業健康安全因素檢查,以確保危險源及危險因素皆在受控制狀態下。

5.5如果績效測量和監測需要用到監測設備,應對這類設備進行校準和維護,并應保存校準和維護活動及結果的記錄,按《監視和測量裝置控制程序》進行管理。

5.6記錄的管理。

記錄的管理依據《記錄控制程序》。

6相關支持文件

6.1《廢水水質檢驗規程》……………

6.2《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6.3《記錄控制程序》

7記錄

7.1《管理方案實施報告》

7.2《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日常運作監督表》

7.3《季度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監督總表》

7.4《日常監督項目管理目標一覽表》

7.5《法律、法規符合性評價表》

7.6《職業健康安全監測記錄》

7.7《健康登記表》

管理方案實施報告

目標:指標:

目標指標達成情況遺留的問題點對策完成日期

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日常運作監督表

部門:

日期項目確認情況存在問題對策

季度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監督總表

項目監督檢查結果項目監督檢查結果

共通設施

◇用電情況的管理◇能源管理情況

◇空調的管理◇廠界噪音監測

◇廢棄物的分類處理◇設備保養情況

◇用紙的管理◇污水處理場運行情況

◇法律法規的遵守情況

◇教育訓練后勤

◇運行記錄◇垃圾處理場的作業情況

◇廢棄物的流向

◇廢棄物的管理統計

人事科工廠(以下內容要改)

◇目標

、指標監控◇有機溶劑的管理

◇法律法規的收集情況◇手焊后敲落的錫粒的處理

◇環保及安全宣傳欄◇焊錫鉛煙過濾器保養情況

◇通箱清洗有否到清洗場

日常監督項目管理目標一覽表

序號項目目標責任部門/責任人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