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設備設施維護管理制度

設備設施維護管理制度

2024-07-10 閱讀 2662

1目的

為保證生產設備正常運行,避免發生意外設備事故和其他傷害,保證檢、維護過程的安全和高效率、高質量,制訂本制度。

2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本采廠所有設備、設施維護的安全管理。

3職責與分工

安全科:負責監督本制度的執行。

各部門、班組:日常工作中貫徹執行本制度。

4內容與要求

4.1維護前準備

4.1.1根據風險評價編制維護計劃。計劃應做到內容詳細、責任明確,措施具體,應包括對安全裝置、設施的維護。凡是具有二人以上參與的維護項目,必須指定一人負責安全。

4.1.2安全科負責人要對維護中的安全負責,在對參加維護人員交待好任務的同時,書面交待好安全措施,同時要求對維護人員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相關人員做好維護的記錄。

4.2根據風險評價,制定下列設備設施專門維護計劃:

a.建(構)筑物

b.穿孔設備

c.鏟裝設備

d.運輸設備等

e.照明、電器設備設施等

4.2.1維護電氣設備時,必須切斷電源并經兩次啟動復查證明無誤后,在電源開關處掛上禁止啟動牌或專人監控,方能維護。

4.2.2凡維護用的臨時照明,應使用36V電壓的安全行燈,絕緣要良好,電動工具必須安裝漏電保護器并有可靠的接地零線。

4.2.3防雷設施

4.2.4維護負責人在維護前,要組織人員對維護過程進行風險評價,做好維護機具準備和周密檢查,做到機具齊備,確保安全可靠。

4.3維護安全規定

4.3.1建立設備管理檔案,對穿孔設備、鏟裝設備、運輸設備、破碎設備、電氣設備、照明設施、防雷設施等維護記錄進行檔案管理,對管理檔案是否對設備的變化管理及時作出更新。

4.3.2對特種設備進行定期檢查,并對特種設備進行合格檢驗報告。

4.3.3危險性較大的設備必須有相應資質檢驗機構出具的檢驗報告和安全檢驗合格標志,并到所在地市級以上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注冊登記。礦用設備取得礦用安全標志,將安全檢驗合格標志固定在設備設施顯著位置后,方可投入正式使用,并對電氣設備等進行永久性標簽。

4.3.4維護人員要對維護項目進行檢查,維護前準備工作符合維護要求方可進行維護。

4.3.5一切維護作業,必須嚴格執行各項安全技術規程和安全作業管理制度。

4.3.6在維護區域內,對各種機動車輛要按規定嚴格管理。

4.4竣工驗收

4.4.1維護竣工后,維護人員要細致檢查安全罩等安全措施,切勿將工具器材等忘掉在機械設備內,并將拉設的臨時電源全部拆除,做到工完、料凈、場地清。

4.4.2維護移交驗收前,不得拆除懸掛的警示牌。

4.4.3竣工驗收時,生產和維護雙方負責人當場檢查質量是否全部符合維護標準,安全裝置是否恢復齊全。

4.4.4生產單位自己維護的,單位負責人要親自到現場維護驗收。

5相關文件和制度

《風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程序》

6相關記錄:

《設備設施維護計劃》

《設備維修保養記錄表》

篇2:道路旅客運輸車輛安全設施定期檢查維護制度

為進一步提高車輛安全技術性能,確保車輛應急設施、器材齊全有效,保障生產安全有序,根據國家有關標準規定要求,結合公司車輛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制度!

一、滅火器

(一)配置

1、公司所有營運車輛最少配置2個2公斤(含2公斤)以上的滅火器。

2、滅火器應放置在干燥、遠離油污、方便取用的部位,并應固定放置,其中至少有一個滅火器放置在靠近駕駛員座位的部位。滅火器不可被遮擋、拴系或上鎖。

(二)檢查維護

1、確保車載滅火器在有效期和有效壓力內。

2、滅火器丟失、損壞、失效的及時予以更換,更換合格后方可恢復運營。

3、公司檢車組負責滅火器的日常檢查和維護。

4、檢車組必須做好車輛滅火器登記工作,建立車輛滅火器管理檔案,注明配置、更換日期和有效期。

二、安全錘

(一)配置

1、公司所有營運車輛安全錘按照前后車廂左右各1把,每輛車共計4把的標準配置。

2、安全錘安裝位置為車廂內前后輪過橋相對應的窗框直柱上端,安裝高度在180-200mm范圍內。

3、補配的安全錘必須確保底座固定螺釘在兩只及以上,保證牢固不松動,防盜鋼絲繩纏繞整齊、無拖掛。

(二)檢查維護

檢車組負責安全錘的日常檢查,發現丟失及時補齊。并登記備案。

三、緊急開門閥

(一)配置

1、凡采用“氣-電”形式控制上下客門啟閉的車輛,必須配置有上客門緊急開門閥、下客門緊急開門閥和駕駛室單控上下客門的緊急開門閥。對新購車輛,應要求配置上客門外控上客門自動啟閉的緊急開門閥。

2、上客門緊急開門閥應安裝在上客門門泵或車內上客門附近的顯眼位置處,下客門緊急開門閥應安裝在下客門門泵或車內下客門附近的顯眼位置處,緊急開門閥的安裝位置要便于乘客在緊急情況下能安全使用。駕駛室單控上下客門的緊急開門閥應在司機正常工作狀態下能安全使用的左側位置。

3、安裝要求:對于駕駛室未配置上、下客門緊急開門閥的車輛應采用抽拉式開關進行補配,且安裝于駕駛室左側便于司機取用的儀表臺附近。對于原安裝有駕駛室單控上客門緊急開門閥的車輛應在車輛整修、罩漆、二級維護作業中進行上、下客門緊急開門閥改裝。

(二)檢查維護

公司檢車組負責對車輛的緊急開門閥進行檢查、修理和日常維護管理

四、安全頂窗(應急逃生通道)

(一)配置

1、公司所有營運車輛必須在車廂棚頂處設有推翻式安全頂窗(應急逃生窗)。

2、安全頂窗的尺寸面積不應小于40*60cm,且安全頂窗應易于從車內向車外開啟或移開順暢,開啟后還應保證從車內外進出的暢通,其中空調車的頂窗還應帶有換氣扇,并有顯著的逃生窗提醒標識。

3、安全頂窗在安裝時應鎖止牢靠、開啟輕便,且密封性能良好,不發生雨水滲漏現象。

(二)檢查維護

檢車組負責對運營車輛的安全頂窗進行日常檢查和維護管理;負責對運營車輛安全頂窗齊全完好情況的檢查,并對損壞的安全頂窗及時進行報修。

五、安全設施、器材安全告知規定

發車前乘務員必須播放安全告知,讓旅客詳細了解安全設施器材的擺放位置和使用方法,車廂內應在明顯位置張貼禁止吸煙的標志,上、下客門及駕駛室安裝有緊急開門閥的位置必須粘貼有顯著的緊急開門閥標志,且標志的粘貼應不妨礙或覆蓋原有車輛的服務標志。

六、安全警示牌

(一)、配置規定

公司所有營運車輛必須按要求每車配置一塊安全警示牌。

(二)檢查維護

安全警示牌的齊全有效列入車輛必檢作業項目,在檢查中發現安全警示牌損壞的,駕駛員必須及時進行更換。

七、冬季五帶(鍬、鎬、三角木、防滑鏈條、防滑料)

(一)配置

公司所有營運車輛至少配備一把鐵鍬和一把鎬頭,兩個三角木(長500mm,變長200mm,開角45°),防滑鏈條符合輪胎尺寸,50公斤防滑料。

(二)檢查維護

檢車組負責“冬季五帶”的檢查,駕駛員負責及時維護、補充和更換。

八、本制度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篇3:港口設施維護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港口設施維護管理,切實保障港口設施安全運行,充分發揮港口設施功能,有效使用岸線資源,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竣工驗收合格后交付使用的港口設施維護管理工作。

港口設施主要包括:碼頭、防波堤、引堤和護岸、港池、進出港航道、錨地、港區道路與堆場、倉庫、港區鐵路與裝卸機械軌道、防護設施等及其他生產與生產輔助設施。

第三條港口設施維護是指為使港口設施滿足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要求而在使用期間采取的措施。

第四條港口設施維護應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按照“科學管理、合理使用、定期檢測、適時維修”的原則,加強對港口設施的檢查、檢測、評估和維修,保持港口設施處于良好技術狀態,努力提高港口設施的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

第五條根據“事權一致、責任清晰”的原則,確定各級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的維護管理職責。交通運輸部負責指導全國港口設施維護管理工作,縣級及以上各級人民政府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轄區內的港口設施維護管理工作。

第六條港口設施維護主體是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

第七條港口設施維護工作應提倡科技進步、節能減排,鼓勵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的開發與應用。

第八條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可從港口裝卸費中列支港口設施維護經費,用于本單位的港口設施維護。

縣級以上有關人民政府應當保證必要的資金投入,用于港口公用的航道、防波堤、錨地等基礎設施的維護。

第二章管理職責

第九條交通運輸部負責指導全國港口設施維護管理,并主要負責以下工作:

(一)制定港口設施維護的政策和技術標準,并監督實施;

(二)掌握港口設施的基本信息,指導維護管理工作;

(三)檢測評估單位能力和信用的管理;

(四)主要設施的大修和報廢備案管理工作。

第十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轄區內港口設施的維護管理,并主要負責以下工作:

(一)貫徹執行國家、交通運輸部有關港口設施維護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有關技術標準。

(二)制定港口設施維護的政策和技術標準,并監督指導實施;

(三)港口設施信息匯總、分析和報送,指導港口設施維護管理工作;

(四)檢測評估單位執業情況的監督管理;

(五)公用港口設施維護計劃編制與資金籌措;

(六)主要設施的大修和報廢報備管理工作。

第十一條市、縣級人民政府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轄區內港口設施維護管理,并主要負責以下工作:

(一)貫徹執行國家、交通運輸部及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港口設施維護的方針、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

(二)港口設施維護規章制度的制定,并監督實施;

(三)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年度設施維護計劃備案;

(四)主要設施大修和報廢管理工作;

(五)檢測評估單位執業情況監督管理;

(六)公用港口設施維護計劃編制與資金籌措;

(七)重大維護工程實施過程的監督;

(八)港口設施維護信息匯總、分析和報送。

第十二條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負責本單位的港口設施維護管理,并負責以下工作:

(一)貫徹執行國家、交通運輸部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有關港口設施維護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

(二)港口設施維護管理規章制度制定;

(三)設立港口設施維護管理機構,并配備相應的專職人員;

(四)按照有關技術標準的規定,對本單位的港口設施實施定期檢查、定期測量觀測、定期檢測和特殊檢測;

(五)組織對港口設施的技術狀態進行評估;

(六)制定港口設施維護計劃,并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備,落實維護資金;

(七)組織編制港口設施維護技術方案;

(八)組織實施港口設施維護工程;

(九)建立港口設施維護技術檔案;

(十)向上級主管部門報送港口設施維護管理相關信息;

(十一)向上級主管部門報送港口設施事故報告;

(十二)對港口主要設施的大修和報廢工作實施上報。

第三章檢測與評定

第十三條港口設施結構技術狀態分為五個類別,一類為技術狀態好、二類為技術狀態較好、三類為技術狀態較差、四類為技術狀態差和五類為技術狀態危險。港口附屬設施技術狀態分為較好和差兩個類別。

第十四條港口設施技術狀態類別應通過檢測、評定確定。

第十五條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應按照國家現行港口設施維護的相關技術標準,對港口設施開展定期檢查、定期測量觀測、定期檢測和特殊檢測等工作,并對技術狀態進行分類評定。其中,涉及結構安全和耐久性的檢測應委托具有相應資格能力的專業單位承擔。

第十六條檢測單位應根據檢測結果提出針對性的維護意見和措施建議。

第四章設施安全與維護

第十七條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應制定和落實港口設施安全使用制度,確保港口設施安全。

第十八條在設計使用年限內的設施,應按其技術狀態合理使用。對于達到設計使用年限的設施,必須對其結構安全性能進行檢測,根據檢測和評估結果進行處置后方可使用。

第十九條嚴禁擅自在港口設施附近水域進行采砂、挖泥、爆破等影響港口設施安全使用的作業。

第二十條油與液體化工品儲罐應按有關規定和標準使用。

第二十一條港口設施維護分為保養、小修、中修和大修。

對技術狀態為一類和二類的港口設施應根據情況進行保養和小修,保持設施原有的技術狀態。

對技術狀態為三類的港口設施應根據情況進行中修,對技術狀態為四類的港口設施應根據情況立即進行中修或大修。

對技術狀態為五類的港口設施應停止使用,并立即進行大修;對于無修復價值的港口設施應報廢。

第二十二條港口設施大修或涉及結構安全的維修工程應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設計和施工。

第五章應急管理

第二十三條各級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根據有關規定和本地區情況制定港口設施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第二十四條港口設施突發事件處置工作應在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各級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具體負責,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具體實施。

第二十五條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應根據有關規定和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對可能造成港口設施損壞的突發事件的危險源進行分析,制定港口設施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并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第二十六條各級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與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制定的港口設施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應銜接。

第二十七條發生以下突發事件時,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應立即上報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

(一)不可抗力造成港口設施嚴重損壞的;

(二)火災、爆炸或危險品泄漏,造成港口設施嚴重損壞的;

(三)船舶撞擊造成港口設施嚴重損壞的;

(四)因使用不當造成港口設施嚴重損壞的;

(五)其它造成港口設施嚴重損壞或嚴重危及港口設施安全的。

第二十八條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和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接獲港口設施突發事件信息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并做好人力、物資、資金保障,確保應急工作正常有序進行。

第六章信息管理

第二十九條港口設施維護管理信息實行逐級報送制度。

第三十條港口設施維護管理信息主要包括港口設施基本情況及技術狀態、港口設施維護計劃與執行情況。

第三十一條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負責本企業港口設施維護管理信息的收集與匯總,并于每年三月底前向當地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報送。

第三十二條市縣級、省級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分別于每年四月底和五月底前完成本轄區內港口設施維護管理信息的收集與匯總,按職責分工向上級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報送。

第三十三條各級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強港口設施信息化建設。

第七章技術檔案管理

第三十四條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應根據有關規定建立健全港口設施維護技術檔案管理制度,保證檔案資料真實完整,實現數字化管理。

第三十五條港口設施維護技術檔案應包括基礎資料及維護管理資料。

基礎資料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港口設施設計文件及竣工圖;

(二)交(竣)工驗收資料;

(三)施工過程中的結構位移或變形觀測資料;

(四)其它相關資料。

維護管理資料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維護工作計劃;

(二)檢查記錄、檢測及評估報告;

(三)維護工程技術資料;

(四)使用過程中的結構位移或變形觀測資料;

(五)設施管理臺賬;

(六)其它相關資料。

第三十六條對于基礎資料缺失的設施,應根據歷年檢查、檢測及維護資料,建立和完善其技術檔案。

第八章監督管理

第三十七條各級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對本轄區內港口設施維護管理進行監督檢查并建立信用檔案。

港口經營人或所有人應積極配合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實施的監督檢查。

第三十八條監督檢查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情況;

(二)設施使用、維護等規章制度的建立、落實和使用管理情況;

(三)維護計劃制定、執行與資金落實情況;

(四)港口設施檢測與評定工作情況;

(五)維護工程管理情況;

(六)港口設施維護技術檔案;

(七)應急預案制定與執行情況;

(八)其它相關工作。

第三十九條各級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在監督檢查過程中,對發現的問題,應當責令有關單位限期整改。

對于四類與五類設施經整改后仍未達到安全使用要求的不得繼續使用。

第四十條檢測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及其項目主要負責人對所承擔的港口維護工作實行全程負責制,并記入信用檔案。

第四十一條在港口設施維護工作中,對做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個人應給予通報表揚。對設施維護管理工作薄弱、設施技術狀況評定不規范、安全隱患突出的單位,應給予通報批評。對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責任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第九章附則

第四十二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交通運輸(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結合本轄區實際情況制定細則,并報部備案。

第四十三條本規定由交通運輸部水運局負責解釋。

第四十四條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