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鎖掛簽作業規定
1術語和定義
1.1設備屬地單位
設備屬地單位系指負責操作設備的單位。設備屬地單位在工作前最先上鎖及掛簽,在工作完成后最后解鎖。
1.2施工單位
施工單位包括:
a)公司負責維修設備的單位;
b)承包商;
c)協作單位(為維修提供相關支持的單位)。
1.3合格人員
有經驗的、經過培訓的、熟知本作業規程相關要求,并了解屬地內各類操作有關的能量控制點的員工。
1.4能量
需要鎖定的能量種類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a)電能:電流或電壓
b)勢能:蒸汽(任何壓力)、壓縮空氣(>0.1MPa)、真空、加壓液體(>0.1MPa)、彈簧、張力桿、配重等
c)機械能:運轉的設備等
d)化學能:危險化學品(如硫酸、硝酸、鹽酸、燒堿、次氯酸鈉、苯、硝基苯、苯胺、二氯乙烷、氯乙烯、乙烯、氮氣、LNG、CNG等)
e)熱/冷能:電加熱、制冷系統
1.5設備
適用本作業規程的設備,包括但不限于:
a)配電盤與開關
b)泵
c)壓縮機
d)管線(含室內管線系統)
e)鍋爐、壓力容器及其附件
f)冷凍設備
g)加熱及通風系統
h)含勢能的設施(如彈簧、張力桿、配重)
i)儀表設備
1.6隔離
將閥件、電器開關、蓄能配件等設定在合適的位置或借助特定的扣件使設備不能運轉,然后對系統執行上鎖的規定。(在開始任何工作之前,將“能量”做正確的隔離,比節省時間、節省成本、避免麻煩、增加方便或提高產量還重要。)
每一項非常規或危險性工作都需要考慮能量隔離,如果存在需要隔離的能量,須制定能量隔離方案。能量隔離方案應明確說明或用圖示表明所隔離的能量、隔離點和需要上鎖的部位。
1.7安全鎖
用來鎖住能量隔離設施的安全器具。在防爆區域的所有安全鎖具必須符合防爆要求。
安全鎖共分三類:
a)個人安全鎖-每人均擁有一把鑰匙與鎖“一對一”的個人用的安全鎖。
b)集體安全鎖-生產工段可擁有鑰匙與鎖“一對多”的集體上鎖用的鎖組。
c)公用安全鎖-可為“一對一”單一鎖,或“一對多”鎖組。當采取個人上鎖或集體上鎖方式,鎖的數量不足時,可借用公用安全鎖來上鎖。
1.8集體鎖箱
用于集體上鎖時供設備屬地單位或施工單位上鎖使用的鎖箱。集體鎖箱需置于易觸及且明顯的位置,便于上鎖、掛簽。參與集體上鎖的相關單位,均需清楚了解集體鎖箱的位置,作業人員能看見集體鎖箱中的鑰匙。
1.9“危險禁止操作”標簽
“危險禁止操作”標簽(附件1)是用來對設備作整體性的管制,保護人員免于受傷、設備免于受損的一種措施,通常與安全鎖配套使用。其標示內容包含:
a)理由(工作內容)
b)掛簽者姓名
c)部門(單位)
d)日期
1.10試驗/測試
驗證系統或設備隔離的有效性(該驗證應排除聯鎖裝置或其它會妨礙驗證有效性的因素)。
1.11警示標識
用于提醒、警告員工的標志,不同于與安全鎖配套的“危險禁止操作”標簽,警示標識禁止用于取代上鎖掛簽系統。當警示標識不用時,需及時拆除。當警示標識必須長期使用時,填寫人必須負責在三十天內或當其損壞時及時進行更換,以確保清晰可讀。
2職責
2.1各部門負責管制個人鎖、集體鎖、公用鎖及它們的備用鑰匙,并做好個人鎖和集體鎖的發放記錄及公用鎖的借用記錄。
2.2每位作業人員在工作之前,確保設備﹑系統已正確的上鎖﹑掛簽及測試,同時也可增加其它措施進行隔離,如盲板、絲堵等,以確保安全。
2.3當任何人對上鎖﹑隔離的完整性有疑問時,均可要求與設備屬地單位共同對所有的隔離點再進行一次檢查。
2.4上鎖者將鎖及標簽置于上鎖點。特殊情況下,只允許在本人目視下由他人代為上鎖(如上鎖點在管架上)。
2.5違反本規定屬于嚴重違反公司安全規范的行為,此類行為包括但不僅限于以下情形:
a)沒有將所有的能量隔離;
b)沒有進行測試或目視動力設備的測試;
c)操作已經上鎖、掛簽的被隔離設備;
d)未經授權擅自移去標簽或拆鎖;
e)私自持有另一備用鑰匙;
f)任何破壞程序完整性的行為。
3安全鎖使用原則
3.1使用安全鎖時,必須隨鎖附上“危險禁止操作”標簽。
3.2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特殊尺寸的閥或電源開關無法上鎖時,經屬地單位工段長同意,可只掛“危險禁止操作”標簽,而不用上鎖。
3.3人安全鎖或集體鎖箱上的安全鎖,只有上鎖者本人可解除或在本人目視下由他人解除。
3.4采取集體上鎖方式時,由設備屬地單位負責上鎖,工作完成需解鎖時,由設備屬地單位工段長或其書面授權代理人執行。
3.5測試確認
3.5.1切斷設備的電源開關并上鎖掛簽后,必須進行測試確認。對其它設備上鎖掛簽后要進行狀態確認(確認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可證實電源開關、閥門等已被切斷并上鎖無誤)。
3.5.2上鎖掛簽后,由設備屬地單位到現場啟動按鈕或操作面板掛上警示標識,施工單位需到現場目視下測試確認電源已斷電無誤。
3.5.3某些設備有聯鎖裝置以避免不確實的確認測試。此種情況,現場轉換開關必須置于“手動”狀態后,再依靠就地的啟動按鈕來測試確認電源是否斷開。測試結束后,轉換開關轉至“停止”狀態。
3.5.4工作進行中的再確認規定
在維修過程中,可能需要對設備進行試運轉、試驗、試送電,此時必須對上鎖掛簽狀態進行再確認,除設備屬地單位測試確認外,施工單位在任何時候都有權要求再次測試或確認。
3.6個人上鎖
3.6.1個人上鎖前,操作人員必須在簽發安全工作許可證(如管線打開、動火、進入受限空間...)前停車、沖洗、排空,確認能量已經徹底隔離。
3.6.2設備屬地單位操作人員若己將隔離點上鎖,則其主管人員或其代理人不需再對隔離點上鎖。
3.6.3每一位在被隔離設備上的作業人員,應根據隔離方案在每一個上鎖點鎖上自己的個人安全鎖,并同時掛“危險禁止操作”標簽,標簽上必要時可以加上自己的聯絡方式。
3.6.4上鎖、掛簽結束,操作人員需親自測試確認要隔離的能量已經隔離,如再次確認泵不能啟動、接地良好、壓力為常壓、氣體檢測合格等。
3.6.5上鎖、掛簽、測試結束后操作人員需在能量隔離方案上簽字確認。
3.6.6個人要離廠時的交接
采用個人上鎖方式時,如工作未完成,上鎖人要離場,必須將工作進度狀況告知接班人員或其直線主管,接班人員或直線主管要在交班人解鎖離場前將設備上鎖掛簽,交班人方可解除他的個人鎖。
如果進行的工作將持續幾班,設備屬地單位及施工單位的負責人可容許個人安全鎖繼續上鎖,作業人員在離廠前得到許可后方可不解鎖離開。
3..7集體上鎖
3.7.1采用集體上鎖方式時,集體鎖用于鎖能量隔離點,操作人員和作業人員的個人鎖用于鎖集體鎖的鑰匙,而不是將個人鎖直接鎖于隔離點。這將比上個人鎖時節省時間及鎖的數量。
3.7.2集體上鎖步驟:
a)用集體鎖將所有隔離點上鎖;
b)將集體鎖的鑰匙放在鎖箱;
c)每個作業人員用其個人鎖將鎖箱鎖住。
3.7.3設備屬地單位在執行集體上鎖程序時,除每個作業人員要在集體鎖箱上鎖外,設備屬地單位工段長或其授權代理人也要將其個人鎖鎖在集體鎖箱上。
3.7.4集體鎖超過一套的,其所有鑰匙均須放于集體鎖箱內,且鑰匙號碼可以被工作人員辨別,并與現場安全鎖相對應。
3.7.5上鎖點清單
必須詳細記錄所有上鎖點,上鎖點清單(見附表1)在施工單位簽名后張貼于施工單位鎖箱。設備屬地單位對上鎖點清單的正確性負責。
上鎖點清單包含以下信息:
a)每一上鎖點的位置,必須詳細到能夠被找到。
b)清單中的每一檢查點須由施工單位負責人檢查簽字確認(機械、儀電、承包商等施工單位)。
3.7.6集體上鎖-責任
a)設備屬地單位工段長或其授權代理人可指派實際上鎖任務給合格人員,并有責任親自去現場檢查所有上鎖點,以確認上鎖規定已確實完成,且他的個人鎖已經鎖到設備屬地單位集體鎖箱后,才可簽發相關工作許可。
b)施工單位負責人有責任親自去現場檢查所有上鎖點,以確認上鎖規定已被確實完成,且其個人鎖必須將設備屬地單位集體鎖箱內的鑰匙上鎖后,方可進行作業。
3.7.7集體上鎖交接
當換班時工作尚未完成,隔離點的集體鎖、集體鎖箱上的個人鎖及“危險禁止操作”標簽不能被解除,接班人必須先用他的個人鎖鎖上集體鎖箱后,交班人才可解除他的個人鎖。
如果進行的工作將持續幾班,設備擁有單位及施工單位的負責人可容許個人安全鎖繼續上鎖,工作者在離場前得到他的負責人的許可后方可不解鎖。
?3.7.8集體上鎖的解除步驟
a)在集體鎖箱上鎖的所有人員必須集合在一起,確認人數、個人鎖及標簽無誤后再統一進行拆鎖。
b)取出集體鎖箱內的鑰匙,按照集體上鎖清單逐一確認并解除集體鎖及標簽。
3.8電氣設備上鎖要點
3.8.1主電源開關是電氣驅動設備主要上鎖點,附屬的控制設備如現場啟動/停止開關不可作為上鎖點。
3.8.2若電壓低于220V,且電源是由插頭連接時,拔掉插頭可算有效隔離,如插頭不在作業人員視線范圍內,必須在插頭上掛“危險禁止操作”標簽,以防其他人誤將插頭插上。
3.8.3回路若是采用保險/繼電器控制盤供電方式,無法上鎖時,必須拆除保險并加“危險禁止操作”標簽。
3.8.4若必須在裸露的電氣導線或組件上工作時,上一級電氣開關必須由電氣專業人員斷開或目視確認開關已斷開,若無法目視開關狀態時,可以將保險拆除或測電壓或拆線來替代。現場必須掛“觸摸前測電壓”的警示標識,且需由電氣專業人員來執行。
3.8.5具有遠程控制功能的用電設備,不能僅依靠就地的啟動按鈕來測試確認電源是否斷開,遠程控制端必須置于“就地”或“斷開”狀態。
3.9工作完成后解鎖
3.9.1作業人員有責任確保設備交給設備屬地單位時是在安全的條件下(例如裝上保護蓋、安全鏈條、格子板復原等),確認這些設備可安全使用。
3.9.2當施工單位通知完成維護工作時,設備屬地單位應迅速檢查設備是否符合要求。檢查設備時,如發現有任何問題,通知施工單位進行處理。當確認設備符合要求,設備屬地單位方可移去鎖及標簽。
3.9.3采取個人上鎖方式時,當工作完成,必須在所有作業人員解除各個隔離點的鎖和標簽或在目視下由別人移開后,施工單位才可通知設備屬地單位維護工作已完成。
3.9.4采取集體上鎖方式時,作業人員移開其集體鎖箱上的個人鎖,操作人員必須是最后一個移去鎖及標簽的人,而設備屬地單位工段長或其授權代理人則是最后一個解集體鎖箱的人。
3.10非正常拆鎖
如鎖的所有人不在場時,且其“危險禁止操作”標簽或個人安全鎖需要移去時,必須完成以下兩個規定之一:
a)與鎖的所有人聯系并取得其核準;
b)聯絡設備屬地主管及施工單位負責人并在兩人已經:
1)確知上鎖的理由;
2)確知目前工作狀況;
3)檢查過相關設備;
4)確知解除該標簽及鎖是安全的。
得到許可后方可移去鎖或將鎖破壞。
3.11鎖及鑰匙的管理
3.11.1公司將提供個人鎖、集體鎖組及公用鎖的鎖及鑰匙,各廠(處)負責管制及分發個人鎖和集體鎖,并保留個人鎖和集體鎖的發放記錄(見附表2)。
3.11.2個人禁止保留個人鎖備用鑰匙,集體鎖的備用鑰匙應與鎖具發放目錄放在一起并由廠(部)妥善保管。
3.11.3備用鑰匙只用來取代已損毀的舊鑰匙,嚴禁用于取代遺失的鑰匙,申請備用鑰匙須得到廠(部)批準。當遺失的鑰匙已確定無法找回,個人鎖必須歸還作報廢處理。
3.12“危險禁止操作”標簽的使用
3.12.1當標簽必須長時間的保留在現場使用時,設備屬地單位必須負責在三十天的期限內更換或重新填上信息。
3.12.2“危險禁止操作”標簽與安全鎖同時使用,要移去標簽必須先解鎖,除非標簽是單獨使用。
3.12.3采取個人上鎖方式時,只有上鎖者本人可移去“危險禁止操作”標簽或在本人目視下由他人移去,如本人不在場時,則依第13條的規定移去標簽。
3.12.4采取集體上鎖方式時,集體鎖的“危險禁止操作”標簽可由設備屬地單位工段長或其代理人移去。
3.12.5標簽不得涂改、重復使用。
篇2:上鎖掛簽作業規定
1術語和定義
1.1設備屬地單位
設備屬地單位系指負責操作設備的單位。設備屬地單位在工作前最先上鎖及掛簽,在工作完成后最后解鎖。
1.2施工單位
施工單位包括:
a)公司負責維修設備的單位;
b)承包商;
c)協作單位(為維修提供相關支持的單位)。
1.3合格人員
有經驗的、經過培訓的、熟知本作業規程相關要求,并了解屬地內各類操作有關的能量控制點的員工。
1.4能量
需要鎖定的能量種類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a)電能:電流或電壓
b)勢能:蒸汽(任何壓力)、壓縮空氣(>0.1MPa)、真空、加壓液體(>0.1MPa)、彈簧、張力桿、配重等
c)機械能:運轉的設備等
d)化學能:危險化學品(如硫酸、硝酸、鹽酸、燒堿、次氯酸鈉、苯、硝基苯、苯胺、二氯乙烷、氯乙烯、乙烯、氮氣、LNG、CNG等)
e)熱/冷能:電加熱、制冷系統
1.5設備
適用本作業規程的設備,包括但不限于:
a)配電盤與開關
b)泵
c)壓縮機
d)管線(含室內管線系統)
e)鍋爐、壓力容器及其附件
f)冷凍設備
g)加熱及通風系統
h)含勢能的設施(如彈簧、張力桿、配重)
i)儀表設備
1.6隔離
將閥件、電器開關、蓄能配件等設定在合適的位置或借助特定的扣件使設備不能運轉,然后對系統執行上鎖的規定。(在開始任何工作之前,將“能量”做正確的隔離,比節省時間、節省成本、避免麻煩、增加方便或提高產量還重要。)
每一項非常規或危險性工作都需要考慮能量隔離,如果存在需要隔離的能量,須制定能量隔離方案。能量隔離方案應明確說明或用圖示表明所隔離的能量、隔離點和需要上鎖的部位。
1.7安全鎖
用來鎖住能量隔離設施的安全器具。在防爆區域的所有安全鎖具必須符合防爆要求。
安全鎖共分三類:
a)個人安全鎖-每人均擁有一把鑰匙與鎖“一對一”的個人用的安全鎖。
b)集體安全鎖-生產工段可擁有鑰匙與鎖“一對多”的集體上鎖用的鎖組。
c)公用安全鎖-可為“一對一”單一鎖,或“一對多”鎖組。當采取個人上鎖或集體上鎖方式,鎖的數量不足時,可借用公用安全鎖來上鎖。
1.8集體鎖箱
用于集體上鎖時供設備屬地單位或施工單位上鎖使用的鎖箱。集體鎖箱需置于易觸及且明顯的位置,便于上鎖、掛簽。參與集體上鎖的相關單位,均需清楚了解集體鎖箱的位置,作業人員能看見集體鎖箱中的鑰匙。
1.9“危險禁止操作”標簽
“危險禁止操作”標簽(附件1)是用來對設備作整體性的管制,保護人員免于受傷、設備免于受損的一種措施,通常與安全鎖配套使用。其標示內容包含:
a)理由(工作內容)
b)掛簽者姓名
c)部門(單位)
d)日期
1.10試驗/測試
驗證系統或設備隔離的有效性(該驗證應排除聯鎖裝置或其它會妨礙驗證有效性的因素)。
1.11警示標識
用于提醒、警告員工的標志,不同于與安全鎖配套的“危險禁止操作”標簽,警示標識禁止用于取代上鎖掛簽系統。當警示標識不用時,需及時拆除。當警示標識必須長期使用時,填寫人必須負責在三十天內或當其損壞時及時進行更換,以確保清晰可讀。
2職責
2.1各部門負責管制個人鎖、集體鎖、公用鎖及它們的備用鑰匙,并做好個人鎖和集體鎖的發放記錄及公用鎖的借用記錄。
2.2每位作業人員在工作之前,確保設備﹑系統已正確的上鎖﹑掛簽及測試,同時也可增加其它措施進行隔離,如盲板、絲堵等,以確保安全。
2.3當任何人對上鎖﹑隔離的完整性有疑問時,均可要求與設備屬地單位共同對所有的隔離點再進行一次檢查。
2.4上鎖者將鎖及標簽置于上鎖點。特殊情況下,只允許在本人目視下由他人代為上鎖(如上鎖點在管架上)。
2.5違反本規定屬于嚴重違反公司安全規范的行為,此類行為包括但不僅限于以下情形:
a)沒有將所有的能量隔離;
b)沒有進行測試或目視動力設備的測試;
c)操作已經上鎖、掛簽的被隔離設備;
d)未經授權擅自移去標簽或拆鎖;
e)私自持有另一備用鑰匙;
f)任何破壞程序完整性的行為。
3安全鎖使用原則
3.1使用安全鎖時,必須隨鎖附上“危險禁止操作”標簽。
3.2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特殊尺寸的閥或電源開關無法上鎖時,經屬地單位工段長同意,可只掛“危險禁止操作”標簽,而不用上鎖。
3.3人安全鎖或集體鎖箱上的安全鎖,只有上鎖者本人可解除或在本人目視下由他人解除。
3.4采取集體上鎖方式時,由設備屬地單位負責上鎖,工作完成需解鎖時,由設備屬地單位工段長或其書面授權代理人執行。
3.5測試確認
3.5.1切斷設備的電源開關并上鎖掛簽后,必須進行測試確認。對其它設備上鎖掛簽后要進行狀態確認(確認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可證實電源開關、閥門等已被切斷并上鎖無誤)。
3.5.2上鎖掛簽后,由設備屬地單位到現場啟動按鈕或操作面板掛上警示標識,施工單位需到現場目視下測試確認電源已斷電無誤。
3.5.3某些設備有聯鎖裝置以避免不確實的確認測試。此種情況,現場轉換開關必須置于“手動”狀態后,再依靠就地的啟動按鈕來測試確認電源是否斷開。測試結束后,轉換開關轉至“停止”狀態。
3.5.4工作進行中的再確認規定
在維修過程中,可能需要對設備進行試運轉、試驗、試送電,此時必須對上鎖掛簽狀態進行再確認,除設備屬地單位測試確認外,施工單位在任何時候都有權要求再次測試或確認。
3.6個人上鎖
3.6.1個人上鎖前,操作人員必須在簽發安全工作許可證(如管線打開、動火、進入受限空間...)前停車、沖洗、排空,確認能量已經徹底隔離。
3.6.2設備屬地單位操作人員若己將隔離點上鎖,則其主管人員或其代理人不需再對隔離點上鎖。
3.6.3每一位在被隔離設備上的作業人員,應根據隔離方案在每一個上鎖點鎖上自己的個人安全鎖,并同時掛“危險禁止操作”標簽,標簽上必要時可以加上自己的聯絡方式。
3.6.4上鎖、掛簽結束,操作人員需親自測試確認要隔離的能量已經隔離,如再次確認泵不能啟動、接地良好、壓力為常壓、氣體檢測合格等。
3.6.5上鎖、掛簽、測試結束后操作人員需在能量隔離方案上簽字確認。
3.6.6個人要離廠時的交接
采用個人上鎖方式時,如工作未完成,上鎖人要離場,必須將工作進度狀況告知接班人員或其直線主管,接班人員或直線主管要在交班人解鎖離場前將設備上鎖掛簽,交班人方可解除他的個人鎖。
如果進行的工作將持續幾班,設備屬地單位及施工單位的負責人可容許個人安全鎖繼續上鎖,作業人員在離廠前得到許可后方可不解鎖離開。
3..7集體上鎖
3.7.1采用集體上鎖方式時,集體鎖用于鎖能量隔離點,操作人員和作業人員的個人鎖用于鎖集體鎖的鑰匙,而不是將個人鎖直接鎖于隔離點。這將比上個人鎖時節省時間及鎖的數量。
3.7.2集體上鎖步驟:
a)用集體鎖將所有隔離點上鎖;
b)將集體鎖的鑰匙放在鎖箱;
c)每個作業人員用其個人鎖將鎖箱鎖住。
3.7.3設備屬地單位在執行集體上鎖程序時,除每個作業人員要在集體鎖箱上鎖外,設備屬地單位工段長或其授權代理人也要將其個人鎖鎖在集體鎖箱上。
3.7.4集體鎖超過一套的,其所有鑰匙均須放于集體鎖箱內,且鑰匙號碼可以被工作人員辨別,并與現場安全鎖相對應。
3.7.5上鎖點清單
必須詳細記錄所有上鎖點,上鎖點清單(見附表1)在施工單位簽名后張貼于施工單位鎖箱。設備屬地單位對上鎖點清單的正確性負責。
上鎖點清單包含以下信息:
a)每一上鎖點的位置,必須詳細到能夠被找到。
b)清單中的每一檢查點須由施工單位負責人檢查簽字確認(機械、儀電、承包商等施工單位)。
3.7.6集體上鎖-責任
a)設備屬地單位工段長或其授權代理人可指派實際上鎖任務給合格人員,并有責任親自去現場檢查所有上鎖點,以確認上鎖規定已確實完成,且他的個人鎖已經鎖到設備屬地單位集體鎖箱后,才可簽發相關工作許可。
b)施工單位負責人有責任親自去現場檢查所有上鎖點,以確認上鎖規定已被確實完成,且其個人鎖必須將設備屬地單位集體鎖箱內的鑰匙上鎖后,方可進行作業。
3.7.7集體上鎖交接
當換班時工作尚未完成,隔離點的集體鎖、集體鎖箱上的個人鎖及“危險禁止操作”標簽不能被解除,接班人必須先用他的個人鎖鎖上集體鎖箱后,交班人才可解除他的個人鎖。
如果進行的工作將持續幾班,設備擁有單位及施工單位的負責人可容許個人安全鎖繼續上鎖,工作者在離場前得到他的負責人的許可后方可不解鎖。
?3.7.8集體上鎖的解除步驟
a)在集體鎖箱上鎖的所有人員必須集合在一起,確認人數、個人鎖及標簽無誤后再統一進行拆鎖。
b)取出集體鎖箱內的鑰匙,按照集體上鎖清單逐一確認并解除集體鎖及標簽。
3.8電氣設備上鎖要點
3.8.1主電源開關是電氣驅動設備主要上鎖點,附屬的控制設備如現場啟動/停止開關不可作為上鎖點。
3.8.2若電壓低于220V,且電源是由插頭連接時,拔掉插頭可算有效隔離,如插頭不在作業人員視線范圍內,必須在插頭上掛“危險禁止操作”標簽,以防其他人誤將插頭插上。
3.8.3回路若是采用保險/繼電器控制盤供電方式,無法上鎖時,必須拆除保險并加“危險禁止操作”標簽。
3.8.4若必須在裸露的電氣導線或組件上工作時,上一級電氣開關必須由電氣專業人員斷開或目視確認開關已斷開,若無法目視開關狀態時,可以將保險拆除或測電壓或拆線來替代。現場必須掛“觸摸前測電壓”的警示標識,且需由電氣專業人員來執行。
3.8.5具有遠程控制功能的用電設備,不能僅依靠就地的啟動按鈕來測試確認電源是否斷開,遠程控制端必須置于“就地”或“斷開”狀態。
3.9工作完成后解鎖
3.9.1作業人員有責任確保設備交給設備屬地單位時是在安全的條件下(例如裝上保護蓋、安全鏈條、格子板復原等),確認這些設備可安全使用。
3.9.2當施工單位通知完成維護工作時,設備屬地單位應迅速檢查設備是否符合要求。檢查設備時,如發現有任何問題,通知施工單位進行處理。當確認設備符合要求,設備屬地單位方可移去鎖及標簽。
3.9.3采取個人上鎖方式時,當工作完成,必須在所有作業人員解除各個隔離點的鎖和標簽或在目視下由別人移開后,施工單位才可通知設備屬地單位維護工作已完成。
3.9.4采取集體上鎖方式時,作業人員移開其集體鎖箱上的個人鎖,操作人員必須是最后一個移去鎖及標簽的人,而設備屬地單位工段長或其授權代理人則是最后一個解集體鎖箱的人。
3.10非正常拆鎖
如鎖的所有人不在場時,且其“危險禁止操作”標簽或個人安全鎖需要移去時,必須完成以下兩個規定之一:
a)與鎖的所有人聯系并取得其核準;
b)聯絡設備屬地主管及施工單位負責人并在兩人已經:
1)確知上鎖的理由;
2)確知目前工作狀況;
3)檢查過相關設備;
4)確知解除該標簽及鎖是安全的。
得到許可后方可移去鎖或將鎖破壞。
3.11鎖及鑰匙的管理
3.11.1公司將提供個人鎖、集體鎖組及公用鎖的鎖及鑰匙,各廠(處)負責管制及分發個人鎖和集體鎖,并保留個人鎖和集體鎖的發放記錄(見附表2)。
3.11.2個人禁止保留個人鎖備用鑰匙,集體鎖的備用鑰匙應與鎖具發放目錄放在一起并由廠(部)妥善保管。
3.11.3備用鑰匙只用來取代已損毀的舊鑰匙,嚴禁用于取代遺失的鑰匙,申請備用鑰匙須得到廠(部)批準。當遺失的鑰匙已確定無法找回,個人鎖必須歸還作報廢處理。
3.12“危險禁止操作”標簽的使用
3.12.1當標簽必須長時間的保留在現場使用時,設備屬地單位必須負責在三十天的期限內更換或重新填上信息。
3.12.2“危險禁止操作”標簽與安全鎖同時使用,要移去標簽必須先解鎖,除非標簽是單獨使用。
3.12.3采取個人上鎖方式時,只有上鎖者本人可移去“危險禁止操作”標簽或在本人目視下由他人移去,如本人不在場時,則依第13條的規定移去標簽。
3.12.4采取集體上鎖方式時,集體鎖的“危險禁止操作”標簽可由設備屬地單位工段長或其代理人移去。
3.12.5標簽不得涂改、重復使用。
篇3:操作標準作業規定
目的
第一條依據加工指示書所做成的標準。
第二條為了使操作者更加了解,如何操作機器才最安全,也最節省時間,把工作流程的現狀,予以調查記錄,并利用分析技術,運用改造原則,以可行的途徑,求得一種最合理的工作方法。
運用范圍
第三條本廠管理員以下的作業員,作為操作機器、儀器、模具及各類工具的依據。
作業細則
第四條作業分析通常包括操作分析、工作簡化、方法工程三種,其研究目的在于減少不必要的工作步驟,或使必要的操作用最迅速、最安全、最舒適的方法完成。動作分析可分為五大原則,27條項目,介紹如下:
(一)關于人體運動的原則
1.使用雙手從事生產性工作。
2.雙手同時開始及完成各種對稱工作。
3.使手和手臂的移動作連續曲線的動作。
4.工作應有節奏,使工作自動而圓滑。
5.操作范圍內,盡量使移動距離最短,并用最低類別的動作。
6.應盡量利用物體重量。
(二)關于工作場所的原則
1.手和手臂的運動途徑應在正常工作區域內。
2.必須用眼睛注意的工作,應保證有正常視野。
3.工具和材料應置于固定位置。
4.工作場所的高度應設計能供站立或坐著使用。
5.工作區域應以少移動為原則。
6.好的工作環境可以導致好的工作表現。
(三)關于工具和設備的原則
1.工具和設備應預置于隨手即可拿到或抓取之處。
2.以足踏板和固定工具代替手的動作,使手能執行更有用的工作。
3.使用將完成產品移去的自動彈出設施。
4.在方便操作的情況下,將機器控制排列妥善。
5.利用特別的工具和復合的工具(多種用途的工具)。
6.考慮如何使用機器以便利操作。
(四)關于材料搬運的原則
1.為方便取拿,應有良好的設計。
2.安排重力輸送的漏斗、分離器、堆放和輸送帶,將材料送使用地點。
3.預置和分類標明下一操作所需的材料和零件。
4.用落地輸送法將產品挪開。
5.將所有較重物品舉起時應使用搬運機械。
(五)關于節省時間的原則
1.改善人工和機械動作的遲疑或暫時停止的問題。
2.通常動作形式需要較少步驟或元素者,所用的時間最短。
3.當機器工作時,工作應是進行中;而工作進行時,機器應是工作中。
4.應同時加工兩個或兩個以上零件。
(六)填寫方式
1.操作步驟需按照工作流程,詳細記錄。
2.操作方法應于操作步驟手冊中給予詳細記錄。操作方法盡量以淺顯文字敘述,使員工易于了解。
3.操作方法若敘述不完整,需用圖示輔助說明,能繪圖者盡量用圖示,使操作員易于了解。
4.其余應注意事項,需填寫于表格中。
5.表格如附表所示:(附表10.3.1)
(七)資料使用方式
1.需存檔
2.現場需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