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煤礦防治水安全信息報告制度

煤礦防治水安全信息報告制度

2024-07-10 閱讀 9944

一、會議目的

1、總結本周內各采掘工作面生產情況及各項防治水工作落實、完成情況;

2、分析下周各采掘工作面前方可能出現的水害隱患情況,并作出相應的水害預報通知;

3、根據礦生產計劃,安排好下周防治水重點工作。

二、會議參加人員

1、會議由地測主管技術員負責主持(因故不能出席的,由相關技術員主持);

2、參加會議人員為生產管理部相關人員,包括:地測副總、地測副部長、地質技術員及全體地質組人員等;

3、會議召開時間原則上為每周五,特殊情況需要更改會議時間的,提前一天在班前會上通知。

三、會議各項具體工作安排

1、由主管技術員根據采掘接替情況,及時提供井下各作業場所近期施工重點及隱患情況;

2、由周一防治水隱患排查人員及時匯報排查隱患情況及現場落實情況;

3、及時傳達近期防治水重點工程的宣傳,做到工作現場情況及監督情況及時傳達到每名地質職工;

4、由地質防治水技術員傳達近期會議精神,及各項防治水工作的具體安排情況;

5、會議由地測副總做總結講話,及時落實各項工作,做到各項工作落實到人。

四、會議內容

1、傳達上級有關安全工作的指示、指令、政策、法規、礦安全辦公室精神;

2、對本周內存在的各種水害隱患和安全工作重點,做出總結及提出針對性防治措施;

3、分析下周重點地段、特殊地段存在的水害隱患及防治措施;

4、討論研究水害防治的有效措施,確保各采掘工作面的安全生產;

5、按防治水有關技術規定,嚴格落實水害排查“五步法”,確保防治水工作安全平穩推進。

五、會議紀律及參加人員要求

1、上述會議參加人員范圍及召開時間原則上不變,到時準時召開,會議必須服從做到:小會服從大會,專業會議必須服從綜合會議,避免會議沖突。

2、參加會議人員要提前做好發言準備及隱患排查的材料,在發言匯報中簡明扼要,突出重點,盡量壓縮會議時間,提高會議效率。

3、建立會議考勤制度。凡參加會議人員,必須準時到會,不得遲到、隨意換人或無故缺席。如因公。因事、因病不能參加會議的,要提前向會議主持人請假,否則,對遲到者罰款10元,對無故缺席者罰款20元,對無故換人者罰款20元,對早退者罰款20元;

4、與會期間,不準閱讀報紙、雜志等,不準打盹、睡覺,必須將手機關閉或調為靜音,不準接聽電話。對手機響鈴者罰款10元,對閱讀報刊者罰款10元;

5、會議期間不準隨便出入,不準接待客人及處理其他事物(特殊情況除外),如會中離開會場10分鐘以上或因故需退場,必須向會議主要領導請假;

6、會議期間,與會者要做好記錄,對技術分析中安排的具體事宜,會后要認真組織落實;

7、會議過程中的罰款由地質主管技術員負責記錄,月底負責統計。

生產管理部

篇2:煤礦地面防治水規定

一.煤礦企業必須查清礦區及其附近地面水流系統的匯水、滲漏情況,疏水能力和有關水利工程情況,掌握當地歷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資料,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統。

二.井口和工業場地內建筑物的高程必須高于當地歷年最高洪水位;在山區還必須避開可能發生泥石流、滑坡的地段。

井口及工業場地內建筑物的高程低于當地歷年最高洪水位時,必須修筑堤壩、溝渠或采取其他防排水措施。

三.井口附近或塌陷區內外的地表水體可能潰入井下時,必須采取措施,并遵守下列規定:

1.嚴禁開采煤層露頭的防水煤柱。

2.容易積水的地點應修筑溝渠,排泄積水。修筑溝渠時,應避開露頭、裂隙和導水巖層。特別低洼地點不能修筑溝渠排水時,應填平壓實;如果范圍太大無法填平時,可建排洪站排水,防止積水滲入井下。

3.礦井受河流、山洪和滑坡威脅時,必須采取修筑堤壩、泄洪渠和防止滑坡的措施。

4.排到地面的礦井水,必須妥善處理,避免再滲入井下。

5.對漏水的溝渠和河床,應及時堵漏或改道。地面裂縫和塌陷地點必須填塞,填塞工作必須有安全措施,防止人員陷入塌陷坑內。

6.每次降大到暴雨時和降雨后,必須派專人檢查礦區及其附近地面有無裂縫、老窯陷落和巖溶塌陷等現象。發現漏水情況,必須及時處理。

四.嚴禁將矸石、爐灰、垃圾等雜物堆放在山洪、河流可能沖刷到的地段。

五.使用中的鉆孔,必須安裝孔口蓋。報廢的鉆孔必須及時封孔。

篇3:井下防治水管理規定范本

1.?相鄰礦井的分界處,必須留防水煤柱。礦井以斷層分界時,必須在斷層兩側留有防水煤柱。

防水煤柱的尺寸,應根據相鄰礦井的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煤層賦存條件、圍巖性質、開采方法以及巖層移動規律等因素,在礦井設計中規定。

嚴禁在各種防隔水煤柱中采掘。

?2.井巷出水點的位置及其水量,有積水的井巷及采空區的積水范圍、標高和積水量,必須繪在采掘工程平面圖上。

在水淹區域應標出探水線的位置。采掘到探水線位置時,必須探水前進。

?3.每次降大到暴雨時和降雨后,應及時觀測井下水文變化情況,并向礦調度室報告。

?4.水淹區積水面以下的煤巖層中的采掘工作,應在排除積水以后進行;如果無法排除積水,必須編制設計,由企業主要負責人審批后,方可進行。

5.在有水或未固結的灌漿區、有淤泥的廢棄井巷、巖石洞穴附近采掘時,必須執行本規程第二百六十條、第二百六十二條的規定。

6.?開采水淹區域下的廢棄防水煤柱時,必須制訂安全措施,報企業技術負責人審批。

?7.井田內有與河流、湖泊、溶洞、含水層等有水力聯系的導水斷層、裂隙(帶)、陷落柱時,必須查出其確切位置,并按規定留設防水煤(巖)柱。

巷道必須穿過上述構造時,必須探水前進。如果前方有水,應超前預注漿封堵加固,必要時預先建筑防水閘門或采取其他防治水措施。

?8.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點發現有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板鼓起或產生裂隙出現滲水、水色發渾、有臭味等突水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采取措施,立即報告礦調度室,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

?9.礦井必須作好采區、工作面水文地質探查工作,選用物探、鉆探、化探和水文地質實驗等手段查明構造發育情況及其導水性,主要含水層厚度、巖性、水質、水壓以及隔水層巖性和厚度等。

?10.煤層頂板有含水層和水體存在時,應當觀測“三帶”發育高度。當導水裂隙帶范圍內的含水層或老空積水影響安全開采時,必須超前探放水并建立疏排水系統。

?11.?承壓含水層與開采煤層之間的隔水層能承受的水頭值大于實際水頭值時,可以“帶水壓開采”,但必須制訂安全措施,報企業主要負責人審批。

?12.?承壓含水層與開采煤層之間的隔水層能承受的水頭值小于實際水頭值時,開采前必須采取下列措施,由企業主要負責人審批:

(一)采取疏水降壓的方法,把承壓含水層的水頭值降到隔水層能承受的安全水頭值以下,并制訂安全措施。

(二)承壓含水層不具備疏水降壓條件時,必須采取建筑防水閘門、注漿加固底板、留設防水煤柱、增加抗災強排能力等防水措施。

?13.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礦井,當開拓到設計水平,只有在建成防、排水系統后,方可開始向有突水危險地區開拓掘進。

?14.煤系底部有強巖溶承壓含水層時,主要運輸巷和主要回風巷必須布置在不受水威脅的層位中,并以石門分區隔離開采。

?15.?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或有突水淹井危險的礦井,應當在井底車場周圍設置防水閘門或在正常排水系統基礎上另外安設具有獨立供電系統且排水能力不小于最大涌水量的潛水泵。

在其他有突水危險的采掘區域,應當在其附近設置防水閘門,不具備設置防水閘門條件的,必須制定防突水措施,由煤礦企業主要負責人審批。

防水閘門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防水閘門必須采用定型設計。

(二)防水閘門的施工及其質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閘門和閘門硐室不得漏水。

(三)防水閘門硐室前、后兩端,應分別砌筑不小于5m的混凝土護碹,碹后用混凝土填實,不得空幫、空頂。防水閘門硐室和護碹必須采用高標號水泥進行注漿加固,注漿壓力應符合設計要求。

(四)防水閘門來水一側15~25m處,應加設1道擋物箅子門。防水閘門與箅子門之間,不得停放車輛或堆放雜物。來水時先關箅子門,后關防水閘門。如果采用雙向防水閘門,應在兩側各設1道箅子門。

(五)通過防水閘門的軌道、電機車架空線、帶式輸送機等必須靈活易拆;通過防水閘門墻體的各種管路和安設在閘門外側的閘閥的耐壓能力,都必須與防水閘門所設計壓力相一致;電纜、管道通過防水閘門墻體時,必須用堵頭和閥門封堵嚴密,不得漏水。

(六)防水閘門必須安設觀測水壓的裝置,并有放水管和放水閘閥。

(七)防水閘門竣工后,必須按設計要求進行驗收;對新掘進巷道內建筑的防水閘門,必須進行注水耐壓試驗,水閘門內巷道的長度不得大于15m,試驗的壓力不得低于設計水壓,其穩壓時間應在24h以上,試壓時應有專門安全措施。

(八)防水閘門必須靈活可靠,并保證每年進行2次關閉試驗,其中1次應當在雨季前進行,關閉閘門所用的工具和零配件必須專人保管,專地點存放,不得挪用丟失。

老礦井不具備建筑水閘門的隔離條件,或深部水壓大于5MPa,高壓水閘門尚無定型設計時,可以不建水閘門,但必須制定防突水措施。

?16.井下防水閘墻的設置應當根據礦井水文地質情況決定,防水閘墻的設計經煤礦企業技術負責人批準后方可施工,投入使用前應當由煤礦企業技術負責人組織竣工驗收。

17.井筒穿過含水層段的井壁結構應采用防水混凝土或設置隔水層。

18.井巷揭穿含水層、地質構造帶前,必須編制探放水和注漿堵水設計。

井巷揭露的主要出水點或地段,必須進行水溫、水量、水質等地下水動態和松散含水層涌水含砂量綜合觀測和分析,防止滯后突水。

?19.立井基巖段施工應遵循快速、打干井的原則,并遵守下列規定:

(一)單層涌水量小于10m3/h的含水層段,應強行穿過。

(二)單層涌水量大于10m3/h的含水層段,應預注漿堵水。

(三)單層涌水量大于10m3/h,且含水層層數多,層段又較集中的地段,應進行地面預注漿。

(四)單層涌水量大于10m3/h,但含水層層數少,或層段分散的地段,應進行工作面預注漿或短探、短注、短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