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制備系統粉塵防爆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為加強煤粉制備系統的安全管理,防止粉塵爆炸事故發生,確保長期安全穩定運行,保障公司財產和員工人身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水泥分廠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煤粉制備系統的安全管理。
3管理要求
3.1分廠每季度定期開展一次粉塵防爆安全知識教育培訓,使員工掌握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的危險程度和防爆措施,掌握危險崗位的安全生產技術,并經考試合格,方準上崗。
3.2分廠編制含有粉塵爆炸的應急救援預案。每季度至少組織一次全體員工進行一次救援預案演練。
3.3分廠根據國家有關標準并結合自身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的特點,制定粉塵防爆安全檢查表,并按安全檢查表,認真進行粉塵防爆檢查。分廠每周至少檢查一次,裝置每周至少檢查一次。
3.4通風除塵、粉塵爆炸預防、粉塵爆炸控制等設備設施,未經公司安全管理部門批準,不應更換或停止使用。
3.5煤粉制備系統工作區應有疏散通道,疏散路線應設置明顯的標志和應急照明。
4檢查要求
4.1加強巡檢,防止金屬物件進入磨盤,產生硬性磨擦火花。經常清理磨機排渣口,特別是在開磨前和停磨后。
4.2每班至少檢查一次壓縮空氣系統、除塵器頂部電磁閥動作情況,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匯報并處理,并做好記錄。
4.3經常檢查濾袋、管道、器壁接地情況,防止靜電火花產生。
4.4為防止結露,在開車前應先進行預熱10~30分鐘。經常檢查系統漏風、漏粉情況,如發現應及時進行密封處理。
4.5檢查系統是否有外漏煤粉,是否有明火,輸送設備是否有因金屬摩擦發熱現象以及卸料器工作情況。發現隱患,應及時上報,盡快處理。
4.6定期檢查防爆門、爆破片,確保完好。防爆門面積按設備容積比值計算,一般取0.04m2/m3,但不得小于90cm2。防爆片上應采用薄鐵皮,厚度不得大于0.5mm。防爆片上應劃有十字形刻痕,有刻痕的一面應朝外安裝。防爆門的框架應有一定的強度,并牢固、密封。
4.7定期檢查維護消防設施,確保隨時可以投入使用。定期檢查CO2儲氣瓶,氣體缺少時及時予以補充。
5操作程序
5.1煤粉制備系統啟動前,應對流程中的關鍵部位和設備進行認真檢查,并對機電控制系統進行全面調試。長時間停用的設備的和維修后投入使用的設備,使用前應進行單機調試,并經安全生產負責人批準后,方可投入作業。
5.2系統開機前應先啟動排風機,將袋收塵及各管道中可能產生的易燃易爆氣體全部排出。生產過程中要及時調整排風機入口閥門、熱風管道閥門、冷風閥門的開度到適當位置,以控制入磨風溫不超過250℃,入磨負壓800Pa至1200Pa,出磨風溫≤50℃。
5.3生產過程中密切注意布袋除塵、煤粉倉CO監測濃度的變化,如煤磨袋收塵、煤粉倉CO濃度>300ppm,溫度≥70℃,說明煤粉可能燃燒,應及時關閉熱風管道進口閥門,隨后加大冷風閥開度,通知現場崗位人員處理并匯報調度,立即噴入CO2惰性氣體氣體阻止煤粉燃燒,并打開絞刀外排口將自燃煤粉排出。
5.4系統停車,按開車的反向順序停止設備運行。應逐漸減少喂煤量,調整冷風、熱風閥門開度,及通風機閥門開度,保證參數的動態平衡。停磨后繼續拉風20分鐘左右,拉空磨盤積煤,再停通風機及收塵系統。
5.5除塵系統應在工藝設備啟動前開啟,作業停止后停機。
5.6預計停車時間在兩天以上時,煤粉倉、袋收塵中的煤粉要排空。停車超過十天以上時,原煤倉也要排空。
6作業安全
6.1煤粉制備系統嚴禁各類明火,盡量不進行動火作業。若要進行動火作業必須進行審批,逐項落實安全措施。并遵守以下規定:
6.1.1有安全負責人批準并取得動火證。
6.1.2明火作業開始前,應清除明火作業場所和設備內部的可燃煤粉,并配備充足的滅火器材。
6.1.3進行明火作業的區段應與其他區段分開或隔開。應清掃施工現場,
6.1.4進行明火作業期間和作業完成后的冷卻期間,不應有煤粉進入明火作業場所。
6.1.5沒有與明火作業等效的保護措施。不應使用旋轉磨輪和旋轉切盤進行研磨和切割。
6.1.6檢修時應使用防爆工具。
6.2需要進設備內部檢查時,要打開人孔門排空內部有害氣體,切斷高壓電源,掛上禁止合閘牌,同時要有人在外進行監護,落實好各項安全措施后由安全負責人批準并取得受限空間作業證,后方可進入作業。
6.3設備檢修完畢準備啟動前,必須聯系當班調度及崗位人員檢查后方可啟動。
6.4設備正常停車,準備啟動前必須聯系當班崗位人員檢查后方可啟動。
7清潔
7.1對墻體、梁、支架、地面和設備等表面積聚的粉塵應及時清掃,從設備和管道中溢出或堵塞的物料應及時清掃,防止粉塵積聚。
7.2每月視塵量對收塵裝置風管進行清理,使積累的粉塵量降至最低。
7.3清掃時,禁止使用壓縮空氣進行吹掃粉塵,以避免二次揚塵。
篇2:防火防爆防毒管理制度
防火、防爆管理規定:
一、儲罐區、生產區為禁火區,禁火區內生產車間、部門、外來施工單位,嚴格執行本制度。
二、需動火作業時,必須到安全部門申請,批準后,方可動火。
三、動火作業的安全要求及措施
1、動火前必須經分析合格后方可動火,其動火證的有效期為一天(24小時),出現異常須立即停止并重新辦證。
2、動火證應填動火有效期,申請辦證單位、動火部位、工作內容、安全防火措施,動火分析,開始動火時間以及各項責任人和審批人的簽名。
3、動火作業時應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1)凡可能與易燃、可燃物連通的設備、管道等部位的動火,均應加堵盲板與系統徹底隔離、切斷,必要時應拆掉一段連接管道。
(2)有易燃可燃物的設備、管線、容器等,必須經清除沉積物、清洗、置換分析合格后,方可動火。
(3)動火部位應備有適用的消防器材或滅火措施。5級以上大風,停止室外動火作業。
防塵、防毒管理規定:
一、防護與治理
1、要認真做好防塵、防毒工作,采取綜合措施,消除塵毒危害,不斷改善勞動條件,保障職工的安全健康,實現安全生產和文明生產。
2、對散發出的有害物質,應加強通排風,并采取回收利用、凈化處理等措施。未經處理不得隨意排放。
3、有粉塵或毒物的作業場所要及時清理,保持整潔。
二、組織與搶救
1、生產、使用、儲存有毒、有害物質的單位,應成立化學毒物急性中毒搶救領導小組,由安全副總擔任組長。
2、在腐蝕性的物料或有能使皮膚吸收毒物的車間(崗位),除配備足夠適用的防護用具和急救藥品外,還應設有洗眼、噴淋或清水池等沖洗設施。
3、急性中毒搶救應急措施應嚴格按照《化工企業急性中毒搶救應急措施規定》中的具體要求執行。
篇3:燃料公司防火防爆防塵防毒管理制度
1目的:
為加強對公司的安全管理,防止火災、爆炸、有毒事故的發生,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保護環境,根據國家及有關部門的法律、法規,結合本公司實際,制定本制度。
2范圍:公司所轄范圍內:
3職責:
3.1安全環境管理委員會負責公司日常防火、防爆、防毒的安全檢查工作。
3.2生產部負責生產區域的安全操作。
3.3各部門負責人應對本部門人員的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
3.4相關部門根據各部門職責,做好防火、防爆、防毒工作。
4.內容:
4.1人員培訓:
4.1.1員工上崗前必須接受安全、管理、職業健康培訓,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
4.1.2定期對員工進行安全、管理、職業健康培訓教育,具體按《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執行。
4.2設施設備符合要求:
4.2.1庫內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安裝、配置避雷和靜電導除設施,每年進行兩次測試。
4.2.2電氣設備必須符合國家電氣防爆標準,電氣設備的配置必須與區域的危險等級配置要求相匹配。
4.2.3監視和測量設備應建立臺賬,并定期校驗。
4.2.4生產設備與裝置必須按國家規定設置安全設施,并定期保養、校驗。
4.3對重點部位、關鍵裝置的管理:
4.3.1對危險化學品倉儲場所要設置明顯的標志,注明品名、特性、防火措施和滅火方法,并配備必要的消防器材。
4.4操作安全管理:
4.4.1裝卸作業前,應了解貨物的理化性質、防護方法和裝卸操作注意事項,并穿戴規定的防護用具。
4.4.2裝卸前,要首先接好靜電接地線,車輛發動機要熄火,雷雨天氣應停止裝卸貨物。
4.4.3裝卸作業時,操作人員應掌握操作程序和防火、防爆、防毒要求,精心操作,防止貨物滲漏、外溢。
4.4.4裝卸時,應根據貨物的性質,控制貨物流速,以防止因流速快而造成靜電荷積聚,產生靜電火花。
4.4.5任何不按操作規程的操作將受到嚴肅處理。
4.5施工管理:
4.5.1所有作業人員應按《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的規定,不得攜帶火種、手機、BP機等違禁品,不準穿帶鐵釘的工作鞋和易產生靜電的服裝。
4.5.2所有作業人員應嚴格執行公司相關安全管理和制度和規定,如有違犯,按規定進行處理。
4.5.3對重點施工作業,應制定《施工安全方案》,進行重點監護,做到監護人員、消防器材、安全措施“三落實”。
4.6車輛管理:
4.6.1車輛進入庫區,必須佩戴防火帽,安裝靜電導除裝置,并應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不準堵塞消防通道,駕駛員不準離開車輛,裝車過程中,車輛的發動機必須熄火,切斷電源。
4.6.2安全環境管理委員會事務局對入庫車輛進行檢查和抽查,發現違章,及時制止。
4.6.3生產管理部人員在車輛裝卸前應按規定對車輛進行檢查,并填寫檢查單。
4.7消防器材、設施設備管理:
消防器材、設施設備管理應按《消防設備管理程序》執行。
4.8監視、監測和勞動保護:
4.8.1在火災危險性大、有毒有害作業場所應設置安全報警系統、安全監視系統。
4.8.2應定期對作業場所進行毒氣監測,并進行公布。
4.8.3在作業現場應設置必要的有關職業健康安全的警示標識。
4.8.4對作業現場的員工應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查體,對接觸劇毒或長期暴露于有毒有害作業環境的員工應根據所接觸化學品種類,增加檢查項目。
4.8.5公司應配備必要的防毒器材、裝備,并對員工定期進行防毒培訓和防毒演練。
4.9安全檢查:
檢查工作一般分日常檢查、定期檢查和臨時檢查三種。日常檢查是指作業人員在工作前與工作結束時必須進行安全檢查,安全環境管理委員會事務局巡查人員按的事務局巡查方式巡查;定期檢查是公司安全環境管理委員會成員、部門管理人員應以周或月對倉庫和車間進行重點檢查;臨時檢查是指風雨前后、高溫或惡劣天氣前后、重大節日前,各級管理人員應有針對性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