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危險氣體安全管理規定

危險氣體安全管理規定

2024-07-09 閱讀 7426

1、目的為加強公司危險氣體/化學品的管理,防止潛在的危險因素意外發生,將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特制定本規定。2、范圍本規定對公司危險氣體/化學品的儲存、運輸、使用進行了具體規定,適用于對公司危險氣體/化學品的安全管理。3、名詞解釋3.1危險化學品包括爆炸品、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易燃液體、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品、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蝕品。3.2重大危險源指生產、運輸、使用、儲存危險化學品或者處置廢棄危險化學品且危險化學品的數量等于或者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包括場所和設施)。4、職責4·1材料庫負責對倉庫危險氣體/化學品進行管理。4·2使用部門對危險氣體/化學品使用情況進行管理。4·3發生意外事故時行政辦公室聯絡相關政府單位協助處理。4·4危險氣體/化學品統一由采購部負責采購。5、工作程序

5·1危險氣體/化學品的采購

5·1·1危險氣體/化學品采購前,采購部應根據供應商的生產設備、生產能力、環境管理和保護情況,是否通過環境認證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合格的納入“合格供方名單”,具體按《采購控制程序》有關規定執行。5.1.2危險氣體/化學品采購時,采購部應聯系專用運輸工具和專業人員負責運輸,要符合國務院頒布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中的相關要求。5.2危險氣體/化學品的日常管理5.2.1危險氣體的管理1)使用危險氣體時使用人員必須對設備/工裝進行檢查,確認是否漏氣或可能?漏氣的因素,發現時應及時進行維護修理。2)所用危險氣體應由專人管理和保管,必須放置在指定地點,其操作人員必須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5.2.2危險化學品的管理1)本公司所使用的危險品或化學品統一儲存在專用倉庫內,并依照其相關儲存條件進行儲存和保管。2)本公司所產生的廢溶劑存放于適當廢溶劑存放區。3)使用現場只能儲放少量化學品或危險品,方便使用即可。5.2.3危險氣體/化學品的儲存、使用應依據國務院頒布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中有關條款進行管理。5.3化學品泄漏時的管理

5.3.1確認泄漏物5.3.2搶救人員需穿戴必要的防護用具進行處理5.3.3控制污染源5.3.4移開其他危害物質或廢溶劑5.3.5疏散不必要人員接近,并保持通風。5.3.6將清理過的物質、廢棄物放置在有明顯標識的處理袋內。5.3.7如使用水清洗污染物區之殘余時,禁止流出場外,并進行收集。5.3.8使用工具或個人防護具用后清洗時,也應將廢液收集在專用桶內。?5.4特記事項5.4.1嚴禁不相關人員在泄漏物尚未處理干凈時進入泄漏區5.4.2在未完全了解泄漏區域的狀況時,嚴禁開動任何電氣用品或開關5.4.3移開火源5.5事故調查5.5.1由事故單位針對事故的經過及處理情況,說明泄漏事故,并填寫報告表。5.5.2視問題的嚴重性,由行政辦公室召集相關單位(含事故單位主管)研究改善對策,并具體改善后,由行政辦公室進行成效跟蹤。?5.6泄漏之緊急處理程序部分,建議如下:5.6.1少量泄漏:以泄漏面積小于4平萬公尺為原則,定義為一人可處置的泄露?量。5.6.2發現泄漏時立即通知部門主管。

5.6.3部門主管按緊急應變措施派出化學泄漏處理小組處理。5.6.4使用化學處理車(箱)內的吸附棉或擦試布,將泄漏物清理干凈。5.6.5將擦試過的布或紙及口罩丟入專用處理筒中并關緊。5.6.6將手套放回原處。5.7大量泄漏:以泄漏面積大于4平方公尺(概估)為原則,定義為一人無法處理的泄漏量。5.7.1發現者立即聯絡行政辦公室,內容為何時、何處發生、何泄漏物、現在狀況如何。5.7.2請身邊的人支援設定警戒區圍墻周圍。5.7.3先由化學泄漏處理小組作初期處理人員管制。5.7.4待外部支援到達處理后,協助管制人員。5.7.5待擦試派及口罩丟入緊急處理袋中并關緊。5.7.6若大量泄漏時身旁無人可支援處理,則先穿防護口罩及手套,作泄漏之初期處理后,立即匯報部門主管。5.7.7事故部門填寫"事故發生報告書",并按《環保安全事故調查處理規定》執行。

5.8事故應急救援5.8.1公司編制《火災爆炸應急預案》,配備應急救援人員和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設備,并定期組織演練。5.8.2公司如發生危險氣體/化學品事故,應立即按應急預案組織救援,并報告相部門,按《火災爆炸應急預案》執行。6、記錄合格供方名單事故發生報告書?

篇2:可燃氣體氧氣含量檢測安全管理規定

1目的

為規范船舶及海工(以下簡稱船舶)建造過程中艙室可燃氣體和含氧量檢測要求,確保船舶建造安全,制定本規定。

2適用范圍

適用于船舶建造密閉艙室含氧量和含有易燃易爆或可燃氣體艙室氣體含量的檢測。(以下稱測氧和測爆)

3檢測儀器

測氧儀和測爆儀應經國家或地方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驗合格并按規定的檢驗周期進行檢驗。每次使用前應依照其使用說明書或有關資料的規定檢查儀器是否正常,待確認該儀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后,方可開始測檢工作。測檢結束后,再一次復核儀器的正確性,證明儀器在測檢的全過程處于正常狀態。

4檢測人員

4.1測氧和測爆由經過培訓取得檢測資質的人員實施。

4.2檢測時實行雙人工作制。檢測人員在檢測時必須有一人進行監護。監護人不需有檢測資質。

4.3檢驗人員要穿好勞動保護服裝、防滑鞋,戴好安全帽和手套,根據情況使用合格的呼吸器以及安全帶或安全索。所用手電筒或照明設備應為防爆型。

4.4進入油艙、油柜進行測氧和測爆人員嚴禁攜帶火種、手機、對講機等物品,嚴禁穿著化纖服裝和穿帶釘鞋,禁止帶黑色金屬下艙,應佩帶防毒面具。

5含氧量檢測要求

5.1合格的氧氣含量在19.5%~23%。檢測合格的艙室應在其道門口處懸掛醒目的檢測數據板,應注明船舶名稱、艙室位置、檢測數據、是否允許進入、檢測人及檢測日期等參數。

5.2船舶建造過程中,凡被封閉的油艙、隔離空艙、箱柜、容器罐等需進行作業,作業前應進行含氧量檢測,符合要求后方可進艙作業。

5.3檢測時應先在道門口檢測,確認合格后方可深入艙室或容器內檢測。檢測人員發現測氧儀報警必須馬上撤離,待進行有效通風后繼續進行檢測;也可利用長檢測管代替人員進入艙內進行檢測(具體操作方法由各企業自定,但是有人作業的艙室必須下到艙底檢測)。

5.4已加油的油艙等存有可燃氣體的艙室進入前還應滿足可燃氣體檢驗要求。

6可燃氣體檢測

6.1凡屬下列部位,確因需要進行熱工作業及使用非防爆型電動、氣動工具和內燃機設備等,必須到所屬企業安全部門申請檢測,取得《可燃氣體檢測證書》《氧氣含氧量檢測證書》后,方可施工:

6.1.1船舶建造盛裝過易燃液體、氣體的容器、管道(如油艙、油柜、油罐及液化石油氣貯罐);

6.1.2乙炔站(發生器、瓶)、制氧站、液化石油氣庫(站)周圍禁區內;

6.1.3易燃易爆和危險化學品貯存場所以及加油站、油漆間等;

6.1.4油漆、泡沫噴涂作業和使用丙酮、乙醚等易燃易爆物品的場所及其周圍禁區內;

6.1.5動力管系的動力溝。

6.2申請測爆應分別符合下列條件:

6.2.1船舶分段、艙室噴涂作業后,保持了至少四小時的有效的機械排風,油漆表面基本固化,并將該艙室的通風設備關停20分鐘后再進行檢測。

6.2.2要進行熱工工作的燃油艙(柜)、污油艙(柜)、滑油艙(柜)等,已進行有效的清洗和通風除氣,所有連通的管系閥門應關閉。

6.2.3要進行熱工工作的含油管系和其它可能存在可燃物的管系及閥門等附件,必須用熱水或蒸汽沖洗,清除管系內部油氣,保持與大氣流通,并與含油艙柜拆開、隔離。

6.2.4易燃易爆危險物品倉庫、區域和場所應定期申請檢測,必要時,也可隨時申請檢測。

6.3檢測程序

6.3.1測爆人員接到檢測任務后,應掌握檢測艙室存在可燃性氣體的種類及爆炸極限和所檢測部位及其相臨艙室是否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和有毒有害氣體,在不了解情況時,不準盲目進入。

6.3.2凡進入危險作業艙室(場所)檢測前,應先校準儀器,然后在進口處檢測氧氣和可燃氣體的濃度,當氧氣濃度在19.5%-23%,可燃氣體的濃度在爆炸下限的5%以下時,方可進入艙內檢測。

6.3.3可燃氣體檢測點選擇:

a.艙外探測:將取樣管或探頭從洗艙孔放入艙內,取樣部位每艙應至少選艙的前后端各一處,每處一般測上、中、下三點。

b.進艙探測:在艙外探測可燃氣體的濃度不超過爆炸下限5%,艙內測量選擇的測點應為油管口附近、洗艙“盲區”和艙內油氣積聚處所。

c.在艙室各測點的讀數中選大者為該艙記錄。

7允許熱工作業檢測條件

需熱工作業的艙室或場所,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7.1艙內或容器內含氧量達到19.5%~23%;

7.2已經檢測可燃氣體未超過爆炸下限的1%且再無產生易燃氣體的途徑,并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下方可進行。

8檢測證書的簽發和失效

8.1每次檢測完畢,測爆、測氧人員必須在《可燃氣體檢測證書》、《氧氣含量檢測證書》上根據測得數據做出準確的鑒定,合格后簽證。

8.2可燃氣體檢測證書,只能證明檢測后簽發證明書上所指艙室(場所)內的可燃氣體處于相應的安全范圍,并不保證該艙室內的可燃氣體(石油氣、油漆溶劑)在檢測后保持永遠不變。因此,對允許熱工工作的艙室(場所)及周圍區域內,在施工前(施工過程中)應進行必要的復測,發現疑問應立即停止施工,再次申請復測。待可燃氣體排出并經檢測合格符合要求時方可繼續施工。施工前要認真檢查現場各種消防設施的完備性,以便采取應急措施。證書簽發后,如在證書所指的艙室(場所)內發現任何在檢測時已關閉或關緊的管道和閥門被開啟、損壞致使油類或石油氣重新進入時,證書則失效。

8.3證書簽發的部位,不應包括各種管系、泵及其人員進不去和儀器擺不進的狹小部位,所以對這些部位的熱工工作應特別注意。事前必須采取通風和一端拆開等措施。

8.4熱工工作的標準,必須嚴格要求,嚴加控制。熱工工作的艙室(處所)可燃氣體濃度不準超過可燃氣體爆炸下限的1%。

8.5熱工作業的艙室應有良好的通風,必要時,應采取機械排風和開工藝孔等措施。

9本規定由安監部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