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醫院腸道門診管理制度

醫院腸道門診管理制度

2024-07-09 閱讀 6554

醫院腸道門診管理制度

一、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腸道傳染病業務知識,提高腸道傳染病診治的業務水平,全心全意為病員服務,腸道門診醫生和檢驗人員必須經過培訓,持有上崗證后,方可上崗工作。

二、對就診患者要進行認真負責的檢查,準確詳細的記載病史,做到“有瀉必采,有樣必檢”,防止漏診、誤診等情況發生。

三、要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和職業道德,關心體貼病人,急病人所急,盡量簡化手續安排病人就診和治療,防止疾病的擴散蔓延和交叉感染。

四、加強門診日常消毒隔離工作,要在專人負責,并在醫院感染科指導下,嚴格按“腸道門診消毒技術要點”執行,防止院內交叉感染。

五、認真執行院“疫情報告制度”做好門診日志,腸道傳染病的登記和傳染病報卡的填寫工作,每日核對,發現疫情及時上報預防保健科(門辦)并在每月2日前填寫上月的“腸道門診月報表”交預防保健科(門辦)一份,留存一份。

六、腸道門診醫師發現霍亂或疑似霍亂病人應立即報告預防保健科(門辦),由預防保健科(門辦)以最快的方式報告轄區衛生防疫部門和院領導。經鑒定后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報病人現在地衛生防疫部門。

七、對臨床疑似霍亂病人,應立即采樣送檢,并在檢驗單上注明疑似“02”,檢驗人員收到疑似病人樣本后,應立即進行直接分離和真菌培養,并在24小時內作出初步報告,對一般腹瀉病人的樣本應在36小時內報告檢驗結果。

八、檢驗人員在檢驗中發現霍亂多價血清不凝集的弧菌應做0139血清凝集,如果檢出霍亂菌株或0139霍亂菌株應立即報告預防保健科(門辦),由預防保健科(門辦)電話報告區防疫站并網絡直報。

九、腸道門診發現疑似0157病人應立即報告預防保健科(門辦),由預防保健科(門辦)電話報告區防疫站。同時腸道門診醫師和檢驗人員應做好采樣,培養工作。

十、在病人確診或排除霍亂的情況下,對重癥腹瀉人可通過急救中心送第六人民醫院隔離治療并網絡直報。對診斷不明確的無法排除霍亂的重癥腹瀉病人,應在腸道門診或單獨病房隔離治療,嚴禁轉院或轉入普通病房。

十一、腸道門診醫生或檢驗人員,對病員嘔吐物、糞便和“檢后標本”以及被污染物品、場所及廢棄物應立即進行相應衛生處理,對重癥腹瀉病人立即隔離,防止疾病蔓延、擴散。

十二、本制度未盡事項,按《中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和腸道門診管理有關規定執行。

十三、凡違反以上規定及制度者,按院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篇2:醫院醫療門診處方用藥管理制度

醫院醫療門診處方及用藥管理制度

一、門診處方制度

(一)處方標準與處方領取、保管制度

1.處方標準由衛生部統一規定,處方內容主要包括前記、正文和后記。

(1)前記:包括醫療機構名稱、費別、患者姓名、性別、年齡、門診或住院病歷號,科別或病區和床位號、臨床診斷、開具日期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項目,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還應當包括患者身份證明編號,代辦人姓名、身份證明編號。

(2)正文:以RP或R標示,分藥品名稱、劑型、規格、數量、用法、用量。

(3)后記:醫師簽名或者加蓋專業簽章,藥品金額以及審核、調配、核對、發藥藥師簽名或者加蓋專用簽章。

2.處方顏色

(1)普通處方的打印紙為白色。打印后右上角標注:"普通"。

(2)急診處方打印紙為淡黃色,打印后右上角標注"急診"。

(3)兒科處方打印紙為淡綠色,打印后右上角標注"兒科"。

(4)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印刷紙為淡紅色,右上角標注"麻、精一"。

(5)第二類精神藥品處方印刷紙為白色,右上角標注"精二"。

3.處方格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統一制定。

4.處方領取與保管、銷毀:

(1)醫院使用電子處方與紙質處方相結合的方式。

(2)麻醉及精神類處方由總務倉庫統一印刷,由各科向總務倉庫領取。

(3)處方由藥劑科妥善保存。普通處方、急診處方、兒科處方保存期限為1年,醫療用毒性藥品、第二類精神藥品處方保存期限為2年,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保存期限為3年。

(4)處方保存期滿后,經報醫院主管院長批準、登記備案,方可銷毀。

(二)處方權與處方開具

1.經注冊的執業醫師在執業地點,經醫院醫務科審批取得相應的處方權,并蓋章、簽名留樣備案后,方可開具處方。備案表一式兩份,分別由醫務科與藥劑科保存備查。

2.本機構執業醫師和藥師經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使用知識和規范化管理的培訓,并經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的處方權,藥師取得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調劑資格。

3.醫師取得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權后,方可在本機構開具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但不得為自己開具該類藥品處方。

4.試用期人員開具處方,應當經本機構有處方權的執業醫師審核,并簽名或加蓋專用簽章后方可有效。

5.進修醫師由本機構對其勝任本專業工作的實際情況進行認定后授予相應的處方權。

6.處方開具應當符合本機構制定的《處方評價標準》,字跡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應當在修改處簽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7.醫師應當將本機構基本用藥供應目錄內同類藥品相關信息告知患者。

8.除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和兒科處方外,醫療機構不得限制門診就診人員持處方到藥品零售企業購藥。

(三)處方調劑

1.取得藥學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方可從事處方調劑工作。藥師簽名與蓋章式樣應當在本醫療機構留樣備查。

2.具有藥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負責處方審核、評估、核對、發放以及安全用藥指導;藥士從事處方調配工作。

3.藥師應當憑醫師處方調劑處方藥品,非經醫師處方不得調劑。

4.藥師應當認真逐項檢查處方前記、正文和后記書寫是否清晰、完整、并確認處方的合法性。

5.藥師應當按照操作規程調劑處方藥品:認真審核處方,準確調配藥品,正確書寫藥袋或粘貼標簽,注明患者姓名和藥物名稱、用法、用量、包裝;向患者交付藥品時,按照藥品說明書或者處方用法,進行用藥交待與指導,包括每種藥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等。

6.藥師調劑處方時必須做到"四查十對":查處方、對科別、姓名、年齡;查藥品,對藥名、劑型、規格、數量;查配伍禁忌,對藥品性狀、用法用量;查用藥合理性,對臨床診斷。

7.藥師應當對處方用藥適宜性進行審核,審核內容包括:

(1)規定必須做皮試的藥品,處方醫師在電腦上或手工處方上注明是否皮試由注射室護士在皮試結果出來后在電腦上或手工處方上標注皮試結果,或告知醫師更換其他藥物。

(2)處方用藥與臨床診斷的相符性。

(3)劑量、用法的正確性。

(4)選用劑型與給藥途徑的合理性。

(5)是否有重復給藥現象。

(6)是否存在臨床意義的藥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7)其它用藥不適宜情況。

8.藥師經處方審核后,認為存在用藥不適宜的,應當告知處方醫師,請其確認或者重新開具處方。藥師發現嚴重不合理用藥或者用藥錯誤,應當拒絕調劑,及時告知處方醫師,并應當記錄,按照有關規定報告。

9.藥師在完成處方調劑后,應當在處方上簽名或者加蓋專門簽章。

10.藥師應當對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按年月日逐日編制順序號。

(四)處方點評及處罰

為提高處方質量,促進合理用藥,根據《處方管理辦法》,醫務科、藥劑科及門診醫療質控組要定期對門診處方以及病區醫囑進行審核、點評、反饋,并列入醫院醫療質量考核標準,對不合格處方進行公示和處罰。

1.醫院成立處方點評小組,成員由醫務科、藥劑科、門診辦公室、臨床科室等部門組成。

2.處方評價方法:

(1)門診藥房藥師在調劑過程中認真審核處方,發現問題及時與處方醫師聯系,每周隨機抽取一天的部分處方進行分析評價,每月定期抽查不少于5%的處方,詳細填寫衛生部公布的《處方評價表》,并予登記。對違規用藥、不合理用藥、濫用藥物等情況,應責令處方醫師改正。

(2)每季度對全院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處方進行抽查。

(3)檢查結果及時在醫院內進行公布。

二、處方注意事項

(一)藥學人員不得擅自修改處方,如遇缺藥或處方錯誤等特殊情況需修改處方的,要退回醫師修改簽字后才能調配。

(二)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處方,遵照國家特殊藥品管理辦法等規定執行。

(三)處方一般以三日量為宜,七日量為限,對某些慢性病或特殊情況可酌情適當延長。處方當日有效,超過期限需經醫師更改日期重新簽字方可調配。醫師不得為本人開處方。

(四)處方內容應包括:醫院全稱、門診或住院號、處方編號、年月日、科

別、病員姓名、性別、年齡、住址、藥品名稱、劑型、規格及數量、用法用量、醫師簽字、配方人及核對人簽字,藥價,不得缺項、漏項。

(五)處方書寫要清楚,醫師如修改處方,必須在修改處簽字。

(六)處方上藥品數量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藥品用量單位以克(g)、毫克(mg)、毫升(ml)、國際單位(iu)計算;片劑、丸劑、膠囊劑以片、丸為單位,注射劑以支、瓶為單位,并注明含量。

(七)普通處方保存一年,精神藥品、毒性藥品處方保存二年,麻醉藥品處方保存三年備查。到期由藥劑科報醫院主管院長批準銷毀。

(八)藥師(士)有權監督、審核處方,指導醫師合理用藥。

篇3:醫院口腔門診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醫院口腔門診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無菌操作原則》。

二.保持治療室的整潔,每天進行清潔打掃,操作臺面及地面用消毒液擦拭,空氣用紫外線消毒。每天操作結束后應進行終未消毒處理。

三.醫務人員操作時,必須戴口罩、帽子,操作前后要洗手,必要時戴手套及配戴防護鏡。

四.器械消毒滅應按照“去污染―清洗―滅菌”的程序進行。一般診療用品盡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對重復使用的器械物品要嚴格進行消毒及滅菌。凡接觸病人傷口和血液的器械每人用后均應滅菌。做到一人一份或一用一滅菌。

五.治療用的棉球、敷料必須高壓滅菌,用后焚燒處理,其它各種污物不準亂扔,應集中消毒或焚燒處理。

六.每月進行一次空氣、物表、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細菌培養,每半年進行一次紫外線強度監測。

七.對紫外線燈的使用、消毒液的更換、細菌培養等活動應有文字記錄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