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

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

2024-07-09 閱讀 4006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電動客車的安全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

本文件適用于車長大于等于6m的電動客車,包括純電動客車/城市客車、混合動力客車/城市客車(含插電式和增程式),燃料電池客車/城市客車參照使用。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2408-2008塑料燃燒性能的測定水平法和垂直法

GB4208-2008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

GB8410-2006汽車內飾材料的燃燒特性

GB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

GB/T10294-2008絕熱材料穩態熱阻及有關特性的測定防護熱板法

GB13094客車結構安全要求

GB17578-2013客車上部結構強度要求及試驗方法

GB/T18384.3-2015電動汽車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員觸電防護

GB/T19596電動汽車術語

GB20071-2006汽車側面碰撞的乘員保護

GB/T31498-2015電動汽車碰撞后安全要求

QC/T29106-2014汽車電線束技術條件

ISO6487碰撞試驗測量技術:檢測儀器(Roadvehicle-Measurementtechniquesinimpacttests-Instrumentation)

3術語和定義

GB13094、GB/T18384.3-2015、GB/T19596確立的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熱失控thermalrunaway

單體蓄電池內放熱反應引起不可控溫升的現象。

3.2

熱失控擴展thermalrunawaypropagation

蓄電池包或系統內部的單體蓄電池或單體蓄電池單元熱失控,并觸發該蓄電池系統中相鄰或其他部位蓄電池熱失控的現象。

3.3

熱事故信號thermaleventsignal

蓄電池系統內發生熱失控時發出的信號。

3.4

圓柱電池cylindricalcell

具有圓柱形硬質外殼的單體蓄電池。

3.5

方形電池prismaticcell

具有方形硬質外殼的單體蓄電池。

3.6

軟包電池pouchcell

具有疊層復合金屬箔外殼的單體蓄電池。

4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

4.1總則

電動客車應符合本文件的要求。

4.2防水防塵性能

4.2.1車輛應在30cm水深的水池中,以5~10km/h的速度行駛500m,完成涉水試驗,時間3~5min;若水池長度小于500m,需要進行幾次,總時間(包括在水池外的時間)應少于10min。車輛涉水試驗完成后10min內,按照GB/T18384.3-2015中7.2的絕緣電阻測量方法完成測量,總絕緣電阻值應大于1MΩ。

4.2.2以下部件的防護等級應不低于IP67,零部件及系統的防護等級試驗按GB4208-2008的試驗條件進行:

--安裝在客艙地板以下且距地面500mm以下的B級電壓電氣設備和與B級電壓部件相連的連接器(充電口除外);

--安裝在車頂且無防護裝置的B級電壓電氣設備(受電裝置除外)。

4.2.3車輛在退電狀態,在水深50cm水池浸泡24h,之后打開總火開關,并將點火開關開至ON檔,2h內車輛不起火、不爆炸。

4.3防火性能

4.3.1車身內飾材料的阻燃性能按GB8410-2006的方法試驗,其水平燃燒速度應小于等于50mm/min。

4.3.2B級電壓部件所用絕緣材料的阻燃性能應符合GB/T2408-2008規定的水平燃燒HB級,垂直燃燒V-0級。B級電壓電纜防護用波紋管及熱收縮雙壁管的溫度等級應不低于125℃,熱收縮雙壁管的性能應符合QC/T29106-2014中附錄B的要求,波紋管的性能應符合QC/T29106-2014中附錄D的要求。

4.3.3可充電儲能系統內應使用阻燃材料,阻燃材料的阻燃等級應達到GB/T2408-2008規定的水平燃燒HB級,垂直燃燒V-0級。

4.3.4可充電儲能系統(或安裝艙體)與客艙之間應使用阻燃隔熱材料隔離,阻燃隔熱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符合GB8624-2012中規定的A級要求,并且按GB/T10294-2008進行試驗,在300℃時導熱系數應小于等于0.04W/(m·K)。

4.3.5發動機艙(若有)應裝備發動機艙自動滅火裝置,啟動工作時應能通過聲或光信號向駕駛人報警。

4.3.6可充電儲能系統應具備火災檢測自動報警功能,應在駕駛區給駕駛員提供聲或光報警信號。

4.4可充電儲能系統

4.4.1蓄電池單元按照附錄A的熱失控測試條件進行試驗,測試對象不應發生起火、爆炸。

4.4.2可充電儲能系統按照附錄B的熱失控擴展測試條件進行試驗,測試對象應滿足如下要求:

a)如果未發生熱失控,試驗通過。為了確保熱失控擴展不會發生,檢測機構需證明采用附錄C的三種觸發方法,均不會發生熱失控;

b)如果發生熱失控,但是熱事故信號發出后5min內沒有發生外部起火或爆炸,且沒有煙氣進入乘客艙,試驗通過。上述結論應在不拆卸測試樣品的前提下通過肉眼來進行判斷。

4.4.3可充電儲能系統安裝艙體應與客艙隔離(引風裝置除外),保證乘客不能觸及到可充電儲能系統。若從客艙引風為可充電儲能系統調節溫度,則引風口應配置煙霧控制裝置,保證有害氣體不能從進風口進入客艙。

4.4.4可充電儲能系統應安裝維修開關和熔斷器。

4.4.5蓄電池包應設有泄壓和透氣裝置,泄壓壓力不大于50kPa。

4.5控制系統

4.5.1整車控制系統應保證當制動信號和加速信號同時發生時,應只響應制動信號。

4.5.2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出現需要整車主動斷B級高壓電的車輛異常情況時,在車速大于5km/h時應保持轉向系統維持助力狀態或至少保持轉向助力狀態30s后再斷B級電。

4.6車載終端和遠程監控

4.6.1車輛應安裝車載終端,并實現和監控平臺數據通訊。

4.7充電安全

4.7.1整車具備多個充電接口時,充電時不工作的充電接口應不帶電。

4.7.2車輛的充電插座應設置溫度監控裝置,該裝置應能根據溫度變化傳送相應信號給車輛,用于實現車輛接口的溫度監測和過溫保護功能。

4.8車輛碰撞防護要求

4.8.1若有可充電儲能系統未安裝在車輛頂部,則應按照附錄C進行碰撞試驗。

4.8.2車輛在碰撞試驗后應符合GB/T31498中4.2~4.4的要求。

4.8.3當需要考核碰撞防護性能的車型,與已經通過碰撞試驗的車型相比,同時滿足以下四個條件時,可免于碰撞防護試驗。

--可充電儲能系統能量相同或減小;

--箱體結構相同或加強;

--箱體安裝結構相同或加強;

--電池包安裝區域的車體結構不變或加強(結構開口尺寸相同或變小)。

4.8.4若電動客車需按GB17578進行上部結構強度驗證試驗,應在其可充電儲能系統荷電量(SOC)30%~50%且處于上電狀態下進行試驗,試驗后應符合GB/T31498中4.2~4.4的要求。

篇2: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檢驗資格許可技術條件

為了規范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以下簡稱“安檢”)機構的檢驗資格許可,保障安檢機構有序運行和規范安檢機構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及其實施細則、《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第121號,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制定本技術條件。

一、法人資格

安檢機構應當依法設立,具有法人資格,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依法經營

安檢機構應當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依法經營。企業的經營范圍、事業法人和社團法人的業務范圍應當涵蓋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

三、人員

安檢機構應當具有與其從事檢驗、設備維護檢查活動相適應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

(一)安檢機構應當設有機構負責人、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報告授權簽字人,同時還應當設有引車員、外觀檢驗員、底盤檢驗員、登錄員等檢驗人員以及設備維護人員、網絡維護人員。

(二)安檢機構的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報告授權簽字人、檢驗人員、設備維護人員、網絡維護人員等檢驗技術人員,應當經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考核合格,持證上崗。

(三)安檢機構上述崗位人員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機構負責人應當熟悉機動車檢驗業務,了解與安檢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

2.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報告授權簽字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和安檢業務;

(2)具有機動車相關專業的大專及以上學歷或者中級以上工程技術職稱(含)或者技師以上技術等級(含);

(3)熟悉機動車的理論與構造,熟悉各檢驗工位業務、流程及相關專業知識;

(4)有3年以上的機動車檢驗的工作經歷;

(5)熟悉安檢機構資格許可技術條件要求。

3.檢驗人員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了解機動車性能、構造及有關使用的一般知識;

(2)熟悉檢測儀器設備的結構及性能,熟練掌握檢測儀器設備的操作規程;

(3)了解機動車安全技術相關標準,掌握檢驗項目的技術標準及本機構的檢驗工藝流程;

(4)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登錄員應當熟練使用、管理計算機;

(5)引車員應當持有與檢測車型相對應的有效機動車駕駛證;

(6)外觀檢查員和底盤檢查員還應當熟悉相應的機動車性能、構造及有關使用的專業知識。

4.設備維護人員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掌握機動車構造和原理的一般知識;

(2)掌握檢測儀器設備的性能和使用要求,具備檢測儀器設備管理知識,能對檢測儀器設備進行維護、保養、校準。

5.網絡維護人員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應當具備計算機及其網絡維護、管理、維修等相關知識;

(2)可以由其他檢驗技術人員兼任。

四、法律法規、行政規章、技術標準和管理制度

(一)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

安檢機構應當具有下列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

1.《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

2.《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及其實施細則;

4.《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

5.《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令第121號);

(二)技術標準

1.安檢機構應當具有下列必備標準:

(1)GB7258《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及其相應的修改單;

(2)GB21861《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項目和方法》。

2.安檢機構應當具有與車輛安全、環保有關的相關標準,見附件1。

3.安檢機構應當具有的檢測設備技術標準,見附件2。

4.安檢機構應當關注機動車安全標準的現行有效性,及時收集有效版本并采用。

(三)管理制度

1.安檢機構應當制定下列制度并執行:

(1)?安檢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崗位職責;

(2)?安檢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考核制度;

(3)?安檢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行為規范;

(4)?檢測儀器設備(含標準物質)的采購、驗收、使用、保管、報廢等程序或者制度;

(5)?檢驗事故分析報告程序或者制度;

(6)?檢驗記錄、檢驗報告等技術文件和資料檔案的修改、保存、銷毀等程序或者制度及保密制度;

(7)?檢測車間管理制度;

(8)?普遍性質量安全問題的分析報告制度;

(9)?安檢機構年度報告制度。

2.安檢機構應當建立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檔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有關技術資料進行保存,有保密要求的,應當遵守保密規定。

(四)檢驗結果的管理

1.?檢驗記錄和檢驗報告應當簽字齊全、完整。

2.?復檢或者路試記錄、報告也要作為檢驗結果一并保存,確保檢驗結果可追溯。

五、檢測儀器設備

安檢機構應當具備正確進行檢驗活動所需要的檢測儀器設備,汽車主要檢測儀器設備應當采用固定式,摩托車檢驗可以采用移動式。固定式的檢測儀器設備通常組成檢測線。

(一)根據檢驗車型的不同,檢測線一般可分為大型車輛檢測線、小型車輛檢測線及摩托車檢測線。

安檢機構配置的檢測儀器設備應當滿足按照GB21861《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項目和方法》中所規定的項目開展檢驗的要求。

不同車型檢驗應當具備的檢測線要求見附件3。

不同車型檢測儀器設備、設施的配置見附件4。

(二)檢測儀器設備應當結構先進、可靠,采用數字式二次儀表并具有數據通訊接口,能夠進行聯網控制。

(三)檢測儀器設備要通過合法有效的型式認定。

(四)檢測儀器設備上應當有清晰的產品銘牌等標識。

(五)檢測線檢測儀器設備應當采用計算機聯網,實現自動檢測、打印報告。計算機聯網檢測控制系統,不得改變聯網檢測儀器設備的測試原理、分辨率、測量結果數據的有效位數和檢測結果數據。檢測參數的采集、計算、判定應當符合有關標準規定。

(六)在用檢測設備和計量器具,應當經法定或者授權的計量檢定機構周期檢定、校準或者測試,并取得計量檢定合格證、校準或者測試報告,并且在有效期內。校準或者測試報告經過分析確定應當能夠滿足檢驗要求。

(七)檢測儀器設備在以下特殊情況下要重新進行檢定、校準或者測試。

1.檢測設備修理后;

2.新購設備使用前;

3.固定式檢驗設備移裝后;

4.日常設備檢查或者設備期間核查發現有異常時。

(八)應當有儀器設備的檢定周期表,內容包括:儀器設備的名稱、編號、檢定周期、檢定單位、最近檢定日期、送檢負責人。

(九)檢測儀器設備,應當有明顯、統一格式的標識。標識分為“合格”“準用”“停用”三種,并分別以綠、黃、紅三種顏色表示。標識的內容包括:儀器編號、檢定結論、檢定日期及下次檢定日期、檢定單位。

(十)應當建立主要檢測儀器設備的檔案,內容包括設備、儀器合格證書、使用說明書、檢定證書、校準或者測試報告、安裝基礎圖、電器原理圖、故障及維修記錄等。

六、信息聯網設施

計算機聯網檢測系統應當在軟硬件上具備與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及相關業務部門聯網的能力,實現信息共享。

七、總體布局

安檢機構應當具備固定的工作場所,其工作環境應當保證檢驗結果的真實、準確。

(一)安檢機構周邊道路寬闊、交通順暢、便捷、進出的道路視線良好。

(二)安檢機構的場地建筑必須能夠滿足安檢現行標準(如GB7258、GB21861等)規定的安檢項目的實際需要,有用于安檢的檢驗車間、試驗車道、駐車坡道,有業務大廳、停車場、站內道路、辦公區、微機房等設施。

1.試驗車道長度和寬度應當滿足檢驗工作的要求,鋪設有平坦、硬實、清潔的水泥或者瀝青路面,并設有規范的交通標志標線,路面附著系數應當不小于0.7。

2.應當具備坡度分別為15%和20%的駐車坡道各一個,坡道的長度應當比承檢車型的最大軸距長1m,寬度應當比承檢車型的最大寬度寬1m,坡道路面附著系數應當不小于0.7。摩托車檢驗不要求。

3.停車場地面積應當與檢測能力相適應,不得占用站外道路停車。停車場地應當為水泥、瀝青或者其他硬地面,能承受車輛的碾壓,并在場內劃分停車線和車輛行駛通道,保持進出口暢通;要設置足夠的消防、安全、照明設備。如檢測站內安全性能檢測區和尾氣排放檢測區分開設置,停車場應當分別對應分開設置以避免檢測車輛交叉干擾。

4.站內道路應當為水泥或者瀝青路面,并設置交通標志、標線、引導牌。道路應當視線良好、保持通暢。檢測線出入口兩端的道路應當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證雨水不流入檢測線內;但坡度不應過大,便于車輛進出檢測線。道路的轉彎半徑、長度應當能滿足各類車輛出入的需要。

5.業務大廳應當便民,并滿足以下要求:

(1)各業務窗口應當分工明確,設置標牌。其數量能滿足實際辦公的需要;

(2)室內應當寬敞明亮;

(3)大廳內應當設公示欄,公示各種手續規定、收費項目及標準、各崗位職責。

6.微機房應當符合微機房建筑的有關要求。

7.應當設置車輛檢驗流程圖、監督櫥窗等服務性設施,各設施布局應當合理。

八、檢驗廠房

為了保證安全技術檢驗工作的正常進行,檢測車間各工位要有相應的檢測面積,廠房要寬敞,保證通風、照明、排水、防雨、防火,安全防護等設施良好。

(一)車間內部尺寸和車間出入門尺寸應當滿足連續檢測相應車型的需要。

(二)檢測車間應當充分考慮車間的空氣流通,必要時要設有排風裝置,加快車間內的空氣流動,盡量降低車間內的空氣污染。

(三)底盤檢查地坑應當有一定的操作空間,照明、通風、信號裝置應當齊全。

(四)電纜溝應當便于打開檢查,并注意防火、防水、防潮和防鼠。電纜溝應當覆蓋好,覆蓋件應當有一定的強度并能承受一定的重量。

(五)人行通道應當設置隔離欄與檢測通道隔離,寬度不小于1m。

(六)消防通道和消防設施應當符合有關消防規定。

(七)檢測車間應當鋪設易清除污物的硬地面(如水泥、水磨石等),地面強度應當滿足被檢車輛的承載要求,行車路面縱向和橫向坡度不大于0.1%,制動性能檢測工位前、后大型車輛檢測線6m內、小型車輛檢測線3m內的行車地面附著系數應當不小于0.7(使用平板制動檢驗臺時除外)。

(八)微機房的安全條件應當按《計算機站場地安全要求》(GB9361)規定的防火C類、防水B類、防雷擊B類、防鼠害B類綜合執行。

(九)檢測車間出入口應當設有引車道和必要的交通標志。

(十)檢測車間照明應當符合GB50034《工業企業照明設計標準》的要求。

(十一)檢測車間采光應當符合GB50033《工業企業采光設計標準》的要求。

(十二)檢測車間防火應當符合GBJ1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要求。

(十三)檢測車間防雷設施應當符合GB50057《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