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特種作業人員安全管理規定辦法

特種作業人員安全管理規定辦法

2024-07-11 閱讀 1172

1?目的和范圍

為加強特種作業人員管理,增強其安全意識和實際操作技能,保證特種作業人員安全,防止事故發生,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適用于公司范圍內從事特種作業的單位和個人。

2?管理職責

2.1?人力資源部是特種作業人員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特種作業人員培訓計劃的制定;牽頭組織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工作;負責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取證、復審工作,并建立特種作業人員臺帳。

2.2?HSE管理部負責對特種作業人員培訓、持證上崗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2.3?各部門、分廠、車間負責組織特種作業人員的日常管理工作。

3?管理流程

3.1?公司涉及的特種作業人員作業種類:

l?鍋爐作業

l?壓力容器作業

l?壓力管道作業

l?起重機械作業

l?場(廠)內機動車輛作業

l?特種設備焊接作業

l?特種設備管理

l?電工作業

l?高處作業

l?危險化學品安全作業

3.2?特種作業人員必須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l?年齡在18周歲以上;

l?經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體檢健康合格,并無妨礙從事相應特種作業的疾病和生理缺陷;

l?有與申請作業種類相適應的文化程度;

l?有與申請作業種類相適應的工作經歷;

l?具有相應的安全技術知識與技能;

l?相應特種作業規定的其他條件。

3.3?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管理辦法

3.3.1?特種作業人員必須經過政府部門批準的培訓機構進行安全技術培訓,并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作業操作證》或《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后才能上崗作業。

3.3.2?每年11月底以前由人力資源部匯總下年度培訓取證計劃。

3.3.3?特種作業人員如因工作需要從事另一特殊工種時需經人力資源部批準后方可安排轉崗培訓。

3.4?特種作業人員復審管理辦法

3.4.1?取得操作證的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按規定年限進行復審,未按期復審或復審不合格,其操作證自行作廢。

3.4.2?經復審合格的,由復審單位簽章、登記,予以確認;復審不合格的可向原復審單位申請再復審一次;再復審仍不合格或未按期復審的,由人力資源部安排。

3.4.3?各部門、分廠、車間協助人力資源部,組織好本單位特種作業人員的技術理論和實際操作考核,做好每次復審工作。

3.5?特種作業人員的管理

3.5.1?特種作業人員應保持相對穩定,不得隨意改變工種。各單位可根據工作需要,對特種作業人員進行調配、增減,但必須將變化情況報給人力資源部、HSE管理部。

3.5.2?各單位如工作需要聘用的臨時特種作業人員,該人員必須持有效操作證件,并經相關部門審核認可,并到HSE管理部備案,否則不能聘用。

3.5.3?離開特種作業崗位6個月以上的特種作業人員,所在單位應對其重新進行實際考核,經確認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

3.5.4?各部門、分廠、車間要建立《特種作業人員臺帳》,并對作業過程進行經常性檢查,發現違章應及時制止,以確保作業安全。

3.6?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安排無證人員從事特種作業,否則要追究其領導和操作者本人責任,并給予處罰。發生事故的,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4?相關文件

4.1?《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第70號公布)

4.2?《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第30號令)

5?記錄

《特種作業人員臺帳》

6?術語和定義

特種作業

是指在勞動過程中容易發生事故,對操作者本人,尤其對他人和周圍設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的作業。從事特種作業的人員稱為特種作業人員。

7?附則

本制度主要起草單位:大唐內蒙古多倫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HSE管理部。

本制度起草人:王繼剛。

本制度審核人:李?鋒。

本制度批準人:張瑞兵。

本制度編號:Q/GL-HSE-016-2011。

本制度自2011年07月10日起正式執行,原《特種作業人員安全管理制度》(Q/GL-HSE-016-2009)同時廢止。

篇2: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嚴格控制煤礦超定員、超強度、超能力組織生產,準確掌握煤礦井下人員的數量及位置,便于災變時的救援,根據《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通用技術條件》(AQ6210-2007)和《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使用及管理規范》(AQ1048-2007),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井工開采的礦井,必須安裝使用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并實施24h運行和實時監控,未安裝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不得組織生產;基建礦井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和同時投入使用。

第三條?每一個入井人員都必須攜帶識別卡,煤礦要嚴格入井攜卡的管理工作。入井人數應符合國家和省有關規定。

第四條?各礦總調度室、人員入井井口應安裝入井人數電子公示牌,并準確公示礦井生產能力、核定入井人數、實際入井人數。

第五條?所有井工開采的煤礦企業要把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監測的考勤信息作為職工計酬的原始依據。

第六條?本規定適用于各級煤炭行業主管部門及各煤礦企業對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安裝、使用、維護、管理及日常監管。

第二章設計、選型與安裝

第七條?礦井安裝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應編制專項設計,繪制系統設備布置圖,標明分站、電源、中心站設備位置、接線、傳輸電纜敷設、供電電纜敷設等,并根據實際生產需要及時修改。

第八條?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必須符合《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通用技術條件》(AQ6210-2007)的技術要求。

第九條?煤礦安裝使用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必須取得“‘MA’標志準用證”。嚴禁不同系統間的設備進行置換。

第十條?各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和各集團公司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中心站均應設置在總調度室,各煤礦的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中心站宜設在總調度室,若中心站不設在總調度室時,應在總調度室設終端;中心站主機應雙機或多機備份,一臺使用,一臺或多臺備用,每班值班人員不少于2人,并保證24小時不間斷運行。

第十一條?井下分站應安裝在便于讀卡、觀察、調試、校驗、圍巖穩定、支護良好、供電方便、無淋水、無雜物的地點。安設時應加墊支架,或吊掛在巷道中,使其距巷道底板不小于300mm。

第十二條?備用分站、識別卡的數量應滿足礦井的需要。

第十三條?隔爆兼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源(或帶有隔爆兼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源的分站)宜設置在采區變電所,嚴禁設置在下列區域:

(1)風電、瓦斯電閉鎖的斷電范圍內;

(2)低瓦斯和高瓦斯礦井的采煤工作面和回風巷道內;

(3)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的采煤工作面、進風巷和回風巷;

(4)掘進工作面內;

(5)采用串聯通風的被串采煤工作面、進風巷和回風巷;

(6)采用串聯通風的被串掘進巷道內。

第十四條?隔爆兼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源(或帶有隔爆兼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源的分站)的供電電源必須取自被接開關的電源側,嚴禁接在被接開關的負荷側。宜提供專用供電電源。?

第十五條?設分站的巷道進出口兩側應設置交通工具的限速標志,限速標志應安裝在距分站不小于50m的范圍。

第十六條?系統中使用的防爆設備必須有防爆合格證,并按照產品說明書的要求經檢驗合格、調試,在地面運行24小時候,方可下井使用。

第十七條?位置監測分站(探頭)的安裝位置及數量要求:

1、重點區域:礦井各個行人井口、回采工作面和掘進工作面的進風巷和回風巷應成對配備分站(探頭)用于監測全礦井、重點區域的人數及行走方向,成對安裝的兩個分站(探頭)要根據覆蓋半徑的大小避免互相干擾。

2、限制區域:可在限制區域的入口向后延伸5-15m處安裝1個分站(探頭)。

3、特殊工種人員活動路線:設置分站(探頭)要兼顧能監測到特殊工種人員的活動路線,確實不能兼顧的,應單獨安裝分站(探頭)。

4、各重點區域的分站或探頭的位置布置應合理,保證各區域人員分布、遇到異常(如停電、放炮、停產等)情況,人員撤出情況在地面中心站顯示。

5、根據煤礦實際情況,在井底車場、中央(采區)變電所、井下炸藥庫、井下水倉、巷道分支處等地點也可安裝分站(探頭)。

第十八條?各煤礦入井口應至少配備2臺識別卡的檢卡儀分站,入井和出井人員必須在檢卡分站檢卡,驗證識別卡的唯一性和有效性。

第十九條?各煤礦應配備至少一臺移動分站用于搶險救災。

第三章?聯網要求

第二十條?國有重點煤礦要實現礦-集團總公司(另給子公司)-省煤炭工業局三級聯網。

第二十一條?國有市級地方煤礦要實現礦-集團公司-市煤炭工業局-省煤炭工業局四級聯網。

第二十二條?國有縣級地方煤礦要實現礦-縣煤炭工業局(另給集團公司)-市煤炭工業局-省煤炭工業局四級聯網。

第二十三條?鄉鎮煤礦要實現礦-縣煤炭工業局-市煤炭工業局-省煤炭工業局四級聯網。

第二十四條?聯網上傳數據要遵守山西省煤炭工業局制定的《山西省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聯網數據傳輸規范》。

第四章?使用與維護

第二十五條?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使用與維護嚴格遵守《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使用與管理規范》(AQ1048-2007)的要求。

第二十六條?各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的總調度室,應配備足夠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人員,做好系統的使用維護工作。

第二十七條?下一級中心站向上一級中心站上傳實時監測信息,接受上一級網絡中心下達的指令并及時做出響應。

第二十八條?網絡中心站值班人員發現網絡通信中斷或無記錄,應立即查明原因,報告值班領導,下達處理意見,并將處理結果記錄在案。

第二十九條?縣煤炭行業管理部門應根據無能力管理監控系統的煤礦分布,合理劃分區域,并建立區域技術服務中心,實行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為煤礦提供技術服務。

第三十條?煤礦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可將安裝、調校、維護工作委托區域技術服務中心負責。

第五章?系統管理

第三十一條?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應堅持“分級管理、分級負責、分級反饋、分級響應”的原則。

第三十二條?各煤礦集團公司、縣、市、省煤炭行業管理部門應成立安全監控中心,負責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數據傳輸網絡的管理,負責對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運行得技術指導和監督。

第三十三條?煤礦企業是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安裝、使用、運行、維護、管理的主體;各級安全監控中心(煤礦的安全監控管理機構)具體負責系統安裝、使用、運行、維護和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條?各級安全監控中心(煤礦的安全監控管理機構),應制定崗位責任制、操作規程、值班制度等規章制度,規范系統的日常管理。

第三十五條?煤礦必須利用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及時準確監測井下人員工作信息和報警信息,并對報警信息及時處理,必須實時接收上級網絡中心的信息指令,并及時響應。?

第三十六條?集團公司負責對所轄煤礦企業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建設、聯網、運行情況進行全面監管。

第三十七條?縣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負責對轄區內煤礦企業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建設、聯網、運行情況進行行業監管;組織開展年檢、人員培訓、設備更新;對煤炭企業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及網絡管理運行進行考核。

第三十八條?市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負責對轄區內縣區煤炭行業管理部門和市營煤礦企業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建設、聯網、運行情況進行行業監管;組織開展年檢、人員培訓、設備更新;對縣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和市營煤礦企業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及網絡管理運行進行考核。

第三十九條?省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是網絡運行得行業監管部門。負責制定管理辦法和技術標準;負責推廣新技術、新經驗;負責上崗人員培訓考核發證及網絡年檢工作;對市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及網絡管理運行進行考核。

第四十條?上級網絡中心負責對下級網絡中心進行技術指導和監督。

第四十一條?安全監控工和中心站值班人員應按照省煤炭行業管理部門規定,經指定培訓機構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持證上崗。

第六章?附?則

第四十二條?本規定由省煤炭工業局負責解釋。

第四十三條?本規定自下發之日起執行。

篇3:特種作業人員管理規定

第1條為貫徹執行《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辦法》(國家經貿委1999年第13號令),加強特種作業人員的勞動安全管理,保證安全生產,制定本規定。

第2條本規定適用于公司內下列特種作業人員的勞動安全管理:

一、電工作業;

二、鍋爐(含水質化驗)和壓力容器操作作業;

三、起重機械(含電梯)作業;

四、金屬焊接(含氣焊)作業;

五、登高架設作業;

六、單位內行駛機動車輛的駕駛作業;

七、爆破作業;

八、國家規定的對操作者本人、他人及周圍設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的其它作業。

第3條公司(處、廠等)、項目經理部(或相當一級)的安全管理部門負責對本單位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以及勞動安全管理工作,人力資源部門負責制定本單位特種作業人員需求、培訓和考核、取證以及復審等工作的計劃,并組織落實;

第4條具備下列條件的人員,經地方政府有關安全監督管理機構考核合格并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證后,方可進行特種作業獨立操作:

1、年滿18歲;

2、沒有妨礙從事相應工種作業的疾病和生理缺陷;

3、具備相應工種作業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安全技術知識;

(四)在本種作業崗位學習實際操作滿2年并經過考核發證單位組織的安全技術培訓,或者受過特種作業教育并在本種作業崗位學習實際操作滿1年的中等(包括技工學校、職業高中)、高等院校畢業生;

第5條人力資源部門每2年組織本單位特種作業人員參加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的復審考核,對其勞動安全理論、實際操作和身體健康情況進行復審,復審不合格的,取消其特種作業資格;

第6條在特種作業崗位學習實際操作的人員,必須在特種作業人員的監護和指導下進行特種作業操作,禁止獨立操作;

第7條公司范圍內的特種作業,必須由持有相應作業類別的特種作業操作證的人員操作,各單位必須建立特種作業人員勞動安全管理責任制和特種作業人員管理檔案,加強對本單位特種作業人員的勞動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術培訓。禁止任何單位使用無證人員進行特種作業操作;

第8條特種作業人員必須在《操作證》規定的本種作業范圍內,嚴格按照本種作業安全技術規程操作,并隨身攜帶《操作證》,接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勞動保護監察員的監督檢查;

第9條特種作業人員在安全生產和預防事故方面做出顯著成績的,其所在單位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10條違反本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司(處、廠)安全生產管理部門予以處罰:

(一)對使用無《操作證》的人員進行特種作業獨立操作的單位,處以500元罰款,對無證操作人員處以200元罰款;

(二)對超出本種作業范圍或違反安全技術規程操作的特種作業人員,取消其特種作業資格,并處以200元罰款;

(三)對偽造、涂改、轉讓《操作證》的,每證處以100元罰款;

(四)對違反本規定發生因工傷亡事故的,按照公司傷亡事故處理規定予以處罰;

第11條公司所屬各單位根據本規定,制訂實施細則并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