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空氣管道管理辦法
1、壓縮管道的增設、拆裝移動及維護管理等由設備管理部門掌握管理,非經有關部門同意,不得擅自處理。
2、關于壓力管路的增設、修理、拆裝移動等施工事宜統一按《壓縮空氣站設計規范》(國家標準)執行。
3、制定巡回檢查制度。要注意有無漏風現象,定期排放油水,檢查各處溫度、壓力是否正常等其他安全事項。
4、對有人孔的儲氣罐,每年進行一次鑒定和清洗。
5、管路及閥門如有凍結之處,可用熱水燙,不許用火烤,也不許用重物敲打。
6、遇有電焊作業時,絕對不允許利用管路、儲氣罐及支架等當做接地線。
篇2:集氣站集輸管線運營管道天然氣安全管理辦法
1?范圍
為規范集氣站、集輸管線運營的管道天然氣施工作業現場,有效杜絕天然氣安全事故的發生,制定本辦法。
本辦法明確了天然氣氣體的理化特性、健康危害、安全技術措施及應急關鍵措施等相關管理內容。
本辦法適用于公司機關及各集氣站、集輸管線作業現場。
2?術語和簡略語
2.1?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還含有少量乙烷、丁烷、戊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氫等。
2.2?爆炸極限:可燃物質(可燃氣體、蒸氣和粉塵)與空氣(或氧氣)必須在一定的濃度范圍內均勻混合,形成預混氣,遇著火源才會發生爆炸,這個濃度范圍稱為爆炸極限,或爆炸濃度極限。天然氣的爆炸極限是5%-15%。
2.3?窒息性氣體:使空氣中氧的濃度下降,危害人體呼吸的氣體。
3?職責
質量安全環保處是本辦法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文件的制修訂工作。兩級安全、工程技術主管部門負責本辦法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4?管理內容
4.1理化性質
天然氣中的最主要的成分是甲烷(化學分子式CH4),并含有少量乙烷、丁烷、戊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氫等。無硫化氫時天然氣為無色、無臭、易燃、易爆氣體,常溫、常壓下,甲烷的密度相當于空氣的55%(甲烷密度/空氣密度=0.55),極易揮發,易燃易爆,爆炸極限為5%-15%。當天然氣不完全燃燒時產生一氧化碳。
4.2危害
4.2.1侵入途徑:吸入。
4.2.2健康危害:甲烷對人基本無毒,但濃度過高時,使空氣中氧含量明顯降低,使人窒息。當空氣中甲烷達25%-30%時,可引起頭痛、頭暈、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濟失調。若不及時遠離,可致窒息死亡。皮膚接觸液化的甲烷,可致凍傷。
4.2.3當空氣中天然氣濃度達到5%~15%時,遇明火(包括金屬撞擊、電器啟動產生的電火花),會發生爆炸著火。
4.3?安全技術措施
4.3.1對于有或可能出現天然氣的場所,現場所有施工作業人員都應該接受天然氣氣體防護的培訓。
4.3.2來訪者和其他非定期作業人員在進入天然氣生產作業場所前,應接受天然氣氣體安全防護教育,主體作業單位應與服務單位簽訂相關方告知書。
4.3.3集氣站應在醒目地方懸掛防毒、防火、防爆等安全警示標志和防護用品存放標識。
4.3.4禁止在集氣站和天然氣管道運營場所使用明火。確需動火時,辦理動火作業許可審批手續。動火作業具體執行BT.18.3《工業動火監控管理辦法》。
4.3.5人員進入集氣站前必須穿戴好齊全有效的防靜電勞動保護用品,并且完全釋放人體靜電,且要求任何人員不得在集氣站內穿脫勞保。
4.3.6外來人員進入集氣站要執行門禁管理,并由站值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檢查外來人員是否具有入站條件。
4.3.7五級天然氣站場值班休息室距甲、乙類工藝設備、容器、廠房不應小于22.5m;當值班休息室朝向甲、乙類工藝設備、容器、廠房的墻壁為耐火等級不低于二級的防火墻時,防火間距可減少,但不應小于15m,并方便人員在緊急情況下安全疏散。
4.3.8天然氣井場、集氣站及天然氣放空作業點50m內嚴禁煙火和接打手機。
4.3.9任何車輛不得進入井場和集氣站內。因生產需要進入天然氣生產現場時,車輛必須安裝防火帽。
4.3.10集氣站和天然氣管道運營場所至少配備以下安全檢測設備和安全防護設備設施:
a)集氣站應在醒目地方懸掛防毒、防火、防爆等安全警示標志和防護用品存放標識;
b)集氣站進站管匯區、分離器區、自用氣區、污水罐區、外輸區、壓縮機、發電機房、食堂操作間、壁掛爐間應安裝固定式可燃氣體報警儀;每個集氣站配備便攜式可燃氣體報警儀、氧氣報警儀、硫化氫報警儀各兩臺;所有氣體報警儀每年檢測一次且合格,否則更換;集氣站內制高點設風向標2個;
c)集氣站內至少配備2套連續工作時間不少于半小時的正壓式呼吸器、2個備用呼吸氣瓶和1臺氣瓶充氣泵;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附件完好,安裝至備用狀態,氣瓶壓力值為240bar以上,報警哨在55bar報警;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應存放在方便、干凈衛生且能快速取用的地方,不能上鎖,至少每月檢查一次,檢查記錄至少保留12個月;充氣泵放置在上風位置,始終處于待命狀態;
d)每個集氣站至少配備全套防爆工具一套;
e)按照《石油天然氣工程設計防火規范》中的要求配備足夠的消防器材;
f)集氣站內所有設備都有合格的防雷避電設施,且一年兩次檢測合格,否則立即整改。
4.3.11天然氣集輸現場作業過程控制要求:
a)天然氣生產井每周巡井一次,集氣干線每季度巡護1次。新投產的井及冬季生產時要加密巡井。每季度對采氣樹各閥門進行一次維護保養,具體執行BZ.8.6《天然氣井及干線巡護管理辦法》;
b)集氣管線需要打開進行檢維修作業、更換閥門、壓力表等部件以及其它有可能天然氣泄漏的作業應使用防爆工具操作,作業完成后,應采取驗漏措施,檢查各部件連接部位是否密封完好,具體執行BZ.8.13《集氣站作業規程》和BT.14.3《作業許可管理辦法》;
c)集氣站設備、管線流程進行放空作業時,必須通過放空火炬,放空時必須點火。放空火炬點火作業時,應先點燃母火,然后打開放空閥門。嚴禁不通過放空火炬的放空作業;緊急情況下,采取不通過放空火炬作業時,應有許可和防護措施;
d)啟動發電機前,應首先觀察該部位的可燃氣體監測報警儀的顯示是否在安全狀態,確認安全后,然后打開發電機房門窗進行一定時間的通風;
e)分離器或閃蒸罐清污作業時,首先切斷氣源,然后放空壓力至零,下一步用氮氣置換完全,后打開容器人孔進行通風一定時間后進行可燃氣和氧氣濃度檢測,檢查合格后開始清污作業。如果清污需要人員進入容器,進入人員應系好安全繩,有限空間作業現場外面設2-3名專門的安全監護人員,遇有緊急情況,應立即發出呼救信號,做好監護。作業人員每10分鐘輪換一次;
f)嚴禁無風條件下進行單井井場外輸流程放空作業;
g)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允許直接用總閥和測試閥門控制進行井筒放空作業。
4.4應急關鍵措施
4.4.1集氣站天然氣泄漏應急處置,現場應:
a)第一發現人立即大聲呼叫,并按上報程序報警;
b)基層應急小組接警后啟動應急處置程序;
c)如發生火災、爆炸事故,進入火災、爆炸應急處置程序。
4.4.2采氣井口天然氣泄漏應急處置,現場應:
a)巡井人員發現采氣井口天然氣泄漏后立即按上報程序報警;
b)基層單位應急小組接警后,立即組織人員趕赴現場,根據現場泄漏情況進入應急處置程序;
c)如在天然氣大量泄漏過程中發生著火,立即進入采氣井口天然氣泄露著火應急處置程序。
4.4.3采、集氣管線天然氣泄漏,火災爆炸應急處置,現場應:
a)如發生采氣管線泄漏、火災、爆炸,第一發現人應立即報告基層單位應急小組,應急小組立即啟動應急處置程序;
b)如發生集氣支線泄漏、火災、爆炸事故,第一發現人應立即報告基層單位應急小組,應急小組啟動應急處置程序;
c)當搶險過程中有人員受傷或中毒,立即進入工傷、中毒處置程序。
5?相關文件和記錄
5.1?相關程序和管理作業文件
5.2?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
5.3?相關技術文件
5.4?相關記錄
篇3:管道局管線打開安全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進管線打開作業安全管理,控制作業風險,保障作業安全,根據集團公司Q/SY1243-2009《管線打開安全管理規范》、《管道局作業許可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管道局所屬各單位、直屬機構及為局服務的分包商,在生產、作業區域內任何可能存有介質的封閉管線(設備)的打開作業。
第三條?管線打開是指采取下列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改變封閉管線或設備及其附件等的完整性:
(一)解開法蘭;
(二)從法蘭上去掉一個或多個螺栓;
(三)打開閥蓋或拆除閥門;
(四)調換8字盲板;
(五)打開管線連接件;
(六)去掉盲板、盲法蘭、堵頭和管帽;
(七)斷開儀表、潤滑、控制系統管線,如引壓管、潤滑油管等;
(八)斷開加料和卸料臨時管線(包括任何連接方式的軟管);
(九)用機械方法或其他方法穿透管線;
(十)開啟檢查孔;
(十一)微小調整(如更換閥門填料);
(十二)其他。
第四條?管線打開作業許可按照管道局作業許可管理辦法執行。
第二章?職?責
第五條?各單位應根據本辦法制定其作業許可管理程序或實施細則;生產管理職能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并進行培訓、監督和考核;安全部門提供支持和指導。
第六條?員工接受管線打開作業培訓,執行管線打開安全管理程序,參與管線打開作業的審核,并提出改進建議。
第三章管理要求
第七條?管線打開必須辦理許可證,具體執行《管道局作業許可管理辦法》,許可證見《管道局作業許可管理辦法》附錄1《作業許可證(非常規作業)》。
第八條?管線打開涉及含有劇毒介質、超高壓介質、高溫介質時,企業應根據管線打開作業風險的大小,同時辦理管線打開許可證,許可證見《管道局作業許可管理辦法》附錄2專項作業許可證中的《管線打開許可證(2-2)》。
第九條?管線打開前作業單位應進行風險評估,采取安全措施,必要時制訂安全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安全工作方案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清理計劃,應具體描述關閉的閥門、排空點和上鎖點等,必要時應提供示意圖;
(二)安全措施,包括管線打開過程中的冷卻、充氮措施和個人防護裝備的要求;
(三)應急、救援、監護等預備人員的要求和職責;
(四)應急預案;
(五)描述管線打開影響的區域,并控制人員進入。
第十條?當管線打開作業涉及高處作業、動火作業、進入受限空間等,應同時辦理相關作業許可。
第十一條?凡是沒有辦理作業許可證,沒有按要求編制安全工作方案,沒有落實安全措施,禁止管線打開作業。
第四章?項目設計階段的要求
第十二條?在新、改、擴建項目的設計過程中,建設單位與設計單位應共同考慮消除或降低因管線打開產生的風險,并確保設計在符合工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滿足本規范要求。
第十三條?在項目設計的各個階段,應考慮隔離和清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一)為清理管線(設備)增加連接點,同時應考慮由此可能產生泄漏的風險;
(二)能夠隔離第二能源,如伴熱蒸汽、電拌熱以及換熱介質等。
第十四條?有經驗的現場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應參與設計或設計審查。
第十五條?設計階段應優先考慮雙重隔離,雙重隔離是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情況:
(一)雙閥一導淋:雙截止閥關閉、雙閥之間的導淋常開;
(二)截止閥加盲板或盲法蘭。
第十六條?如果雙重隔離不可行,應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隔離的優先順序如下:
(一)雙截止閥;
(二)單截止閥;
(三)凝固(固化)工藝介質;
(四)其他。
?
第五章?作業要求
第十七條?管線打開作業前,所有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必須明確以下內容。
(一)管線打開的定義;
(二)管線里面的介質及其危害性;
(三)管線打開的具體位置;
(四)警戒區域,確保與管線打開無關的人員不受意外釋放的傷害。
(五)個人防護裝備的使用培訓,如防化服、正壓呼吸器等的使用。
(六)安全工作方案中的其他HSE要求
第十八條?作業前進行的專門培訓,應留有相應的培訓記錄。
第十九條?需要打開的管線或設備必須與系統隔離,其中的物料應采用排盡、沖洗、置換、吹掃等方法除盡。清理合格應符合以下要求:
(一)系統溫度介于-10℃~60℃之間;
(二)已達到大氣壓力;
(三)與氣體、蒸汽、霧沫、粉塵的毒性、腐蝕性、易燃性有關的風險已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第二十條?管線打開前并不能完全確認已無危險,應在管線打開之前做好以下準備:
(一)確認管線(設備)清理合格。采用凝固(固化)工藝介質的方法進行隔離時應充分考慮介質可能重新流動;
(二)如果不能確保管線(設備)清理合格,如殘存壓力或介質在死角截留、未隔離所有壓力或介質的來源、未在低點排凝和高點排空等,應停止工作,重新制定工作計劃,明確控制措施,消除或控制風險。
第二十一條?應對所有隔離點進行有效隔斷,并進行標識。隔離方法的選擇取決于隔離物料的危險性、管線系統的結構、管線打開的頻率、因隔離(如吹掃、清洗等)產生可能泄漏的風險等。隔離的方法和優先順序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隔離應滿足以下要求:
(一)提供顯示閥門開關狀態、盲板、盲法蘭位置的圖表,如上鎖點清單、盲板圖、現場示意圖、工藝流程圖和儀表控制圖等;
(二)所有盲板、盲法蘭應掛牌;
(三)隔離系統內的所有閥門必須保持開啟,并對管線進行清理,防止在管線(設備)內留存介質;
(四)對于存在第二能源的管線(設備),在隔離時應考慮隔離的次序和步驟。對于采用凝固(固化)工藝進行隔離以及存在加熱后介質可能蒸發的情況應重點考慮隔離。
第二十二條?采用單截止閥隔離時,應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和應急預案。
第二十三條?優先考慮使用手動閥門進行隔離,手動閥門可以是閘閥、旋塞閥或球閥。控制閥不能單獨作為物料隔離裝置,如果必須使用控制閥門進行隔離,應制定專門的操作規程確保安全隔離。
第二十四條?打開管線作業前,應明確管線打開的具體位置。必要時在受管線打開影響的區域設置路障或警戒線,控制無關人員進入。
第二十五條?管線打開過程中發現現場工作條件與安全工作方案不一致時(如導淋閥堵塞或管線清理不合格),應停止作業,并進行再評估,重新制定安全工作方案,辦理相關作業許可證。
第二十六條?涉及到熱分接的管線打開,其作業具體步驟和方法應符合SY/T6554《在用設備的焊接或熱分接程序》。
第二十七條?管線打開工作交接的雙方共同確認工作內容和安全工作方案,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一)有關安全、健康和環境方面的影響;
(二)隔離位置、清理和確認清理合格的方法;
(三)管線(設備)狀況;
(四)管線(設備)中殘留的物料及危害等。
生產單位、維護單位或承包商的相關人員在工作交接時應進行充分溝通。當管線打開時間需超過一個班次才能完成時應在交接班記錄中予以明確,確保班組間的充分溝通。
第二十八條?管線打開作業時應選擇和使用合適的個人防護裝備,專業人員和使用人員應參與個人防護裝備的選擇。
(一)個人防護裝備在使用前,應由使用人員進行現場檢查或測試,合格后方可使用。
(二)應按防護要求建立個人防護裝備清單,清單包括使用何種、何時使用、何時脫下個人防護裝備等內容。應確保現場人員能夠及時獲取個人防護裝備。
(三)對含有劇毒物料等可能立刻對生命和健康產生危害的管線(設備)打開作業時應遵守以下要求:
1.所有進入到受管線打開影響區域內的人員,包括預備人員應同樣穿戴所要求的個人防護裝備;
2.對于受管線打開影響區域外(位于路障或警戒線之外但能夠看見工作區域)的人員,可不穿戴個人防護裝備,但必須確保能及時獲取個人防護裝備。
第二十九條?由管線打開作業單位的現場負責人申請辦理作業許可證,并提供如下相關資料和設施:
(一)管線打開作業內容說明;
(二)相關附圖,如作業環境示意圖、工藝流程示意圖、平面布置示意圖等;
(三)風險評估結果(如工作前安全分析);
(四)安全工作方案;
(五)個人防護裝備;
(六)相關安全培訓或會議記錄;
(七)其他相關資料。
第三十條?管線打開作業許可證的期限不得超過一個班次,延期后總的作業期限不能超過24小時。
第三十一條?管線打開作業結束后,應清理作業現場,解除相關隔離設施,確認現場沒有遺留任何安全隱患,申請人與批準人或其授權人簽字關閉作業許可證。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二條?熱分接是指用機制的或焊接的方法將支線管件連接到在用的管線或設備上,并通過鉆或切割在該管線或設備上產生開口的一項技術。
第三十三條?本辦法由局質量安全環保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四條?本辦法應在管道局范圍內進行溝通。
第三十五條?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執行。
收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