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學校防災減災日應急疏散演練預案
為了有效預防在火災、地震、建筑物倒塌等突發事件時,能有條不紊地疏散師生遠離事發現場,使事故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確保學校的安全與穩定,我校特制定本應急疏散演練預案。
一、實施對象和范圍
##小學全體師生。
二、演練時間:
(一)預定演練:每年5月10、11月9日
(二)非預定演練: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定
三、組織機構與職責
1、應急疏散演練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職責:布置本校開展演練工作。
2、應急疏散演練領導小組下設三個具體工作組,其成員和職責如下:
(1)演練現場指揮組
組長:
成員:
基本職責:根據應急疏散演練領導小組布置的工作,制定各小學本校演練的時間、疏散順序、疏散路線,組織開展演練;掌握本校演練情況,及時小結報告;對演練中出現的緊急情況進行果斷處置并上報。
(2)演練緊急疏散組
組長:
成員:(所在班教室)
基本職責:在演練現場指揮組指揮下,依據預案措施及疏散路線、順序,有秩序地快速地疏散師生,疏散完畢后有秩序撤離。
(3)演練后勤保障組
組長:
成員:
基本職責:購置演練時必需的器材等物質。
四、緊急疏散演練程序及要求
(一)、準備階段:
1、做好演練過程所需的物質準備。
2、對學生進行安全防范知識的宣傳教育。
3、演練要求及演練中應急注意的問題。
⑴演練應事先告知學生,本周有演練,但不具體公布是哪一天。等到特定的一天,課間操或者學生休息時,學校突然以高音喇叭喊:全校緊急疏散!或按約定的信號:如緊急集合鈴聲等;
⑵學校規劃好每個班級的疏散路線,并事先告知每位學生與教師。(如有兩個班疏散時合用一個樓梯的,每班必須排成單行。每個班級疏散到操場上的位置也要固定,每次各班級都要按要求站在自己的地方,不要出錯。)
⑶跑出教室的順序要提出統一要求。前面幾行從前門撤離,后面幾行從后門撤離,每列走哪條通道,要事先教育好每位學生。
⑷越底層的教室里的師生跑的速度更要注意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越往上樓層的學生要注意跑得慢些,避免在樓道中造成人流積壓。
⑸老師的站位要嚴格要求。(疏散演練時,正在上課的教師要注意學生從教室跑出來的組織工作,沒在課堂上的教師則要站在樓梯或樓道的拐角處,組織學生有序撤離。)
⑹老師上完課不能馬上離開教室,以備在緊急疏散演練時能組織好學生快速撤離。
(二)、實施階段:現場指導人員必須親臨現場,記時,并觀察疏散的秩序,密切注意演練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作適當的指導。
(三)、總結階段:疏散后現場指揮小組要及時對演練過程中表現出色的予以表揚;同時講評各班級中存在的問題。
五、鞏固提高
讓學生說說在這次防災減災演練中的收獲,以及對這次活動的建議,三年級以上學生寫一寫演練體會。
附:消防演練與地震演練應注意細節
(1)消防演練時還應注意跑的姿勢(①加強低頭跑;②用衣物或手帕捂住鼻嘴的練習)。
(2)地震疏散演練時,注意地震剛發生時的躲避演練。教師事先要教會學生如何躲避的常識:①靠墻的學生要迅速躲到墻根或墻角;②教室中間的學生應及時躲到桌椅底下,并用手護住頭部;③如果是在建筑物外,應跑到空曠地帶;④在家里等其它場所,應先就近躲進衛生間等房間面積小的地方。
篇2:風電場設備設施防災減災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一、為加強風電場設備設施安全管理,提高設備設施防汛、防范大風、暴雨、泥石流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保護員工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風場實際情況,制定本制度。
二、各級人員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及公司有關防災減災工作規定和上級指示,堅持“預防為主、常抓不懈”的工作原則。
第二章、職責
三、公司總經理全面負責風場防災減災工作,聽取匯報,及時研究解決有關防災減災的重要問題,審批公司防災減災計劃、對策、措施、經費和應急預案;
四、總工程師負責風場防災減災各項工作的開展,領導各風場進行災前預防準備,災時應急救災,災后恢復重建,組織對職工防減災、救災知識的宣傳普及和培訓工作,積極推廣應用防災減災救災新技術。
五、各風場場長負責落實本風場范圍內的防災減災、救災具體工作,組織措施、物資、人員的落實,及時消除本風場范圍內可能造成自然災害影響的危險因素,定期組織防災減災的預案演練,及時向公司報告災情并按照現場預案組織處理災情。
六、安全生產部負責督察防災減災工作的落實,負責對各風場防災減災工作的考核、評比和表彰工作,組織編寫公司應急預案及備案。
第三章防災減災規定
六、組織對員工進行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培訓,按照應急管理規定,定期組織事故預案演練及預案修編完善。
七、每三年組織對風場主要建構筑物及設備的觀測和分析,并開展抗震性能普查和鑒定工作。
八、各風場要針對實際制定汛前、汛期、訊后詳細檢查項目,按照檢查內容檢查,并做好檢查記錄,發現問題及時匯報整改;汛期堅守崗位,加強檢查,發現險情立即采取搶救措施,并及時匯報。
九、各風場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極端氣侯的預防措施,如:防大風、防寒、防雷、防暴雨、地震等,與氣象、地震等部門聯系,及時了解天氣情況,做好生活、急救物品物資的儲備。
十、開展自然災害防護措施研究,采用新技術,新裝置等,提高應對破壞性災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