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工藝質量引起裂縫處理措施
在混凝土結構澆筑、構件制作、起模、運輸、堆放、拼裝及吊裝過程中,若施工工藝不合理、施工質量低劣,容易產生縱向的、橫向的、斜向的、豎向的、水平的、表面的、深進的和貫穿的各種裂縫,特別是細長薄壁結構更容易出現。裂縫出現的部位和走向、裂縫寬度因產生的原因而異,比較典型常見的有:
1、混凝土保護層過厚,或亂踩已綁扎的上層鋼筋,使承受負彎矩的受力筋保護層加厚,導致構件的有效高度減小,形成與受力鋼筋垂直方向的裂縫。
2、混凝土振搗不密實、不均勻,出現蜂窩、麻面、空洞,導致鋼筋銹蝕或其它荷載裂縫的起源點。
3、混凝土澆筑過快,混凝土流動性較低,在硬化前因混凝土沉實不足,硬化后沉實過大,容易在澆筑數小時后發生裂縫,既塑性收縮裂縫。
4、混凝土攪拌、運輸時間過長,使水分蒸發過多,引起混凝土塌落度過低,使得在混凝土體積上出現不規則的收縮裂縫。
5、混凝土初期養護時急劇干燥,使得混凝土與大氣接觸的表面上出現不規則的收縮裂縫。
6、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時,為保證混凝土的流動性,增加水和水泥用量,或因其它原因加大了水灰比,導致混凝土凝結硬化時收縮量增加,使得混凝土體積上出現不規則裂縫。
7、混凝土分層或分段澆筑時,接頭部位處理不好,易在新舊混凝土和施工縫之間出現裂縫。如混凝土分層澆筑時,后澆混凝土因停電、下雨等原因未能在前澆混凝土初凝前澆筑,引起層面之間的水平裂縫;采用分段現澆時,先澆混凝土接觸面鑿毛、清洗不好,新舊混凝土之間粘結力小,或后澆混凝土養護不到位,導致混凝土收縮而引起裂縫。
8、混凝土早期受凍,使構件表面出現裂紋,或局部剝落,或脫模后出現空鼓現象。
9、施工時模板剛度不足,在澆筑混凝土時,由于側向壓力的作用使得模板變形,產生與模板變形一致的裂縫。
10、施工時拆模過早,混凝土強度不足,使得構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載作用下產生裂縫。
11、施工前對支架壓實不足或支架剛度不足,澆筑混凝土后支架不均勻下沉,導致混凝土出現裂縫。
12、裝配式結構,在構件運輸、堆放時,支承墊木不在一條垂直線上,或懸臂過長,或運輸過程中劇烈顛撞;吊裝時吊點位置不當,T梁等側向剛度較小的構件,側向無可靠的加固措施等,均可能產生裂縫。
13、安裝順序不正確,對產生的后果認識不足,導致產生裂縫。如鋼筋混凝土連續梁滿堂支架現澆施工時,鋼筋混凝土墻式護欄若與主梁同時澆筑,拆架后墻式護欄往往產生裂縫;拆架后再澆筑護欄,則裂縫不易出現。
14、施工質量控制差。任意套用混凝土配合比,水、砂石、水泥材料計量不準,結果造成混凝土強度不足和其他性能(和易性、密實度)下降,導致結構開裂。
篇2:裂縫灌漿施工工藝操作處理
裂縫灌漿施工工藝及操作處理
壓力灌漿技術是混凝土裂縫灌漿領域包括材料、機具、施工的一項綜合補強技術。該技術研制了可對混凝土微細裂縫進行自動壓力灌漿的新型機具和適應各種形態裂縫修復的灌漿樹脂、配套材料,提供了混凝土缺損維修的聚合物砂漿和界面處理技術,并對裂縫成因和微細裂縫注入理論進行了分析,通過深固加固技術大量工程實踐,總結制定了一套自動壓力灌漿操作細則和質量保證體系,為建筑物的維修補強改造提供了有價值的技術途徑和實施手段!
灌漿施工工藝流程總體如下:
裂縫表面處理―封縫―埋設灌漿嘴―準備灌漿泵―試壓―配制灌漿材料―灌漿―檢驗及表面處理。
1、清理裂縫:
(1)較寬裂縫,沿裂縫深度鑿除裂縫表層混凝土,以露出新鮮混凝土為宜,對其它所有要處理的裂縫,沿縫鑿成2~4mm,寬4~6mm的V型槽,并鑿毛裂縫內混凝土表面。
(2)對外露鋼筋進行除銹處理,對銹斷的原鋼筋進行焊接替換。
(3)剔除縫口表面的松散雜物,用氣壓為0.2MPa以上的壓縮空氣清除槽內浮塵。
(4)向較寬裂縫(寬度)1.5cm)內灌滿小石子,要求密實。
(5)沿縫長范圍內用丙酮進行洗刷,擦清表面。
2、埋設灌漿嘴:
清縫處理后,用膠泥騎縫埋設、粘貼灌漿嘴,灌漿嘴的間距沿縫長依縫的寬窄以35~40cm為宜,原則上寬縫可稀、窄縫可密,但每一條裂縫至少須各有一個進漿孔和排氣孔。
3、封縫:
對壓漿區域的裂縫,無論縫寬大小,原則上都應同時封閉,以防裂縫相互貫通而跑氣跑膠。沿縫長先涂一層基液,待膠泥初凝后,再抹上一層膠泥,并除氣泡抹平,待膠泥初凝后,表面用基液涂刷二層。
4、密封檢查(氣檢):
封縫材料固化后,沿縫涂刷一層肥皂水,并從灌漿嘴中通入氣壓為0.2MPa的壓縮空氣,檢查縫的密封效果。對漏氣部位進行補封處理。
5、灌漿:
(1)灌漿材料配制:根據現場施工的實際情況,進行化學灌漿的配置,灌漿材料均由雙組分組成,在使用前需根據現場條件及使用要求由試驗確定適宜的配比。實際施工時,按照配比將甲乙組分混合在一起,用攪拌器攪拌均勻后即可使用。一般情況下,灌漿材料配制后宜在二個小時內用完,故配制材料以一次性用量為宜。
(2)灌漿工藝:啟灌之前,先接通管道,打開所有灌漿嘴上閥門,用氣壓為0.2MPa以上的壓縮空氣將管道及裂縫吹干凈。灌漿順序自上而下,由一端向另一端依次連續進行。灌漿壓力以0.2~0.4MPa為宜,壓力逐漸升高,防止驟然加壓使裂縫擴大。
6、灌注操作程序:
(1)接通管道;
(2)將配制好的膠漿注入灌漿罐;
(3)打開儲氣瓶閥門,調節壓力;
(4)打開灌漿罐通向灌漿嘴的閥門;
(5)待相鄰灌漿嘴冒漿后關閉此嘴的閥門,以下依次進行;
(6)當出漿率小于0.1L/min時,持壓5~10min后,即可停止該縫的壓漿,關閉壓漿嘴閥門。進行灌漿封閉的縫要進行取芯抽樣或開孔內窺鏡檢查,以保證灌漿封閉質量。
7、寬度小于0.10mm的裂縫進行封閉處理方案:
對于寬度小于0.10mm的裂縫,無論其裂縫大小,在進行裂縫的灌漿過程時,一并封閉,不需要做處理。對外表顏色較深的原封縫物均要清除干凈,重新采用107膠或801建筑膠水泥漿(混白水泥)刮抹,要求顏色與原混凝土表面顏色相近,外觀平整。對于裂縫較多,可布置工作面的現場,可采用氣泵-灌漿罐進行灌漿。對于裂縫不多,或工作面較小的情況下,可采用便攜式灌漿泵進行灌漿。
篇3:現澆板有裂縫原因處理方法
現澆板有裂縫的原因有及處理方法
一、板角裂縫的特點
1.出現在建筑物的陽角部位,裂縫與縱、橫框架梁成45°角(圖1)。
2.多為上貫通的裂縫。
3.多出現在除屋面、首層地而(大地下室)以外的各個樓層。
4.多出現在竣工驗收后半年左右的空置房間。
二、板角裂縫的成因分析
1.板角裂縫的形成原因,眾說不一。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由于基礎的不均勻沉降引起;由溫度應力引起;由于板筋位置不當引起等。上述幾種說法能否構成產生板角裂縫的主要原因呢對此,我持有不同意見,下面逐一討論。
(1)由于基礎不均勻沉降引起。基礎不均勻沉降將首先引起框架結構的變形,而框架結構的柔性要比磚砌體大得多。因此,框架結構的變形將首光造成砌體結構的開裂,然后才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開裂。也就是說基礎不均勻沉降不會造成鋼筋混凝上結構開裂而磚墻不開裂的現象。我們對實際發生板角裂縫的建筑物做過調查,并未發現確“伴隨磚墻裂縫的現象發生,也未見基礎不均勻沉降的特征。所以,基礎不均勻沉降不應是造成板角裂縫的主要原因。
(2)由溫度應力引起。這里主要指由鋼筋混凝土板上下兩個界面的溫差引起。如前所述,板角裂縫多發生在除屋面、首層地面(亦為鋼筋混凝土板)以外的各個樓層。通過觀測,我們發現在這些樓面板的上下界面幾乎處于同一環境溫度。即使有溫差,其差值亦很小,不能構成混凝土開裂的條件。假設板角裂縫是由于板的上下界面溫差引起的,那么由于混凝上本身的約束作用,裂縫也只可能出現在溫度較低的界面,不會是通縫。而實際出現的板角裂縫多為通縫。另外,混凝土板上下界面溫差最大處是在屋面板,若板的界面溫差造成板角裂縫,那么屋面板應是出現板角裂縫最多的部位。但在實際的調查中竟無一例屋面板出現板角裂縫。因此,溫度應力也不應是造成板角裂縫的主要原因。
(3)由于板筋位置不當引起。這里所說的板筋位置不當是指施工有誤而致使板的負筋保護層過厚。這一現象在荷載等因素作用下會造成板的上部開裂(支座附近),而不會是通縫。在處理板角裂縫的過程中,筆者所觀察到的負筋位置(包括附加放射筋)都基本是正確的。所以說,板筋位置不當不是板角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
2.造成板角裂縫的主要原因
我們在對汕頭市某住宅小區近30幢8層框架住宅樓的調查中發現,板角裂縫無一例外地發生在空置房間。這種房間門窗長期緊閉,其中相對濕度在70%一80%之間。而且板角裂縫都是在竣工驗收后半年左右的時間內發生。把上述現象與本文開頭所述板角裂縫特點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我認為:由于建筑物內相對濕度過低。混凝土長期處于干燥的環境中而引起混凝土收縮開裂是板角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因為置于空氣中的混凝土處于收縮狀態,這種收縮狀態自其澆筑完成后可持續2年左右。在正常的濕度環境中,混凝土收縮所產生的裂縫十分微小,而且這些裂縫隨濕度變化處于產生、愈合的反復過程,因而裂縫不會進一步擴展。但當混凝土所處環境的相對濕度低于80%時,混凝土內部的自由水(非化學結合水)蒸發加速,從而加劇混凝土的收縮。若這一過程持續時間過長,微裂縫就會進一步擴展,進而形成通縫。
三、預防措施
1.在陽角部位的混凝土板中設置抗收縮的構造鋼筋,宜采用雙層、雙向小直徑鋼筋。
2.采用收縮量小的混凝土。如采用水灰比較小的混凝土或微膨脹混凝土等。
3.在一定的時間段(一般自混凝土澆筑完成后2年內)保持空置房間內的相對濕度與室外相對濕度基本一致并不宜低于85%。這一要求可采取經常開窗的方法得以實現,有條件的地方定期灑水增加濕度則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