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坑及頂進后背安全交底
施工單位
工程名稱
分部分項工程
工種
交底內容:
危險源與危害因素未探明地下管線等的情況下,盲目開挖。開挖土體出現異常情況,未及時撤離并上報。工作坑邊緣頂侵入鐵路營業線安全界限。上道作業時,不按規定下道避車。防護員、駐站聯絡員違反工作制度。電氣化區段施工,未按規定停電作業。安全注意事項開挖工作坑作業前,應先對地下管線進行探明、排查、梳理,在滿足開挖條件下方可施工。挖土作業時上方必須有專人觀察開挖土體及邊坡情況,如發現土體出現裂紋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開挖作業,人、機迅速撤離,并及時上報。工作坑邊緣頂規定范圍內不得堆放材料、機具和停放機械設備等侵入安全界限。工作坑邊緣頂四周應設置防護欄桿及明顯警示性標志,且夜間更應增設預警紅燈,預防人、機誤入傷害。頂進挖土作業必須注意:必須堅持勤挖快頂原則;嚴禁掏洞取土或逆坡挖土;列車通過時嚴禁挖土;頂進設備發生故障時不得挖土;頂進暫停期內不得挖土;沒有防范措施,雨天不得挖土。參與施工作業的所有人員應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參加本工種安全技術操作規程的培訓及安全教育,并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防護員、駐站聯絡員在施工作業期間,必須堅守崗位,加強瞭望,準確及時預、確報來車,確保作業人員、機具及時下道。協助施工負責人檢查作業情況,發現違章作業和危及行車的不良現象,應要求作業人員糾正,并向施工負責人匯報。在工作坑內開挖后背基槽,應有確???、槽壁穩定的措施,并有專人觀察坑壁的穩定情況,發現邊坡裂縫、支護松動等異常情況,必須立即停工,人、機撤至安全地方,采取加固措施,經檢查確認安全后,方可繼續開挖。頂進的工作坑位置應根據現場地形、土質、結構物尺寸及施工需要決定,在保證排水和安全的前提下,工作坑邊緣距公路、鐵路應有足夠的安全距離。頂進工作坑靠近路基一側的坡頂距路基坡腳不得小于1.5米。一般應避開汛期施工,需要汛期施工時,對受工作坑影響的路基邊坡應進行防護加固,并做好防洪安全措施。工作坑開挖必須按規定進行放坡,分層下挖,不得任意放陡坡度,禁止掏底挖土。坑壁需要支護的,按設計進行支護。機具、材料、棄土等應堆放在基坑頂部周邊安全距離以外。按技術人員要求采取降排水措施,把水位降至基底50厘米以下。工作坑完成后,應經技術人員同意后方可進行下一工序的施工。施工中應根據現場條件在工作坑的適宜位置設置臨時通道,供施工人員、運輸車輛和機械設備使用。工作坑的位置應滿足鐵路、道路、公路和管線管理單位的要求,靠路基一側邊坡坡度不宜陡于1:1.5,頂進鐵路橋涵工作坑上口至近側的邊股鐵路中心不得小于3.2米。工作坑滑板應滿足下列要求:
(1)滑板中心線與橋涵中心線一致。
(2)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必要時可在滑板上層配置鋼筋網,以防頂進時滑板開裂。
(3)表面平整,減小頂進時的阻力。
(4)底面設粗糙面或錨梁,增加抗滑能力。
(5)宜將滑板做成前高后低的仰坡,坡度為2‰~5‰,地基承載力較好時取小值,反之取大值。
(6)沿頂進方向,在滑板的兩側,距橋涵外緣50~100毫米處設置導向墩,以控制橋涵頂入方向。
重點強調:
工作坑邊緣頂四周應設置防護欄桿及明顯警示性標志,且夜間更應增設預警紅燈,預防人、機誤入傷害。機具、材料、棄土等應堆放在基坑頂部周邊安全距離以外。必須堅持勤挖快頂原則。
審核人
交底人
接受交底
負責人
作業班組全體簽名:
篇2:頂進工作坑土方開挖技術交底
交底內容:一、工程數量及技術參數:鐵路北側頂進工作坑面積1016.2m2,原地面平均標高:6.17m,開挖底標高:-2.626m,開挖深度8.8m,開挖方量:8938.5m3。頂進工作坑共分兩次開挖,2015年3月16日進行首次開挖,開挖面控制標高為1.444m(腰梁底標高),開挖深度4.726m,開挖方量4803m3。2015年4月進行第二次開挖,控制標高-2.626m,開挖深度4.074m,開挖方量:4140m3二、施工順序及時間安排:1、2015年3月16日—2015年3月18日:首層土方開挖至1.444m;2、3月19日—4月7日:工作坑地基加固攪拌樁/高壓旋噴樁施工;3、3月19日—4月7日:依次完成加固的區域的腰梁施工;4、4月8日—4月9日:腰梁位置第二道鋼管支撐安裝(中孔);5、4月10日—4月12日:冠梁位置鋼管支撐安裝;6、4月13日—4月18日:第二層土方開挖至-2.626m(中孔);7、4月19日—4月20日:邊孔位置鋼支撐安裝、中孔位置滑床板澆筑;8、4月21日—4月22日:邊孔位置土方開挖;9、4月23日—4月24日:邊孔位置滑床板澆筑;三、頂進坑開挖詳細步驟頂進工作坑開挖深度8.8m,分兩個區域、兩層開挖。以7#墩為界將工作坑平面劃分為東西兩個區域;以腰梁底標高為界將縱斷面劃分為上下兩層1、首層土方開挖:東西兩個區域同時施工。開挖順序為從前口向后口、從西側向東側依次開挖。即由2#框架向1#框架開挖,同時由4#框架向3#框架開挖。(基坑開挖順序詳見附圖)2、地基加固及鋼支撐施工:開挖完成后進行地基加固攪拌樁及第二道鋼支撐腰梁施工,施工完成后,進行第一道鋼支撐鋼支撐施工,待鋼支撐施工完結束開始開挖第二層。3、第二層先開挖:在第二層鋼支撐(中孔位置)及第一層鋼支撐(全部)均安裝到位后,首先開挖中孔位置的第二層土方。開挖采用邊挖邊退的形式,從工作坑前口向后口、從7#墩中間向兩邊對稱依次開挖。待中孔位置土方開挖完畢,滑床板澆筑完成且邊孔處第二層鋼支撐安裝到位后再開挖邊孔處土方。當挖到距設計標高10cm-20cm時,采用人工挖土清底。三、施工要求:1、開挖前應確保各項準備工作已做好?;娱_挖許可證已通過監理簽認,慢行作業計劃、施工日計劃等已批段、隊等部門批復。2、工作坑首次開挖出的宕渣應按照項目部要求堆放于指定位置,開挖出的土方由作業隊伍自行安排外運。同時,作業隊伍應合理安排挖土機械及運輸車輛,保證土方及時外運(倒運)。3、作業隊伍應合理組織技術、施工人員,加強現場管理,防止錯挖或超挖。安排專人專崗對開挖標高實行全過程控制,每層開挖到位后及時報項目部技術組復核。如發現超挖現象,應立即用優質土回填,并將回填土夯實,在報以項目部檢查,檢查合格后方可繼續作業。4、工作坑開挖過程中遇到降雨天氣,及時在工作坑坑兩側設置臨時集水坑,并及時用水泵抽走。5、基坑開挖前,項目部技術組應分別在沿線路側布置沉降觀測點,在冠梁頂部布置位移觀測點。對點位編號并測得原始數值。基坑開挖時,項目部技術人員應對工作坑位移及路基沉降進行觀測,當基坑圍護樁的位移量超出警戒值(詳見附表)時,立即上報項目部,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如發現位移或沉降出現較大變化應及時應采取土方回填等措施進行處理。在開挖完成后應持續觀測至基坑穩定。6、基坑開挖過程中,應安排專人指揮挖機作業。挖機不得碰撞橋樁及承臺,第二層土方開挖時,挖機不得碰撞支撐鋼管。7、橋樁及承臺周圍土方及其他機械無法作業的部位應由人工清土。開挖面以上10cm-20cm范圍內土方應由人工清理,避免挖掘機作業擾動原狀土。8、第二層土方開挖時,不得用挖機撞斷抗浮樁,抗浮樁鑿除安排在土方開挖結束后統一鑿除,鑿出樁頭應隨土方一同外運,及時清理。9、在開挖過程中應將鉆孔樁間土方及時清理干凈,防止樁間夾土掉落傷人。10、7#承臺觀測與保護:土方開挖過程中技術人員應對7#墩柱及承臺進行觀測,如發現位移或沉降超警戒值,應立即通知作業人員停止施工。在土方開挖過程中不得擾動7#承臺下部土體,并且應立模澆筑混凝土保護墻對暴露的土體及橋樁進行保護。附表:基坑及承臺位移/沉降警戒值匯總表基坑及承臺位移/沉降警戒值部位單日位移累計位移單日沉降累計沉降鄰近線路側≥3mm≥10mm≥3mm≥10mm其他三側≥4~5mm≥30mm≥3mm≥30mm承臺≥3mm≥45mm≥2mm≥25mm五、對檢查人員要求1、主控項目:(1)基坑開挖高程應符合設計要求;(2)基坑開挖平面尺寸不小于設計尺寸;2、一般項目:基坑第二層基底開挖不得超挖,允許高差為±5cm。五、安全要求:1、進入施工現場必須戴好安全帽。2、挖機司機必須經考試合格有效證件持證上崗,嚴禁酒后作業;3、挖機司機必須按技術交底的要求作業,控制開挖面積及深度,嚴禁超挖、亂挖;開挖時禁止碰撞橋樁、抗浮樁、圍護樁及鋼支撐等。4、在開挖前必須接受技術、安全交底,交底后方可進行施工作業;5、挖機司機必須嚴格遵守安全技術操作規程作業;6、挖機轉向時必須注意上方電纜、及周圍的施工人員,禁止挖機碰撞光電纜;7、挖機作業必須專人指揮,指揮人員必須集中思想、堅守崗位,禁止脫崗離崗;8、臨近鐵路邊開挖時來車必須停止作業,聽從防護人員和現場監控人員指揮;9、挖機通過施工現場,應注意路上臨時電纜,以免被碾壓后造成破損,漏電傷人;10、機械施工時必須通知工班,工班現場監控指揮人員到位后,方可動機作業;11、嚴格按照審批后的方案制定細化預防控制措施,認真落實《基坑開挖許可證制度》,開挖前對照基坑開挖逐一落實實施。12、基坑開挖除派專人防護外,還必須設置駐站聯絡員,加強對線路檢查及觀察,鐵路路基設置沉降觀測點,并做好觀測記錄。13、開挖土方不得超過四小時對線路檢查一次,高壓旋噴樁施工時不得超過兩小時檢查一次。14、鄰近營業線挖機施工必須執行“一人一機”防護制度,并帶好相應的防護備品,運行列車接近時應停止作業。15、派專人清理樁與樁間縫隙土方,防止殘余土方墜落傷人。16、裝運車輛嚴禁超載。17、冠梁臨邊必須做好安全護欄,作業人員禁止依靠。12、運土車輛進出施工現場必須有專人指揮,在施工范圍內應減速慢行,禁止酒后無證駕駛。運輸車輛和挖機合格證必須送項目部審核。13、基坑開挖后,線路應派專職線路工對線路的幾何狀態進行觀察,如發現問題必14、挖機作業禁止侵入鐵路界限以內,挖機作業半徑內禁止站人或行走。15、夜間作業必須要有足夠照明設備;交底人/日期:技術組:安全組:接受人/日期:技術組:施工組:作業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