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噴錨護壁施工安全技術交底

噴錨護壁施工安全技術交底

2024-07-11 閱讀 6248

交底內容:

1.在基坑周邊必須搭設鋼管欄桿,保證安全。在欄桿要掛上醒目的安全警示標志。

2.現場內各種原材料,構配件等必須按規定堆碼整齊,需有專人看管。

3.所有電器、線路都必須按照《建設工地施工現場供用電安全規范》有關規定專用敷設。供電電纜應沿道路或建筑物邊緣進行布置,并宜直線敷設,其表面距離地面的距離不小于0.2~0.7m;電纜下穿梭時,上下應鋪設軟土或砂土,其厚度不小于10cm,并蓋磚保護。低壓電纜需架空敷設,起架空高度不應小于2m。接頭處應絕緣良好,并應采取防水措施。

4.基坑支護施工時,發現文物、化石、爆炸物、電纜等,應暫停施工,同時做好現場保護工作,并上報有關部門,在按照有關規定處理完畢后,方能繼續施工。

5.錨桿施工前,應事先弄清四周建筑物的距離、基坑埋深、基礎形式、障礙物位置、管線位置等,采取相應措施后方可施工。

6.及時封閉基坑頂路面,形成散水面,禁止外來水滲入支護體土體中,造成安全隱患。

7.支護工作面開挖后,及時進行噴錨工作,防止土體長時間暴露。

8.嚴格注意開挖與支護的配合,防止超挖或邊坡超時暴露的情況。如出現開挖后局部地段位移過大,應用機械迅速回填坡腳,在加固處理、邊坡位移趨于穩定后再繼續下挖。

9.第一排錨桿施工時,現場技術人員跟班作業,按照甲方提供的周圍管線情況,調整、確定錨桿位置、傾角。

10.遇到較厚砂層,開挖深度應減小為每層1.0m以內,長度10.0m,且距護壁面0.5m。同時,支護應先搶砂層段。可采取掛鋼筋網-噴第一層混凝土-擊入錨桿-噴第二層混泥土的工序以確保砂層段的安全施工。

11.如果施工期間處于雨季,應做好材料、電路、設備的防雨工作。作好混泥土面層的泄水孔。如有雨水或地下管道滲漏灌入混泥土面層內,應及時引流排出。如不排出,將使面層后土體物理力學參數改變,自穩能力下降,支護體系穩定性降低。

合理選擇施工設備、機具。作好施工設備機具的保養、維護工作。狀態良好的設備、機具是施工質量保證的基礎。

篇2:施工技術交底-泥漿護壁回轉鉆孔灌注樁

工程名稱:泥漿護壁回轉鉆孔灌注樁

交底部位:

工程編號:

日期:

交底內容:

1.范圍

本工藝標準適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中地下水位高的軟、硬土層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工程。

2.施工準備

2.1材料及主要機具:

2.1.1水泥:宜采用325號~4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

2.1.2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3石子:粒徑為0.5~3.2cm的卵石或碎石,含泥量不大于2%。

2.1.4水:應用自來水或不含有害物質的潔凈水。

2.1.5粘土:可就地選擇塑性指數IP≥17的粘土。

2.1.6外加早強劑應通過試驗確定。

2.1.7鋼筋:鋼筋的級別、直徑必須符合設計要求,有出廠證明書及復試報告。

2.1.8主要機具有:回旋鉆孔機、翻斗車或手推車、混凝土導管、套管、水泵、水箱、泥漿池、混凝土攪拌機、平尖頭鐵鍬、膠皮管等。

2.2作業條件:

2.2.1地上、地下障礙物都處理完畢,達到“三通一平”。施工用的臨時設施準備就緒。

2.2.2場地標高一般應為承臺梁的上皮標高,并經過夯實或碾壓。

2.2.3制作好鋼筋籠。

2.2.4根據圖紙放出軸線及樁位點,按上水平標高木橛,并經過預檢簽字。

2.2.5要選擇和確定鉆孔機的進出路線和鉆孔順序,制定施工方案,做好技術交底。

2.2.6正式施工前應做成孔試驗,數量不少于兩根。

3.操作工藝

3.1工藝流程:

鉆孔機就位→鉆孔→注泥漿→下套管→繼續鉆孔→排渣→清孔→吊放鋼筋籠→射水清底→插入混凝土導管→澆筑混凝土→拔出導管→插樁頂鋼筋

3.2鉆孔機就位:鉆孔機就位時,必須保持平穩,不發生傾斜、位移,為準確控制鉆孔深度,應在機架上或機管上作出控制的標尺,以便在施工中進行觀測、記錄。

3.3鉆孔及注泥漿:調直機架挺桿,對好樁位(用對位圈),開動機器鉆進,出土,達到一定深度(視土質和地下水情況)停鉆,孔內注入事先調制好的泥漿,然后繼續進鉆。

3.4廠套管(護筒):鉆孔深度到5m左右時,提鉆下套管。

3.4.1套管內徑應大于鉆頭100mm。

3.4.2套管位置應埋設正確和穩定,套管與孔壁之間應用粘土填實,套管中心與樁孔中心線偏差不大于50mm。

3.4.3套管埋設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lm,在砂土中不宜小于1.5m,并應保持孔內泥漿面高出地下水位1m以上。

3.5繼續鉆孔:防止表層土受振動坍塌,鉆孔時不要讓泥漿水位下降,當鉆至持力層后,設計無特殊要求時,可繼續鉆深1m左右,作為插入深度。施工中應經常測定泥漿相對密度。

3.6孔底清理及排渣

3.6.1在粘土和粉質粘土中成孔時,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漿護壁。排渣泥漿的相對密度應控制在1.1~1.2。

3.6.2在砂土和較厚的夾砂層中成孔時,泥漿相對密度應控制在1.1~1.3;在穿過砂夾卵石層或容易坍孔的土層中成孔時,泥漿的相對密度應控制在1.3~1.5。

3.6.3吊放鋼筋籠:鋼筋籠放前應綁好砂漿墊塊;吊放時要對準孔位,吊直扶穩,緩慢下沉,鋼筋籠放到設計位置時,應立即固定,防止上浮。

3.7謝水清底;在鋼筋籠內插入混凝土導管(管內有射水裝置),通過軟管與高壓泵連接,開動泵水即射出。射水后孔底的沉渣即懸浮于泥漿之中。

3.8澆筑混凝土:停止射水后,應立即澆筑混凝土,隨著混凝土不斷增高,孔內沉渣將浮在混凝土上面,并同泥漿一同排回貯漿槽內。

3.8.1水下澆筑混凝土應連接施工;導管底端應始終埋入混凝土中0.8~1.3m;導管的第一節底管長度應≥4m。

3.8.2混凝土的配制:

3.8.2.1配合比應根據試驗確定,在選擇施工配合比時,混凝土的試配強度應比設計強度提高10%~15%。

3.8.2.2水灰比不宜大于0.6。

3.8.2.3有良好的和易性,在規定的澆筑期間內,坍落度應為16~22cm;在澆筑初期,為使導管下端形成混凝土堆,坍落度宜為14~16cm。

3.8.2.4水泥用量一般為350~400kg/m3。

3.8.2.5砂率一般為45%~50%。

3.9拔出導管:混凝土澆筑到樁頂時,應及時拔出導管。但混凝土的上頂標高一定要符合設計要求。

3.10插樁頂鋼筋:樁頂上的插筋一定要保持垂直插入,有足夠錨固長度和保護層,防止插偏和插斜。

3.11同一配合比的試塊,每班不得少于1組。每根灌注樁不得少于1組。

3.12冬雨期施工:

3.12.1泥漿護壁回轉鉆孔灌注樁不宜在冬期進行。

3.12.2雨天施工現場必須有排水措施,嚴防地面雨水流入樁孔內。要防止樁機移動,以免造成樁孔歪斜等情況。

4.質量標準

4.1保證項目:

4.1.1灌注樁的原材料和混凝土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的規定。

4.1.2實際澆灌混凝土量,嚴禁小于計算的體積。

4.1.3澆灌混凝土后的樁頂標高及浮漿的處理,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的規定。

4.1.4成孔濃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以摩擦力為主的樁,沉渣厚度嚴禁大于300mm,以端承力為主的樁,沉渣厚度嚴禁大于100mm。

4.2允許偏差項目,見表2-6。

泥漿護壁回轉鉆孔灌注樁允許偏差表2-6

項次

項目

允許偏差(mm)

檢驗方法

1

鋼筋籠主筋間距

±10

尺量檢查

2

鋼筋籠箍筋間距

±20

尺量檢查

3

鋼筋籠直徑

±10

尺量檢查

4

鋼筋籠長度

±100

尺量檢查

1~2根樁

垂直于樁基中心線

單排樁

d/6且不大于200

拉線和尺量檢查

5

樁的位置偏差

群樁基礎的邊樁

條形基礎的樁

群樁基礎的中間樁

6

垂直度

H/100

吊線和尺量檢查

注:d為樁的直徑,H為樁長。

5.成品保護

5.1鋼筋籠在制作、運輸和安裝過程中,應采取措施防止變形。吊入樁孔內,應牢固確定其位置,防止上浮。

5.2灌注樁施工完畢進行基礎開挖時,應制定合理的施工順序和技術措施,防止樁的位移和傾斜。并應檢查每根樁的縱橫水平偏差。

5.3在鉆孔機安裝,鋼筋籠運輸及混凝土澆筑時,均應注意保護好現場的軸線樁,高程樁,并應經常予以校核。

5.4樁頭外留的主筋插鐵要妥善保護,不得任意彎折或壓斷。

5.5樁頭的混凝土強度沒有達到5MPa時,不得碾壓,以防樁頭損壞。

6.應注意的質量問題

6.1泥漿護壁成孔時,發生斜孔、彎孔、縮孔和塌孔或沿套管周圍冒漿以及地面沉陷等情況,應停止鉆進。經采取措施后,方可繼續施工。

6.2鉆進速度,應根據土層情況、孔徑、孔深、供水或供漿量的大小、鉆機負荷以及成孔質量等具體情況確定。

6.3水下混凝土面平均上升速度不應小于0.25m/h。澆筑前,導管中應設置球、塞等隔水;澆筑時,導管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宜小于1m。

6.4施工中應經常測定泥漿密度,并定期測定粘度、含砂率和膠體率。泥漿粘度18~22s,含砂率不大于4%~8%。膠體率不小于90%。

6.5清孔過程中,必須及時補給足夠的泥漿,并保持漿面穩定。

6.6鋼筋籠變形:鋼筋籠在堆放、運輸、起吊、入孔等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操作工人的技術交底,嚴格執行加固的技術措施。

6.7混凝土澆到接近樁頂時,應隨時測量頂部標高,以免過多截樁或補樁。

7.質量記錄

本工藝標準應具備以下質量記錄:

7.1水泥的出廠證明及復驗證明。

7.2鋼筋的出廠證明或合格證,以及鋼筋試驗單抄件。

7.3試樁的試壓記錄。

7.4補樁的平面示意圖。

7.5灌注樁的施工記錄。

7.6混凝土試配申請單和試驗室簽發的配合比通知單。

7.7混凝土試塊28d標養抗壓強度試驗報告。

技術負責人:交底人:接交人:

篇3:泥漿護壁機械成孔灌注樁施工安全技術交底(2)

泥漿護壁機械成孔灌注樁施工安全技術交底

工程名稱:

施工單位

建設單位

分項工程名稱

作業部位

交底部門

交底人

施工期限年月日至年月日

接受交底班組或員工簽名:

交底內容:

1.進入施工現場人員應戴好安全帽,施工操作人員應穿戴好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

2.在施工全過程中,應嚴格執行有關機械的安全操作規程,由專人操作并加強機械維修保養,經安全部門檢驗認可,領證后方可投入使用。

3.電氣設備的電源,應按有關規定架設安裝;電氣設備均須有良好的接地接零,接地電阻不大于4Ω,并裝有可靠的觸電保護裝置。

4.注意現場文明施工,對不用的泥漿地溝應及時填平;對正在使用的泥漿地溝(管)加強管理,不得任泥漿溢流,撈取的沉渣應及時清走。各個排污通道必須有標志,夜間有照明設備,以防踩入泥漿,跌傷行人。

5.機底枕木要填實,保證施工時機械不傾斜、不傾倒。

6.護筒周圍不宜站人,防止不慎跌入孔中。

7.吊車作業時,在吊臂轉動范圍內,不得有人走動或進行其他作業。

8.濕鉆孔機械鉆進巖石時,或鉆進地下障礙物時,要注意機械的震動和顛覆,必要時停機查明原因方可繼續施工。

9.拆卸導管人員必須戴好安全帽,并注意防止扳手、螺絲等往下掉落。拆卸導管時,其上空不得進行其他作業。

10.導管提升后繼續澆注混凝土前,必須檢查其是否墊穩或掛牢。

11.鉆孔時,孔口加蓋板,以防工具掉入孔內。

補充作業指導內容: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