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回填安全技術交底
交底記錄:
一、施工安全的基本要求:
1、現場準備:道路出入口處設置警示標志牌,臨時便道必須采用渣石鋪筑,分層壓實,保證滿載時行車不下陷;深挖路段必須做好臨邊防護;現場配備交通指揮員,進入現場所有人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2、施工人員必須戴安全帽,并在工作區域以及變道與老路接茬處要設置警示標志。
3、在靠近高壓線、電桿旁作業時要特別注意留夠足夠的安全距離。
4、填筑前按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要求,認真做好清表及基底處理。
5、雨季來臨前修建臨時排水設施并保持排水設施的暢通,防止積水淹沒;每場雨后及時排除頂面積水,并對邊坡和急流槽進行維護。
6、施工員、安全員、交通指揮員、機械指揮員必須到位。
7、非工作需要時,人員禁止進入施工區域,特別是深挖路段邊坡頂部,更不允許進入機械回轉范圍。
8、定期或不定期指定專人負責交通安全警示牌的清洗,保證隨時可以清晰可見。
9、發現圍擋、防護隨壞時應立即處理,進行修復或更換。
二、機械作業要求
1、機械填筑路堤時,為保證機械運行的安全,場地必須平整,并在填土邊緣設置安全標桿;
2、機械在危險地段作業時,必須設明顯的安全警告標志,并應設專人站在操作人員能看清的地方指揮。駕機人員只能接受指揮人員發出的規定信號。
3、機械在邊坡、邊溝作業時,應與邊緣保持必要的安全距離,使輪胎(履帶)壓在堅實的地面上。
4、配合機械作業的清底、平他、修坡等輔助工作應與機械作業交替進行。機上、機下人員必須密切配合,協同作業。當必須在機械作業范圍內同時進行輔助工作時,應停止機械運轉后,輔助人員方可進入。
5、施工中遇有邊坡不穩、發生坍塌時,應立即停工,人機撤至安全地點。當工作場地發生交通堵塞,地面出現陷車(機),機械運行道路發生打滑,防護設施毀壞失效,或工作面不足以保證安全作業時,亦應暫停施工,待恢復正常后方可繼續施工。
三、機械作業安全技術
一)推土機作業
1、推土機上下坡時,其坡度不得大于30°;在橫坡上作業,其橫坡度不得大于10°下坡時,宜采用后退下行,嚴禁空檔滑行,必要時可放下刀片作輔助制動。
2、在陡坡、高坎上作業時,必須有專人指揮,嚴禁鏟刀超出邊坡的邊緣。送土終了應先換成倒車檔后再提鏟刀倒車。
3、在垂直邊坡的溝槽作業,其溝槽深度,對大型推土機不得超過2m,對小型推土機不得超過1.5m,推土機刀片不得推坡壁上高于機身的孤石或大土塊。
4、推土機在摘卸推土刀片時,必須考慮下次掛裝的方便。摘刀片時輔助人員應同司機密切配合,抽穿鋼絲繩時應帶帆布手套,嚴禁將眼睛挨近繩孔窺視。
5、多機在同一作業面作業時,前后兩機相距不應小于8m,左右相距應大干1.5m。兩臺或兩臺以上推土機并排推土時,兩推土機刀片之間應保持20~30㎝間距。推土前進必須以相同速度直線行駛;后退時,應分先后,防止互相碰撞。
6、用推土機伐除大樹或清除殘墻斷壁時,應提高著力點,防止其上部反向倒下。
二)、平地機作業
1、在公路上行駛時,應遵守道路交通規則,刮刀和松土器應提起,刮刀不得伸出機倒,速度不得超過20km/h。夜間不宜作業。
2、刮刀的回轉與鏟土角的調整以及向機外傾斜都必須在停機時進行。作業中刮刀升降量差不得過大。
3、遇到堅硬立質需要齒耙翻松時,應緩慢下齒。不宜使用齒耙翻松堅硬舊路面。
4、在坡道停放時,應使車頭向下坡方向,并將刀片或松土器壓入土中
三)、壓路機作業
1、必須在壓路機前后、左右無障礙物和人員時才能啟動。
2、變換壓路機前進后退方向應待滾輪停止后進行。嚴禁利用換向離合器作制動用。
3、壓路機靠近路堤邊緣作業時,應根據路堤高度留有必要的安全距離。碾壓傍山道路時,必須由里倒向外側碾壓。上坡時變速應在制動后進行,下坡時嚴禁脫檔滑行。
4、兩臺以上壓路機同時作業,其前后間距不得小于3m;在坡道上縱隊行駛時,其間距不得小于20m。
五、機械施工的安全要求:
1、各種挖掘機、鏟運機、推土機、平地機、裝載機及各種運輸車輛和施工輔助機械設備,必須在施工前仔細檢查,認真保養,使其具有完好的機械性能,各種安全防護裝置和剎車裝置,必須齊全、靈敏、可靠,否則不準入場。施工過程中,應經常對各種機械進行保養和維修,不得帶病運轉。
2、嚴禁無證駕駛各種機械、車輛。操作人員作業時應嚴格遵守安全技術措施和有關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杜絕任何違章行為。
篇2:路基工程回填壓實質量通病防治方法
路基工程回填壓實的質量通病及防治方法
超厚回填,傾斜碾壓,填土不符合要求,帶水回填均造成回填土達不到標準要求的密實度。
(一)超厚回填
1.現象:一種是路基填方,一種是溝槽回填土,不按規定的虛鋪厚度回填。嚴重者,用推土機一次將溝柏填平。
2.危害:不能將所鋪層厚內的松土全部達到要求的密實度。如是道路,將造成路基和路面結構沉陷,如是管道,其胸腔部位便達不到要求的密實度,使胸腔部位的土壓力小于管頂土壓力和地面荷載,可能造成管體上部破裂,無筋管還可能被壓扁。
3.原因分析:
(1)施工技術人員和操作工人對上述危害不了解或認識不足。
(2)技術交底不清或質量控制措施不力。
(3)施工者有意偷工不顧后果。
4、治理方法:
(1)加強技術培訓,使施工技術入員和操作人員了解分層壓實的意義。
(2)要向操作者作好技術交底,使路基填方及溝槽回填土的虛鋪厚度不超過有關規定。
(3)嚴格操作要求,嚴格質量管理;懲戒有意偷工者。
(二)傾斜碾壓
1.現象:在填筑段內隨高就低,使碾輪爬坡碾壓。
2.原因分析:在填筑段那未將底層整平,即進行填筑,或在溝槽內填筑高度不一,使碾輪在帶有縱坡的狀態下碾壓。
3.危害:碾輪壓實重力產生分力損失(見圖1―2-1)在縱坡上使碾輪重不能發揮最大的壓實功能,坡度越大損失的壓實功就越大。
4.治理方法;在路基總寬度內,應采用水平分層方法填筑。路基地面的橫坡或縱坡陡于1:5時應作成臺階。回填溝槽分段填時,應分層倒退留出臺階。臺階高等于壓實厚度,臺階寬不小于1m。
(三)挾帶大塊回填
1.現象:在填土中帶有大磚塊、大石塊、大混凝土塊、大硬土塊。
2.危害:填土中挾帶塊狀物,妨礙土顆粒間相互擠緊.達不到整體密實效果。另一方面塊狀物支墊碾輪,產生疊砌現象,使塊狀物周圍留下空隙,日后發生沉陷。
3.原因分析:
(1)不了解較大塊狀物摻入土中對夯實的不利影響。
(2)不愿多運棄土方和雜物。
(3)或交底不明確,或控制不嚴格。
4.治理方法:
(1)在回填土交底中要向操作者講明帶塊狀物回填的危害,使操作者能自覺遵守.
(2)要嚴格管理,對填土中的大磚塊、大石塊、大混凝土塊要取出,對大于10cm的硬土塊打碎或取出。
(四)挾帶有機物或過濕土的回填
1.現象:在填土中含有樹根、木塊、雜草或有機垃圾等雜物,或過濕土。
2.原因分析;(1)路基填土中不能含有機物質,本是最基本常識,主要是施工操作者技術素質過低,管理者控制不嚴。
(2)取土土源含水量過大;或備土遇雨,造成土的過濕,又不加處理直接使用。
3.危害:有機物的腐爛,會形成土體內的空洞。超過壓實最佳含水量的過濕土,達不到要求的密實度,都會造成路基不均勻沉陷,便路面結構變形。
4.治理方法:
(1)屬于填土路基,在填筑前要清除地面雜草、淤泥等,過濕土及含有有機質的土一律不得使用。屬于溝槽回填,應將槽底木料、草簾等雜物清除干凈;
(2)過濕土,要經過晾曬或摻加干石灰粉,降低至接近最佳含水量時再進行攤鋪壓實。
(五)帶水回填
1.現象:多發生在溝槽回填土中,積水不排除,帶泥水回填土。
2.危害:帶泥水回填的土層其含水量是處于飽和狀態的,不可能夯實。當地下水位下降,飽和水下滲后,將造成填土下陷,危及路基的安全。
3.原因分析:由于地下水位高于槽底;又無降水措施,或降水措施不利,或在填土前停止降水,地下水積于槽內。或因淺層滯水流入槽內,雨水或其他客水流入槽內,不經排凈即行回填土。
4.治理方法:
(1)排除積水,清除淤泥硫干槽底,再進行分層回填夯實;
(2)如有降水措施的溝槽,應在回境夯實完畢,再停止降水;
(3)如排除積水有困難,也要將淤泥清除干凈,再分層回填砂或砂礫;在最佳含水量下進行夯實。
(六)回填凍塊土和在凍槽上回填
l、現象;冬季施工回填土時回填凍土塊或在已結凍的底層上回填。
2.原因分析:
(1)技術交底不清,質量管理不嚴。冬施措施未加規定。
(2)槽底或已經夯實的下層,未連續回填又不覆蓋或覆蓋不利(草簾刮跑或過薄),造成受凍。
3.危害:
(1)因膨脹的凍塊融解,在填土層中形成許多空隙,不能達到填土層均勻密實,如回填大凍塊其周圍受凍塊支墊也不能夯實。
(2)土體一經結凍,體積膨脹,化凍后會造成回垣下沉。
4.治理方法:
(1)施工管理人員應向操作工人做好技術交底;同時要嚴格管理,不得違章操作。
(2)要按規范要求:道路下溝槽回境土“當年修路者,不得回填凍土”要掏挖堆存土下層不凍土回填,如堆存土全部凍結或過濕,應換土回填。
(3)回填的溝槽如受凍,應清除凍層后回填。在暫時停頓或隔夜繼續回填的底層上要覆蓋保溫。
(七)不按段落分層夯實
1.現象:路基下溝槽回填土或者境筑路基,段落分界不清,分層不明,搭茬處不留臺階,碾壓下段時,碾輪不到位或邊角部位漏夯(壓)。
2.原因分析:
(1)不按分段、水平、分層技術要求回填,而是隨高就低,層厚不一的胡亂回填。
(2)分段回填的搭薦不是按每層倒退臺階的要求填筑和碾壓。
(3)無法碾壓的邊角部位,采用夯打。
3.危害:造成搭茬處碾壓不實,分層超厚處密實度不達標,邊角處漏夯等都會陷造成路基日后不均勻沉降,路面變形。
4.治理方法:
(1)要按規范要求,分段、水平、分層回填,段落的端頭每層倒退臺階長度不小于1m,在接填下一段時碾輪要與上一段碾壓過的端頭重迭。
(2)槽邊彎曲不齊的,應將槽邊切齊,使碾輪靠邊碾壓;對于檢查井周或其他構筑物附近的邊角部位,應用動力夯或人力夯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