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密機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一、一般要求
第1條、必須經過本工種專業和安全、技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操作資格證后,方可持證上崗。
第2條、掌握濃縮澄清的基本理論、本作業的工藝作用和要求以及本廠礦漿流程、濃縮入料的數、質量、濃度變化、粒度組成及濃縮后的產品指標要求。
第3條、熟悉濃縮機的工作原理、構造、技術特征、零部件的名稱和作用,設備的維護保養方法和有關的電氣基本知識。
第4條、熟悉崗位設備的開、停車程序和操作,以及檢查、分析、防止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第5條、熟悉本崗位的各種管線布置、閥門配置及其相互關系,能正確操作使用。
第6條、嚴格執行《選礦廠安全規程》、技術操作規程、崗位責任制、交接班制度和其他有關規定。
第7條、上崗時,按規定穿戴好有關勞動保護用品。
二、安全規定
第8條、濃縮機的走道必須安裝欄桿。地板應采用花紋鋼板或花格板,并安裝牢固。
第9條、?禁止在濃縮設施走橋上存放工具等雜物。
第10條、使用周邊傳動的濃縮機,其周邊軌道必須保持平整、光滑、無障礙物。禁止任何人在軌道上坐立或進行作業。
三、工作前的準備
第11條、了解礦漿狀況和其它作業用水情況。
第12條、檢查來料水槽、管道、閥門應暢通嚴密,各閘門應處于應有的開、閉位置。
第13條、溢流水槽應通暢,溢流堰應平整,無堆積礦泥現象。
第14條、周邊傳動濃縮機的行車軌道應平整、牢固、無打滑現象,托輪不應過渡磨損。
四、正常操作的規定
第15條、接到開車信號,確認無誤后,即可應答開車。
第16條、根據濃縮機入料的濃度、流量、溢流和底流濃縮情況及時調整底流的排放速度和絮凝劑的加入量。
第17條、根據池內煤泥的情況及相關設備的運轉情況,及時與沉降機、壓濾司機聯系,努力實現底流的大排放,盡可能處理系統中的煤泥,確保礦漿濃度不超標。
第18條、密切注意耙子的運轉情況,是否有打滑、刮幫異常聲音等現象,發現問題及時匯報處理。
第19條、要及時檢查耙子周圍的運行軌道是否平整,接頭是否松動,托輥運行是否平穩,雨雪天氣在軌面上撒些干沙,注意防滑。
第20條、注意檢查電動機、減速器及傳動裝置的工作情況,溫升、聲音是否正常,發現異常及時匯報處理。
五、特殊情況的處理
第21條、濃縮機由于底流濃度過大出現下部管道堵塞時,應利用底部澄清水管或高壓清水管沖刷,同時開啟底流泵排料,直致濃度正常為止。
第22條、當雜物、塊礦進入濃縮機底部的管路時,要停車徹底清理泵前端的篦子,清理掉里面的雜物。
六、操作后的工作
第21條、生產系統停車后,由于煤泥濃縮的滯后性,濃縮機還需繼續運行,排放底流,當底流濃縮降到規定要求時方可停車。
第22條、停車后檢查管道有無堵塞,閥門要處于停車位置。
第23條、按“四無”、“五不漏”要求,搞好設備環境衛生。
第24條、按規定填寫好運轉日志,做好交接班工作。
救助站制度
篇2:精礦濃密機工安全操作規程
操作人員必須遵守《運轉工通用安全操作規程》和《非電氣作業人員用電安全規程》。要經常對濃密機及其周圍進行檢查,防止其他人上到濃密機的邊緣上去,自己也不得上去從事任何操作。要準確掌握濃密機耙子的提升高度,放礦時,耙子要分次下落,不得一次性下落過高。下井內前,上部要設專人監視,并及時呼應。下去后,自己要站在安全的地方,盡量減少在危險場所停留的時間。井內照明必須良好,無照明燈時,下去的人必須手持手電照明裝置,并及時修好照明燈。在井內操作時,開關閥門要均勻用力,不可過猛。精礦濃密機工兼管事故泵,操作時要嚴格遵守《事故泵安全操作規程》。
篇3:濃密機技術操作規程
1.開車前的檢查與準備
(1)查閱上一班交班記錄,聽取情況介紹,弄清應開啟機臺的技術情況。
(2)檢查電機、減速箱的聯接螺絲是否松動。
(3)檢查周圍是否有障礙物。
(4)檢查減速箱油位是否在規定的范圍內。
(5)檢查管道、閥門是否漏漿。
(6)檢查各輔助設施是否完好。
(8)核對檢查結果與交班記錄。
2.開、停車順序
(1)開車順序
(1.1)接列開車信號后,將聯軸器盤動1一2周。
(1.2)啟動濃密機。
(2)停車順序
(2.1)通常情況下不允許停車,除非發生下列情況之一:
a電網拉電。
b設備出現故障。
c發生操作事故。
d上機臺停車,濃縮機內礦漿基本處理完畢,且一段時間內無礦給入。
(2.2)停車原因應作詳細記錄,以備查。
3.運行中的檢查及注意事項
(1)經常檢查電機溫度,其溫度不得起過銘牌值。
(2)經常檢查傳動軸承、減速箱溫度,其溫度不得超過60℃。
(3)經常注意傳動部位有無異常聲響,各部螺絲有無松動。
(4)經常注意濃密機負荷變化情況,過重時應與上、下機合取得聯系,并報告班組長,及時予以調整,以防濃
密機埋死。
(5)經常觀察溢流情況,發現“跑黑”,應及時與上、下機臺取得聯系,并報告班組長,進行調整。
(6)注意泡沫粘度,發現異常時,應向有關人員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