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起重機安全操作規范
為了確保起重機安全使用,在使用起重機時一定要遵照起重機安全操作規范,對于不同機型、不同使用環境條件的起重機,操作安全規程有所不同,以下是部分通用的安全操作規范內容。
1.操作者必須熟悉起重機的結構和性能,經考試合格取得“特殊工種操作證”后,方能進行獨立操作,并遵守安全守則。
2.按照潤滑規定加足潤滑油料,加油后要將油箱、油杯的蓋子蓋好。
3.嚴禁超規范使用起重機,必須遵守《起重機安全管理規程》的軌頂。
4.每班第一次起吊重物(或者載荷在最大額定起重量)時,應在重物吊離地面0.3~0.5m后,將重物放下以檢查制動器性能是否正常,確認可靠后繼續起吊。
5.禁止起重機懸吊重物在空中長時間停留,起重機在吊著重物時,操作者和起重工不得隨意離開工作崗位。
6.對于雙吊鉤(主、副鉤)起重機,不準同時用兩鉤吊兩個物件,不工作的吊鉤必須開到接近上極限高度位置,并且不準帶有吊索。
7.電器各種保護裝置必須保持完好,不得隨意調整和更換。
8.起重機運行中電氣設備注意的問題。若發生故障,如電機過熱、異常噪聲、線路及配電箱冒煙等,應立即停機,切斷電源進行檢修。
篇2:施工塔式起重機布置安裝拆除規范
施工塔式起重機布置、安裝和拆除
(1)塔式起重機選型
因該工程屋頂有兩根鋼桅桿,考慮到吊裝時塔式起重機需要有較高的自由高度,因此選用FO23B塔式起重機。該塔式起重機吊臂為50m,最遠點額定起重量為2.3t,最大起重量為10t,附墻后塔式起重機有45m的自由高度,完全能滿足本工程施工的需要。
(2)塔式起重機平面位置及塔基的確定
塔式起重機布置在H軸以西,4~7軸之間,塔式起重機中心距H軸5.2m,距9軸9m。
(3)塔式起重機的安裝步驟
在地庫開挖的同時即安裝塔式起重機,因現場平坦,對安裝較為方便,根據現場情況,用一臺25t汽車吊進行塔式起重機安裝作業。具體步驟如下:
1)安裝基礎節(3780kg)。
2)安裝外套架(包括液壓頂升裝置和操作平臺,4325kg)。
3)安裝一節標準節(1480kg)。
4)安裝回轉支承(4925kg)。
5)安裝塔尖及駕駛室(4050kg)。
6)安裝平衡臂,將4根栓好吊點起吊(7110kg)。
7)安裝一塊3.7t的配重。
8)安裝起重臂(7310kg):用兩根8m長、Ф21.3mm的鋼絲繩穿繞在吊點上,吊點距吊臂根部為19.7m。
9)安裝第(2)(3)(4)5塊配重。
10)接通電源,將所有控制線路連接好并進行調試。
11)穿繞主鉤及小車鋼絲繩。
12)由勞動力局驗收后投入使用。
(4)塔式起重機的附墻
本機選用的基礎為M101N型,未附墻時其最大頂升高度為13節(標準節為2×2×3m),達到自由高度后再往上頂升,塔身就必須用附墻桿與建筑物錨固。本工程塔式起重機共設置四道附墻(見圖7-14-2),采用N型附墻桿,附墻桿用兩根20號槽鋼焊接而成,通過與預埋于剪力墻中的預埋件焊接后,實現與墻體相連。
(5)塔機基礎設計
根據深層水泥攪拌樁處理后的地質條件及塔式起重機型號。
篇3:起重機吊裝安全技術規范
11.1一般規定
1.1參加起重吊裝作業人員,包括司機、起重工、信號指揮、電焊工等均應屬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是經專業培訓、考核取得合格證、并經體檢確認可進行高處作業的人員。
1.2起重吊裝作業前應詳細勘察現場,按照工程特點及作業環境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經企業技術負責人審批,其內容應包括:現場環境及措施、工程概況及施工工藝、起重機械的選型依據、起重扒桿的設計計算、地錨設計、鋼絲繩及索具的設計選用、地耐力及道路的要求、構件堆放就位圖以及吊裝過程中的各種防護措施等。
1.3起重機械進入現場后應經檢查驗收,重新組裝的起重機械應按規定進行試運轉,包括靜載、動載試驗,并對各種安全裝置進行靈敏度可靠度的測試。扒桿按方案組裝后應經試吊檢驗,確認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1.4汽車式起重機除應按規定進行定期的維修保養外,還應每年定期進行運轉試驗,包括額定荷載、超載試驗,檢驗其機械性能、結構變形及負荷能力,達不到規定時,應減載使用。
1.5起重吊裝索具吊具使用前應按施工方案設計要求進行逐件檢查驗收。
1.6起重機運行道路應進行檢查,達不到地耐力要求時應采用路基箱等鋪墊措施。
1.7起重吊裝各種防護措施用料、腳手架的搭設以及危險作業區的圍圈等準備工作應符合方案要求。
1.8起重吊裝作業前應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內容包括吊裝工藝、構件重量及注意事項。
1.9當進行高處吊裝作業或司機不能清楚地看到作業地點或信號時,應設置信號傳遞人員。
1.10起重吊裝高處作業人員應佩帶工具袋,工具及另配件應裝入工具袋內,不得拋擲物品。
11.2索具設備
2.1起重吊裝鋼絲繩應符合下列規定:
1計算鋼絲繩允許拉力時,應根據不同的用途按表2.1選用安全系數。
表2.1鋼絲繩安全系數
用途安全系數
纜風繩3.5
手動起重設備4.5
卷揚機起重5~6
吊索6~7
2鋼絲繩的連接強度不得小于其破斷拉力的80%;當采用繩卡連接時,應按照鋼絲繩直徑選用繩卡規格及數量,繩卡壓板應在鋼絲繩長頭一邊,當采用編結連接時,編結長度不應小于鋼絲繩直徑的15倍,且不應小于300mm。
3鋼絲繩出現磨損斷絲時,應減載使用,當磨損斷絲達到報廢標準時,應及時更換合格鋼絲繩。
2.2應根據構件的重量、長度及吊點合理制作吊索,工作中吊索的水平夾角宜在45?~60?之間,不得小于30?。
2.3吊具(鐵扁擔)的設計制作應有足夠的強度及剛度,根據構件重量、形狀、吊點和吊裝方法確定,吊具應使構件吊點合理吊索受力均勻。
2.4應正確使用吊鉤,嚴禁使用焊接鉤、鋼筋鉤,當吊鉤掛繩斷面處磨損超過高度10%時應報廢。
2.5應按照鋼絲繩直徑及工作類型選用滑車,滑車直徑與鋼絲繩直徑比值不得小于15。
2.6千斤頂使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1千斤頂底部應放平,并應在底部及頂部加墊木板;
2不得超負荷使用,頂升高度不得超過活塞的標志線,或活塞總高度的3/4;
3頂升過程中應隨構件的升高及時用枕木墊牢,應防止千斤頂頂斜或回油引起活塞突然下降;
4多臺千斤頂聯合使用時,應采用同一型號千斤頂并應保持各千斤頂的同步性,每臺千斤頂的起升能力不得小于計算承載力的1.2倍。
2.7倒鏈(手拉葫蘆)使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1用前應空載檢查,掛上重物后應慢慢拉動進行負荷檢查,確認符合要求后方可繼續使用;
2拉鏈方向應與鏈輪一致,拉動速度應均勻,拉不動時應查明原因,不得采取增加人數強拉的方法;
3起重中途停止時間較長時,應將手拉小鏈拴在鏈輪的大鏈上。
2.8手搬葫蘆使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1手搬葫蘆鋼絲繩應選用鋼芯鋼絲繩,不得有扭結、接頭;
2不得采用加長搬把手柄的方法操作;
3當使用牽拉重物的手搬葫蘆用于載人的吊籃時,其載重能力必須降為額定載荷的1/3,且應加裝自鎖夾鉗裝置。
2.9絞磨使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1絞磨應與地錨連接牢固,受力后不得傾斜和懸空,起重鋼絲繩在卷筒上纏繞不得少于4圈,工作時,應設專人拉緊卷筒后面繩頭;
2絞磨必須裝設制動器,當絞磨暫時停止轉動時應用制動器鎖住,且推杠人員不得離開;
3松弛起重繩時,必須采用推杠反方向旋轉控制,嚴禁采用松后尾拉繩的方法。
2.10地錨埋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1地錨可按經驗做法,亦可經設計確定,埋設的地面不得被水浸泡;
2木質地錨應選用落葉松、杉木等堅實木料,嚴禁使用質脆或腐朽木料。埋設前應涂刷防腐油并在鋼絲繩捆綁處加鋼管和角鋼保護;
3重要地錨或舊有地錨使用前必須經試拉確認,可采用地面壓鐵的方法增加安全系數。
11.3起重機吊裝作業
3.1構件吊點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當采用一個吊點起吊時,吊點必須選擇在構件重心以上,使吊點與構件重心的連線和構件的橫截面呈垂直;
2當采用多個吊點起吊時,應使各吊點吊索拉力的合力作用點置于構件的重心以上,使各吊索的匯交點(起重機的吊鉤位置)與構件重心的連線,和構件的支座面垂直。
3.2應根據建筑工程結構的跨度、吊裝高度、構件重量以及作業條件和現有起重機類型、起重機的起重量、起升高度、工作半徑、起重臂長度等工作參數選擇起重機。
3.3履帶式起重機應符合下列規定:
1起重機運到現場組裝起重臂桿時,必須將臂桿放置在枕木架上進行螺栓連接和穿繞鋼絲繩作業;
2起重機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起重機械安全規程》GB6067和該機說明書的規定安裝幅度指示器、超高限位器、力矩限制器等安全裝置。
3起重機工作前應先空載運行檢查,并檢查各安全裝置的靈敏可靠性。起吊
重物時應離地面200~300mm停機,進行試吊檢驗,確認符合要求時,方可繼續作業;
4當起重機接近滿負荷作業時,應避免起重臂桿與履帶呈垂直方位;當起重機吊物做短距離行走時,吊重不得超過額定起重量的70%,且吊物必須位于行車的正前方,用拉繩保持吊物的相對穩定。
5采用雙機抬吊作業時,應選用起重性能相似的起重機進行,單機的起吊載荷不得超過額定載荷的80%。兩機吊索在作業中均應保持豎直,必須同步吊起載荷和同步落位。
?
3.4汽車、輪胎式起重機應符合下列規定:
1作業前應全部伸出支腿,并采用方木或鐵板墊實,調整水平度,鎖牢定位銷;
2起重機吊裝作業時,汽車駕駛室內不得有人,重物不得超越駕駛室上方且不得在車前區吊裝;
3起重機作業時,重物應垂直起吊且不得側拉,臂桿吊物回轉時動作應緩慢進行;
4起重機吊物下降時必須采用動力控制,下降停止前應減速,不得采用緊急制動;
5當采用起重臂桿的付桿作業時,付桿由原來疊放位置轉向調直后,必須確認付桿與主桿之間的連接定位銷鎖牢后,方可進行作業;
6起重機的安全裝置除應按規定裝設力矩限制器、超高限位器等安全裝置外,還應裝設偏斜調整和顯示裝置。
7起重機行駛時,嚴禁人員在底盤走臺上站立或蹲坐,并不得堆放物件。
11.4扒桿吊裝、滾杠平移作業
4.1扒桿吊裝前應使重物離地200~300mm,檢查起重鋼絲繩、各導向滑車、扒桿受力以及纜風繩、地錨等情況,確認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4.2扒桿作業時,應設專人指揮合理布置各纜風繩角度,每根纜風繩必須設專人操作,纜風繩根數應按扒桿的形式和作業條件確定,人字扒桿不得少于5根,獨腳扒桿不得少于6根;
4.3扒桿吊物時,向前傾角不得大于10?,必須保持吊索垂直。扒桿的后方應至少有2根固定纜風繩和一根活動纜風繩(跑風);扒桿移動時應統一指揮各纜風繩的收放與配合,應保持扒桿的角度;
4.4扒桿作業中和暫停作業時,必須確認拴牢纜風繩,嚴禁松解或拆除。
4.5用滾動法移動設備或構件時,運輸木排應制作堅固,設備的重心較高時,應用繩索與木排栓牢,滾杠的直徑應一致,其長度比木排寬度長500mm,地面應堅實平整,操作人員嚴禁帶手套填滾杠。
11.5混凝土構件吊裝
5.1混凝土構件運輸、吊裝時混凝土強度,一般構件不得低于設計強度的75%,桁架、薄壁等大型構件應達到100%。
5.2混凝土構件運輸、堆放的支承方式應與設計安裝位置一致。樓板疊放各層墊木應在同一垂直線上;屋架、梁的放置,除沿長度方向的兩側設置不少于三道撐木外,可將幾榀屋架用方木、鋼絲綁扎連接成一穩定整體;墻板應放置在專用的堆放架上,堆放架的穩定應經計算確定。
5.3當予制柱吊點的位置設計無規定時,應經計算確定。柱子吊裝入基礎杯口必須將柱腳落底,吊裝后及時校正,柱子每側面不得少于兩個楔子固定,且應兩人在柱子兩側面同時對打。當采用纜風繩校正時,必須待纜風繩固定后,起重機方可脫鉤。
5.4采用雙機抬吊裝時,應統一指揮相互配合,兩臺起重機吊索都應保持與地面呈垂直狀態。除應合理分配荷載外,還應指揮使兩機同步將柱子吊離地面和同步落下就位。
5.5混凝土屋架平臥制作翻身扶直時,應根據屋架跨度確定吊索綁扎形式及加固措施,吊索與水平線夾角不應小于60?,起重機扶直過程中宜一次扶直不應有急剎車。
5.6混凝土吊車梁、屋架的安裝應在柱子杯口二次灌漿固定和柱間支撐安裝后進行。
5.7混凝土屋蓋安裝應按節間進行,首先應將第一節間包括屋面板、屋架支撐全部安裝好形成穩定間。屋面板的安裝順序應自兩邊向跨中對稱進行;屋架支撐應先安裝垂直支撐,再安裝水平支撐,先安裝中部水平支撐,再安裝兩端水平支撐。
5.8混凝土屋架安裝前應在作業節間范圍掛好安全平網。作業人員可沿屋架上綁扎的臨時木桿上掛牢安全帶行走操作,不得無任何防護措施在屋架上弦行走。
5.9混凝土屋蓋吊裝作業人員上下應有專用走道或梯子,嚴禁人員隨起重機吊裝構件上下。屋架支座的墊鐵及焊接工作,應站在腳手架或吊籃內進行,嚴禁站在柱頂或牛腿等處操作。
11.6鋼構件吊裝
6.1進入施工現場的鋼構件,應按照鋼結構安裝圖紙的要求進行檢查,包括截面規格、連接板、高強螺栓、墊板等均應符合設計要求。
6.2鋼構件應按吊裝順序分類堆放。
6.3鋼柱的吊裝應選擇綁扎點在重心以上,并對吊索與鋼柱綁扎處采取防護措施。當柱腳與基礎采用螺栓固定時,應對地腳螺栓采取防護措施,采用垂直吊裝法應將鋼柱柱腳套入地腳螺栓后,方可拆除地腳螺栓防護。鋼柱的校正,必須在起重機不脫鉤下進行。
6.4鋼結構吊裝,必須按照施工方案要求搭設高處作業的安全防護設施。嚴禁作業人員攀爬構件上下和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人員在鋼構件上作業、行走。
6.5鋼柱吊裝時,起重人員應站在作業平臺或腳手架上作業,臨邊應有防護措施。人員上下應設專用梯道。
6.6安裝鋼梁時可在梁的兩端采用掛腳手架,或搭設落地腳手架。當需在梁上行走時,應設置臨邊防護或沿梁一側設置鋼絲繩并拴掛在鋼柱上做扶手繩,人員行走時應將安全帶扣掛在鋼絲繩上。
6.7鋼屋架吊裝,應采取在地面組裝并進行臨時加固。高處作業的防護設施,按吊裝工藝不同,可采用臨邊防護與掛節間安全平網相結合方法。應在第一和第二節間的三榀屋架隨吊裝隨將全部鋼支撐安裝緊固后,方可繼續其余節間屋架的安裝。
11.7大型墻板安裝
7.1大型墻板起吊時混凝土強度應按方案要求不低于設計強度或設計強度的75%。
7.2大型墻板安裝順序,應從中部一個開間開始,按先內墻板,后外墻板,先橫墻板,再縱墻板的順序逐間封閉。
7.3大型墻板外墻板應在焊接固定后,起重機方可脫鉤。內墻板與隔墻板可在采取臨時固定后脫鉤,并應做到一次就位。
7.4大型墻板同一層墻板全部安裝后,應立即進行驗收,并及時澆筑各墻板之間的立縫及澆筑鋼筋混凝土圈梁,待強度達75%后,立即吊裝樓板。
7.5大型墻板框架掛板運輸和吊裝不得用鋼絲繩兜索起吊,平吊時應有預埋吊環,立吊時應有預留孔。當無吊環和預留孔時,吊索捆綁點距板端不應大于1/5板長,吊索與水平面夾角不應小于60?,吊裝時,板兩端應設防止撞擊的拉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