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電事故分析調查農電安全檢查
近幾年,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變化,農村用電事業也隨之獲得了大力發展。但電力安全管理工作卻相對薄弱,農村觸電事故時有發生,輕者致傷致殘,重者傷及性命。因此,分析此類觸電事故的原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對保障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以下通過分析兩例農村觸電事故,找出農電觸電中的問題,提出防止農村觸電的預防措施。
一、湖南南縣某地農村觸電死亡事故分析
2008年7月17日,南縣某村發生一起農村觸電死亡事故,當地一村民,因從租種田附近農戶家拉線到抗旱水溝抽水抗旱,被電擊致死。2008年7月26日到事故現場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和試驗。
1、現場調查和測試
(1)現場調查。專家組首先到事故現場察看了事故發生地點、環境,了解事發時電源接線方式與插座的位置(事故后復原)、電表箱及漏電保護器情況,然后聽取了南縣政府工作人員對事故的有關調查情況匯報,并詢問了附近農民群眾所了解的情況。發現:
①一段為黑色低壓電纜線,而另一段為白色的復導線(該線只能用于戶內固定使用,不能用于戶外或臨時電源線使用);
②事發地使用的插排為簡易的長方形白塑料插排,其接線處有一段導線裸露,該裸露點是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電擊點,見附圖一。
圖5.6發生事故的接線插排
③表箱處未見安裝有漏電保護器,據了解原裝有漏電保護器,后因其他原因拆除,見附圖二。
圖5.7農戶的電表箱及漏電保護器拆除痕跡
(2)為了檢查漏電保護器是否正常工作,專家組通知了三仙湖鎮供電所維修電工到場。采用萬用電表現場測量了多人在赤腳下的人體電阻,用單相接地法檢查了該變壓器所有低壓出線的漏電保護器動作情況,并隨機抽查了四戶農戶漏電保護器的動作情況。結果發現:
①不同人的人體電阻不同,大概分布在幾十千歐到幾百千歐之間(含人體皮膚電阻及體內電阻)。因此,在進行漏電保護器工作性能測試時,采用10~50千歐左右的電阻模擬人體。但人體表皮被擊穿后的人體電阻僅為1700歐姆以下,最小可達500歐姆。
②有兩戶的漏電保護器在做直接單相接地時,用戶漏電保護器不動。其中一戶的漏電保護器在做接地時有啟動聲,但開關斷不開;另一戶漏電保護器則無任何反應。但變壓器的總漏電保護器動作切斷電源,經一定的時間間隔后重合,恢復供電。
③有兩戶的漏電保護器在做直接單相接地時,用戶漏電保護器與變壓器的總漏電保護器同時動作,切斷了該變壓器的所有低壓負荷,用戶漏電保護器與變壓器漏電保護器沒有電流及時間級差。
④串電阻阻值在20千歐以上做單相接地時,用戶和變壓器漏電保護器均不動作,在所串電阻阻值在20千歐以下做單相接地時,用戶和變壓器漏電保護器動作。即使不考慮接地電阻,此時其動作電流最大也只有10mA左右。而變壓器臺區漏電保護器的銘牌額定動作電流為300/500mA。試驗結果表明:事故發生時,該變壓器臺區總漏電保護器應該動作,而實際上未動作。
(3)在該村現場我們還看到水塘邊有多處隨意拉架的400v低壓電線極不規范,如果電線外皮破損被小孩或行人接觸,極有可能再次造成觸電傷亡事故。另外,變壓器下的電表箱鎖已損壞,任何人都能打開,也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2、事故原因分析
根據現場調查情況,對照相關規程標準,分析事故原因如下:
(1)死者羅正喜從租種田農戶家拉線到抗旱水溝抽水,并使用了不合格的電線和破損導線外露的插排,死者在工作時接觸到火線是導致觸電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
(2)租種田農戶家電表箱漏電保護器被拆除,變壓器的漏電保護器不動作是造成該觸電死亡事故的關鍵原因,即如果該農戶的漏電保護器不被拆除或變壓器的總漏電保護器能正確動作也可避免該觸電死亡事故的發生。該農戶的電表箱所有權歸農戶,但其管理權屬電力部門。
3、責任劃分
(1)死者從租種田農戶家拉線到抗旱水溝抽水,并使用了不合格的電線和破損導線外露的插排,缺乏安全用電知識,屬于私拉亂接。按DL493-92《農村安全用電規程》之7.9.3,“造成農村人身觸電傷亡事故,屬下列情形之一者,由其本人負主要責任:
①.私自攀登變壓器臺、電桿或搖動拉線造成的觸電;
②家用電器、照明設備失修造成的觸電;
③私拉亂接或其他違章用電造成的觸電;
④在電力線路下面蓋房、打井和從事其他勞動,誤觸合格的電力設備造成的觸電;
⑤違章作業造成的自身觸電。”
(2)用電管理部門即南縣電力局,對變壓器漏電保護器和用戶漏電保護器未能進行有效的監管、調試,致使該農戶失去兩級漏電保護器的保護,尤其是在我們對漏電保護器進行試驗時,發現漏電保護器存在問題較多。根據DL493-92《農村安全用電規程》之7.9.2,“造成農村人身觸電傷亡事故,屬下列情形之一者由電力部門負主要責任:
①由于設備失修造成的事故,產權雖屬用戶,但電力部門已承擔代管義務;
②對新建或改建的電力設備,電力部門錯誤地同意不合格電力設備投入運行經驗收合格的電力設施,在沒有外力破壞或其他環境變化的條件下,其驗收保證期為一年。”
根據DL/T633-1997《農電事故調查規程》之6.3.2.1,“因設備質量不良、選型、安裝不當,或維修、管理不符合規程要求造成觸電死亡事故時,設備產權所屬者或有書面協議承擔代管義務者應承擔主要責任或全部責任;與事故相關的責任者則應承擔相應責任。”因此,南縣電力局對此次觸電死亡事故負有重要責任。
3、?建議
當地電力主管部門應接受事故教訓,認真分析事故原因,查找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并盡快安排開展全面的安全檢查,排除安全隱患,建議在如下方面進行檢查:
(1)對照DL/T499-20**農村低壓電力技術規程要求,檢查漏電保護器的安裝、投運、試驗及運行維護情況,及時完善漏電保護器的運行、安裝、維護、試驗制度和檢查考核制度,確保漏電保護器的投運率和正常運行,對于不合格的漏電保護器進行更換或處理,確保漏電保護器百分之百投運及正確動作,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用電安全。
(2)電力部門應在安監部門指導下開展一次全縣范圍內的安全大檢查,全部檢查在低壓用電安全方面存在的隱患,特別是400v低壓用電網絡,變壓器臺區管理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消除。
(3)電力部門應在安監部門指導下開展一次全縣范圍內的安全宣傳、向廣大電力用戶宣傳安全用電知識。
(4)電力部門應對各農村電管所的職工和農電工開展一次全面安全教育和培訓,特別是要培訓漏電保護器的運行維護知識和技術及安全用電監管技術,管理好農村安全用電。
(5)電力部門應從這次事故中吸取教訓,認真檢查、排除各自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隱患和漏洞,把安全工作落實到實處。
二、益陽某地觸電死亡事故分析
2007年8月30日,益陽市某地發生一起觸電死亡事故,當地一名村民因接觸通信電纜線路終端桿拉線被電擊致死。受益陽市安監局的邀請,長沙理工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李景祿教授、周力行教授和益陽市安監局工作人員一起于2007年11月29日到事故現場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和試驗。
1、?現場勘察和測試
(1)事故發生變壓器為農村變壓器,編號為Npx-100/160.J,距該變壓器約30米處有一村民用戶,該用戶的400V進戶線與通信線相交叉,事故前,據調查電力線位于通信電纜線的上方,事故后改為通信電纜線下方,且交叉距離仍不足30cm。
(2)對發生事故的通信電纜線路終端桿拉線進行了接地電阻測量,測量使用ZC-8接地電阻測試儀測量,發現接地電阻大于100Ω。拉線接地與接地極連接不合格,不是焊接或螺栓連接,而是扣接在一起,且一側已經嚴重銹蝕,形成電氣上的開路。該拉線上端與懸掛通信線的鋼絞線直接相連,因事故時鋼絞線直接與破損的電力線接觸,是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并且該鋼絞線安裝不規范,伸得太長,給地邊農民行走造成障礙。
(3)為了檢查漏電保護器是否正常工作,通知了當地農電工周毅,打開了該變壓器臺區的低壓配電箱,用單相直接接地法檢查了該變壓器所有低壓出線的漏電保護器動作情況,結果發現,漏電保護器全部拒動。
2、?事故原因分析
根據現場調查情況,對照相關規程,分析事故原因如下:
(1)電力接戶線與通信電纜線路之間的安全距離不夠。根據DL/T499-20**農村低壓電力技術規程第9.3.10條的規定:接戶線、進戶線與通信線、廣播線交叉時,當接戶線、進戶線位于通信線、廣播線上方時距離不得小于0.6米;下方時,距離不得小于0.3米。事故發生時,接戶線位于通信線上方,但安全距離不夠,接戶線絕緣皮老化破損,對通信電纜線路放電。
(2)發生事故的通信線路終端桿拉線接地不良,接地電阻過高。國標GBJ79-85工業企業通信接地設計規范第二章第三節2.3.1條的規定:設于空曠地區的各種型式架空通信線路的終端桿應設置避雷針及其接地。第2.3.3條規定有拉線的電桿可利用拉線接地裝置作為避雷針接地。第三章第三節規定中間電纜處終端桿避雷裝置接地電阻最高不能大于12Ω。經測量,事故的通信線路終端桿拉線接地電阻大于100Ω,遠高于規定值,當發生單相接地事故時,無法及時散流。
(3)DL/T499-20**農村低壓電力技術規程第5章和GB13955-92漏電保護器安裝和運行都有關于漏電保護器(剩余電流工作保護器)的相關規定。用于直接接觸電擊防護時,應選用高靈敏度、快速動作型的漏電保護器。動作電流不超過30mA。對事故電力線路段對應的電力變壓器漏電保護器進行單相接地短路試驗尚且拒動,可見其存在嚴重問題,導致事故發生后無法及時跳閘,切斷電源。
(4)當地電力、電信相關部門都存在監管不力的問題。對于事故發生的隱患如漏電保護器的檢查、終端桿的接地不合格、接戶線和通信線交叉跨越時的安全距離等問題未能及時巡視、發現。
3、?結論
(1)電力線和通信線交叉跨越距離不夠,不符合規程要求,且電力線路絕緣破損與通信線路鋼絞線直接接觸是導致電擊事故的直接原因。這既有安裝方面的原因,又有當地電力、電信部門雙方巡視、檢查不到位的原因,未能及時發現,排除隱患,存在嚴重的管理方面的漏洞。
(2)通信部門通信終端桿拉線安裝不規范,伸得太長,阻擋了農民行走的通道,且接地不合格,導致拉線帶危險高電位(如果接地合格,拉線不可能帶使人致死的高電位),是電擊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
(3)電力部門的漏電保護器是保護低壓用電安全的重要設備,電力部門應定期檢查維護,保證其動作可靠性。但實際試驗表明,該漏電保護器一直到事故發生后仍然拒動,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4、?建議
(1)當地電力、電信主管部門應接受事故教訓,認真分析事故原因,查找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并盡快安排開展全面的安全檢查,排除安全隱患,建議在如下方面進行檢查:
(2)對照DL/T499-20**農村低壓電力技術規程要求,檢查電力線路和通信線路的交叉跨越情況、絕緣情況,是否還有交叉跨越距離小、絕緣破損的隱患存在。
(3)通信部門應根據工業企業通信接地設計規范,檢查通信線路拉線的安裝是否規范,全面測試接地電阻,檢查接地是否合格,不合格的應立即整改。
(4)電力部門應對漏電保護器進行全面檢查,并制定漏電保護器的采購、安裝、驗收和運行維護規定。對于不合格的漏電保護器進行更換或處理,確保漏電保護器百分之百投運及正確動作,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用電安全。
(5)電力、電信部門應從這次事故中吸取教訓,認真檢查,排除各自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隱患和漏洞,把安全工作落實到實處。
三、整改完善措施
1、做好巡視工作,發現隱患立即排除。電力線路絕緣破損與通信線路鋼絞線直接接觸是導致這次電擊事故的直接原因,當地工作人員應立足本崗位,檢查平時容易忽略的地方,如經常檢查電力線路和通信線路的交叉跨越情況、絕緣情況。電力部門應在安監部門指導下開展一次較大范圍內的安全大檢查,全部檢查在低壓用電安全方面存在的隱患,特別是380v低壓用電網絡,變壓器臺區管理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消除。發現問題,立即解決,排除隱患。
2、抓好農村用電管理,對漏電保護器進行全面檢查。電力部門需制定漏電保護器的采購、安裝、驗收和運行維護規定。漏電保護器是農村安全用電最有效和最易實現的技術措施漏電保護器的使用在避免和減少農村人身觸電傷亡監測電氣設備漏電減少電能損失等方面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對于不合格的漏電保護器進行更換或處理,確保漏電保護器百分之百投運及正確動作。明確漏電保安器的分級管理責任,把漏電保護裝置管理制度落
到實處,提高漏電保安器的安裝率和投運率,對于直接接觸電擊防護時,應選用高靈敏度、快速動作型的漏電
保護器,以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用電安全。
3、進行安全知識教育。電力部門應在安監部門指導下開展一次大范圍內的安全宣傳、向廣大電力用戶宣傳安全用電知識,并組織電力部門對各農村電管所的職工和農電工開展一次全面安全教育和培訓,特別是要培訓漏電保護器的運行維護知識和技術及安全用電監管技術,管理好農村安全用電。電力部門應從這次事故中吸取教訓,認真檢查、排除各自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隱患和漏洞,把安全工作落實到實處。
農村供電因面廣量大,一直是電力部門安全管理的難點。針對一起農村觸電的原因進行分析,找到了農網事故頻發的原因,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對漏電保護器進行全面檢查為杜絕此類事故的再發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只有建立健全農電安全管理體系,明確各級安全職責。堅持“誰主管、誰負責”、認真落實農電安全崗位責任,使每個農電人員各負其職,各司其職、多盡其職。
篇2:安全生產檢查及事故隱患排查整改制度
一、安全生產檢查的內容:
1、查思想:查全體干部員工對安全生產工作的認識是否
正確,責任心是否強,對忽視安全生產工作的思想和行為是否敢于批評、抵制及處理。
2、查制度:查各種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落
實和執行是否到位。
3、查紀律:查崗位勞動紀律情況,是否脫崗、溜崗、是否
出工不出力,查是否有違規作業現象
4、查隱患:查是否按安全操作規程操作。
5、查各類安全硬件情況,*射線檢查儀和生產場所安全設
施是否正常齊全;電路、電器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房屋建筑有無不安全隱患,水電采暖管線是否正常使用。
6、查原始資料包括生產記錄、會議記錄、培訓學習記錄、
檢查記錄是否完備。
二、安全生產檢查的形式
安全領導小組每月25號進行全站性安全綜合大檢查,期間不
定期抽查、暗查,檢查結果作為各崗位年度評選先進依據。
三、安全事故隱患的整改
1、對在日常安全檢查、節假日安全大檢查中發現的事故隱患,安全領導小組下發《整改通知單》。
2、《整改通知單》包括事故隱患情況、發生地點、整改期限、整改責任人及整改驗收情況等。
3、安全領導小組根據整改期限,及時組織有關人員進行驗收,對驗收不合格的除責令有關人員繼續整改外,應對有關責任人加以處罰。
4、對在工作中,發現事故隱患,并及時向有關人員反映的員工,視具體情況,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
篇3:安全檢查及事故隱患整改制度
1.安全防火和安全生產要以防為主,要建立各級防火安全檢查組織.各級領導必須親自參加和組織防火安全檢查工作。
2.各級領導要把安全檢查工作列入主要工作日程,安全檢查工作要有計劃、有組織、定時間、定人員,絕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消弱和沖擊安全檢查執行力度。
3.公司對下屬各部門進行每月不少于一次的安全檢查,各部門應根據本部門實際情況制定安全檢查制度,確定定期檢查時間,每月不少于兩次。
4.重大節日前、國家或省市安全周、安全日以各單位自檢為主,公司領導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分別對各部門進行安全大檢查及復查。
5.各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在安全檢查制度中明確專項安全檢查,定項目、定時間、定負責部門,如每年夏季防火檢查,每年十月份進行防凍安全檢查等。
6.各部門必須堅持日常安全檢查:崗位巡回檢查、交接班檢查、設備運行前安全檢查、按時對用戶設施的安全檢查、燃氣管道巡線檢查等。
7.對安全檢查中發現的隱患,由各部門兼職安全員填寫“隱患登記表”上報公司安全部進行處理。
8.對查出的安全隱患應按“三定”的原則處理解決(三定:定隱患項目和消除方案;定消除隱患完成時間;定隱患消除負責人)。
9.對于一時解決不了的或限于本單位條件和權限無法解決的問題,應制定臨時防范措施,并逐級上報處理,凡因無故或借故拖延問題的解決而發生事故,必須追究責任,嚴肅處理。
10.為及時堵塞漏洞,提高防范控制能力,對公司有關部門查出的不安全隱患,需補查部門整改結果。
11.對重大火災隱患一時沒有條件解決的必須采取臨時安全措施,并向上級領導和技術安全部寫出報告,做出“三定”整改方案。
12.對公安消防監督部門提出的火險隱患和下達的火險隱患通知書應認真對待及時整改,按時函復。
13.對有關部門下達的隱患通知,未能認真對待整改的,根據情節按照《職工獎懲條例》給與處罰,造成嚴重后果或人員傷亡事故的視情節給予行政處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