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小學課程管理制度

小學課程管理制度

2024-07-14 閱讀 5193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全面深入貫徹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以《山東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為依據,,以轉變教師角色為突破口,以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為重點,以建立新的評價機制為導向,大力推進教育創新,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二、課程設置

1、學校嚴格課程管理,按照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國家課程。要根據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執行地方課程,合理開發和選用校本課程。學校有責任建立校本課程的內部評價機制,對于教學活動、教學評價,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要進行自我監控,確保學校辦學質量的穩定和提高,以保證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總體目標上的一致性和互補性。

2、根據教育部和課程計劃的有關規定,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制定學校學年課程實施方案。

三、具體要求

1、改革課程功能。樹立全課程教育理念,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2、改革課程結構。強化課程意識,提高學校課程建設與管理的功能,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

3、改革課程內容。強化“課標”意識,落實各學科課程標準,提高學校與教師把握“課標”與執行“課標”的能力。

4、改革課程實施。樹立新的教學觀、學習觀、教師觀、課程觀,合理有序地安排課程,緊緊圍繞“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的主題策略,進行全課程下學科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重建課堂文化,轉變教師角色,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提高課程實效,實現單位時空內效益的最大化。

5、改革課程評價。樹立新的發展性評價理念,建立學生、教師、學校三位一體的發展性評價體系。

6、改革教師培訓方式。提高教師實施各級課程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建立一支符合全課程要求的專家型、課程型的教師隊伍。

7、建立和健全課程的管理制度,構建全課程管理運行機制。

8、認真履行學校全課程管理職責。對學校實施的所有課程進行管理,特別是對教學、評價與考試、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進行自我監控,確保學校全課程質量的穩定和提高。

9、繼續加強全課程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對非學科課程、校本課程的解讀和學習,提高對全課程的理解和認識。

10、加強課程的過程性管理和監控,不斷反思、總結、推廣成功經驗。

篇2:課程安排調課工作制度

教師課程安排由學校校長領導,教導主任負責,教研組長參與具體實施。

課程安排要根據上級有關政策條例和本校實際,盡可能科學、合理。

教師因特殊困難對課程安排有特別要求的,必須在學期結束前半月內書面報教研組長,并由教研組長簽署意見后交教導處。

課程分擔表一經排定,教師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接受(技術性錯誤除外),經解釋后仍不按課表上課,一律按曠課處理。

教師若對課程安排有意見,應書面報教研組長,由教研組長上報教導處。

教師因病、因事請假,外出開會等,所帶課程由教導主任負責安排,調課時要將調課通知單送到其他兼課老師手中,及時通知有關班級并做好調課記錄。

教師未經教導處同意,不得私自調課、補課、加課。違反規定者,一經查出,視情節輕重分別按事假或曠課處理,并通報批評。

篇3:中學課程管理制度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為規范管理和便于操作,特制訂以下細則。

一、確定校本課程方案的依據

1、國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性文件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福建省教育廳頒布的《福建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計劃(試行)》是我校目前開設校本課程的主要依據。

2、學校的教育哲學或辦學宗旨

校本課程開發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需要一種明確的學校教育哲學,通常用培養目標或辦學宗旨等來表示。我校的辦學宗旨是:把學生培養成社會英才,具體化為培養學生下列品質:自信心、民族性、創新、現代化、健康、堅毅。

3、學生需求的評估

校本課程的設置必須考慮學生的需求、興趣,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起點。為此,我校通過問卷調查開座談會等方式了解到目前在校學生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①學習方法的指導;

②與人交往和相處的能力;

③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

④安全防患意識與臨危應變能力等等。

4、學校課程資源的評估

校本課程的設置還必須基于學校的現有課程資源,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可能性的保障。根據我校目前課程資源:如圖書館、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等狀況,將充分開發和利用,讓每一位教師都能人盡其才,開發第二門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

綜上所述,以及學校的傳統與優勢,經學校課程開發領導小組集體討論、審議,初步確定我校現階段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為:

1、學會交往,在合作中學習;2、學會自信,養成自我認同感知和堅毅的品質;3、學會探究,至少學會一門探索性課程;4、掌握一項體育技能和一項閑暇技能;5、學會自我保護,具有安全防患意識;6、具有現代中國人的意識。

三、校本課程的組織管理

1、學校建立“福州第十六中學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為第一責任人。學校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制定課程實施方案,決定實施計劃和相應步驟,協調各方面工作,為學校開設課程提供各種保證。

2、教務處、教科室:學校實施課程管理的職能部門,負責制定具體的課程實施進度和組織課程的日常運作,檢查各年級課程實施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向校長匯報并提出處理意見,聘請校本課程的任職教師,把具體的工作要求布置給各年段和各學科教研組。

3、年段、教研組:課程組織管理的重要環節,上承校長和學校課程管理職能部門,下接年段內各班主任和校本課程的任職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起著組織、協調和監控作用。

4、班主任和任職教師:具體負責對學生的組織實施和授課指導工作,要求隨時了解學生學習進展情況,關注學生的態度和表現,做好學生思想工作,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校本課程的總體結構

根據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計劃(試行)》規定和要求,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學校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擬定了學校校本課程計劃(如下所示),并從七年級開始實施。

五、課程材料的撰寫

學校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對任課教師進行適當的培訓,指導他們撰寫課程材料,課程材料撰寫完成后,交學校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審定,通過后才予以使用。

六、教學方式、方法

我校校本課程的教學方式、方法主要是探究式和對話式教學法。在學生親自體驗和查閱有關資料、調查訪談等基礎上,結合問題,以舉例與對話進行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對話、討論或由學生主持,或由教師主持,或師生共同主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七、考核評價

我校校本課程對學生評價考核,由期末考查(開卷)、學生參與度與撰寫學習心得體會等部分組成。其中包括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調查、查閱資料,討論中發現、提出問題,發表意見等的參與度為評價考核的重要標準。學生學習評價由教師與學生共同認定,由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點評等相結合,評價結果記入《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報告單》相關項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