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電磁輻射防范措施

電磁輻射防范措施

2024-07-14 閱讀 6716

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電視監示器、手機普遍應用,使我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活更加絢麗多彩。然而,它也給我們的環境帶來了一些負面作用,各種電子產品和設備輻射出的電磁波,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并危及人體健康,從而成為繼廢氣、廢水和噪聲之后的人類環境的第4大公害。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卻無處不在,所以被稱為“無形的殺手”,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1電磁輻射與身體健康

1.1我們身邊常用的電磁輻射設備

計算機、電視機、手機就是輻射很明顯的設備。其他如高壓線、變電站、電臺、電視臺、雷達站、電磁波發射塔和電子儀器、醫療設備、辦公自動化設備及微波爐、空調器、電熱毯、收音機等等。由此可見幾乎與電有關的設備,在它們工作時都會產生各種不同頻率的電磁波。這些電子設備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會給我們造成危害。

1.2電磁輻射對身體的影響

我們首先從當前應用最廣范的計算機談起,計算機已進入現代社會的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它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電腦病”也與日俱增,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電腦病”的癥狀表現為神經衰弱綜合癥(頭暈、頭痛、疲勞、失眠或噩夢、記憶力減退、情緒低落等)、肩頸腕綜合癥(骨骼不適、手指麻等、感覺異常、震顫、有壓痛),以及腰背酸痛、抗病能力降低、易感冒等,發病率最高的是那些每天在計算機旁敲擊鍵盤的專業人員。職業衛生專家認為,計算機操作者多為年輕白領女性,她們精神壓力大,大腦處于高度集中和緊張狀態,這是產生神經衰弱綜合癥的根源。流產、面部褐斑、類似紅斑或濕疹等出現,亦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計算機操作者連續注視電腦屏幕,長時間近距離盯著閃爍的熒光屏,易使眼睛充血、干燥、怕光,嚴重者還會使眼球視網膜的感光功能失調,晶體受損,暗適應能力降低,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可導致微波白內障、夜盲癥等。如人體受輻射還可導致人體循環系統異常,男性生殖能力下降,人體激素分泌異常等。孕婦、兒童、心臟起搏器佩戴者和老人是電磁輻射的易感人群,而心臟、眼睛和生殖系統等是電磁輻射敏感器官。近年來的畸形兒出生率和兒童的白血病增多,心臟起搏器佩戴者的死亡率增加,電磁輻射難逃其咎。

學術界對計算機與健康的關注,首先是從出電腦操作員流產和畸胎開始的。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電磁波對人體影響的程度差別很大,通常認為女性和兒童最為敏感,特別是孕婦和孕婦腹中的胎兒更是重點保護對象。

最近有研究報告指出,孕婦每周使用20h以上計算機,其流產率增加80%,同時也增加畸形兒出生。我國對25個省、市、自治區從事醫用*線工作人員的調查發現,生育率、不孕率無明顯差別,但自然流產、多胎率、新生兒死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0種先天畸形和遺傳病的發生率,職業輻射組與對照組分別為9.1%與4.2%,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

有觀點認為,以孕齡6周以前的輻射敏感性最高,而小劑量照射造成胎兒功能發育畸形的,以妊娠8至15周胎兒的危險性最大。一些專家認為妊娠頭3個月的危險比妊娠中、晚期的危險大得多。也有的科學家提出,孕婦在懷孕期的前3個月要避免接觸電磁輻射。因為當胎兒在母體內時,對有害因素的毒性作用比成人敏感,受到電磁輻射后,將產生不良影響。如果是在胚胎形成期受到電磁輻射,不可能導致流產;如果是在器官形成期,正在發育的器官可能產生畸形。即使在胎兒的發育期,若受到輻射,也可能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嬰兒智力低下。

接觸輻射的人腫瘤發病率較常人高,臨床發現的有白血病、肺癌、乳腺癌、肝癌、甲狀腺癌、皮膚癌、骨癌等。輻射較容易誘發腫瘤的組織是骨髓、女性乳房、肺、甲狀腺、皮膚。輻射誘發腫瘤有潛伏期,大多在20年以上。輻射誘發腫瘤無閾值,腫瘤發生與累積劑量有關。

手機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也是近年來人們關注的問題。手機在使用時貼近人臉,使人的大腦受到電磁波的輻射,不用時,佩帶在腰間的手機,可能會影響人體腎的微循環,而且使最接近的內臟如肝、女性卵巢等受到威脅,嚴重者可引起人體細胞的癌變。

另外我們家中的各種家用電器,如電視機、微波爐、空調、電吹風、烤箱、吸塵器等等,它們工作時在輻射各種電磁波,我們的生活環境充滿了各種強度不同的電磁輻射。

2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電磁輻射對人體的5大影響

2.1電磁輻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變的主要誘因;

2.2電磁輻射對人體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造成直接傷害;

2.3電磁輻射是造成孕婦流產、不育、畸胎等病變的誘發因素;

2.4過量的電磁輻射直接影響兒童組織發育、骨髓發育、視力下降、肝病造血功能下降,重者可導致視網膜脫落;

2.5電磁輻射可使男性性功能下降,女性內分泌紊亂,月經失調。

3電磁輻射的防范

防電磁輻射,關鍵是增強自我防護意識。由于計算機已成為各行各業必不可少的工具,各個部門大量使用,其電磁輻射不可小視。長時間操作計算機或者看電視,應注意間隔與調劑,孕婦操作計算機一天不宜超過2h。室內辦公和家用電器的設置不宜過密,不要把家用電器擺放得過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劑量輻射的危險之中。使用辦公和家用電器時間不宜過長,各種辦公設備、移動電話、家用電器等都應盡量避免長時間操作,同時盡量避免多種辦公和家用電器同時使用。手機接通瞬間釋放的電磁輻射最大,所以有的專家提出最好在手機響6s以后再接聽,使用時應盡量使頭部遠離手機天線,最好使用分離耳機和話筒接聽電話。人體與辦公和家用電器,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如彩電與人的距離應在3~5m,微波爐在開啟之后至少要離開,1m,孕婦和小孩應盡量遠離微波爐。

研究電磁輻射污染的環境指數專家提醒有5種人特別要注意:

3.1生活和工作在高壓線、變電站、電臺、電視臺、雷達站、電磁波發射塔附近的人;

3.2經常使用電子儀器、醫療設備、辦公自動化設備的人員;

3.3生活在電器自動化環境中的工作人員;

3.4佩戴心臟起搏器的患者;

3.5生活在以上環境里的孕婦、兒童、老人及病人等。

應該了解室內電磁輻射污染的程度,如果環境中電磁輻射污染比較高,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很多白領、IT業從業者都需要經常使用計算機、手機,特別是經常在計算機房工作的人要重視防輻射。電臺、電視臺、尋呼臺的工作人員都有必要選用防護產品,有關部門應該將其納入勞保范圍。我們每個人也要重視這件事,它涉及到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必要時采取一定的勞保措施。現在,市場上有很多這類產品可供選擇,除了防護屏、擴目鏡、防磁鉆、手機天線防輻射罩,還有防護布料制成的各種服裝,如:大褂、襯衫、馬甲、套裝、帽子等等,此外,還有適合家庭主婦的圍裙。外觀與手感和普通工用服裝一樣。

篇2:電磁輻射防范措施

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電視監示器、手機普遍應用,使我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活更加絢麗多彩。然而,它也給我們的環境帶來了一些負面作用,各種電子產品和設備輻射出的電磁波,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并危及人體健康,從而成為繼廢氣、廢水和噪聲之后的人類環境的第4大公害。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卻無處不在,所以被稱為“無形的殺手”,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1電磁輻射與身體健康

1.1我們身邊常用的電磁輻射設備

計算機、電視機、手機就是輻射很明顯的設備。其他如高壓線、變電站、電臺、電視臺、雷達站、電磁波發射塔和電子儀器、醫療設備、辦公自動化設備及微波爐、空調器、電熱毯、收音機等等。由此可見幾乎與電有關的設備,在它們工作時都會產生各種不同頻率的電磁波。這些電子設備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會給我們造成危害。

1.2電磁輻射對身體的影響

我們首先從當前應用最廣范的計算機談起,計算機已進入現代社會的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它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電腦病”也與日俱增,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電腦病”的癥狀表現為神經衰弱綜合癥(頭暈、頭痛、疲勞、失眠或噩夢、記憶力減退、情緒低落等)、肩頸腕綜合癥(骨骼不適、手指麻等、感覺異常、震顫、有壓痛),以及腰背酸痛、抗病能力降低、易感冒等,發病率最高的是那些每天在計算機旁敲擊鍵盤的專業人員。職業衛生專家認為,計算機操作者多為年輕白領女性,她們精神壓力大,大腦處于高度集中和緊張狀態,這是產生神經衰弱綜合癥的根源。流產、面部褐斑、類似紅斑或濕疹等出現,亦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計算機操作者連續注視電腦屏幕,長時間近距離盯著閃爍的熒光屏,易使眼睛充血、干燥、怕光,嚴重者還會使眼球視網膜的感光功能失調,晶體受損,暗適應能力降低,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可導致微波白內障、夜盲癥等。如人體受輻射還可導致人體循環系統異常,男性生殖能力下降,人體激素分泌異常等。孕婦、兒童、心臟起搏器佩戴者和老人是電磁輻射的易感人群,而心臟、眼睛和生殖系統等是電磁輻射敏感器官。近年來的畸形兒出生率和兒童的白血病增多,心臟起搏器佩戴者的死亡率增加,電磁輻射難逃其咎。

學術界對計算機與健康的關注,首先是從出電腦操作員流產和畸胎開始的。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電磁波對人體影響的程度差別很大,通常認為女性和兒童最為敏感,特別是孕婦和孕婦腹中的胎兒更是重點保護對象。

最近有研究報告指出,孕婦每周使用20h以上計算機,其流產率增加80%,同時也增加畸形兒出生。我國對25個省、市、自治區從事醫用*線工作人員的調查發現,生育率、不孕率無明顯差別,但自然流產、多胎率、新生兒死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0種先天畸形和遺傳病的發生率,職業輻射組與對照組分別為9.1%與4.2%,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

有觀點認為,以孕齡6周以前的輻射敏感性最高,而小劑量照射造成胎兒功能發育畸形的,以妊娠8至15周胎兒的危險性最大。一些專家認為妊娠頭3個月的危險比妊娠中、晚期的危險大得多。也有的科學家提出,孕婦在懷孕期的前3個月要避免接觸電磁輻射。因為當胎兒在母體內時,對有害因素的毒性作用比成人敏感,受到電磁輻射后,將產生不良影響。如果是在胚胎形成期受到電磁輻射,不可能導致流產;如果是在器官形成期,正在發育的器官可能產生畸形。即使在胎兒的發育期,若受到輻射,也可能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嬰兒智力低下。

接觸輻射的人腫瘤發病率較常人高,臨床發現的有白血病、肺癌、乳腺癌、肝癌、甲狀腺癌、皮膚癌、骨癌等。輻射較容易誘發腫瘤的組織是骨髓、女性乳房、肺、甲狀腺、皮膚。輻射誘發腫瘤有潛伏期,大多在20年以上。輻射誘發腫瘤無閾值,腫瘤發生與累積劑量有關。

手機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也是近年來人們關注的問題。手機在使用時貼近人臉,使人的大腦受到電磁波的輻射,不用時,佩帶在腰間的手機,可能會影響人體腎的微循環,而且使最接近的內臟如肝、女性卵巢等受到威脅,嚴重者可引起人體細胞的癌變。

另外我們家中的各種家用電器,如電視機、微波爐、空調、電吹風、烤箱、吸塵器等等,它們工作時在輻射各種電磁波,我們的生活環境充滿了各種強度不同的電磁輻射。

2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電磁輻射對人體的5大影響

2.1電磁輻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變的主要誘因;

2.2電磁輻射對人體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造成直接傷害;

2.3電磁輻射是造成孕婦流產、不育、畸胎等病變的誘發因素;

2.4過量的電磁輻射直接影響兒童組織發育、骨髓發育、視力下降、肝病造血功能下降,重者可導致視網膜脫落;

2.5電磁輻射可使男性性功能下降,女性內分泌紊亂,月經失調。

3電磁輻射的防范

防電磁輻射,關鍵是增強自我防護意識。由于計算機已成為各行各業必不可少的工具,各個部門大量使用,其電磁輻射不可小視。長時間操作計算機或者看電視,應注意間隔與調劑,孕婦操作計算機一天不宜超過2h。室內辦公和家用電器的設置不宜過密,不要把家用電器擺放得過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劑量輻射的危險之中。使用辦公和家用電器時間不宜過長,各種辦公設備、移動電話、家用電器等都應盡量避免長時間操作,同時盡量避免多種辦公和家用電器同時使用。手機接通瞬間釋放的電磁輻射最大,所以有的專家提出最好在手機響6s以后再接聽,使用時應盡量使頭部遠離手機天線,最好使用分離耳機和話筒接聽電話。人體與辦公和家用電器,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如彩電與人的距離應在3~5m,微波爐在開啟之后至少要離開,1m,孕婦和小孩應盡量遠離微波爐。

研究電磁輻射污染的環境指數專家提醒有5種人特別要注意:

3.1生活和工作在高壓線、變電站、電臺、電視臺、雷達站、電磁波發射塔附近的人;

3.2經常使用電子儀器、醫療設備、辦公自動化設備的人員;

3.3生活在電器自動化環境中的工作人員;

3.4佩戴心臟起搏器的患者;

3.5生活在以上環境里的孕婦、兒童、老人及病人等。

應該了解室內電磁輻射污染的程度,如果環境中電磁輻射污染比較高,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很多白領、IT業從業者都需要經常使用計算機、手機,特別是經常在計算機房工作的人要重視防輻射。電臺、電視臺、尋呼臺的工作人員都有必要選用防護產品,有關部門應該將其納入勞保范圍。我們每個人也要重視這件事,它涉及到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必要時采取一定的勞保措施。現在,市場上有很多這類產品可供選擇,除了防護屏、擴目鏡、防磁鉆、手機天線防輻射罩,還有防護布料制成的各種服裝,如:大褂、襯衫、馬甲、套裝、帽子等等,此外,還有適合家庭主婦的圍裙。外觀與手感和普通工用服裝一樣。

篇3:衛生院醫療事故防范和處理預案

賀村中心衛生院醫療事故防范和處理預案

一、總則

為了防止差錯事故,保障醫療安全,維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根據國務院《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政策法規,制定本預案。

二、成立領導小組

為積極應對醫療差錯事故,保障醫療安全,維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醫院成立相應領導小組如下:

組長:(院長)、

電話:

副組長:(副院長)、

電話:

成員:

三、事故防范

1、臨床、醫技及相關科室必須遵循“患者第一、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宗旨,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技術操作規程,各自完善醫療質量保障工作。

2、各種搶救設施要經常保持完好狀態,保證隨時正常使用。大型貴重設備、特殊急救設備根據資源共享的原則,醫務科有權根據急救需要相機調配。

3、從維護全局出發,科室之間、醫護之間、臨床醫技之間、門診與急診之間、門急診與住院病區之間在診療工作中應當相互配合,緊密銜接,嚴禁在患者面前互相推諉、貶低他人、抬高自己,造成不良后果。

4、任何情況下,未取得執業資格人員均不得獨立實施各種診療技術操作和書寫病歷記錄。

5、做好醫患溝通工作,對下列重點患者尤須加強溝通,妥善記錄:

(1)患者病情復雜、危重、疑難、診斷未明,發生并發癥,隨時有生命危險或有糾紛傾向者;

(2)新入院患者;

(3)年齡過高、過小、體質特異或體質衰弱者;

(4)手術患者;

(5)因工負傷者;

(6)對告知事項表示難以理解和接受,配合醫療不佳者;

(7)對治療期望值過高者;

(8)預計手術等治療效果不佳者;

(9)對本院醫療服務已有不滿情緒者;

(10)有發生醫院感染征兆或已發生醫院感染者;

(11)患者選醫師要求過高者;

(12)涉及交通事故、社會治安等糾紛事件,有可能互相推諉或向醫療方面轉嫁責任者;

(13)住院預交押金不足、已經欠費或交費困難者;

(14)需使用貴重、自費藥品或材料者;

(15)孤寡老人,或雖有子女但家庭關系不睦者;

(16)低收入階層的患者;

(17)身份特殊的患者;

6、發生診療過錯或出現醫患糾紛苗頭時,應及時報告醫務科或主管院領導,科室主任應迅速查明原因,制定補救性防范對策,主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針對性的溝通,其他人員不得隨意解釋或答復。

7、選擇特殊檢查項目必須遵循“合理、適時、安全、高效、節約”的原則,合理安排各項檢查的程序及順序。重視對于疾病診斷、治療轉歸及預后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各項檢查及化驗,其結果要認真分析,記入病程記錄。

8、依據患者病情,及疾病治療原則,本著“高效、安全、經濟、方便”的原則,合理使用藥物,注意藥物配伍禁忌和藥物不良反應,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患者的用藥安全,禁止將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用于6歲以下兒童和喹諾酮類藥物使用于18歲以下人群。嚴格掌握藥物的適應證,嚴禁濫用抗生素,第三代頭孢類抗生素一般不得預防性使用。

9、重視院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工作,充分發揮院、科感染監控人員的作用,對于已經發生的院內感染及時登記報告,不得隱瞞,并應服從專業人員的技術指導。

10、認真執行《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和《臨床輸血技術規范》,患者輸血前必須進行HIV、HCV、HBsAg及梅毒血清抗體等檢查。輸血后的血袋交由檢驗科統一保管,7天后方可銷毀。

11、各醫技科室在做有創檢查時,必須配備相應的搶救設施,并保證隨時可用;在接到急診檢查申請后必須盡快安排實施。急診化驗必須在接到標本后30分鐘內出具結果(個別檢查項目除外)。急診X線、CT檢查必須及時完成。

藥劑科應保證藥品的正常進貨渠道及質量,保證搶救藥品及時到位。

12、規范病歷資料管理。嚴格執行《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和《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嚴禁任何人對病歷進行涂改、粘貼、刮擦、偽造、隱匿和銷毀。嚴禁院內外任何人違規查閱、借閱、復制本院住院病歷資料。

門診病歷:

(1)按《病歷書寫基本規范》,每例門急診患者都必須記錄門診病歷,必須包含主訴、病史、體檢、診斷、處理等基本內容。

(2)門診病歷交由患者自行保管。

(3)醫護人員不得私自留存患者門診病歷,以防丟失。

(4)開寫處方必須符合《處方管理規定》。

住院病歷:

(1)病案首頁必須按照國家衛生部專項通知及《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要求進行填寫。各病區上級醫師必須及時檢查、審簽住院醫師的病歷質量。對病歷中的缺陷及時反饋至當事醫師,要求其重寫。

(2)各科室必須認真對待醫務科簽發的病歷質量缺陷通知書,3天內據實完善病歷,填寫整改意見反饋表,以書面形式報回醫務科。

(3)住院病歷必須在24小時之內完成。

(4)上級醫師或科主任必須在48小時內對新入院患者進行查房,主管醫師應及時、認真、規范書寫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5)認真執行三級查房制度,急診患者入院2天之內、普通患者入院3天之內必須有科主任或副主任醫師以上醫師查房,并在病歷中予以體現。

(6)住院病歷的其他內容參照《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執行。

(7)主治醫師對于終末病歷的簽字必須在患者出院的同時完成。

(8)科主任對終末病歷必須及時審簽,并在患者出院3天之內或死亡患者1周之內及時完成。于10號前將上月住院病歷送至病案室。

(9)對死亡病例必須在患者死亡

1周之內擇時進行死亡病例討論,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經整理歸入住院病歷。死亡討論和學術討論情況不得對外散布,否則引發不良后果,由散布者承擔責任。

(10)手術記錄必須在手術后24小時之內完成,第一術者必須親自書寫,特殊情況下可由第一助手書寫手術記錄,但術后必須及時審簽。

(11)搶救記錄如未能在搶救時同步完成,須在搶救結束后6小時內據實補記,并加以注明。

(12)各種檢驗、影像、病理報告等輔助檢查資料必須妥善保存,不得遺失。借閱時必須登記備案,及時返還。

(13)嚴格執行病案管理制度,保護患者隱私,杜絕患者及親屬隨意接觸病歷和一切違規復制病歷資料問題。

(14)禁止病房醫師私自借出和復印病歷。

(15)保管好住院病歷,防止丟失。

13、收治病人

(1)收治患者落實急診優先、專病專治的原則。嚴禁互相推諉,禁止科室之間跨科搶收患者,以免造成延誤診斷治療和醫療糾紛。

(2)對于慢性病和危重患者,各科必須以患者利益和醫療安全為重,不得以種種借口推諉拒收患者。

(3)凡具備空床的病區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絕他科借床收治患者。

(4)患者入院后,經治醫師(或值班醫師)負責與患者簽署住院知情同意書和委托書,委托人負責代理患者履行在院期間的知情選擇權。

14、三級查房及會診

(1)三級查房制度是保證醫療安全,防范醫療風險的重要措施,各科及各級醫師必須嚴格執行。

(2)對于普通患者,住院醫師每日至少查房2次,主治醫師至少每日查房1次,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每周至少查房1-2次。

(3)對重點(危重)患者,上級醫師及經治醫師必須及時查房和巡視。

(4)對于病情危重、復雜的病例,以及具有潛在醫療糾紛的患者,必須及時報告科主任,盡快組織會診,必要時請院外專家會診,盡快與患者溝通,化解矛盾。

(5)為14歲以下或60歲以上患者進行手術時,術前應進行術前討論,必要時邀請內兒科醫師術中監護,以策安全。

(6)各科值班醫師必須是具有醫師資質及以上的專業人員。

(7)院內急會診、受邀人員接通知后必須在10分鐘內到位。

15、術前討論:

(1)住院期間的大、中手術病例必須經過術前討論(急診、搶救手術病例除外),病歷中要有詳細記錄,術者必須參加。

(2)禁止以術前討論代替三級查房。

16、患者的知情同意內容如下:

(1)疾病的診斷、嚴重程度、擬實施的檢查治療措施、預后、難以避免的治療矛盾,住院患者的主管醫師、上級醫師及科主任。

(2)檢查、治療措施有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以及為矯正不良后果可能采取的進一步措施,所用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

(3)手術中需留置體內材料。

(4)規定自付的醫療費用情況。

(5)手術、麻醉及其他侵襲性操作的實施情況,實施的必要性及可能的風險。

(6)手術過程中可能發現與術前診斷不一致的病癥。

(7)需要變更手術方案或術中需切除術前未能確定的器官組織時。

(8)危重患者因特殊檢查需進行搬動有可能造成危險時。

(9)實施輸血、造影、氣管切開、化療、特殊診療等的必要性及其風險。

(10)為保證醫療質量和醫患安全需要患方知情同意的其他事情。

上述告知內容均應有文字記載以及患者或受托人簽署的明確意見、表達時間及簽名。

四、事故處理

1、一旦發生醫療差錯事故,經治或當班醫師須立即通知上級醫師和科室主任,同時報醫務科(辦公時間)或醫院總值班人員(非辦公時間),不得隱瞞。并迅速采取積極補救措施,避免或減輕對患者身體健康的進一步損害,盡可能挽救患者生命。由護理因素導致的差錯事故,除按上述程序上報外,同時按照護理體系逐級上報。

2、由醫務科組織相關科室負責人查找原因。

3、科室主任與醫務科共同決定接待病人家屬的人員,指定專人進行溝通解釋。

4、醫務科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封存《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所規定的病歷內容。

5、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藥物引起的不良后果,在醫院職能部門人員、當事科室人員及患者或家屬共同在場的情況下,立即對實物進行封存,實物由醫院保管。

6、如患者已經死亡,為明確死因,正確處理善后工作,經治醫師應及時發出尸檢建議,征詢患方直系親屬意見,患方無論同意與否,均應書面簽署意見及時交回,并在病歷中認真規范記錄。如患方拒收、拒簽、拒絕答復,應當如實記載,并由在場人員簽名作證。

7、如患者需轉科治療,各相關科室必須竭力協作。

8、當事科室須在24小時內就事實經過寫出書面報告,同時提出初步處理意見,上報醫務科。

9、任何科室和個人不得擅自表態答復患方要求或同意減免患者醫療費用。

10、司法訴訟準備工作。發生糾紛、經溝通無效者,一旦進入司法渠道,當事人、當事科要實事求是完善相關資料,積極配合醫院充分進行應訴準備。

11、積極應對患方聚眾過激維權行為,本著“熱情接待、耐心解釋、、坦誠溝通、謹慎答復、認真負責”的態度,并做到“言行有理、有利、有節”,依法維權,維護醫院、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防止矛盾進一步激化。及時報告院領導,必要時與公安機關取得聯系,請求幫助。

五、幾點要求

1、本預案從患者來院就診到治療終結,就醫務人員的行為規范做了較詳細的規定。從病歷書寫到診療操作規范,乃至患者的知情告知以及糾紛的報告、處理程序等方面均做了詳細規定,望各科室認真傳達至每位醫務人員,組織學習,狠抓落實,確保醫療安全。

2、各科室參照本預案制定適合本科室的醫療風險防范及處理預案。

3、醫院將20**年定為制度落實年,全面深入檢查各項醫療制度落實情況并全程監控,對貫徹不力的科室和個人將給予通報并嚴格考核。

4、本預案自20**年08月01日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