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淺談煤塵危害防治措施

淺談煤塵危害防治措施

2024-07-15 閱讀 2988

一、概述

煤塵是在煤炭開采、運輸、轉載、儲存和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飛逸到環境空氣中的固體顆粒,是礦山五大自然災害之一(瓦斯、煤塵、水、火、頂板)。煤塵主要危害有三個方面:一是對人體的危害,如果人的肺部長期吸入大量的煤塵,就可患塵肺病,塵肺病是目前危害較大的一種礦工職業病;二是煤塵爆炸危害,煤塵爆炸是煤礦的嚴重災害之一,它嚴重威脅著礦井安全;三是污染環境,當前,煤塵污染已成為我國主要產煤地區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為最大限度的降低采掘工作面及其它作業場所的煤塵濃度,保障全礦井下工人的身心健康和礦井安全生產,就必須采取綜合的防塵措施,即對各個環節都采取實施有效的防塵措施。

1、煤塵的產生

在煤礦生產和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巖礦微粒統稱為煤塵,主要是巖塵和煤塵,它是在礦井生產如鉆眼、爆破、切割、裝載、落煤及運輸和提升過程中,因煤巖被破碎而產生的。不同的礦井由于煤、巖地質條件和物理性質及采掘方法、作業方式、通風狀況和機械化程度的不同,粉塵的生成量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在同一礦井里,產塵的多少也因地因時發生著不同的變化。一般來說,在現有防塵技術措施的條件下,各生產環節產生的浮游粉塵比例大致為:采煤工作面產塵量占45%~80%;掘進工作面產塵量占20%~38%;錨噴作業點產塵量占5%~10%;其他作業點占2%~5%,各作業點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煤塵的生成量也將增大。

2、煤塵的分類

2.1按煤塵粒徑劃分

1)粗塵

粉塵粒徑大于40μm,相當于一般篩分的最小顆粒,在空氣中極易沉降。

2)細塵

粒徑為10μm~40μm,肉眼可見,在靜止空氣中作加速沉降。

3)微塵

粒徑為0.25μm~10μm,用光學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在靜止空氣中作等速沉降。

4)超微塵

粉徑為0.25μm,要用電子顯微鏡才可以觀察到,在空氣中作擴散運動狀。

2.2按煤塵存在狀態劃分

1)浮游粉塵

懸浮于礦井內空氣中的粉塵,簡稱浮塵。

2)沉積粉塵

從礦內空氣中沉降下來的粉塵,簡稱落塵。

浮塵和落塵在不同環境下可以互相轉化。浮塵在空氣中飛揚的時間與塵粒的大小、重量、形式等有關,還與空氣的濕度、風速等大氣參數有關。

2.3按煤塵粒徑組成范圍劃分

1)全塵(總粉塵)

各種粒經的礦塵之和。

2)呼吸性粉塵

主要指粒徑在5μm以下的微細塵粒,它能通過人體上呼吸道進入肺區,導致肺病,對人體危害甚大。

二、煤塵的危害

1、煤塵對人體危害

塵肺病是威脅我國煤礦工人身體健康最嚴重的職業病。但由于塵肺病發病緩慢,有一定的潛伏期,往往不為人們所重視。實際上,由塵肺病引發的礦工傷亡人數,遠遠高于各類工傷事故傷亡人數的總和。

煤礦塵肺病是煤礦工人在生產中長期吸入大量呼吸性粉塵而引起的以纖維組織增生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一旦發病很難徹底治愈。按吸入礦塵的成分的不同,可將其分為硅肺病、煤硅肺病和煤肺病3類。硅肺病(矽肺病)是由于長期吸入游離二氧化硅含量較高的巖塵而引起的塵肺病,患者多為長期從事巖巷掘進的礦工;煤硅肺病(煤矽肺)是由于同時吸入煤塵和含游離二氧化硅的巖塵所引起的塵肺病,患者多為長期從事巖巷掘進和采煤工作的混合工種礦工;煤肺病是由于長期吸入大量煤塵而引起的塵肺病,患者多為長期單一從事煤層采掘工作的礦工。我國煤礦工人工種變動較大,長期固定從事單一工種的很少,因此煤礦塵肺病中煤矽肺病比重最大,約占80%左右,單純的硅肺、煤肺病較少。上述三種主要職業病的患因,都是人體肺部長期吸入大量的粉塵所致,是一種嚴重的礦工職業病,工人一旦患病,當今的醫學水平還很難徹底治愈。

影響塵肺病發生的主要因素包含:

1)煤塵成分

煤塵中游離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越易致病。

2)煤塵的粒度

塵粒越微細越易致病,小于5μm的塵粒越多,對人體的危害性越大。

3)煤塵的濃度

空氣中含有的煤塵濃度越大,工人吸入的煤塵量就越多,越易得病。

4)接觸煤塵的作業時間

從事井下作業的工齡越長,吸入的粉塵量越多,就越易患塵肺病。根據我國煤礦的統計,矽肺病的發病工齡一般在10年左右,短的也有3~5年發病者;一般在20~30年接觸齡之間。

5)礦工的健康狀況,生活習慣以及個人衛生條件

體質較弱,個人衛生較差又有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的礦工更易患塵肺病。

2、煤塵爆炸的危害

煤塵爆炸產生高溫、高壓和生成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又破壞井巷,毀壞設備,傷亡人員,甚至導致整個礦井毀壞,嚴重地威脅安全生產和人員生命安全。

2.1煤塵爆炸的原因

煤塵爆炸是空氣中氧與煤塵急劇反應的過程。第一步是浮塵在熱源作用下迅速的被干餾或氣化而放出可燃性氣體;第二步是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燃燒;第三步是煤塵燃燒放出熱量,這種熱量以分子傳導和火焰輻射的方式傳給附近懸浮的或被吹揚起來的落地煤塵,這些煤塵受熱分解,跟著燃燒起來,此種過程連續不斷的進行,氧化反應越來越快,溫度越來越高,當達到一定程度時,便能發展成煤塵爆炸。

2.2煤塵爆炸的特征

1)形成高溫、高壓、沖擊波

煤塵爆炸火焰溫度為1600~1900℃,爆源的溫度達到2000℃以上,這是煤塵爆炸得以自動傳播的條件之一。在礦井條件下煤塵爆炸的平均理論壓力為736KPa,但爆炸壓力隨著離開爆源距離的延長而跳躍式增大。爆炸過程中如遇障礙物,壓力將進一步增加,尤其是連續爆炸時,后一次爆炸的理論壓力將是前一次的5~7倍。煤塵爆炸產生的火焰速度可達1120m/s,沖擊波速度為2340m/s。

2)煤塵爆炸具有連續性

由于煤塵爆炸具有很高的沖擊波速,能將巷道中落塵揚起,甚至使煤體破碎形成新的煤塵,導致新的爆炸,有時可如此反復多次,形成連續爆炸,這是煤塵爆炸的重要特征。

3)煤塵爆炸的感應期

煤塵爆炸也有一個感應期,即煤塵受熱分解產生足夠數量的可燃氣體形成爆炸所需的時間。根據試驗,煤塵爆炸的感應期主要決定于煤的揮發分含量,揮發分越高,感應期越短。

4)產生大量的CO

煤塵爆炸時產生的CO,在災區氣體中濃度可達2%~3%,甚至高達到8%左右,同時爆炸時大量耗氧,氧濃度迅速降低。爆炸事故中受害者的大多數(70%~80%)是由于CO中毒造成的。

2.3煤塵爆炸的條件

煤塵爆炸必須同時具備四個條件:煤塵本身具有爆炸性;煤塵必須懸浮于空氣中,并達到一定的濃度;存在能引燃煤塵爆炸的高溫熱源;一定濃度的氧氣。

1)煤塵的爆炸性

煤塵具有爆炸性是煤塵爆炸的必要條件,煤塵爆炸的危險性必須經過試驗確定。煤塵爆炸性的鑒定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大型煤塵爆炸試驗巷道中進行,這種方法比較準確可靠,但工作繁重復雜,所以一般作為標準鑒定用;另一種是在實驗室內使用大管狀煤塵爆炸性鑒定儀進行,方法簡便,目前多采用這種方法。

2)懸浮煤塵的濃度

井下空氣中只有懸浮的煤塵達到一定濃度時,才可能引起爆炸,單位體積中能夠發生煤塵爆炸的最低或最高煤塵量稱為下限和上限濃度。低于下限濃度或高于上限濃度的煤塵都不會發生爆炸。煤塵爆炸的濃度范圍與煤的成分、粒度、引火源的種類和溫度及度試驗條件等有關。一般說來,煤塵爆炸的下限濃度為30~50g/m3,上限濃度為1000~2000g/m3。其中爆炸力最強的濃度范圍為300~500g/m3。

3)高溫熱源

煤塵的引燃溫度變化范圍較大,它隨著煤塵性質、濃度及試驗條件的不同而變化。我國煤塵爆炸的引燃溫度在610~1050℃之間,一般為700~800℃。煤塵爆炸的最小點火能為4.5~40MJ。這樣的溫度條件,幾乎一切火源均可達到,如爆破火焰、電氣火花、機械摩擦火花、瓦斯燃燒或爆炸、井下火災等。

4)一定濃度的氧氣

煤塵爆炸還必須要具備一定濃度的氧氣,要求氧氣的濃度不低于18%(體積百分比)。由于礦井的氧氣濃度一定大于18%,所以我們在防止煤塵爆炸過程中一般不會考慮這一條件。

2.4可能發生煤塵爆炸的地點

回采工作面及上下順槽;所有煤巷掘進工作面;集中運輸巷、井下皮帶運輸巷、地面篩選系統,重點部位在機頭、機尾和各轉載點;地面煤倉、皮帶走廊、洗配煤車間;其他產塵較大、清理不及時有煤塵堆積飛揚的巷道等。

3、煤塵對環境的危害

當前,煤塵污染已成為我國產煤地區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而煤炭發運站在煤炭裝卸及運輸過程中可產生大量煤塵污染。據不完全統計測算,每裝卸1t煤炭可產生煤粉塵3.53~6.41kg,每堆存1t煤每年可產生煤粉塵1.48~2.02kg,不僅給煤炭發運站臺周邊的大氣環境和鐵路沿線兩側的房屋建筑、農作物、民用設施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也給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產生活以及鐵路行車安全帶來較大影響。

三、煤塵防治措施

1、井下煤塵防治措施

1.1打鉆時的防塵

1)濕式鑿巖

濕式鑿巖的實質,是將壓力水經過風鉆和鉆桿中心孔送到炮眼底部,把巖粉從炮眼中濕潤并沖洗出來達到防塵目的。濕式鑿巖可使粉塵從1000mg/m3以上降到10mg/m3左右。按供水方式分,有側式供水和中心供水兩種。

2)水電鉆鑿巖

水電鉆主要用在回采和煤巷掘進工作面,亦可以用于軟巖和半煤巖掘進工作面。

3)干式捕塵

干式捕塵主要用于缺水、高寒地區和某些特殊條件下的巖石巷道掘進工作面。可分為兩種:一是干式孔底捕塵,二是孔口干式捕塵。

1.2掘進工作面除塵

掘進工作面是煤塵生成量大而集中的工作場所,且通風和作業條件相對較差,成為硅肺病危險性最大的地點。巖石掘進工作面的巖塵含游離二氧化硅很高,一般為30%~70%;掘進打眼產生的呼吸性粉塵可占全塵的80%~90%;錨噴作業的水泥細砂粉塵嚴重。

掘進工作面的綜合除塵措施主要有:設置合理切割參數,截割頭內外噴霧;長壓短抽通風;附壁風筒向迎頭供風;迎頭噴水降塵;從集塵器將粉塵抽出進行濕式或干式濾袋除塵。

1.3放炮時的防塵

掘進放炮后的煤塵濃度可超過1000mg/m3,而且幾小時后仍然有數十毫克之多,整個巷道都充滿濃煙煤塵。因此必須采取多種措施才能得到理想防塵效果。

1)水袋填塞炮眼

俗稱“水炮泥”,其實質是將裝滿水的塑料袋裝填在炮眼內,爆破時水袋被爆碎,并將水壓入煤的裂隙和霧化,以達到防塵的目的。

2)水封爆破

水封爆破不僅能降低煤塵的產生量,而且還能減少瓦斯涌出,增加爆破的安全性和提高爆破效果。水封爆破的做法是:將炸藥裝炮眼內后,孔口密封好,然后向炮眼內注水,再進行爆破。該爆破法可用于煤巷掘進,也可用于回采。

3)噴霧

噴霧是爆破時一種簡單易行的降塵措施。噴霧器多為風水聯合作用,以壓風為主要動力,將低于風壓98kPa~196kPa的水噴射出去,使之霧化。它的射程大、霧粒細、噴射面寬、降塵效果好。

4)水幕

掘進工作面放炮時,水幕也是一種降塵與消煙的有效措施。同時,水幕也設在采煤工作面的回風巷或塵源豐富的巷道中,用以降塵和凈化風流。

1.4裝煤運輸時防塵

裝煤時灑水噴霧是常用的防塵方法。

1)人工灑水

總的要求是讓爆破下來的煤或巖石充分濕潤,不僅要在裝運前灑水,隨著裝運的進行還要經常地灑水,這樣可使粉塵濃度降到2mg/m3左右。

2)噴霧灑水

是將壓力水通過噴霧器在旋轉或沖擊作用下,使水流霧化成細散的水滴噴射到空氣中。它的作用有:在霧體作用范圍內高速流動的水滴與浮塵碰撞接觸后,塵粒被濕潤,在重力作用下下沉;高速流動的霧體產生負壓將其周圍的含塵空氣吸引到霧體內濕潤下沉;將已沉落的塵粒濕潤粘結,使之不易飛揚;增加煤的水分,降低煤塵爆炸性。

1.5采掘機防塵

1)選擇最佳切割速度

采掘機械的切割參數對產塵量影響甚大。一般采取減少齒數、增大齒距、加大截深和降低切割速度等措施。

2)噴霧灑水

噴霧灑水是采掘機械切割煤體時普遍應用的一種降塵措施。有外噴霧灑水和內噴霧灑水,也可同時并用。

1.6通風除塵

為使工作面和巷道內粉塵濃度保持在允許濃度范圍內,還必須采取有效的通風除塵方法。

1)凈化風流

降低進入掘進工作面的新鮮風流中的粉塵濃度,使之不超過0.2mg/m3。一般可在壓入式通風的風筒中安裝1至2個水噴霧器,對著風流進入方向噴霧,凈化進風流的粉塵。

2)加強通風

采煤工作面、掘進中的煤巷、半煤巖巷最低風速不得小于0.25m/s,掘進中的巖巷不得小于0.15m/s,但最大風速均不得超過4m/s,防止粉塵吹揚。

1.7煤塵注水除塵

煤層注水就是通過煤層中的鉆孔將水壓入尚未采落的煤體中,使水均勻地分布在煤體的無數細微裂隙和孔隙內達到預先濕潤的目的,從而減少開采過程的煤塵生成量。這是回采工作面積極有效的防塵措施,降塵率一般在50%~90%。按照注水鉆孔的形式,可分為長孔、短孔和深孔三種。按照注水方式又可分為靜壓注水和動壓注水。

1.8個體防護措施

由于煤礦中的吸呼性粉塵對礦工的身體危害很大,因此個體防護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常用的個體防護器具有:

1)自吸式防塵口罩

自吸式防塵口罩是靠人體肺部吸氣使含塵空氣通過口罩的濾料而凈化的。它分無換氣閥和有換氣閥兩種。

2)送風式防塵口罩

送風式防塵口罩是用微型通風機將含塵空氣送至濾料凈化,凈化后的空氣再通過蛇形管送至口罩內供呼吸之用。

3)壓氣呼吸器

壓氣呼吸器為一種隔絕式個體防護用具。它是井下壓風管道中的壓縮空氣經過過濾、消毒和減壓后,再經過導管進人口罩內供呼吸用的。其優點是,免除了粉塵的危害,而且呼吸舒暢。缺點是,工作地點需有壓風管道,并且每人拖著一根長管子,行動不便。

2、煤塵防爆措施

2.1掃沉積煤塵

積聚在巷道周邊、支架及設備上的沉積煤塵要定期清掃。我國煤礦多為人工清掃,灑水后清掃,以防煤塵飛揚,清掃的煤塵要運走。

2.2沖洗沉積煤塵

用水把巷到幫頂和支架上的煤塵清除出去。這種方法能夠將沉積煤塵清除得比較干凈,而且簡單易行,因此在煤礦中長期得到普遍應用。沖洗工作每隔一定時間進行一次,間隔時間的長短根據煤塵沉積的快慢來決定。

2.3刷漿

對主要巷道和硐室要進行刷漿。刷漿材料是生石灰和水,其體積比為1:1.4,用人工或機械噴灑在巷道幫、頂上。其作用是易觀察巷道中煤塵沉積情況,同時,還可覆蓋和固結已沉積的煤塵,使之不再飛揚。

2.4撒布巖粉

巖粉是惰性粉塵,在巷道周邊撒布巖粉,能增加沉積煤塵中的不燃物質,可以防止和控制煤塵爆炸。但是,巖粉的防爆作用只有在煤塵中達到一定比例時,才能有效地發揮。隨著煤塵產生量和煤塵沉積強度的增大,需頻繁重復灑布。

2.5粘結沉積煤塵

粘結沉積煤塵就是向巷道周邊噴灑粘結液。粘結液主要由濕潤劑和吸人鹽類組成,它能把已沉積的和陸續沉積的煤塵粘結起來,使其喪失飛揚能力,防止其參與爆炸。

3、地面煤炭轉載儲運防塵措施

3.1對現有露天儲煤場設置高于儲煤最大高度2米的擋風抑塵墻,并采用移動噴灑方式,對堆存的煤炭噴灑鐵路運輸專用的煤塵抑塵劑。有條件的煤炭發運站要建設全封閉儲煤筒倉,做到煤炭儲存不露天。禁止露天無遮擋、無噴淋等易產生煤塵污染的方式堆存煤炭。

3.2在上站運煤汽車卸車時采取先噴水降塵再卸車的作業方式;有條件的煤炭發運站要采用全密閉皮帶式運輸及裝車不露天作業方式,做到煤炭不落地。逐步淘汰鏟車等易產生煤塵污染的煤炭裝卸作業方式。

3.3安裝固定或移動式煤塵抑塵劑自動噴淋裝置,對裝車后的煤炭噴灑抑塵劑進行覆蓋。

篇2:煤塵危害與防治措施模版

煤礦粉塵是危害煤礦安全的一種重大災難,也是危害礦工生命安全的一項災難,實時檢測礦井下粉塵的濃度就成為煤礦企業的一項重要任務。

1煤礦生產中粉塵的產生與分類

在煤礦生產和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巖礦微粒統稱為煤礦粉塵,主要是巖塵和煤塵,它是在礦井生產如鉆眼、爆破、切割、裝載、落煤及運輸和提升過程中,因煤巖被破碎而產生的。不同的礦井由于煤、巖地質條件和物理性質及采掘方法、作業方式、通風狀況和機械化程度的不同,粉塵的生成量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在同一礦井里,產塵的多少也因地因時發生著不同的變化。一般來說,在現有防塵技術措施的條件下,各生產環節產生的浮游粉塵比例大致為:采煤工作面產塵量占45%-80%;掘進工作面產塵量占20%-38%;錨噴作業點產塵量5%-10%;其他作業點占2%-5%,各作業點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礦塵的生成量也將增大。

2粉塵的危害

如果人體肺部長期吸入大量的粉塵,就可能患塵肺病。煤礦生產中,塵肺病因吸入粉塵成分不同,可造成三種主要病癥。吸入游離的二氧化硅(sio2)含量較高的粉塵引起的塵肺病是矽肺病,患者多集中于長期從事掘進線上的工人;吸入煤塵和含游離二氧化硅的巖塵所引起的塵肺病稱為煤矽肺病,患者多為掘進和采煤混合工種的工人;第三類是長期吸入煤塵所引起的塵肺病,醫學稱煤肺病,患者為長期從事采煤工作的工人。三種主要職業病的患因,都是人體肺部長期吸入大量的粉塵所致,是一種嚴重的礦工職業病,工人一旦患病,當今的醫學水平還很難徹底治愈。又因發病緩慢,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特別是患病的主體對象,從事采掘一線的工人大多數有章不循,有令不止的現象十分突出,個人的防護意識差,對防塵設施和個人防塵勞動保護用品棄而不用的現象隨處可見,總以為是個人的身體和本人的事,如:掘進線打干眼、采煤線落煤防塵設施、各轉載點噴灑水裝置、個人的防護用品極少正常堅持使用,日復一日,待身體有問題了才知道其利害關系。實際上塵肺病引起礦工致殘和死亡的人數,在國內外都十分驚人。據相關部門統計,建國以來,我國礦山企業累計已發生塵肺病近七十余萬例,死亡人數突破二十余萬,居各類職業病之首,國營煤礦每年塵肺病死亡人數已大大超過工傷死亡人數,目前每年新增塵肺病上萬例,而且呈上升趨勢,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上百億元。礦山職業病安全問題已成為我國一大社會公害,嚴重制約著我國采礦工業的健康發展,礦山事故和職業病已造成家庭、社會的問題,也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我國煤礦工人工種變化較大,長期從事單一工種的很少。因此,煤礦塵肺中煤矽肺比重較大,據衛生和科研部門統計。約占塵肺總人數的70%-80%;矽肺約占20%-30%;煤肺約占5%-10%。醫學工作者通過對塵肺死者的解剖,認為2μm以下的粉塵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許多學者從肺內空氣動力學進行了研究,從理論上闡述各種粒徑的粉塵在人體呼吸系統內滯留的模式。大于10μm的塵粒大部分被阻流于鼻腔和咽喉部位,隨鼻涕和痰液排出體外;2-10μm的塵粒大部分阻留在上呼吸道,借助于呼吸道粘膜所分泌的粘液和粘膜上的纖毛運動,送至喉部排出體外;小于2μm的粉塵隨呼吸氣流進入肺內,由肺泡的清除作用加以處理排出體外,通過上述三種清除方式,將進入體內的97%至98%左右的塵粒排出體外,殘留在肺內的粉塵只是吸入粉塵量的2%至3%。人體雖然有良好的防御和清除功能,但若長期吸入高濃度粉塵,仍可引起塵肺病。尤其殘留在肺泡內的硅塵粒能形成硅酸膠毒,可以殺死肺泡而留在組織內形成纖維病變。開始呈現網狀,爾后,肺泡逐漸減少而變成粗網,接著便在粗網網眼間出現結節,許多結節逐漸融合成團塊,形成塵肺癌變。

塵肺病按病情發展程度分為三期:

第一期:重體力勞動時感到呼吸困難、胸痛、輕度干咳。

第二期:中等體力勞動或平常工作時感覺呼吸困難,胸痛、干咳或帶痰咳嗽。

第三期:做一般的工作,甚至休息時也感到呼吸困難,胸痛,連續帶痰咳嗽,行動困難等癥狀。

影響塵肺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包含:①礦塵成分。礦塵中游離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越易致病。②礦塵的粒度。塵粒越微細越易致病,小于5μm的塵粒越多,對人體的危害性越大。③礦塵的濃度。空氣中含有的礦塵濃度越大,工人吸入的礦塵量就越多,越易得病。④接觸礦塵的作業時間。從事井下作業的工齡越長,吸入的粉塵量越多,就越易患塵肺病。根據我國煤礦的統計,矽肺病的發病工齡一般在10年左右,短的也有3至5年發病者;一般在20至30年接觸齡之間。⑤礦工的健康狀況,生活習慣以及個人衛生條件。體質較弱,個人衛生較差又有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的礦工更易患塵肺病。

塵肺病的發病率原因還有很多,除上述幾類直接原因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原因:

(1)“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在相當多的地方和礦山企業未得到落實,重視度不高,不能正確處理好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的關系。

(2)一些礦山企業的從業人員素質差,特別是采掘一線的職工,因用工制度改革,90%是輪換工、協議工,流動性較大,難以控制,他們紀律性差,又活動在第一線,發生違章造成傷害的大部分是這些人。鄉鎮煤礦從業人員多為放下鋤頭,戴上礦燈就下井挖煤,隨意性強,缺少必要的安全生產技術知識。

(3)安全裝備水平低,欠賬多,缺少應有的抗災能力,礦山安全設備的資金緊張,雖然產量上去了,安全設備卻沒跟上。

(4)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亂采濫挖,不僅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職業病傷害也急劇上升,尤其是鄉鎮煤礦,多數礦井不具備綜合防塵的安全設施及管理條件。

3綜合防塵的措施

預防塵肺病和煤塵爆炸的關鍵就是降低工作場所的粉塵濃度,使其符合《規程》規定的標準,為此采取綜合防塵措施主要本著“革、水、密、風、護、管、教、查”八字治理方案進行防范工作。其中技術革新是根本,風、水、護、管是重點。

所謂“革”就是采取技術革新的方式從產生粉塵迎頭上根本性解決粉塵的生成過程。近年來職業病防治工作在煤礦行業中逐漸重視,從采掘工藝流程、采掘作業環境、個人防護設備設施都加大資金投入,并逐步改造和更新了生產設備設施,隨著機械化的進一步提高,工人直接接觸粉塵的機率慢慢減少,粉塵防治工作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和提高。

所謂“風”和“水”,就是以“水”為主、以“風”為輔,采取灑水降塵和通風排塵與凈化風流多種措施降塵除塵的粉塵防治方式。具體有以下幾種:

①濕式鑿巖

系指在巖巷掘進過程中,將壓力水通過鑿巖機送入孔底,濕潤并沖洗炮眼中的粉塵,使其在炮眼中變成漿液排出炮眼。這樣能使絕大部分粉塵被控制在炮眼中。采用濕式打眼后,粉塵濃度可由打干眼時的500-1400mg/m3降至4-10mg/m3,降塵率可達90%-98%。因此,濕式鑿巖是鑿巖工作普遍采用的有效防塵措施,只有在嚴重缺水地點和遇水膨脹的巖石不能采用濕式鉆眼時,可用干式打眼并采用干式捕塵器捕塵。

②通風排塵和凈化風流

用通風的方式將礦塵稀釋并排出,是降低井下礦塵濃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強掘進通風管理工作,減少漏風,提高風筒出口風量,合理控制風速。當風速過低時,粗粒礦塵將與空氣分離下沉,不被排出。據試驗觀測,當巷道中風速達到0.15m/s時,5μm以下的礦塵能夠懸浮并與空氣均勻混合而隨風流排出。《規程》規定:掘進中的巖巷最低風速不得低于0.15m/s,這完全可以滿足最低排塵風速的要求。提高排塵風速,粒徑稍大的塵粒也能懸浮并排出,同時增強了稀釋作用,礦塵濃度也隨之降低。風速在增高時,將揚起落塵,使風流中含塵濃度增大,因此《規程》規定:采掘工作面的最高允許風速為4m/s。

在產塵量高、礦塵比重大、溫度比較高的作業地點,可適度增大排塵風速。

通風排塵是合理的風速將掘進工作面所產生的礦塵排出,但應縮小其污染范圍。為此,在含塵濃度較高的風流所通過的巷道中設置水幕凈化風流。噴霧器的布置應以水幕布滿巷道斷面為原則,并盡可能靠近塵源,縮小含塵空氣的彌漫范圍。另一種方式是在產塵巷道中增設水幕,且之間距離以每隔20米為宜,裝置保持一頭(掘進頭)安設三組效果最佳。據現場試驗結果顯示,降塵率達98.6%。

③個體防護

在實施上述防塵措施以后,仍有小部分的細微粉塵彌漫于空氣中,因此加強個體防塵也是綜合防塵的一個重要方面。

個體防塵的主要用具是防塵口罩,現目前廣泛應用的有簡易口罩和專用防塵口罩。根據各工作作業環境的差異選擇不同的防塵口罩,并堅持正確使用,特別是采掘司機和錨噴工種的工人不能忽視個體防護的作用。

④防止煤塵爆炸的措施

預防煤塵爆炸和限制爆炸范圍擴大的措施有:減塵與降塵、防止煤塵引燃、抑爆與隔爆等方面。

設法減少生產中煤塵發生量,從而減少井下空氣中的煤塵含量是預防煤塵爆炸的根本性措施。上述已做詳細分解,另外還必須根據其爆炸特性采取煤層注水、防止煤塵引燃,用機械或人工定期在巷道內撒布惰性巖粉來抑制煤塵爆炸。在礦井的兩翼、相鄰的采區和相鄰的煤層安設巖粉棚或水棚來阻止爆炸后的傳播及減少其危害等措施。

篇3:煤塵危害處理措施

煤塵爆炸的條件

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條件就可能發生煤塵爆炸:

(1)絕大多數煤塵本身具有爆炸性。

(2)懸浮煤塵的濃度達到一定值。當具有爆炸性的煤塵懸浮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一定值(45~2000g/m3)時可能發生爆炸。

(3)有點燃引爆煤塵的高溫呢熱源。煤塵點火的溫度一般為610~1015℃。井下能引起煤塵爆炸的高溫熱源主要有:爆炸時的火焰、電氣火花、摩擦火花、撞擊火花、架線機車及電纜破壞產生的電弧、瓦斯燃燒或爆炸、井下火災等。

(4)空氣中氧氣濃度不低于18%。

預防煤塵爆炸和爆炸傳播的主要措施

1.降塵措施

(1)煤塵注水。通過鉆孔將壓力水注入煤層裂縫和孔隙之中,使煤體濕潤,開采時就能減少煤塵的生成量。

(2)水炮泥。爆破作業使用水炮泥封堵炮眼,借助爆破時沖擊力使水散成霧狀,從而濕潤煤粒,達到降塵的目的。

(3)濕式打眼。在用煤電鉆鉆孔時,不斷將壓力水注入孔底,使煤塵變成煤漿流出,抑制煤塵的生成與飛揚。

(4)噴霧灑水。在集中產塵點安設噴霧灑水裝置,包括爆破噴霧、轉載噴霧灑水、采掘機內外噴霧、裝載灑水、沖洗煤壁、風流凈化水幕等,從而使已經產生的煤塵迅速沉降,減少煤塵飛揚的數量和時間。

(5)清掃積塵。沉落在巷道中的煤塵要定期清掃,以免其變成浮沉,為煤塵爆炸提供物質基礎。

2.防止煤塵被引爆的措施

防止煤塵引爆就是防止點燃煤塵的高溫熱源出現,因此要嚴格管理和限制生產中可能出現的火源、熱源。

3.隔爆措施

在可能發生煤塵爆炸的地點的通道上,預先設置巖粉棚、水棚(水槽或粉袋)、自動式隔爆棚、隔爆水幕及撒布巖粉袋等,一旦發生煤塵爆炸,利用煤塵爆炸產生的沖擊波使其自然動作,將消焰劑(巖粉、水等)彌撒于巷道空間,阻隔(或熄滅)爆炸火焰的傳播,實現隔絕煤塵連續爆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