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一氧化碳中毒應急預案范本

一氧化碳中毒應急預案范本

2024-07-16 閱讀 5292

為了建立健全我校的突發一氧化碳(煤煙)中毒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和運行機制,有效預防、積極應對和及時控制一氧化碳(煤煙)中毒事件發生,提高處置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一氧化碳(煤煙)中毒事故,保障全校師生員工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結合本校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組織機構

1、應急領導小組

組長:張海金

組員:武金銳趙燕麗

職責:研究制訂本校防一氧化碳(煤煙)中毒應急預案,落實防一氧化碳(煤煙)中毒措施。當一氧化碳(煤煙)中毒事件發生時,負責下達應急預案的啟動及終止指令。以認真的態度、科學的手段和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一氧化碳(煤煙)中毒事件的發生,及時、快速、果斷的處置一氧化碳(煤煙)中毒事件,切實維護師生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2、應急預案啟動程序

(1).一旦發生一氧化碳(煤煙)中毒事件,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并報小組組長,查明并切斷一氧化碳(煤煙)來源,控制火源,采取必要措施,搶救一氧化碳(煤煙)中毒人員,盡量減少人員傷亡。

(2).事故一旦發生,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立即撥打120請求救助,協助120醫務人員將重傷員送至醫院進行搶救。

(3).對事故現場實行警戒,阻止無關人員進入,配合有關部門進行調查,防治事故蔓延,事態擴大。

(4).負責保障處置現場的車輛調動、人員調集和工具、設備物資的供應。

二、急救方法

1、一氧化碳(煤煙)中毒后,切不可慌張。在送醫院前可采取一些自救措施,并一定要讓中毒者充分吸氧,并注意呼吸道的暢通。

2、中毒者自救方法

一氧化碳(煤煙)中毒的癥狀有:臉色潮紅、頭痛、頭暈、惡心、耳鳴,慢慢出現呼吸困難、意識障礙等。當感到一氧化碳(煤煙)中毒時不要慌張,要鎮靜地關掉一氧化碳(煤煙)開關,走到門窗邊打開門窗,然后走出室內。如無力打開門窗,可砸破門窗玻璃等,使之通風,并呼叫救援者。

3、善后處置:做好受害人員處置安撫等工作,盡快消除事故影響,妥善安置受害人員,恢復正常秩序,保證施工的穩定。

4、一氧化碳(煤煙)中毒事件結束后,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寫出事故報告。(內容包括:中毒原因、傷亡人數、財產損失等情況和病人救治、現場調查處理、采取措施的效果、應急處置措施中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經驗教訓以及改進意見、整改措施等。)及時報告應急領導小組。

同心縣下馬關鎮趙家廟小學

2014.12

篇2:一氧化碳中毒應急預案演練方案范本

一氧化碳中毒者搶救及時、方法正確是極有可能獲救的。編制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應急預案的目的是盡最大努力把中毒者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把事故的人員傷亡減少到最小程度。

一、預案適用范圍

本應急預案適用本項目所有從事生產的員工,在工作場所有人員一氧化碳中毒時,承擔對他人一氧化碳中毒實施緊急救護的責任。在其他場所發現有人一氧化碳中毒時,承擔對外人一氧化碳中毒實施緊急救護的義務。

二、模擬演練情況

項目煤氣站發生一氧化碳泄漏。

三、演習的時間

演習時間定于2014年3月27日.

四、預案組織機構及職責:

1、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組織機構(總指揮)

總指揮:王乃江

主要責任:

a、全面負責現場應急急救工作;

b、決定啟動應急預案;

c、指揮應急急救工作。

副總指揮:魯長秀

主要責任:

a、組織應急急救工作;

b、協調各部門統一調度工作;

c、負責調查、監測及急救方案的確定。

現場指揮:李忠吉

主要責任:

a、傳達、聯絡各部門演練人員,負責交通救援線路的暢通及現場警戒;

b、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后勤事務及有關演練物資準備等相關事宜;

c、協調與當地醫院、公安的溝通,負責演練資料搜集、整理等工作。

2、各組職責:

(1)事故處理組:主要任務是確定救援方案并組織人員車輛施救,搶救中暑人員;

(2)醫療救護組:主要任務是及時趕到事故現場搶救中暑人員,視傷情決定在現場或就近醫院急救,確保人員的生命安全。

(3)警戒聯絡組:主要任務是上傳下達領導指令和疏導交通線路,對外聯絡告知現場發生的事故情況,并派人到路口接應并記錄演練全過程。

(4)后勤保障組:主要任務是聽從指揮部領導的指令,安排救援演練車輛的調派以及應急資金的及時供應。

各組人員組成

事故處理組:汪德勝、王新剛

醫療救護組:劉超、崔長春

警戒聯絡組:王立申

后勤保障組:張紅、許莉

五、演練程序:

模擬事故:由張允勝模擬一氧化碳中毒。

1、事故發生

10點整,發生一氧化碳泄漏,中毒倒在地上。

3、處置過程

1、10時5分組長發現險情后,立即通知車間。

2、10時6分車間接到事故報告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同時向相關部門報告情況,安全負責人李忠吉撥打“120”急救電話,安排就近的醫院準備救援。

3、10時10分現場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從上風處進入現場。立刻切斷泄漏源。將中毒員工抬至空氣新鮮處,防止二次傷害,并等待醫療救護組施救。

4、10時13分現場警戒組立即對事故現場進行隔離,保護事故現場。

5、10時15分現場救護組對中毒人員進行急救,保持呼吸道通暢,給輸氧。

6、10時30分人員緩慢蘇醒。

7、10時40分演練結束。此次無人員受傷,重在搶救過程。

8、10時50副總指揮魯長秀向總指揮王乃江報告演練完畢,由總指揮王乃江作簡單的演練總結。

六、救援設備及物質

項目救護用車一輛、擔架一床、醫藥箱一只、氧氣袋一個。

七、注意事項

1、警戒聯絡組要認真詳細記錄演習的時間、匯報時間、人員傷情、現場人員情況等。

2、后勤保障組在演練的當天必須保證在9點之前把所有演習人員及物質運送到演練場所,應急資金和后勤相關物質安排到位。

3、施救人員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現場,施救人員到達事故現場后,聽從指揮部的命令,開展急救工作。施救結束后將所有人員帶出事故現場撤到安全區域。

4、總指揮王乃江作完演練總結宣布演練結束后,所有演習人員撤出演習地點,恢復秩序。

通過此次演練使我們全體作業人員更加清楚和明確應急救援預案的救援程序。在應對突發事件發生時保證應急預案實施的有序進行,為救援爭取了時間,達到了演練目的。

篇3: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預案格式

1總則

1.1目的

為有效預防和及時控制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指導和規范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中毒事件的發生和造成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預案》;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

1.3事件分級

根據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圍,將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劃分為4級。發生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達不到Ⅳ級標準的,原則上不列入突發公共事件范疇。

Ⅰ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Ⅰ級:

(1)在24小時內,1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100人(含100人)以上,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15人(含15人)以上。

(2)在24小時內,1個地區級行政區劃單位發生以下情況:

a.在其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300人(含300人)以上,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25人(含25人)以上。

b.在其所轄的8個及以上(或全部)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Ⅳ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3)在24小時內,1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發生以下情況:

a.在其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500人(含500人)以上,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35人(含35人)以上。

b.在其所轄的16個及以上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Ⅳ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c.在其所轄的4個及以上(或全部)的地區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Ⅲ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4)在24小時內,全國發生以下情況:

a.一氧化碳中毒人數1000人(含1000人)以上,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50人(含50人)以上。

b.30個及以上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Ⅳ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c.8個及以上的地區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Ⅲ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d.2個及以上省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Ⅱ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5)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

Ⅱ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Ⅱ級:

(1)在24小時內,1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60-99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10-14人。

(2)在24小時內,1個地區級行政區劃單位發生以下情況:

a.在其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150-299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15-24人。

b.在其所轄的4個及以上(或全部)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Ⅳ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3)在24小時內,1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發生以下情況:

a.在其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300-499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25-34人。

b.在其所轄的8個及以上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Ⅳ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c.在其所轄的2個及以上的地區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Ⅲ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4)省級及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

Ⅲ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Ⅲ級:

(1)在24小時內,1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30-59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6-9人。

(2)在24小時內,1個地區級行政區劃單位發生以下情況:

a.在其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60-149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10-14人。

b.在其所轄的2個及以上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Ⅳ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3)地區級及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

Ⅳ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Ⅳ級:

(1)在24小時內,1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10-29人,或死亡3-5人。

(2)縣級及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

1.4工作原則

1.4.1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大力開展防控一氧化碳中毒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廣泛組織、動員公眾參與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預防控制工作。對可能引發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情況及時進行分析、預警,保障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1.4.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衛生部會同國務院相關部門制定本預案。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防控和應急處理按照“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分級管理,分級響應”的原則,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統一領導和指揮,重點依靠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組織開展相關工作,各有關部門按照預案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

1.4.3加強協調信息共享各級人民政府指揮協調相關部門,及時通報信息,實現信息共享,共同研究分析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發生原因和影響因素。對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及時、有效地開展監測、報告。對可能發生的中毒事件協調氣象、衛生、城建、公安、環保等部門組織實施預警提示,對已經發生的中毒事件協調聯動,積極處置。

1.4.4反應及時處置有效加強應急反應機制建設,做好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的保障工作,不斷提高應急能力,迅速、及時、有效地應對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1.5適用范圍

本預案主要適用于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應急工作。公眾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由天然氣、液化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可以致使人體缺氧窒息的氣體所造成的中毒事件,可參照本預案組織開展應急工作。

2監測、報告和預警

2.1監測與報告

各級氣象部門負責開展天氣氣候變化情況監測,在出現特定的天氣氣候條件時,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和衛生部門通報,提醒注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發生。

各級人民政府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按照國家統一規定和要求,組織公安、衛生、氣象等相關部門開展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主動監測。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衛生部門報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情況及其隱患,也有權向上級政府部門舉報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規定履行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處理職責的部門、單位及個人。

2.1.1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

2.1.1.1責任報告單位

2.1.1.2.1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責任報告單位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監測報告機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

2.1.1.2.2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責任報告單位

縣級及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為責任報告主體;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

2.1.1.2責任報告人

2.1.1.2.1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責任報告人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監測報告機構人員、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衛生人員、個體開業醫生。

2.1.1.2.2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責任報告人

衛生行政部門人員(可授權縣級及以上疾控機構人員報告)。

2.1.2報告時限和程序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監測報告機構人員、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衛生人員、個體開業醫生發現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應當在2小時內盡快向所在地區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信息的核實、匯總和分析工作,當發現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情況已經構成事件可能,應當在2小時內盡快向所在地區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接到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信息報告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盡快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應立即組織醫療救治,進行現場調查確認,及時采取措施,隨時報告事態進展情況。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在接到報告后2小時內盡快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

對可能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省級以下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可直接上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接到報告后的1小時內,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向國務院報告。

2.1.3報告內容

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報告分為首次報告、進程報告和結案報告,要根據事件嚴重程度、事態發展和控制情況及時報告事件進程。

首次報告未經調查確認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相關信息,應說明信息來源、危害范圍的初步判定和擬采取的措施。

經調查確認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包括波及范圍、危害程度、流行病學分布、事態評估、控制措施等內容。

2.1.4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網絡直報

醫療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可直接通過網絡直報系統報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提高信息報告的及時性。縣級以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收到報告信息后,應逐級及時審核信息、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并匯總統計、分析,按照有關規定報告本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及時審核事件報告信息的準確性。

2.1.5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報告系統示意圖

2.2預警

當地氣象部門會同衛生部門,綜合衛生、氣象和環境等相關的監測信息,結合當地地理和建筑結構特點,按照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發生規律,分析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提出預警建議,并提請當地人民政府發布預警提示。

3應急響應

3.1分級響應機制

3.1.1應急響應原則

發生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時,事發地的縣級、市(地)級、省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做出相應級別應急反應。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及事件發展趨勢,及時調整應急反應級別,以有效控制事件,減少危害和影響。

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處理要做好現場應急處置人員的安全防護,并防止可能發生的爆炸事件;現場處理采取邊搶救、邊調查、邊核實、邊開展宣傳教育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態發展。同時注意加強與媒體溝通,按國家規定做好信息發布工作,做到及時、主動、準確和有序。

3.1.2應急響應啟動與終止的提出

Ⅰ級:由衛生部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啟動或終止Ⅰ級應急響應的建議,報國務院批準后實施。

Ⅱ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啟動或終止Ⅱ級應急響應的建議,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并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Ⅲ級:由地區(地級市、自治州、盟)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啟動或終止Ⅲ級應急響應的建議,報地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Ⅳ級:由縣(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啟動或終止Ⅳ級應急響應的建議,報縣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3.1.3應急響應措施

當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響應程序啟動后,省級及省級以下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有關機構要根據事件的不同分級,相對應地科學、迅速、有效地采取應急響應措施,以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3.1.3.1省級及省級以下人民政府

省級人民政府在Ⅰ級、Ⅱ級,省級以下人民政府在Ⅲ級、Ⅳ級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響應程序啟動后,應加強組織領導,積極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參與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處理。根據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需要,調集本行政區域內各類人員、物資、交通工具和相關設施、設備參加應急處理工作。及時、主動、準確地在本行政區域內發布相關信息,正確引導輿論。有效地開展群防群控,提醒公眾預防一氧化碳中毒,維護社會穩定。

3.1.3.2衛生行政部門

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響應程序啟動后,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對中毒事件進行研究和評估,提出啟動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級別的建議。組織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開展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報告和救治,并在當地政府領導下協助開展有關調查與處理工作。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具體情況,及時向國務院各有關部門通報事件情況。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有針對性地開展一氧化碳中毒防控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眾自救、互救的意識和能力;組織專家對中毒事件的處理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包括事件概況、病人救治情況、現場調查處理概況、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評價等。

3.1.3.3氣象部門

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發生時,各級氣象部門負責監視天氣氣候變化情況,分析未來氣象條件的可能影響,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通報,并為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3.1.3.4環保部門

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發生時,負責監測當地的空氣環境狀況,并向當地人民政府提供監測信息,為中毒事件提出應急處置建議。

3.1.3.5公安部門

負責維護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現場的治安秩序,查處中毒事件中涉及的違法犯罪行為,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協助衛生主管部門依法妥善處置與中毒事件有關的突發事件。

3.1.3.6建設部門

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發生時,負責對中毒患者居住場所進行研究,提出安全取暖、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等改進的意見。

3.1.3.7新聞宣傳管理部門

根據《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預案》啟動后的統一工作部署,積極協助人民政府或衛生部門及時發布信息;協調指導新聞媒體及時、準確地報道事件的應急處理情況,正確引導輿論;加強網上信息發布的管理和引導,跟蹤境內外輿情,及時對錯誤言論進行澄清;加強防控知識、健康教育的宣傳普及,提高公眾對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3.1.3.8教育部門

與衛生行政部門密切配合,組織實施各類學校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防控措施,防止事件在學校內發生,做好在校學生、教職工的宣傳教育和自我防護工作。

3.1.3.9民政部門

負責對特困群眾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和醫療救助。協助做好死亡人員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

3.1.3.10信息產業部門

負責組織、協調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提供通信保障工作。

3.1.3.11醫療機構

參考救治標準和規范開展病人院前救治、接診、收治和轉運工作,實行重癥和普通病人分開管理。做好中毒病人的報告。協助衛生行政部門開展一氧化碳現場救治培訓工作。組織開展對因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而引起身體傷害的病人進行救治,任何醫療機構不得拒絕接診。

3.1.3.12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職業病防治機構

國家、省、市(地)、縣級疾控機構和職業病防治機構做好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信息收集、報告與分析工作。疾控機構和職業病防治機構人員到達現場后,盡快制訂流行病學調查計劃和方案,組織開展對突發事件累及人群的發病情況、分布特點進行調查分析,結合氣象等部門提供的資料,提出并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制訂技術標準和規范。

3.1.3.13衛生監督機構

在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開展對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各項措施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協助衛生行政部門依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調查處理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工作中的違法行為。

3.1.3.14非事件發生地區的應急反應措施

未發生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地區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分析本地區發生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可能性和程度,并做好以下工作:組織做好本行政區域應急處理準備;加強一氧化碳中毒監測和報告工作;開展重點人群和重點場所的監測和預防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開展防控知識宣傳和健康教育,提高公眾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3.2應急響應的終止

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響應的終止需要符合以下條件:突發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危害源得到有效控制;新發中毒患者出現連續3天達不到事件分級標準的;多數患者病情得到基本控制或無惡化的可能。

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應根據事件進展情況,組織專家依據終止條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請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并向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下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請求,及時組織專家對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響應終止的分析論證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

4后期績效評估

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結束后,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組織有關人員對事件的處理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事件概況、病人救治情況、現場調查處理概況、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評價、應急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經驗及改進建議。評估報告上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5保障措施

5.1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防控體系保障

各地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建立多部門協調、功能完善、反應迅速、運轉高效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機制,有效防控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發生;健全覆蓋城鄉、靈敏高效、快速暢通的事件報告信息網絡;按照“平戰結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建立一氧化碳中毒救治基地和救治體系;明確職能,落實責任,完善衛生執法監督;加強醫療救治和疾病控制專業隊伍建設,提高防治一氧化碳中毒的應急能力。

5.2通訊與信息保障

各地應充分利用國家公用通信基礎設施和現有資源,建立健全省、地、縣三級應急信息通信保障體系和醫療救治信息網絡,保障和維護信息通訊的通暢,保證事件應急處理信息能夠及時上通下達。

5.3應急衛生救治隊伍保障

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按照“平戰結合、因地制宜”的原則建立一氧化碳中毒應急救治隊伍,組織專家編寫一氧化碳中毒應急救治培訓材料,實施現場急救專業人員的培訓工作。

5.4技術保障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制訂一氧化碳中毒救治、衛生應急處置的技術性文件,并協助建設部門組織制訂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預防控制的技術性文件。衛生、氣象等有關部門積極開展相關研究,為有效處置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提供技術保障。

5.4資金保障

處置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所需財政經費,按《財政應急保障預案》執行。

5.5法律保障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預案》等規定,并根據本預案要求,嚴格履行職責,實行責任制。對履行職責不力,造成工作損失的,要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

5.6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據實際需要,組織有關部門利用廣播、影視、報刊、互聯網、手冊等多種形式對社會公眾廣泛開展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防控知識普及教育,指導公眾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對待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要充分發揮有關社會團體在普及衛生應急知識和衛生科普知識方面的作用。

6預案的制定

本預案由衛生部等部門聯合組織制訂,由衛生部負責解釋,同時報國務院備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預案》等規定,參照本預案并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可組織制定本地區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預案。

7附則

7.1名詞術語

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區別于生產場所發生的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泛指公眾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事件原因多以燃煤取暖為主,還包括炭火取暖、煤氣熱水器使用不當、人工煤氣泄漏、汽車尾氣等。

7.2預案管理和更新

國務院衛生行政等部門將根據預案的實施情況,組織有關專家和具有實踐經驗的基層同志對預案進行分析、評價,根據工作需要對預案進行修訂完善。

7.3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