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安裝工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一般要求:1、起重指揮應有技術熟練、懂得起重機械性能的人員擔任。指揮時應站在能夠照顧到全面工作的地點,所發信號應事先統一,并做到準確、宏亮和清楚。2、80噸以上的設備和構件,風力達五級時應停止吊裝。3、所有人員嚴禁在起重臂和吊起的重物下面停留或行走。4、使用卡環應使長度方向受力,抽銷卡環應預防銷子滑脫,有缺陷的卡環嚴禁使用。5、起吊對象應使用交互捻制的鋼絲繩(安全系數見表1)。鋼絲繩如有扭結、變形、斷絲、銹蝕等異常現象,應及時降低使用標準或報廢(見表2)。6、編結繩扣(千斤)應使各股松緊一致,編結部分的長度不得小于鋼絲繩直徑的15倍,并且不得短于300毫米。用卡子連成繩套時,卡子不得小于三個。7、地錨(樁)應按施工方案確定的規格和位置設置,如發現有溝坑、地下管線等情況,應及時報告施工負責人采取措施。表1?鋼絲繩的安全系數鋼絲繩的用途安全?系?數纜風繩3.5纜索起重機承重繩3.75手動起重設備4.5機動起重設備5-6作吊索無彎曲6-7作捆綁吊索8-10用于載人的升降機14表2?鋼絲繩斷絲折減或報廢標準(一個節距內)折減或報廢鋼絲繩種類(交互捻制)6×19+16×24+16×37+16×61+11.000-50-70-100-150.906-108-1411-2016-250.8011-1615-2021-3026-40報廢16以上20以上30以上40以上8、使用繩卡,應將有壓板的放在長頭一面。其應用范圍應符合下列規定。繩卡應用范圍繩卡型號卡桿直徑(毫米)允許承載力(千公斤)適用于鋼絲繩直徑(毫米)繩卡間距(毫米)繩卡使用量(個)Y1-6M60.727.4-8903Y2-8M81.288.7-9.3903Y3-10M102.0011903Y4-12M122.4012.5-141003Y5-15M142.8815-17.51003Y6-20M165.1218.5-201204Y7-22M186.4821.5-23.51404Y8-25M208.0024-26.51605Y9-28M229.6828-311805Y10-32M2411.5032.5-372005Y11-40M2512.5039-44.52506Y12-45M2714.8046.5-50.53006Y13-50M301852-56300660以上3507注:搭接時的繩卡數量按上表增加一倍。9、使用二根以上繩扣吊裝時,繩扣間的夾角如大于100度,應采取防止滑鉤等措施。10、用四根繩扣吊裝時,應在繩扣間加鐵扁擔等調節其松緊度。11、使用開口滑車必須扣牢。禁止人員跨越鋼絲繩和停留在鋼絲繩可能彈及的地方。12、起吊對象,應合理設置溜繩。起重桅桿:13、組裝桅桿應用芒刺對孔。高空擰緊和拆卸螺絲應用固定扳手,如用活動扳手應系安全帶。14、捆轉向滑車或定滑車,捆繞數不宜多,并須排列整齊、受力均勻。捆綁定滑車應有防滑措施,但起重量大的定滑車應用吊環。15、纜風應合理布置,松緊均勻。纜風與桅桿頂應用卡環連接;纜風與地錨連接后,應用繩卡軋死。16、纜見跨越馬路時,架空高度應不低于7米。17、纜風與高壓線之間應有可靠的安全距離。如需跨過高壓線,應采取停電、接地、搭設防護架等安全措施。18、定點桅桿應設5根纜風繩,移動式桅桿纜風不得少于8根,禁止設多層纜風。19、桅桿移動的傾斜幅度,當采用間歇法移動時,不宜超過桅桿高度的1/5;當采用連續法移動時,則應為桅桿高度的1/20-1/15。相鄰纜風要交錯移位。結構吊裝:20、裝運易倒構件應用專用架子,卸車后應放穩擱實,支撐牢固。21、起吊屋架由里向外起板時,應先起鉤配合降伸臂;由外向里起板時,應先起伸臂配合起鉤。22、就位的屋架應擱置在道木或方木上,兩側斜撐一般不少于三道。禁止斜靠在柱子上。23、使用抽銷卡環吊鉤件時,卡環主體和銷子必須系牢在繩扣上,并應將繩扣收緊,嚴禁在卡環下方拉銷子。24、引柱子進杯口,撬棍應反撬。臨時固定柱的楔子每邊需兩只,松鉤前應敲緊。25、無纜風絞正柱子應隨吊隨校。但偏心較大、細長、杯口深度不足柱子長度的1/20或不足60厘米時,禁止無纜風校正。26、禁止將物體放在板形構件上起吊。27、吊裝不易放穩的構件,應用卡環,不得用吊鉤。設備吊裝:28、三角架(三木塔)下腳應相對固定,倒鏈應掛在正中,移動時應防止傾倒。29、裝運重心高、偏心大或易滾動的設備等,應合理擱置,并采取穩固措施。30、用頂升法裝車,托梁應有足夠的長度和強度。頂升速度應一致,前后應交錯進行,高差不宜過大。31、用滾動法裝卸車時,滾道的坡度不得大于20度,滾道的搭設應平整、堅實、接頭錯開。滾動的速度不宜太快。必要時應設溜繩。在滾道一側的車體下面應用枕木墊實。32、使用管子(滾杠)拖動設備,管子的粗細應一致,其長度應比托板寬度長50厘米。填管子,大拇指應放在管子的上表面,其它四指伸入管內,嚴禁戴手套和一把抓管子。33、旋轉法起吊時,設備的中心線、桅桿和基礎中心應在同一平面內。采用多根主纜風時,應有調節受力的裝置。在滑車組的相反方向應有制動措施。34、采用人字桅桿起板法吊裝時,桅桿兩腿間的夾角應不大于45度,受力方向應在兩腿的中間。桅桿的高度,應為設備和長度的1/2.5-1/2。桅桿兩腿和設備絞座應放在一起。35、滑行法吊裝應遵守下列各項:(1)兩桅桿或四桅桿吊裝時,桅桿的前傾和后仰應一致,并選用同種型號同速卷揚機。(2)設備直徑大于3米時應設兩套溜繩,其間要有平衡輪調節,使滑車受力一致;設備直徑小于3米時,可設一套溜繩,但設備中心線、溜繩與基礎中心應有同一直線上。(3)溜繩的滑車組,應有防止扭轉的措施。(4)負載的獨腳桅桿傾倒時,應用卷揚機松纜風,并確保纜風受力均勻。
篇2:橋式起重機安裝工程作業指導書
橋式起重機安裝作業指導書
1.目的和范圍
1.1本作業指導書適用于水電站大中型橋式起重機安裝。
1.2編制本作業指導書的目的是使橋機安裝過程處于受控狀態,使安裝質量滿足設計和規范要求。
2.設備接收、保管及開箱檢查
2.1橋機到工地后根據合同文件條款辦理接收。
2.2設備按運貨清單進行清點,并進行外觀檢查有無損壞,如有損壞及時與制造廠聯系,記錄清楚。
2.3接收后的設備應按設備情況分類存放在露天,敞棚庫或庫房內(電氣元件精密件)。
2.4設備安裝前一個月開箱清點,檢查完,對缺件、損壞件等及時與甲方或廠家聯系補齊。
3.施工現場應具備的條件
3.1安裝間地面已澆筑到設計高程,橋機安裝段軌道裝完,砼養護期達到承壓條件,并清渣干凈。
3.2安裝場進廠公路,保證大件運輸車輛暢通。
3.3起吊設備已到現場(吊裝能力滿足不可拆件最大件重量及起吊高度)。
3.4橋機安裝基準點線的測量:
3.4.1按制造廠總裝圖、大車行走輪中心線在上、下游軌道上放出定位線(定位線按起吊設備使用性能放點)及大車跨度(軌道中心)。
(1)L2L1:大車跨度
L2:小車跨度
上游下游
(2)用經緯儀在上、下游軌道同一段軌面各放一點,以此點焊定位塊,作大車行走輪定位標記。
上游下游
4.施工前準備
4.1設備檢查
4.1.1大車行走部分的檢查保養加潤滑劑,大、小車輪轉動靈活無卡組現象。
4.1.2各部減速箱檢查、清洗干凈注入設計要求的潤滑油脂。
4.1.3結構件的檢查,對變形部位應核正平整。
4.1.4動定滑輪組檢查是否靈活,對轉動不靈活的應拆開清洗測量配合公差處理后重新組裝,達到靈活。
4.1.5電氣元件清點、檢測。
4.2施工工具準備。
4.2.1根據橋機組合螺栓,M20以上自制內12角搬手各2-4把,定位沖根據組合面螺栓數量而定,一個組合面不少于6個。
4.2.2大車輪穩定用的方木、楔子板等,楔子板不少于16對,齒輪千斤頂5t~10t4個,15t`20t4個。
4.2.3裝配用的釬子長500~600mm4把,1200mm4把。
4.2.4高強螺栓力距搬手2把(應校驗)。
4.2.5常用工具根據工作需要準備。
5.大車行走與橋架的安裝
5.1大車行走輪的吊裝,按事先定位點線上、下游同一斷面各吊一組。用準備好的方木與楔子板(或壓機)墊穩并測量跨度,其與主梁聯面應水平。
5.2按廠家編號吊第一根主梁與大車行走輪組合,先聯接一組輪的螺栓,(1/2)再聯另一組輪的螺栓如螺孔錯位,為保證安全施工,用工裝螺栓穿入4~6套,再行調整。
5.3另一組大車輪與主梁連接按《5.1》《5.2》兩條工藝進行,并測量小車跨度是否滿足端梁安裝需要,如有誤,用手拉葫蘆進行調整。
5.4端梁的安裝,按廠家編號配好端梁聯接板組合面,按設計與規范要求進行涂銹,去毛刺,如用高強螺栓聯接按設計要求側面(或立面)噴砂處理。分別吊裝上、下游端梁到位。
5.5用釬子對正一端螺孔,打入不少于4只定位銷,穿入1/4螺栓把緊,把緊力不要太大,再聯上、下聯接板穿入全部螺栓。另一端可同時進行。如因螺孔錯位,可一端先進行另一端后進行,便于調整。
5.6組合螺栓把緊應從中間向四周分兩次均勻把緊,予緊力應達到設計值。對高強螺栓按廠家給定的扭矩嚴格控制。
5.7大車行走與橋架的測量,按DL/T5019-94規范7.2.1條7.2.4條和設計圖的規定執行。
6.小車安裝
6.1小車行走機構在廠內與小車架一般組合整體經過試車,工地安裝可不拆卸,有的小車架分兩段組合成整體,此種結構可根據安裝現場起吊設備能力決定整體或分成兩部分吊裝。
分兩部分吊裝的小車架按大車橋架端梁組裝工藝進行。
6.2小車行走機構測量,制造廠有技術要求的按制造廠執行,無要求時按DL/T5019-94規范7.2.4條執行。不合者進行調整或會同廠家進行處理。
6.3卷筒與傳動機構的安裝。
6.3.1卷筒與傳動機構分別吊裝到位按制造廠定位標記定位把緊螺栓,檢查開式傳動齒輪嚙合情況;檢測齒頂間隙,齒側間隙、齒形接觸面積應符合設計圖紙要求。
6.3.2開式齒輪嚙合狀況如不符合規范及設計圖要求,應進行分析查出原因,進行調整。調整方法:
a.齒頂間隙,調整軸線。
b.齒側間隙,調整高差。
a.接觸斑點,當齒頂間隙與齒側間隙合格應檢查齒形及齒輪加工精度。
7.制動裝置的調整
制動裝置是起重設備安全運行的重要部件,制動器調整,應嚴格按設計圖或規范要求執行。
7.1制動輪應清掃除銹,不得有油污,測量其聯軸器的軸,徑向擺動應符合設計圖規定。
7.2制動瓦檢查接觸面積應小于總面積的75%,并且間隙均勻,不得有偏斜,如不合格進行調整和刮磨制動瓦,閘瓦松閘后轉動應靈活與閘輪不得有接觸,對制動裝置支撐架調整螺釘進行調整。
7.3制動瓦間隙調整,按制造廠或規范要求執行。調整方法:調整電磁鐵行程或液壓推拉桿的行程,來達到制動瓦間隙的要求。
7.4制動力距的調整,制動力距按額定起重量在空中懸吊來確定,由制造廠選定型產品,對機動重型工作制安全系數S取2~2.5,JC值40%~60%。調整方法按設計圖的規定初步調整彈簧刻度值,在負荷試驗時精確調整彈簧壓縮量來達到制動力矩滿足設備安全運行。
8.司機室檢修平臺電動葫蘆的安裝。
8.1.上述三項工作傳統裝法為橋機形成后吊裝,雖工作量不大,但費時費事。
8.2安裝橋機時可根據現場施工條
件盡量在地面安裝。
9.梯子、拉桿的安裝,在大車橋架形成后,應裝好攔桿小車架攔桿應隨小車架一起吊裝。
10.電氣設備的安裝
10.1電氣盤柜,大中型橋機主梁多為箱形結構,電氣盤柜集中布置在箱形梁中,盤柜可在主梁吊裝前就位,或在大車橋架形成后吊裝就位,此項工作具體操作請施工者自行決定。
10.2司機室內操作盤應隨司機室一起吊裝。
10.3電纜敷設電氣配線在機械部件就位后按設計圖紙隨工程進度穿插進行。
11.電氣試驗
11.1電氣元件,自身性能應在盤柜安裝前進行檢測。
11.2電氣配線完成后,進行對線調試工作和整機模擬試驗。各元件按制造廠家提供參數調整。電氣試驗完成后橋機應具備空載運行條件。
12.橋式起重機鋼絲繩的穿繞形式由廠家提供。新鋼絲繩使用前應消除因絞制形成的內應力。
13.鋼絲繩穿繞由一臺3噸卷揚機做牽引動力,鋼絲繩的長度按橋機起落最大值及卷筒,動、定滑輪直徑倍率數計算,并留有余量。
14.橋式起重機負荷試驗。
14.1橋機負荷試驗方法有液壓計試荷、吊重塊全負荷試驗、倍率法試荷三種,具體按合同規定執行。
14.2用倍率法試荷時,按橋機起重量和鋼絲繩倍率換算出試荷塊的重量,按規范進行無負荷、靜負荷、動負荷三步進行。
14.3試驗程序
14.3.1無負荷試驗時,大車、小車、大鉤單獨往返動作一次,聯合動作一次。
14.3.2靜負荷試驗時,按額定負荷的75%、100%、125%分別進行。
14.3.3動負荷試運轉時,按額定負荷的110%上、下升降三次、小車往返三次,然后將小車分別開到兩跨端部,大車往返三次檢查大車運行情況、應符合DL/T5019-94規范7.3.2條項(1)、(2)、(3)、(6)、(7)、(8)的要求。大車行至軌道端,檢查終端開關和緩沖器應靈活敏可靠。
14.3.4用倍率法試荷時橋式起重機主梁上拱度與下撓度的檢測待機組轉子吊裝時測量。
測量方法:用水平儀測量轉子起吊前主梁中間實際高度,轉子起吊后走到橋架中間測量主梁下撓度并記錄數據,轉子吊到位后,大車走回原位再次測量中間高度計算出永久變形值。
主梁實際上拱度應大于跨度的0.8/1000撓度不大于跨度的1/700或按制造廠的要求進行計算。
15.設備安裝前進行除銹襪刷底漆,以防掉漆處生銹。移交前再刷一道面漆。
16.交接驗收:
16.1制造與安裝質量應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
16.2交接驗收時,提交下列資料。
a.設備制造出廠合格證。
b.主要材料出廠合格證。
c.制造安裝時最終檢查和試驗記錄。
d.設計修改通知單。
e.重大缺陷處理記錄和有關會議記要
f.焊縫探傷記錄。
g.安裝竣工圖。
17.引用及相關文件
18.1DL/T5091-94《水利水電工程啟閉機制造、安裝及驗收規范》
17.2橋機設計圖。
17.3橋機安裝使用說明書、出廠檢驗記錄、設備編號圖冊、設備發貨明細表。
18.施工人員職責
施工班班(組)長:負責本安裝工序的施工組織、施工協調、組織安裝質量自檢、操作指導并對本班(組)施工質量和安全負責。
機械安裝工:負責本安裝工序的設備清掃、檢查、安裝、測量、調整、固定等具體操作,對自已的工作質量負責。
起重工:負責設備的吊運,腳手架搭設、折除,設備吊裝并配合調整,對自己的工作質量和安全負責。
電氣維護工:負責施工機具、設備、照明供電接線和維護,滿足施工需要,保證用電安全。
電焊工:負責安裝施工中的焊接、電弧氣刨和氣割下料等工作,對自己的工作質量負責。
施工技術人員:負責施工技術交底,解決施工中的技術問題,做好施工記錄,整理竣工圖紙,對施工工藝技術負責。協助質檢人員做好質量檢查工作。
篇3:建筑安裝工起重工施工人操作規程
第一節一般要求
第1條起重指揮應由技術熟練、懂得起重機械性能的人員擔任。指揮時應站在能夠照顧到全面工作的地點,所發信號應事先統一,并做到準確、宏亮和清楚。
第2條80噸以上的設備和構件,風力達五級時應停止吊裝。
第3條所有人員嚴禁在起重臂和吊起的重物下面停留或行走。
第4條使用卡環應使長度方向受力,抽銷卡環應預防銷子滑脫,有缺陷的卡環嚴禁使用。
第5條起吊物件應使用交互捻制的鋼絲繩。鋼絲繩如有扭結、變形、斷絲、銹蝕等異常現象,應及時降低使用標準或報廢。
第6條編結繩扣(千斤)應使各股松緊一致,編結部分的長度不得小于鋼絲繩直徑的15倍,并且不得短于300毫米。用卡子連成繩套時,卡子不得少于三個。
第7條地錨(樁)應按施工方案確定的規格和位置設置,如發現有溝坑、地下管線等情況,應及時報告施工負責人采取措施。
第8條使用繩卡,應將有壓板的放在長頭一面。其應用范圍應符合下列規定:
第9條使用二根以上繩扣吊裝時,繩扣間的夾角如大于100度,應采取防止滑鉤措施。
第10條用四根繩扣吊裝時,應在繩扣間加鐵扁擔等調節其松緊度。
第11條使用開口滑車必須扣牢。禁止人員跨越鋼絲繩和停留在鋼絲繩可能彈及的地方。
第12條起吊物件,應合理設置溜繩。
第二節起重桅桿
第13條組裝桅桿應用芒刺對孔。高空控緊和拆卸螺絲應用固定扳手,如用活動扳手應系安全帶。
第14條捆轉向滑車或定滑車,捆繞數不宜多,并須排列整齊、受力均勻。捆綁定滑車應有防滑措施,但起重量大的定滑車應用吊環。
第15條纜風應合理布置,松緊均勻。纜風與桅桿頂應用卡環連接;纜風與地錨連接后,應用繩卡軋死。
第16條纜風跨越馬路時,架空高度應不低于7米。
第17條纜風與高壓線之間應有可靠的安全距離。如需跨過高壓線,應采取停電、接地、搭設防護架等安全措施。
第18條定點桅桿應設5根纜風繩,移動式桅桿纜風不得少于8根,禁止設多層纜風。
第19條桅桿移動的傾斜幅度,當采用間歇法移動時,不宜超過桅桿高度的;當采用連續法移動時,則應為桅桿高度的。相鄰纜風要交錯移位。
第三節結構吊裝
第20條裝運易倒構件應用專用架子,卸車后應放穩擱實,支撐牢固。
第21條起吊屋架由里向外起板時,應先起鉤配合降伸臂;由外向里起板時,應先起伸臂配合起鉤。
第22條就位的屋架應擱置在道木或方木上,兩側斜撐一般不少于三道。禁止斜靠在柱子上。
第23條使用抽銷卡環吊構件時,卡環主體和銷子必須系牢在繩扣上,并應將繩扣收緊。嚴禁在卡環下方拉銷子。
第24條引柱子進杯口,撬棍應反撬。臨時固定柱的楔子每邊需二只,松鉤前應敲緊。
第25條無纜風校正柱子應隨吊隨校。但偏心較大、細長、杯口深度不足柱子長度的1/20或不足60厘米時,禁止無纜風校正。
第26條禁止將物件放在板形構件上起吊。
第27條吊裝不易放穩的構件,應用卡環,不得用吊鉤。
第四節設備吊裝
第28條三角架(三木塔)下腳應相對固定,倒鏈應掛在正中,移動時應防止傾倒。
第29條裝運重心高、偏心大或易滾動的設備等,應合理擱置,并采取穩固措施。
第30條用頂升法裝車,托梁應有足夠的長度和強度。頂升速度應一致,前后應交錯進行,高差不宜過大。
第31條用滾動法裝卸車時,滾道的坡度不得大于20度,滾道的搭設應平整、堅實、接頭錯開。滾動的速度不宜太快,必要時應設溜繩。在滾道一側的車體下面應用枕木墊實。
第32條使用管子(滾杠)拖運設備,管子的粗細應一致,其長應比托板寬度長50厘米。填管子,大拇指應放在管子的上表面,其他四指伸入管內,嚴禁戴手套和一把抓管子。
第33條旋轉法起吊時,設備的中心線、桅桿和基礎中心應在同一平面內。采用多根主纜風時,應有調節受力的裝置。在滑車組的相反方向應有制動措施。
第34條采用人字桅桿起板法吊裝時,桅桿兩腿間的夾角應不大于45度,受力方向應在兩腿的中間。桅桿的高度,應為設備長度的。桅桿兩腿和設備絞座應放在一起。
第35條滑行法吊裝應遵守下列各項:
1.兩桅桿或四桅桿吊裝時,桅桿的前傾或后仰應一致,并選用同種型號同速卷揚機。
2.設備直徑大于3米時應設兩套溜繩,其間要有平衡輪調節,使滑車受力一致;設備直徑小于3米時,可設一套溜繩,但設備中心線、溜繩與基礎中心應在同一直線上。
3.溜繩的滑車組,應有防止扭轉的措施。
4.負載的獨腳桅桿傾斜時,應用卷揚機松纜風,并確保纜風受力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