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疏散通道設計標準規范
5.3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5.3.1民用建筑的安全出口應分散布置。每個防火分區、一個防火分區的每個樓層,其相鄰2個安全出口最近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5m。
5.3.2公共建筑內的每個防火分區、一個防火分區內的每個樓層,其安全出口的數量應經計算確定,且不應少于2個。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可設一個安全出口或疏散樓梯:
1除托兒所、幼兒園外,建筑面積小于等于200m2且人數不超過50人的單層公共建筑;
2除醫院、療養院、老年人建筑及托兒所、幼兒園的兒童用房和兒童游樂廳等兒童活動場所等外,符合表5.3.2規定的2、3層公共建筑。表5.3.2公共建筑可設置1個安全出口的條件耐火等級最多層數每層最大建筑面積(m2)人數一、二級3層500第二層和第三層的人數之和不超過100人三級3層200第二層和第三層的人數之和不超過50人四級2層200第二層人數不超過30人5.3.3老年人建筑及托兒所、幼兒園的兒童用房和兒童游樂廳等兒童活動場所宜設置在獨立的建筑內。當必須設置在其它民用建筑內時,宜設置獨立的安全出口,并應符合本規范第5.1.7條的規定。
5.3.4一、二級耐火等級的公共建筑,當設置不少于2部疏散樓梯且頂層局部升高部位的層數不超過2層、人數之和不超過50人、每層建筑面積小于等于200m2時,該局部高出部位可設置1部與下部主體建筑樓梯間直接連通的疏散樓梯,但至少應另外設置1個直通主體建筑上人平屋面的安全出口,該上人屋面應符合人員安全疏散要求。
5.3.5下列公共建筑的室內疏散樓梯應采用封閉樓梯間(包括首層擴大封閉樓梯間)或室外疏散樓梯:
1醫院、療養院的病房樓;
2旅館;
3超過2層的商店等人員密集的公共建筑;
4設置有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且建筑層數超過2層的建筑;
5超過5層的其它公共建筑。
5.3.6自動扶梯和電梯不應作為安全疏散設施。
5.3.7公共建筑中的客、貨電梯宜設置獨立的電梯間,不宜直接設置在營業廳、展覽廳、多功能廳等場所內。
5.3.8公共建筑和通廊式非住宅類居住建筑中各房間疏散門的數量應經計算確定,且不應少于2個,該房間相鄰2個疏散門最近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5m。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可設置1個:
1房間位于2個安全出口之間,且建筑面積小于等于120m2,疏散門的凈寬度不小于0.9m;
2除托兒所、幼兒園、老年人建筑外,房間位于走道盡端,且由房間內任一點到疏散門的直線距離小于等于15m、其疏散門的凈寬度不小于1.4m;
3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內建筑面積小于等于50m2的房間。
5.3.9劇院、電影院和禮堂的觀眾廳,其疏散門的數量應經計算確定,且不應少于2個。每個疏散門的平均疏散人數不應超過250人;當容納人數超過2000人時,其超過2000人的部分,每個疏散門的平均疏散人數不應超過400人。
5.3.10體育館的觀眾廳,其疏散門的數量應經計算確定,且不應少于2個,每個疏散門的平均疏散人數不宜超過400~700人。
5.3.11居住建筑單元任一層建筑面積大于650m2,或任一住戶的戶門至安全出口的距離大于15m時,該建筑單元每層安全出口不應少于2個。當通廊式非住宅類居住建筑超過表5.3.11規定時,安全出口不應少于2個。居住建筑的樓梯間設置形式應符合下列規定:
1通廊式居住建筑當建筑層數超過2層時應設封閉樓梯間;當戶門采用乙級防火門時,可不設置封閉樓梯間;
2其它形式的居住建筑當建筑層數超過6層或任一層建筑面積大于500m2時,應設置封閉樓梯間,當戶門或通向疏散走道、樓梯間的門、窗為乙級防火門、窗時,可不設置封閉樓梯間。
居住建筑的樓梯間宜通至屋頂,通向平屋面的門或窗應向外開啟。
當住宅中的電梯井與疏散樓梯相鄰布置時,應設置封閉樓梯間,當戶門采用乙級防火門時,可不設置封閉樓梯間。當電梯直通住宅樓層下部的汽車庫時,應設置電梯候梯廳并采用防火分隔措施。表5.3.11通廊式非住宅類居住建筑可設置一個安全出口的條件耐火等級最多層數每層最大建筑面積(m2)人數一、二級3層500第二層和第三層的人數之和不超過100人三級3層200第二層和第三層的人數之和不超過50人四級2層200第二層人數不超過30人5.3.12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安全出口和房間疏散門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每個防火分區的安全出口數量應經計算確定,且不應少于2個。當平面上有2個或2個以上防火分區相鄰布置時,每個防火分區可利用防火墻上1個通向相鄰分區的防火門作為第二安全出口,但必須有1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2使用人數不超過30人且建筑面積小于等于500m2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其直通室外的金屬豎向梯可作為第二安全出口;
3房間建筑面積小于等于50m2,且經常停留人數不超過15人時,可設置1個疏散門;
4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的安全出口不應少于2個,其中每個廳室或房間的疏散門不應少于2個。當其建筑面積小于等于50m2且經常停留人數不超過15人時,可設置1個疏散門;
5地下商店和設置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的地下建筑(室),當地下層數為3層及3層以上或地下室內地面與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時,應設置防煙樓梯間;其它地下商店和設置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的地下建筑,應設置封閉樓梯間;
6地下、半地下建筑的疏散樓梯間應符合本規范第7.4.4條的規定。
5.3.13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距離應符合下列規定:
1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間疏散門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離應符合表5.3.13的規定;
2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間疏散門至最近非封閉樓梯間的距離,當房間位于兩個樓梯間之間時,應按表5.3.13的規定減少5m;當房間位于袋形走道兩側或盡端時,應按表5.3.13的規定減少2m;
3樓梯間的首層應設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在首層采用擴大封閉樓梯間。當層數不超過4層時,可將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設置在離樓梯間小于等于15m處;4房間內任一點到該房間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門的距離,不應大于表5.3.13中規定的袋形走道兩側或盡端的疏散門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離。表5.3.13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間疏散門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離(m)名稱位于兩個安全
出口之間的疏散門位于袋形走道
兩側或盡端的疏散門耐火等級耐火等級一、二級三級四級一、二級三級四級托兒所、幼兒園2520—2015—醫院、療養院3530─2015─學校3530—2220—其它民用建筑注:1一、二級耐火等級的建筑物內的觀眾廳、多功能廳、餐廳、營業廳和閱覽室等,基室內任何一點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線距離不大于30m。
2敞開式外廊建筑的房間疏散門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離可按本表增加5m;
3建筑物內全部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時,其安全疏散距離可按本表規定增加25%;
4房間內任一點到該房間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門的距離計算:住宅應為最遠房間內任一點到戶門的距離,躍層式住宅內的戶內樓梯的距離可按其梯段總長度的水平投影尺寸計算。
5.3.14除本規范另有規定者外,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樓梯以及房間疏散門的各自總寬度應經計算確定。
安全出口、房間疏散門的凈寬度不應小于0.9m,疏散走道和疏散樓梯的凈寬度不應小于1.1m;
不超過6層的單元式住宅,當疏散樓梯的一邊設置欄桿時,最小凈寬度不宜小于1m。
5.3.15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觀眾廳的疏散門不應設置門檻,其凈寬度不應小于1.4m,且緊靠門口內外各1.4m范圍內不應設置踏步。
劇院、電影院、禮堂的疏散門應符合本規范第7.4.12條的規定。
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的室外疏散小巷的凈寬度不應小于3m,并應直接通向寬敞地帶。
5.3.16劇院、電影院、禮堂、體育館等人員密集場所的疏散走道、疏散樓梯、疏散門、安全出口的各自總寬度,應根據其通過人數和疏散凈寬度指標計算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觀眾廳內疏散走道的凈寬度應按每100人不小于0.6m的凈寬度計算,且不應小于1m;邊走道的凈寬度不宜小于0.8m。
在布置疏散走道時,橫走道之間的座位排數不宜超過20排;縱走道之間的座位數:劇院、電影院、禮堂等,每排不宜超過22個;體育館,每排不宜超過26個;前后排座椅的排距不小于0.9m時,可增加1倍,但不得超過50個;僅一側有縱走道時,座位數應減少一半;
2劇院、電影院、禮堂等場所供觀眾疏散的所有內門、外門、樓梯和走道的各自總寬度,應按表5.3.16-1的規定計算確定;
3體育館供觀眾疏散的所有內門、外門、樓梯和走道的各自總寬度,應按表5.3.16-2的規定計算確定;
4有等場需要的入場門不應作為觀眾廳的疏散門。表5.3.16-1劇院、電影院、禮堂等場所每100人所需最小疏散凈寬度(m)觀眾廳座位數(座)≤2500≤1200耐火等級一、二級三級疏散部位門和走道平坡地面
階梯地面0.65
0.750.85
1.00樓梯0.751.00表5.3.16-2體育館每100人所需最小疏散凈寬度(m)觀眾廳座位數檔次(座)3000~50005001~1000010001~20000疏散部位門和走道平坡地面0.430.370.32階梯地面0.500.430.37樓梯0.500.430.37注:表5.3.16-2中較大座位數檔次按規定計算的疏散總寬度,不應小于相鄰較小座位數檔次按其最多座位數計算的疏散總寬度。
5.3.17學校、商店、辦公樓、候車(船)室、民航候機廳、展覽廳、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等民用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樓梯以及房間疏散門的各自總寬度,應按下列規定經計算確定:
1每層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樓梯以及房間疏散門的每100人凈寬度不應小于表5.3.17-1的規定;當每層人數不等時,疏散樓梯的總寬度可分層計算,地上建筑中下層樓梯的總寬度應按其上層人數最多一層的人數計算;地下建筑中上層樓梯的總寬度應按其下層人數最多一層的人數計算;
2當人員密集的廳、室以及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設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時,其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樓梯以及房間疏散門的各自總寬度,應按其通過人數每100人不小于1m計算確定;
3首層外門的總寬度應按該層或該層以上人數最多的一層人數計算確定,不供樓上人員疏散的外門,可按本層人數計算確定;
4錄像廳、放映廳的疏散人數應按該場所的建筑面積1人/m2計算確定;其它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的疏散人數應按該場所的建筑面積0.5人/m2計算確定;
5商店的疏散人數應按每層營業廳建筑面積乘以面積折算值和疏散人數換算系數計算。地上商店的面積折算值宜為50%~70%,地下商店的面積折算值不應小于70%。疏散人數的換算系數可按表5.3.17-2確定;表5.3.17-1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樓梯和房間疏散門每100人的凈寬度(m)樓層位置耐火等級一、二級三級四級地上一、二層0.650.7510地上三層0.7510-地上四層及四層以上各層101.25-與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不超過10m的地下建筑0.75--與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超過10m的地下建筑10--表5.3.17-2商店營業廳內的疏散人數換算系數(人/m2)樓層位置地下二層地下一層、地上第一、二層地上第三層地上第四層及四層以上各層換算系數0.800.850.770.605.3.18人員密集的公共建筑不宜在窗口、陽臺等部位設置金屬柵欄,當必須設置時,應有從內部易于開啟的裝置。窗口、陽臺等部位宜設置輔助疏散逃生設施。
篇2:安全疏散通道設置要求
1.1安全疏散距離(或通道最大長度):指從房間門至最近的外部出口或樓梯間的最大距離。表一、高層民用建筑安全疏散距離高層建筑房間門或住宅門至最近的外部出口或樓梯間的最大距離(m)位于兩個安全出口之間的房間位于袋形走道兩側或盡端的房間醫院病房部分2412其它部分3015旅館、展覽樓、教學樓3015其它4020表二、一般民用建筑安全疏散距離名稱房門至外部出口或封閉樓梯間的最大距離(m)位于兩個外部出口或樓梯之間的房間位于袋形走道兩側或盡端的房間耐火等級耐火等級一、二級三級四級一、二級三級四級托兒所、幼兒園25202015醫院、療養院35302015學校35302220其它民用建筑①敞開式外廊建筑的房間門至外部出口樓梯的最大距離可按本表增加5.00m。②設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建筑物,其安全疏散距離可按本表規定增加25%。1.2通道寬度要求1.2.1多層建筑樓梯和走道的凈寬指標(m/百人)見下表:層數建筑耐火等級一、二級三級四級一、二層0.650.751.00三層0.751.00≥四層1.001.251.2.2高層建筑樓梯和走道的凈寬度指標為1m/100人。其中,首層疏散樓梯的最小凈寬度見下表:建筑類別疏散樓梯的最小凈寬度高層醫院病房樓1.30高層其它建筑1.20非高層建筑1.101.3一般設置要求1.3.1樓梯間及消防前室內不應附設燒水間、可燃材料儲藏室、非封閉的電梯井、可燃氣體管道和甲、乙、丙類液體管道,并不應有影響疏散的突出物。1.3.2疏散走道內不應設置階梯、門檻、門垛、管道等突出物,以免影響疏散。1.3.3通道的墻面、頂棚、地面的裝修應為A級不燃材料。同時,走道與房間隔墻應砌至梁、極底部并全部現實所有空隙。2.安全出口的設置要求2.1每個防火分區的安全出口不應少于兩個,且應分散布置。2.2出口處不得設正門檻、臺階,采用卷簾門、轉門、吊門和側拉門。2.3營業、使用時間安全出口不應上鎖、阻塞、堆物。2.4公共場所、觀念廳的入場門、太平門寬度不應小于1.4m。3.應急照明燈的設置要求3.1設置范圍:單層、多層公共建筑、乙丙類高層廠房、人防工程和高層民用建筑的下列部位應設火災事故照明燈。3.1.1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間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避難層(間)。3.1.2配電室、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煙排煙機房、供消防用電的蓄電池室、自備發電機房、電話總機房以及發生火災時仍需堅持工作的其它房間。3.1.3觀眾廳、展覽廳、多功能廳、餐廳、商場營業廳、演播室等人員密集的場所。3.1.4人員密集且建筑面積超過的300m2地下室。3.1.5公共建筑內的疏散走道和居住建筑內長度超過20m的內走道。3.2設置要求:3.2.1疏散用的應急照明燈,其地面最低照度不應低于0.5勒克斯。3.2.2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煙排煙機房、配電室和自備發電機房、電話總機房以及發生火災時仍需堅持工作的其它房間的應急照明燈,仍應保證正常照明的照應。3.2.3應急用明燈可采用蓄電池作備用電源,且連續供電時間不應少于20min;高度超過100m的高層建筑供電時間不應少于30min。4.疏散指示標志的要求4.1設置范圍:4.l.1除二類居住建筑外,高層建筑的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處。4.1.2影劇院、體育館、多功能禮堂、醫院的病房等的疏散走道和疏散門。4.1.3人防工程的疏散走道及其交叉口、拐彎處、安全出口處。4.2設置要求:4.2.l安全出口標志宜設在出口頂部;4.2.2疏散走道的指示標志宜設在疏散走道及其轉角處距地面1m以下的墻面上。走道疏散標志燈的間距不應大干20mm。4.2.3疏散指示標志可采用蓄電池作備用電源,且連續供電時間不應少于20min;高度超過100m的高層建筑供電時間不應少于30min。
篇3:安全疏散通道要求和措施
安全疏散是指引導人們向安全區域撤離。例如發生火災時,引導人們向不受火災威脅的地方撤離。為保證安全地撤離危險區域,建筑物應設置必要的疏散設施,如太平門、疏散樓梯、天橋、逃生孔以及疏散保護區域等。應事先制定疏散計劃,研究疏散方案和疏散路線,如撤離時途經的門、走道、樓梯等;確定建筑物內某點至安全出口的時間和距離,如商場的營業廳由廳內任何一點至最近疏散出口的直線距離不宜超過20米;計算疏散流量和全部人員撤出危險區域的疏散時間,保證走道和樓梯等的通行能力,如樓梯的總寬度應按每通過人數100人不小于1米計算,且規定有最小凈寬,如醫院的疏散樓梯寬度不小于1.3米,住宅為1.1米,還必須設置指示人們疏散、離開危險區的視聽信號。
第一節安全疏散允許時間、出口數量、寬度和距離的一般要求
一、安全疏散允許時間
安全疏散允許時間,是指建筑物發生火災時人員離開著火建筑物到達安全區域的時間。安全疏散允許時間,是確定安全疏散的距離、安全通道的寬度、安全出口數量的重要依據。
如果建筑物為防煙樓梯,則樓梯上的疏散時間不予計算。
安全疏散允許的時間,高層建筑,可按5-7分鐘考慮;一般民用建筑,一、二級耐火等級應為6分鐘,三、四級耐火等級可為2-4分鐘。人員密集的公共建筑,一、二級耐火等級應為5分鐘,三級耐火等級的建筑物不應超過3分鐘,其中疏散出觀眾廳的時間,一、二級耐火等級的建筑物不應超過2分鐘,三級耐火等級不應超過1.5分鐘。
二、安全疏用距離
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距離指從房間門或住宅戶門至最近的外部出口或樓梯間的最大距離;廠房的安全疏散距離指廠房內最遠工作點到外部出口或樓梯間的最大距離。
限制安全疏散距離的目的,在于縮短疏散時間,使人們盡快從火災現場疏散到安全區域。
三、建筑物安全疏散寬度指標
為盡快地進行安全疏散,除了設置足夠的安全出口和適當限制安全疏散距離以外,安全出口(包括樓梯、走道和門)的寬度必須適當。
(一)高層民用建筑安全疏散指標
1.高層民用建筑內走道、疏散樓梯間及其前室的門的最小凈寬,以及地下室、半地下室中人員密集的廳、室疏散出口的最小總寬度,應按通過人數1m/100人計算;
2.首層疏散外門的最小總寬度,應按人數最多的一層1m/100人計算。首層疏散外門和走道的凈寬不應小于表3.4.1.1的要求
3.設有固定座位的觀眾廳、會議廳等人員密集的場所,其廳內疏散走道的最小凈寬按通過人數0.8/100人計算,且不宜小于1m;其廳內疏散走道為邊走道時,不宜小于0.8m;廳的疏散出口和廳外疏散走道的最小總寬度,平坡地面應分別按通過人數0.65m/100人計算,階梯地面應分別按通過人數0.8m/100人計算,且均不應小于1.4m;觀眾廳每個疏散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數不應超過250人。
4.高層建筑每層疏散樓梯最小總寬度應按其通過人數1m/100人計算;各層人數不等時,其總寬度可分段計算,下層疏散樓梯總寬度應按上層人數最多的一層計算。疏散樓梯的最小凈寬度不應小表3.4.1.2的要求。
(二)單層、多層民用建筑安全疏散指標
1.劇院、電影院、禮堂、體育館等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其觀眾廳內的疏散走道最小凈寬應按通過人數0.6m/100人計算,且不應小于1m。當疏散走道為邊走道時,不宜小于0.8m。觀眾廳的疏散內門和觀眾廳外的疏散外門、樓梯和通道的各自最小總寬度,應按表3.4.1.3的要求計算。有等場需要的入場門,不應計入觀眾廳的疏散門。
2.體育館觀眾廳的疏散門以及疏散外門、樓梯和走道的各自最小總寬度,應按表3.4.1.4的要求計算。
3.學校、商店、辦公樓、候車室等民用建筑樓梯、走道,以及每層疏散門和走道的各自最小總寬度,應按表3.4.1.5的要求計算確定。其中底層疏散外門的總寬度應按該層或該層以上人數最多一層的計算;不供樓上人員疏散的外門,可按本層人數計算。
學校、商店、辦公樓候車室等民用建筑每層疏散樓梯的總寬度應按表3.4.1.5中的指標計算確定。當每層人數不等時,其總寬度可分層計算,下層樓梯的總寬度按其上層人數最多的一層計算。
4.單層、多層民用建筑中的疏散走道(觀眾廳內的疏散走道除外)和樓梯的最小凈寬度不應小于1.1m,不超過六層的單元式住宅中一邊設有欄桿的疏散樓梯的最小凈寬度不應小于1m。
(三)工業建筑安全疏散指標
1.廠房每層的疏散樓梯、走道、門的各自總寬度應按表3.4.1.6的要求計算確定。當各層人數不等時,其樓梯總寬度應分層計算,下層樓梯總寬度按上層人數最多的一層人數計算,但最小凈寬度不宜小于1.1m。
底層(即首層)外門的總寬度應按該層或該層以上人數最多的一層人數計算,但疏散門的最小凈寬度不宜小于0.9m;疏散走道的凈寬度不宜小于1.4m。
當使用人數少于50人時,廠房疏散樓梯、走道、門的最小凈寬度可按表3.4.1.6的要求適當減少,但不應小于0.8m。
2.對于飛機停放與維修廠房,其飛機停放與維修區內的安全疏散及輔助建筑的安全疏散可按上述要求確定。飛機停放與維修區的飛機安全疏散應根據飛機實際進出需要設置通道和出口的高度與寬度。
3.庫房由于平時使用時人員較少,且一般都有進出貨物的大門,其疏散樓梯、走道、門的最小凈寬度只要滿足正常人員通過和使用要求即可。但室外疏散樓梯的最小凈寬度不應小于0.6m.
第二節安全疏散設施
一般來講,建筑物的安全疏散設施有疏散樓梯和樓梯間、疏散走道、安全出口、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標志、應急廣播及輔助救生設施等。對超高層建筑還需設置避難層和直升飛機停機坪等。
一、疏散樓梯和樓梯間
作為豎向疏散通道的室內、外樓梯,是建筑物中的主要垂直交通樞紐,是安全疏散的重要通道。樓梯間防火和疏散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著人員的生命安全與消防隊員的救災工作。因此,建筑防火設計,應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高度、層數,正確運用規范,選擇符合防火要求的疏散樓梯,為安全疏散創造有利條件。根據防火要求,可將樓梯間分為開敞樓梯間、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和室外輔助疏散樓梯四種形式。
(一)一般要求
1.樓梯間的布置,應滿足安全疏散距離的要求,并盡量避免形成袋形走道。
2.樓梯間應靠近標準層或防火分區的兩端布置,以便于雙向疏散。
3.靠外墻設置,便于自然采光、通風和消防人員的援救行動。
4.除與地下室連通的樓梯,超高層建筑中通向避難層錯位的樓梯外,疏散樓梯間在各層的位置不應改變,上下直通,不變動位置。首層應有直通室外的出口。樓梯間位置變更,遇有緊急情況時人員不易找到樓梯,延誤疏散時間,造成不應有的傷亡,特別是賓館、飯店、商業樓等公共建筑。
5.地下室、半地下室樓梯間與首層之間應有防火分隔措施,且不宜與地上層共用樓梯間。一般應在首層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小時的隔墻與其他部位隔開,并直通室外。必須在隔墻上開門時,應采用乙級防火門。為確保人員迅速疏散,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樓梯間首層應直通室外。在首層與地下室、半地下室樓梯間設有防火分隔設施,既可有效防止疏散人員誤入地下室、半地下室,又能阻擋火勢、煙霧蔓延。
6.樓梯間及其前室內不應附設燒水間、可燃材料儲藏室、非封閉的電梯井、可燃氣體管道和甲、乙、丙類液體管道,并不應有影響疏散的突出物。
7.疏散樓梯間和走道上的階梯應符合安全疏散要求,不應采用螺旋樓梯和扇形踏步。螺旋樓梯和扇形踏步,因踏步寬度變化,緊急情況下易使人摔倒,造成擁擠,堵塞通道,因此不應采用。由于建筑造形的要求必須采用時,其踏步上下兩級所形成的平面夾角不超過10度,且每級離扶手250mm處的踏步的寬度不應小于220mm。
8.居住建筑內,可燃氣體管道不應穿過樓梯間,如必須穿過時,應采取可靠的保護措施。
(二)敞開樓梯間
敞開樓梯間是指建筑物內由墻體等圍護構件構成的無封閉防煙功能,且與其他使用空間相通的樓梯間。
敞開樓梯間在低層建筑中廣泛采用。由于樓梯間與走道之間無任何防火分隔措施,所以一旦發生火災就會成為煙火蔓延的通道,因此,在高層建筑和地下建筑中不應采用。除《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規定應設封閉樓梯昌、防煙樓梯間的建筑外,其余一般建筑均可采用敞開樓梯間。
敞開樓梯間除應滿足疏散樓梯的一般要求外,還應符合下列要求:
1.房間門至最近的樓梯間的距離應滿足安全疏散距離的要求。
2.樓梯間在底層處應設直接對外的出口。當一般建筑層數不超過四層時,可將對外出口設置在離樓梯間不超過15m處。
3.公共建筑的疏散樓梯兩梯段之間的水平凈距不宜小于150mm。
4.除公共走道外,其他房間的門窗不應開向樓梯間。
(三)封閉樓梯間
封閉樓梯間是指用耐火建筑構件分隔,能防止煙和熱氣進入的樓梯間。高層民用建筑和高層工業建筑中封閉樓梯間的門應為向疏散方向開啟的乙級防火門。
一般應設封閉樓梯間的建筑物有:
1.建筑高度不超過24m的醫院、療養院的病房樓和設有空氣調節系統的多層旅館及超過五層的其他公共建筑的室內疏散樓梯(包括底層擴大封閉樓梯間)。
2.建筑高度不超過32m的高層工業建筑(廠房、庫房)。
3.甲、乙、丙類生產廠房。
4.建筑高度不超過32m的二類高層民用建筑(單元式住宅除外)。
5.十二層至十八層的單元式住宅。十一層及十一層以下的可不設封閉樓梯間,但開向樓梯間的門應為乙級防火門,且樓梯間應靠外墻,并宜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
6.十一層及十一層以下的通廊式住宅。
7.高層建筑的裙房。
8.汽車庫、修車庫的室內疏散樓梯。
9.人防工程地下為兩層,且地下第二層的地坪與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m時的電影院、禮堂;建筑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醫院、旅館,建筑面積大于1000平方米的商場、餐廳、展覽廳,公共娛樂場所、小型體育場所等。
對封閉樓梯間的設置要求:
1.樓梯間應靠外墻,并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時,應按防煙樓梯間規定設置。
2.高層建筑封閉樓梯間的門應為乙級防火門,并向疏散方向開啟。
3.樓梯間的首層緊接主要出口時,可將走道和門廳等包括在樓梯間內形成擴大的封閉樓梯間,但應采用乙級防火門等防火措施與其它走道和房間隔開。
(四)防煙樓梯間
防煙樓梯間是指具有防煙前室和防排煙設施并與建筑物內使用空間分隔的樓梯間。其形式一般有帶封閉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防煙樓梯間,用陽臺作前室的防煙樓梯間,用凹廊作前室的防煙樓梯間等。
一般應設防煙樓梯間的建筑物有:
1.一類高層民用建筑。
2.除單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過32米的二類高層民用建筑。
3.塔式高層住宅。
4.十九層及十九層以上的單元式住宅。
5.超過十一層的通廊式住宅。
6.建筑高度超過32米且每層人數超過10人的高層廠房。
7.建筑高度超過32米的高層停車庫的室內疏散樓梯。
8.人防工程當底層室內地平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大于10m的電影院、禮堂;建筑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醫院、旅館;建筑面積大于1000平方米的商場、餐廳、層覽廳、公共娛樂場所、小型體育場所等。
防煙樓梯間的設置要求:
1.樓梯間入口處應設前室、陽臺或凹廊。
2.前室的面積,對公共建筑不應小于6平方米,與消防電梯合用的前室不應小于10平方米;對于居住建筑不應小于4.5平方米,與消防電梯合用前室的面積不應小于6平方米;對于人防工程不應小于10平方米。
3.前室和樓梯間的門均應為乙級防火門,并應向疏散方向開啟。
(五)室外疏散樓梯
室外疏菜樓梯是指用耐火結構與建筑物分隔,設在墻外的樓梯。室外疏散樓梯主要用于應急疏散,可作為輔助防煙樓梯使用。
室外疏散樓梯的設置要求:
1.樓梯及每層出口平臺應用不燃燒材料制作。平臺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1小時。
2.在樓梯周圍2米范圍內的墻上,除疏散門外,不應開設其他門窗洞口。疏散門應采用乙級防火門,且不應正對梯段。
3.樓梯的最小凈寬不應小于0.9米,傾斜角一般不宜大于45度,欄桿扶手高度不應小于1.1米。
二、疏散走道
疏散走道是疏散時人員從房間內至房間門,或從房間門至疏散樓梯或外部出口等安全出口的室內走道。
在火災情況下,人員要從房間等部位向外疏散,首先通過疏散走道,所以,疏散走道是疏散的必經之路,通常為疏散的第一安全地帶。
(一)一般要求
1.走道要簡明直接,盡量避免彎曲,尤其不要往返轉折,否則會造成疏散阻力和產生不安全感。
2.疏散走道內不應設置階梯、門檻、門垛、管道等突出物,以免影響疏散。
3.走道的結構和裝修。因為走道是火災時必經之路,為第一安全地帶,所以必須保證它的耐火性能。走道中墻面、頂棚、地面的裝修應符合《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的要求。同時,走道與房間隔墻應砌至梁、板底部并全部填實所有空隙。
4.走道的寬度一般應計算確定,具體要求參見本章第二節有關內容。
(二)疏散距離
安全疏散距離直接影響疏用時間和建筑物內人員的安全。因此,必須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和功能,正確的運用規范,根據不同建筑提出具體的要求:
1.高層建筑的安全出口應分散布置,兩個安全出口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5米。高層建筑與人防工程安全疏散距離應符合表3.4.2.1的規定。
為保證通廊式住宅建筑的人員能迅速安全疏散,當小樓梯設在戶外時,其安全疏散距離應從戶門算起;當小樓梯設在戶內時,其安全疏散距離應從最遠一個房間門算起。小樓梯一段的疏散距離可按其1.5倍水平投影計算。
2.高層建筑內的觀眾廳、展覽廳、多功能廳、餐廳、營業廳等,其室內任何一點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線距離不宜超過30米,其它房間內最遠一點至房門的直線距離不宜超過15m。人防工程內最遠一點到該房間門的距離不應大于15m。
3.一般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距離,應符合表3.4.2.2的規定。
4.廠房的安全疏散距離應符合表3.4.2.3的規定。
5.汽車庫室內最遠工作地點至樓梯間的距離不應超過45m,當設有滅火系統時,其距離不應超過60m,單層或設在建筑物首層的汽車庫,室內最遠工作地點至室外出口的距離不應超過60m。
三、安全出口
所謂安全出口是指供人員安全疏散用的房間的門、樓梯或直通室外地平面的門。為了在發生火災時,能夠迅速安全地疏散人員和搶救物資,減少人員傷亡、降低火災損失,在建筑防火設計時,除按要求設置疏散走道、疏散樓梯外,必須設置足夠數量的安全出口。安全出口應分散布置,且易于尋找,并應有明顯標志。
(一)高層民用建筑安全出口的數量和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高層建筑每個防火分區的安全出口不應少于兩個。但如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設一個安全出口;
(1)十八層及十八層以下,每層不超過8戶、建筑面積不超過650平方米,且設有一座防煙樓梯間和消防電梯的塔式住宅。
(2)每個單元設有一座通向屋頂的疏散樓梯,且從第十層起每層相鄰單元設有連通陽臺或凹廊的單元式住宅。
(3)除地下室外的相鄰兩個防火分區,當防火墻上有防火門連通,且兩個防火分區的建筑面積之和不超過規定的一個防火分區面積的1.4倍的公共建筑。
2.塔式高層建筑內兩座疏散樓梯宜獨立設置,當確有困難時,可設置剪刀樓梯,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剪刀樓梯間應為防煙樓梯間。
(2)剪刀樓梯的梯段之間,應設置耐火極限不低于1小時的實體墻分隔。
(3)剪刀樓梯應分別設置前室。塔式住宅確有困難時可設置一個前室,但兩座樓梯應分別設加壓送風系統。
實踐證明,高層建筑采用剪刀樓梯作兩個安全出口,是一種既節約建筑面積和投資,又能滿足火災時緊急疏散的較好措施,但由于有的設計人員對剪刀樓梯在安全疏散上應具備的功能不甚了解,在設計上出現了一些缺陷。例如:有的剪刀樓梯的梯段之間沒有用隔墻隔開,不能形成每座樓梯的上面和下面為各自獨立的樓梯間,起不到真正兩個疏散樓梯的作用;又如有的剪刀樓梯只有一個與電梯廳合用的前室,失火時一旦合用前室被煙火封住,人員無法通過樓梯疏散脫險等等。
3.高層居住建筑的戶門不應直接開向前室,當確有困難時,部分開向前室的戶門均應為乙級防火門。
4.高層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每個防火分區的安全出口不應少于兩個。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防火分區,且相鄰防火分區之間的防火墻上設有防火門時,每個防火區可分別設一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房間面積不超過50平方米,且經常停留人數不超過15人的房間,可設一個門。
5.高層建筑的安全出口應分散布置,兩個安全出口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5米。
6.高層建筑(除十八層及十八層以下的塔式住宅和頂層為外通廊式住宅通向屋頂的疏散樓梯不宜少于兩座,且不應穿越其他房間,通向屋頂的門應向屋頂方向開啟。
單元式住宅每個單元的疏散樓梯均應通至屋頂。
7.位于兩個安全出口之間的房間,當面積不超過60平方米時,可設置一個門,門的凈寬不應小于0.9米。位于走道盡端的房間,當面積不超過75平方米時,可設置一個門,門的凈寬不應小于1.4米。
8.高層建筑內設有固定座位的觀眾廳每個疏散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數不應超過250人。
(二)單層、多層民用建筑安全出口的數量和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公共建筑和通廊式居住建筑安全出口的數目不應少于兩個,但符合下列要求的可設一個:
(1)一個房間的面積不超過60平方米,且人數不超過50人時,可設一個門;位于走道盡端的房間(托兒所、幼兒園除外)內由最遠一點到房門口的直線距離不超過14米且人數不超過80人時,也可設一個向外開啟的門,但門的凈寬不應小于1.4米。
(2)二、三層的建筑(醫院、療養院、托兒所、幼兒園除外)符合表3.4.2..4的要求時,可設一個疏散樓梯。
(3)單層公共建筑(托兒所、幼兒園除外)如面積不超過200平方米且人數不超過50人時,可設一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4)設有不少于兩個疏散樓梯的一、二級耐火等級的公共建筑,如頂層局部升高時,其高出部分的層數不超過兩層,每層面積不超過200平方米,人數之和不超過50人時,可設一個樓梯,但應另設一個直通平屋面的安全出口。
2.九層及九層以下,建筑面積不超過500平方米的塔式住宅,可設一個樓梯。
九層及九層下的每層建筑面積不超過300平方米,且每層人數不超過30人的單元式宿舍,可設一個樓梯。
3.超過六層的組合式單元住宅和宿舍,各單元的樓梯間均應通至平屋頂,如戶門采用乙級防火門時,可不通至屋頂。
4.劇院、電影院、禮堂的觀眾廳安全出口的數目均不應少于兩個,且每個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數不宜超過250人。容納人數超過2000人時,其超過的部分,每個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數不應超過400人。
5.體育館觀眾廳安全出口的數目不應少于兩個,且每個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數不宜超過400-700人。設計時,規模較小的觀眾廳,宜采用接近下限值;規模較大的觀眾廳,宜采用接近上限值。
6.地下室、半地下室每個防火分區的安全出口數目不應少于兩個。但面積不超過50平方米,且人數不超過10人時可設一個。
地下室、半地下室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防火分區時,每個防火分區可利用防火墻上一個通向相鄰分區的防火門作為第二安全出口,但每個防火分區必須有一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人數不超過30人,且面積不超過500平方米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其垂直金屬梯可作為第二安全出口。
(三)廠房、庫房安全出口的數量應符合下列規定:
1.廠房安全出口的數目不應少于兩個。但符合下列要求的可設一個:
(1)甲類廠房,每層建筑面積不超過100平方米,且同一時間的生產人數不超過5人;
(2)乙類廠房,每層建筑面積不超過150平方米,且同一時間的生產人數不超過10人;
(3)丙類廠房,每層建筑面積不超過250平方米,且同一時間的生產人數不超過20人;
(4)丁、戊類廠房,每層建筑面積不超過400平方米,且同一時間的生產人數不超過30人。
2.廠房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安全出口的數目不應少于兩個,但使用面積不超過50平方米,且人數不超過15人時可設一個。
3.地下室、半地下室如用防火墻隔成幾個防火分區時,每個防火分區可利用防火墻上通向相鄰分區的防火門作為第二安全出口,但每個防火分區必須有一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4.庫房或每個隔間(冷庫除外)的安全出口數目不宜少于兩個。但一座多層庫房的占地面積不超過300平方米時,可設一個疏散樓梯,面積不超過100平方米的防火隔間,可設置一個門。
5.庫房(冷庫除外)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安全出口不應少于兩個,但面積不超過100平方米時可設一個。
(四)設置要求
1.疏散用的應急照明,其地面最低照度不應低于0.5L*。
2.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煙排煙機房、配電室和自備發電機房、電話總機房以及發生火災時仍需堅持工作的其它房間的應急照明,仍應保證正常照明的照度。
3.疏散應急照明燈宜設在墻面上或頂棚上。安全出口標志宜設在出口的頂部;疏散走道的指示標志宜設在疏散走道及其轉角處距地面1米以下的墻面上。走道疏散標志燈的間距不應大于20米。
4.應急照明燈和燈光疏散指示標志應設玻璃或其它不燃燒材料制作的保護罩。
5.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標志,可采用蓄電池作備用電源,且連續供電時間不應少于20分鐘;高度超過100米的高層建筑連續供電時間不應少于30分鐘。
四、消防電梯
電梯主要用于高層建筑中。消防電梯的用途在于火災時供消防人員進行撲救高層建筑火災用的。因為普通電梯在火災時由于切斷電源而停止使用,如果消防隊員只靠攀登樓梯進行撲救,往往因體力不足和運送器材困難而貽誤滅火戰機,影響撲救火災及搶救傷員工作,因此,高層建筑必須設有專用或兼用消防電梯。
(一)消防電梯的設置場所
下列高層建筑應設消防電梯:
1.一類公共建筑。
2.塔式住宅。
3.十二層及十二層以上的單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
4.高度超過32米的其它二類公共建筑。
5.建筑高度超過32米且設有電梯的高層廠房及建筑高度超過32米的高層庫房。
(二)高層建筑消防電梯設置數量的要求
1.當每層建筑面積不大于1500平方米時,應設一臺。
2.當大于1500平方米但不大于4500平方米時,應設兩臺。
3.當大于4500平方米時,應設三臺。
4.消防電梯可與客梯或工作電梯兼用,但應符合消防電梯的要求。
(三)消防電梯的設置要求
1.消防電梯間應設前室,前室的面積,居住建筑不應小于4.5平方米;公共建筑和工業建筑不應小于6平方米。當與防煙樓梯間合用前室時,居住建筑不應小于6平方米;公共建筑和工業建筑不應小于10平方米。
2.消防電梯井、機房與相鄰其它電梯井、機房之間,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小時的隔墻隔開,當在隔墻上開門時,應設甲級防火門。
3.消防電梯宜分別設在不同的防火分區內。
4.消防電梯間前室宜靠外墻設置,在首層應設直通室外的出口或經過長度不超過30米的通道通向室外。
5.消防電梯前室的門,應采用乙級防火門或具有停滯功能的防火卷簾。但合用前室的門不能采用防火卷簾。
6.消防電梯的載重量不應小于800公斤。
7.消防電梯的行駛速度,應按從首層到頂層的運行時間不超過1分鐘計算確定。
8.消防電梯轎廂的內部裝修應采用不燃燒材料。
9.消防電梯的動力與控制電纜、電線應采用不燃燒材料。
10.消防電梯轎廂內應設專用電話,并應在首層設置供消防隊員專用的操作按鈕。
11.消防電梯井底應設排水設施,前室門口宜設擋水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