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雷電災害安全責任制度

雷電災害安全責任制度

2024-07-22 閱讀 8665

為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工作方針,確保項目部施工生產和后勤等項工作建設和發展的順利進行,為積極應對可能發生的雷電災害突發事件,保障職工生命安全和降低財產損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其它相關的法律規定,北京市屬于雷電多發區結合我項目部工程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條為減少由于雷電引發的自然災害,加強預防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成立雷電災害應急救援小組,成員由各部門主要責任人組成,對防范工作進行檢查監督;

第三條防雷電的預防管理是保證安全生產和后勤等項工作安全開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主管領導要把防雷電安全工作與本單位其他工作同時計劃,并落實到相關的責任人;

第四條建立防雷電災害應急救援預案,對現場建筑物,電氣設施,塔吊、電梯和生活辦公用品進行風險源辨識、分析,評價確定危險源,制定相應的預防計劃。

第五條貫徹落實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其它的方針、政策、法令法規及上級機關有關預防雷電工作的文件指示精神和項目部制定的防雷電安全制度、應急救援預案及時傳達到項目每一個成員。

第六條由領導小組制定雷電安全責任制度和雷電災害應急救援預案并進行審核。

第七條確定領導小組職責,針對危險源建立有效地預防預警機制。

第八條領導小組負責向上級部門報告、對外聯系。配合上級部門的各項工作。

第九條組織教育項目每個人員,掌握預防雷電安全知識及雷電危害。

第十條負責組織針對雷電造成事故的演練工作。

第十一條為有效針對雷電造成的火災事故,管理本單位的消防設施、滅火器材。

第十二條日常預防雷電工作由安全部門兼管

篇2:WS中學防雷電等自然災害應急預案

中學(學校)防雷電等自然災害應急預案

1、政教處利用國旗下的講話、班會、黑板報等途徑宣傳有關臺風、暴雨、、雷電、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知識,增強師生防災意識,提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的自救本領。

2、后勤處組織后勤人員定時和不定時排查校園的房屋、排水管道、電器設施、消防安全設施、樹木、窗戶等安全方面的隱患,查看學校建筑物上的避雷設施是否完好,發現問題及時補救。

3、學校在接到上級指令或天氣監測預報、預警信號,需要停課的,則立即采取措施停課放假。必要時,在未接到上級主管部門停課通知而情況緊急的,由學校應急事件處理小組討論決定并報請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同意停課放假。

4、雷電、暴風、暴雨天氣,各班班主任、任課教師要有秩序地組織學生安全返家,對離學校較遠學生做好必要的護送工作。

5、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在接到雷電、暴風、暴雨信息時,隨時待命,做好有關工作。發現災情時,后勤人員在下班前切斷電源,檢查和加固校內懸掛物等。各班正副班主任負責關好教室門窗。年級主任負責巡查整個樓層設施安全情況后方可離開。

6、發生破壞性災害后,立即做好抗災自救工作。同時,做好災后衛生防疫工作,防止傳染疾病在校園滋生、蔓延。

篇3:煤礦防雷電安全技術措施

根據柳政辦發(2011)32號文件精神,結合趙家莊煤礦實際情況為了杜絕由于雷電而引發的事故,保障礦井的安全生產,經礦委會研究決定,特制定此安全技術措施:

一、雷云的形成和雷電發展

雷電是大氣中自然放電現象,一般叫閃電,它的形狀分為線狀、帶狀、片狀和球狀。按空間位置可分為雷云之間和雷云對大地之間兩類。前者發生在高空,對人類危害較小,后者為發生在雷云對大地間的落地雷,尤其是負極性落地雷,對人體和設備危害最大,是造成煤礦變電所雷擊事故的主要來源。雷電與雷云的存在分不開,在天氣悶熱時,熱空氣上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氣,水蒸汽結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運動,與繼續上升的熱空氣發生碰撞出現水滴分離形成微細水滴,這些水滴隨風吹聚形成帶負電的雷云,雷云是產生雷電放電的前提。負極性的落地雷的發展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先導放電

當天空中有帶負電電荷的雷云時,由于感應作用,地面和地面物體都帶上正電荷,雷云中某處電荷較多就使該處附近電場強度增大,增大到一定值時,就使空氣絕緣被破壞,開始出現游離,形成先導放電通路,方向從雷云向大地逐級發展(放電速度約數10km/s),向下發展到一定高度時,地面物體可能產生向上的先導,它影響下行先導的發展方向和雷擊點的方位。

2、主放電

下行先導的極高電位和上行先導的感應電荷與大地距離較小,在電場強度足夠大時,就使剩余的空氣隙被擊穿,游離出來的電子很快流入大地,大量地面電荷迅速沖向雷云,就會產生很強的光亮和巨大的雷聲。主放電電流極大,大多數雷電流瞬間幅值約數10kA,少數可達數百千安。劇變的雷電流產生過渡過程,形成雷電沖擊波,使雷擊點周圍的磁場出現很大的變化。雖然主放電時間只有幾十微秒,但破壞作用極大,造成人畜傷亡、建筑物和設備損壞及引起火災。

3、余輝放電

主放電后,雷云中的剩余電荷按通路持續流入大地,形成余輝放電,放電電流隨時間的延長而快速減小,只需幾毫秒放電就結束了。在存在多個雷云中心時,還會出現重復放電,只是放電電流小多了。

二、雷電類型:

1、直擊雷:雷云和大地之間的放電叫直擊雷,雷擊時,流過被擊物的電流極大,對電氣設備會造成最大威脅。

2、感應雷:感應雷也叫雷電感應或感應過電壓當雷云與大地放電后線路中的電荷失去束縛,以雷電波的形式向導線兩側流動,這種過電壓是由靜電感應引起的,電磁感應也可引起感應過電壓。

3、球形雷:球形雷是雷電發生時形成的發紅光或白光的火球,球形雷很少見,它是由特殊的帶電氣體形成的能夠從門、窗、煙囪等信道進入室內。

4、雷電侵入波:是雷電時,在架空線路上或金屬管道上產生的沖擊電壓沿線路和管道的兩個方向迅速傳播的雷電波。

三、成立礦井防雷電工作領導組

1、領導組

組長:高銘明

副組長:高運來李紅偉張小林邢興旺高興則

成員:郝天增武占錄王丙清楊振清陳啟存

劉愛國趙艷軍技術科機電科

2、雷電的危害

(1)、破壞:由于雷電的沖擊電壓高達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伏,可以毀壞電氣設備的絕緣,燒毀電線,引起火災,爆炸事故,造成大規模停電,絕緣損壞后,增加了觸電和危險性。

(2)、量的破壞:當巨大的雷電流通過導體時,將轉換成大量電能,造成金屬導體過熱甚至熔化,引起火災或爆炸,若雷擊在易燃物上,更易造成危險。

(3)、質的破壞:由于巨大的雷電流通過被擊物時,被擊物縫隙中和氣體受熱劇烈膨脹,水分急劇蒸發為大量氣體,使被擊物損壞或爆炸,雷擊時產生的氣浪也有較大的破壞作用。

3、雷電活動規律和雷電流幅值概率

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雷電活動的規律。按地理環境的分布規律是:山區和熱而潮濕的地區雷暴高于平原和冷而干燥的地區,內陸多于沿海。按地質條件易遭雷擊的地點為:土壤電阻小,地表土壤中粘土電導率高;地下埋有金屬礦床等;高聳突出或孤立的建筑物;高壓輸電線路轉角等。雷電活動時間大多在白天下午1至9時,雷暴的高峰月為七八月。

四、安全技術措施

1.架設避雷線。

2.提高線路本身的絕緣水平。

3.加強對絕緣薄弱點的保護。

4.絕緣子鐵腳接地。

5.防直擊雷。裝設避雷針以保護建筑物免遭直擊雷。

6.存放爆炸物或易燃物的建筑裝設獨立避雷針或架空避雷線,使被保護的建筑物及風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體均處于接閃器的保護范圍內。

7.雷暴時,盡量少在室外逗留,確需巡檢時,應穿好塑料等不浸水的雨衣,不準登高作業。

8.注意關閉好站內所有門窗,防止球形雷進入室內。

9.雷暴時,盡量遠離站內避雷針塔、煙囪、孤樹、路燈桿、旗桿等建筑設施。

10.下雨時,應注意離開電線、電話線、管網等設施1.5m以外,防止這些設施對人體二次放電傷人。

11.在雨季未來前,地面配電房、絞車房、辦公大樓等處設置避雷設施,已安裝的避雷裝置要進行定期檢修。

12.減少使用電話和手提電話。

13.切勿站立于山頂、樓頂上或其他接近導電性高的物體。

14.切勿處理開口容器盛載的易燃物品。

15.為防止雷電波侵入井下,引起瓦斯、火災等事故,在各井筒進入井下的軌道應加裝絕緣道夾板,每對軌道至少安裝兩副道夾板,同時,由地面進入井下的軌道管路應在井口處用金屬體進行不少于兩處良好的集中接地。

16.通信線路必須在入井口處安裝熔斷器和避雷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