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環境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食品安全要求生產者在安全衛生的環境條件下進行生產和服務,通過良好的環境衛生控制,消除各種危害,生產出滿足顧客及法律法規要求的產品。公司對生產環境的管理實行“職能處室監督、生產部門各負其職、分級管理、定期考核”的管理體制。機構與管理第二條生產車間環境主要由安全環保處、機動處、生產技術處與質量管理處等各職能處室進行監督管控:安全環保處著重對影響正常生產或可能帶來人身傷害的不安全因素進行管理;機動處主抓設備衛生及廠內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生產技術處負責工藝環境衛生管理,質量管理處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歸口部門,負責全面管理工作。第三條?上述職能處室針對環境現狀有責任提出各項管理要求,進行階段性現場檢查,并對每次檢查結果予以通報,對責任部門進行考核,提出下一步工作重點。第四條?生產車間管理人員負責日常環境衛生管理的具體工作,深入工作現場,對違規現象或行為直接管理處置;宣貫環境對產品品質影響的重要性,組織好員工對環境衛生知識的學習培訓,提高員工質量安全與衛生意識。第三章?具體管理內容第五條辦公場所衛生標準一、班組運行值班室、管理辦公室內的文件資料柜、工具柜、桌椅等設施要完好整齊,布局合理、表面清潔、無雜物;二、室內的用品、不亂扔亂放、統一擺放在規定地點;三、室內上墻圖表懸掛規范、整潔、清楚;四、室內墻壁不準亂釘、掛物;五、辦公臺面要保持整潔、桌面不堆放大量公文資料,臺帳整齊,放置有序,標志清楚;六、專用的小倉庫(材料倉庫架、工具柜等)物品應擺放整齊規范,帳、卡、物齊全相符;七、室內地面保持整潔無紙屑、雜物,門窗玻璃明亮,窗簾罩、簾布完好整潔,墻角無蛛網、照明燈具無灰塵;八、辦公樓走廊、樓梯間等周圍環境整潔、無衛生死角,門前衛生整潔無雜物堆積。第六條?責任區衛生標準一、衛生責任區內道路場地整潔,無垃圾雜物,垃圾箱按規定地點擺放,不亂堆亂放垃圾;二、衛生責任區內各辦公樓通道、欄桿、走廊、門窗應清掃干凈,無雜物、灰塵;三、衛生間清潔、無堵塞、無異味,水箱、洗手池水龍頭供水正常、無漏水,照明良好;四、衛生責任區溝蓋板平整,路燈、交通標志牌完好規范;五、衛生責任區綠化維護保養良好,草坪無雜物和雜草;六、廠區內自行車、摩托車,應整齊擺放在車棚或指定地點,不隨意停放;七、運輸設備、雜物的車輛應按規定路線行駛,并應防止載物散落。第七條生產場所衛生標準一、生產場所地面、墻壁應整潔,通道暢通、欄桿完好,蓋板完整整齊,照明充足;二、生產場所無垃圾、雜物,設備、材料應按指定地點整齊堆放;三、清潔程度有較高要求的區域機器、設備、表盤見本色,表面無明顯積灰、積油現象,無捆綁吊掛,重點設備銘牌標志齊全、規范;四、備機、備件按指定位置擺放,表面清潔,有標識;五、電纜鋪設整齊、無明顯積灰,電源箱、端子箱完好,箱內外無積灰、無雜物,電源刀閘完好;六、設備管道、暖氣管道無泄漏;七、重點設備無明顯漏油、漏水現象;八、管道、閥門、容器等需要保溫的設備、部件,其保溫完好、規范;九、廠房及廠房周圍電纜溝道內無明顯積灰、積水,無雜物、垃圾;十、消防器材、檢修用具及其它工器具整齊擺放在指定位置;十一、嚴格執行維護檢修規程、文明施工管理規定。檢修做到三無(無油跡、無水、無灰),三齊(拆下零部件排放整齊,檢修機具擺放整齊,材料備品堆放整齊),三不亂(電線不亂拉,管路不亂放,雜物不亂丟)。每天收工前清掃場地,做到“工完料凈場地清”;十二、車間面積應與加工能力相適應,工藝流程布局合理,排水暢通、通風良好;十三、車間地面應由防滑、堅固、耐腐蝕的材料建筑,平坦、不積水、易于清洗消毒、保持清潔;十四、車間內墻壁應防水、無霉變、不易脫落、無明顯灰塵;十五、操作人員使用的衛生間,有沖水裝置、洗手設施;十六、工作時間,車間人員堅守本職崗位,不得串崗;十七、車間供水、供氣、供電滿足生產所需;作業區照明設施符合要求,防爆區域設施配有防護罩。第八條原輔料、產成品貯存環境標準一、輔料、產成品場地和倉庫設專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檢查質量和衛生情況,按時清掃、通風換氣,有防鼠設施;二、存貯入庫(垛)時應按品種分類,分批貯存,每批原材料要有明顯標識,同一庫內不得貯存有相互影響的產品或原輔料;三、貯存物品應離地、離墻并與屋頂保持一定距離,垛與垛之間應有適當間隔;四、本著先進先出的原則進行出庫管理,及時剔出不符合質量和衛生標準的原輔料或產品,防止污染。第九條人員衛生標準一、直接接觸食用酒精、食品添加劑-液體二氧化碳產品的工作人員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體檢,取得衛生監督機構頒發健康證明書方可工作;二、生產人員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襪、勤理發;三、生產人員不得將與生產無關的個人用品、飾物(包括手表、手鐲、胸針、化妝品、耳墜、戒指等)帶入工作現場;四、嚴格限制與生產無關的非生產人員進入車間,若因工作需要必須進入車間時,應到有關部門辦理相關手續,并經領導批準后方可進入車間,進入車間前一切行為均按生產人員的要求標準執行;五、車間所有操作人員及現場其他工作人員必須按規定穿戴各種衛生防護用品;六、車間外包裝及產品裸露工序操作人員頭發不得外露,應配置口罩等衛生防護用品。第十條?廠區基礎設施、工作環境管理標準一、廠區內要種植一定面積的草坪及綠化樹種,用于吸塵及環境美化。路面應平坦,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二、生產車間以道路廠房為界限,按工藝先后順序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區域名稱標識明確,安全警示、行動導向牌醒目可見;三、廠區東、南、西、北四大通行門由經警把守,人行、車行、原輔料入廠、產品出廠、廢棄物出廠按要求各行其門;四、鍋爐房、污水處理站、煤灰及廢棄物等貯存場所要遠離主生產車間。第十一條廢棄物、垃圾、污水的處理?一、在遠離生產車間地點設置廢棄物臨時存放點,廢棄物(金屬或報廢設備、燃煤灰渣等),積累一定數量,由公司統一拍賣處理;二、生產污物日產日清,廠區垃圾24小時內保證運出廠外,保持廠區內的清潔衛生;三、水處理工段對生產車間廢水統一回收,通過厭氧、好氧方法進行處理。處理達標的中水,可進行排放或用于本公司內部園林綠化澆灌、生活衛生沖洗及電站水膜除塵。第十二條與產品接觸表面的清潔要求?一、接觸產品的設備和容器要求使用無毒、無氣味、不吸水、耐腐蝕、經得起反復清洗與消毒的碳鋼材料、鋁合金材料、熱鍍鋅材料、聚四氟乙烯材料,其表面要平滑、無凹坑和裂縫;二、設備與產品接觸的表面要求在停機檢修及規定生產間隔周期內進行殘留物料的清理、消毒,可使用青霉素、液堿等清洗劑,保證清洗消毒徹底,檢查合格后使用。第十三條?鼠蟲害的控制一、飼料存放場地使用捕鼠器,置于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捕獲老鼠,減少鼠害;二、對儲存環境,定期檢查,并及時清理垃圾、廢棄物、散狀堆積物,鏟除鼠類聚集、生活的條件,從而達到減少鼠害的目的;三、對蚊蠅的棲息和孳生地,經常噴灑藥物、生石灰等并及時清理現場垃圾及污物;四、要設置紗窗、門簾,防止蚊蠅的進入,避免蚊蠅對裸露的產品和設施污染。第十四條有害化學品的接收、貯存、發放要求?一、保證有害化學藥品(硫酸、氫氧化鈉、鹽酸)的采購、貯存、發放和使用受到控制,防止因管理不善造成的產品和人員受到污染和毒害;二、采購進廠的有害化學藥品必須及時送入指定的專用儲罐或儲區,辦理入庫手續,保管員要仔細核查各種物品的名稱、數量、包裝、生產單位、有效期、產品標識等;三、保管員應每月對庫存的有害化學品進行清點、核對、檢查,貯存過程中有異常發生時,應及時反映給有關部門進行妥善處理;四、有害化學藥品的領取、發放,由保管員做好登記,當班操作人員統一領取,并按規定要求配制,要求領取量既能保證使用又不造成浪費。第十五條工藝管理要求一、對新增或改動的管線部分車間要做好材料更新工作;二、工藝流程不能隨意更改,不可隨意增減管路及管路附件;三、車間發生工藝或質量事故,應按程序的規定進行匯報和處理,不得隱瞞;四、生產技術處下發的工藝通知單(操作規程或試驗階段的指標調整),車間嚴格執行;五、車間工藝通知單(作業指導書范圍內的指標更改)手續齊全,做好記錄;六、關鍵控制點操作人員崗位調整或離崗一年以上重新復崗要進行工藝培訓;七、現場操作工能熟知自己控制的指標范圍;八、嚴格按操作規程要求指標范圍進行操作,任何員工不得擅自更改;九、關鍵指標(工藝控制、質量等)出現異常,執行《不合格品及潛在不安全產品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保存;十、原、輔料添加量遵照工藝要求執行,不得擅自更改;十一、崗位操作人員必須嚴格對本崗設備運行情況進行檢查,及時調整運行狀態達到工藝指標要求;第四章考核管理第十六條各職能部門對環境衛生定期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進行考核。考核標準詳見各部門設備、工藝環境衛生及安全管理考核規定。第五章附則第十七條本制度由公司制度管理委員會發布,由品控部負責解釋。第十八條本制度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篇2:食品安全與衛生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
環境污染類型
環境污染是環境中進入了超出環境自凈能力的某種物質即污染物,使這一環境降低甚至喪失其使用價值的現象。這種環境污染可能是某種污染物進入環境的量超出了環境所能緩沖、接受的容量造成的,也可能是一時期內,這種污染物進入環境的速率大于環境對它的分解轉化速率造成的。
1、物理污染
物理污染是指由物理性污染物引起的環境污染現象。包括光污染、冷污染、噪聲污染、電磁波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2、化學性污染
隨著石油化學、有機合成等工業的飛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新化學物質的合成和使用已進入人們的生活。大量的化學物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被排放到環境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化學物,可通過被污染的空氣和飲用水進入機體,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同時環境污染物還可以通過二次污染產生。污染的來源有工業生產廢棄物,化工產品及次級品,”三廢”,燃燒物,其中以二噁英(dio*in)為最甚.
3、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是指污染物來源于生物及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其主要包括:病原性微生物污染物、寄生蟲污染物、過度生長的動、植物種群、人類以及各類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對人類及其他生物有害的代謝產物。外來生物入侵.
農業污染與食品安全
農業環境是指農業作物賴以生存繁殖、為人類提供農產品的客觀條件,包括土地、水體、大氣、光和熱以及這些自然因素的綜合體。農業污染是指農業環境受到來自外界環境或農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污染物對農產品的污染。一般把前者稱為農業環境的外源污染,后者成為農業內源污染。
(一)農業環境外源污染
1、大氣污染
人類活動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污染源包括工廠企業的排放,家庭爐灶的排放及汽車尾氣等。大氣污染物達到一定程度時將直接或間接地危害人體健康。對農業生產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氮氧化為和乙烯等。
2、水污染
水體污染的類型很多,有些污染物(氮、磷)在水中含有一定濃度,對農作物生長有利,但含量過高則會造成危害。耗氧有機物排入水體后發生生物化學分解作用,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嚴重時會造成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致使魚窒息死亡。水中溶解氧消失則水中厭氧微生物繁殖,分解有機物放出甲烷、硫化氫等有毒氣體進一步危害魚類的生存。另外長期用污染水灌溉會導致土壤酸化或堿化,重金屬在土壤中積累危害農作物。
3、固體廢棄物污染
固體廢棄物包括工業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糞便和污泥等,不僅侵占了大量耕地而且對環境造成了污染。
由于這些廢棄物成分復雜、處理困難,在不同程度上污染了農業環境,個別地區甚至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二)農業內源污染
農業內源污染主要包括:農藥污染、化肥污染和畜禽糞尿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