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業高空墜落預防措施
1.高空墜落安全常識
從事高空作業要定期體檢,經醫生診斷,凡患高血壓、心臟病、貧血病、癲癇病以及其他不適用于高空作業的人群,不得從事高空作業;高空作業衣著要靈便,禁止穿硬底和帶釘易滑的鞋;遇有惡劣氣候(如大霧、大雨和6級以上大風等)影響施工安全時,禁止進行露天高空、起重和打樁作業;高處作業所用的物料,均應堆放平穩,不妨礙通行和裝卸。工具應隨手放入工具袋;作業中的走道、通道板和登高用具,應隨時清掃干凈;拆卸下的物件及余料和廢料均應及時清理運走,不得任意亂置或向下丟棄;傳遞物件禁止拋擲;梯子不得缺檔,不得墊高使用,梯子橫檔間距以30厘米為宜,使用時上端要扎牢,下端應采取防滑措施,單面梯與地面夾角以60°~70°為宜,禁止二人同時在梯上作業,如須接長使用,應綁扎牢固,人字梯底腳要拉牢,在通道處使用梯子,應有人監護或設置圍欄。
沒有安全防護措施,禁止在層架的上弦、支撐、桁條、挑架的挑梁和未固定的構件上行走或作業,高空作業與地面聯系,應設通信裝置,并專人負責。乘人的外用電梯、吊籠應有可靠的安全裝置,除指派的專業人員外,禁止攀登起重臂、繩索和隨同運料的吊籃吊裝物上下。雨天和雪天進行高處作業時,必須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寒和防凍措施。
高處作業人員應規范佩戴安全防護用品,安全帶要高掛低用,應掛在固定、牢固的地方。
施工中,不得向下投擲物料。用不著的工具和拆下的材料應采用系繩溜放到地面,不得向下拋擲,應及時清理運到指定的地點。
2.臨邊作業的防護
在高處作業時,工作邊緣應設有圍護措施,不要在沒有圍欄的建筑物邊緣工作。
3.洞口防護
樓板面等面上短邊尺寸250毫米的孔口,必須用堅實的蓋板蓋上,蓋板應防止挪動移位;樓板面等處邊長為250毫米~500毫米的洞口、安裝預留洞口以及缺件臨時形成的洞口,可用竹、木等做蓋板蓋住洞口。蓋板需能保持四周擱置均衡,并有固定其位置的措施;邊長為500毫米~1500毫米的洞口,必須設置以扣件扣接鋼管而成的網格,并在其上鋪滿竹笆或腳手板;邊長在1500毫米以上的洞口,四周設防護欄桿,洞口下張設安全平網。
4.攀登作業注意事項
不得使用有故障和不穩定的梯凳,不得將梯凳放置在松軟或脆弱易塌的物品上。門口通道處使用梯凳,要有專人看護。
片梯使用:搭設三層及以上的片梯要對角拉風繩;在操作面上應滿鋪竹笆,竹笆應超出片梯并捆扎牢固;片梯四角在墊平時不應用脆性材料(如磚頭)墊設,應用厚木板等硬性材料墊設;移動片梯時,上面嚴禁有作業人員;高空作業時,安全帶不能掛在片梯上使用;拆卸時應用繩子往下系。
使用直爬梯時,角度宜60°~70°,梯腳底部應堅實,不得墊高使用,梯子的上端應有固定措施。折梯使用時上部夾角以35°~45°為宜,鉸鏈必須牢固,并應有可靠的拉撐措施。
使用人字梯時,要認真檢查有無缺檔、斷檔情況。人字梯應四角落地,擺放平穩,梯腳應設防滑橡皮墊和保險拉鏈。梯子挪動時,作業人員必須下來,嚴禁站在梯子上踩高蹺式挪動。人字梯頂部鉸軸不準站人、不準鋪設腳手板。不準使用超過3米以上的人字梯。
上梯子時,必須面對梯子,雙手扶牢,不得手持器物攀登。
在建筑施工中,安全永遠是第一位,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筑業五大傷害事故發生頻率雖高,但是,只要我們做好了事前預防,嚴格按照安全技術操做規程施工,就有可能最大程度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篇2:物業管理公司體系文件糾正和預防措施實施程序
物業管理公司體系文件:糾正和預防措施實施程序
1.目的
及時糾正在服務過程中產生的不合格,防止不合格服務的再發生,識別潛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潛在不合格服務的產生,實現持續改進,為顧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公司所有糾正預防措施活動的實施。
3.職責
3.1管理者代表負責監督、協調改進、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
3.2質主管負責在公司質量體系(活動)出現或存在潛在的質量問題時發出相應的通知,并跟進驗證實施效果。
3.3部門相關主管負責落實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
3.4產生不合格服務的部門主辦以上管理人員負責組織調查產生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糾正措施。
3.5公司所有員工都有提出和實施糾正預防措施的責任。
4.方法和過程控制
4.1糾正措施
4.1.1對公司所有活動中存在的不合格進行分析,確定不合格原因,采取糾正措施予以改善,消除不合格并防止其再次發生。
4.1.2對以下信息采用統計技術或試驗的方法進行識別,對不合格項進行確定。
a.顧客的投訴(建議)
b.緊急事件及重大質量事故
c.品質主管對各部門日常工作的檢查和建議
d.對分承包服務的評估
e.顧客滿意度調查的輸出
f.內、外審報告
g.管理評審的各項輸出
h.其他不符合公司質量方針、目標及質量體系要求的情況
4.1.3對于情況f,審核小組按《內部質量審核程序》的要求執行。
4.1.4對于情況d,品質主管填寫《糾正和預防措施實施記錄表》,交責任部門通知分承包方,要求分承包方對原因進行分析,提出糾正措施反饋;品質主管對其措施審核后由責任部門跟進落實情況,相關結果在《糾正和預防措施實施記錄表》上進行記錄,并簽名確認,該表品質主管和責任部門各存一份。
4.1.5對于情況g,由管理者代表負責監督執行。
4.1.6對于其他不合格,品質主管填寫《糾正和預防措施實施記錄表》,對不合格事實進行描述后發往責任部門,責任部門對不合格事實進行確認后填寫'原因分析'項目,制定糾正措施并實施,品質主管負責對糾正措施進行評估并跟蹤驗證實施效果,表格品質主管和責任部門各留存一份。
4.1.7對日常工作中出現的不合格,按《不合格服務處理程序》和《顧客投訴(建議)處理程序》進行處理。
4.1.8因質量體系或服務規范引起的不合格,由品質主管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論證,提出修改意見,呈交總經理或管理者代表審批后修改下發,并保存與此有關的文件和記錄。
4.1.9因員工素質引起的不合格,由人事行政主管會同責任部門主管采取人事調整、處罰或加強員工培訓等措施,總經理負責監督實施。
4.1.10因服務設備或設施引起的不合格,采取的糾正措施包括增加或更換設備設施、重新選擇分承包方、內部調配及進行合理技術改造等,由總經理負責監督實施。
4.1.11對出現的嚴重或具有代表性的不合格,由品質主管根據總經理意見組織有關部門開展專題討論,對質量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指定措施并組織實施,并總經理負責監督。
4.2預防措施
4.2.1對公司所有活動中潛在的不合格進行識別,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應預防措施,以防止不合格的發生。
4.2.2對以下信息進行分析,識別潛在不合格
a.日常工作中反映出來的問題
b.品質主管對日常工作的檢查和有關建議
c.顧客滿意度調查結果
d.以往管理評審的情況
e.以往預防和糾正措施的實施情況
f.內、外審結果
4.2.3各部門應根據日常工作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識別潛在不合格,并根據其影響制定預防措施。
4.2.4各部門未能識別的潛在不合格,根據潛在問題的影響程度,由品質主管召集相關部門講明原因,制定預防措施,同時指定責任部門。品質主管填寫《糾正和預防措施實施記錄表》的潛在不合格事實欄,責任部門分析原因后制定預防措施并付諸實施,品質主管負責跟蹤并驗證實施效果,同時對有效性進行評審。在《糾正和預防措施實施記錄表》上簽字確認,表格品質主管與責任部門各留存一份。
4.2.5品質主管負責對各部門所采取的預防措施、實施過程和結果予以記錄,整理后提交管理評審。
4.3在改進、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過程中,管理者代表負責配置必要的資源,協助分析原因和確定責任部門,并監督措施實施過程。
4.4由改進、糾正和預防措施引起的對體系文件的任何更改,按《質量體系文件管理辦法》執行。
5.質量記錄和表格
jsnhwy8.0-04-f1《糾正和預防措施實施記錄表》
篇3:物業管理糾正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1.0目的
1.1本程序旨在從根源上減少和防止不合格的發生。
2.0適用范圍
2.1本程序適用于對服務及質量體系實際和潛在的不合格采取措施的控制。
3.0職責
3.1管理者代表負責糾正/預防措施的批準和控制。
3.2各部門負責對實際發生的不合格和潛在不合格制訂并實施糾正/預防措施。
3.3質量控制小組負責對糾正/預防措施實施效果進行驗證。
4.0程序要點和實施
4.1制訂措施范圍的界定
4.1.1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制訂糾正措施;
a)連續兩個月部門承擔的質量指示之一未達到規定時;
b)設備、設施維護檢修不及時或未達到適用要求影響提供服務36小時及以上;
c)發生治安、刑事案件時;
d)內部質量審核時的不合格;
e)顧客嚴重投訴時;
f)進行了評審的不合格。
4.1.2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制訂預防措施;
a)當服務質量發生周期性、系統性波動,如不采取措施有可能導致不合格發生時;
b)內部質量審核、管理評審指出的潛在不合格的問題;
c)質量體系運行不暢發生“有事無人管理”或“工作推托、扯皮時”時;
d)對顧客的意見、抱怨、期望進行分析,需采取措施以滿足顧客的需要和期望時。
4.2制訂糾正/預防措施的程序。
4.2.1制訂糾正措施按下列程序辦理;
4.2.2制定預防措施按下列程序辦理
4.3制訂糾正/預防措施的基本要求。
4.3.1必須從根源上分析實際和潛在的問題的原因,不應把糾正與糾正措施混淆。
4.3.2實際的和潛在不合格,起根源可以能是下述一種或多種;
a)人員:
――文化素質不夠,不能接受或掌握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缺乏必要且適宜的培訓;
――缺乏必要的教育;沒有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念和責任感。
b)設備(含設施、裝置、測量設備):
――缺乏必要的設備或設備不配套;
――選用的設備與服務的質量要求不相宜;
――維護、保養、調整無規范或未按規范執行。
c)材料(含原材料、元器件、配件、輔材):
――選擇不當,不能滿足設備需求的要求;
――搬運保存不當造成損壞或混料(批);
――使用錯誤;
――標識錯誤或不清。
d)方法(含作業、作業流程):
――必要的規范、作業流程不完整、不適用;
――規范的要求不一致;
――未按規范執行;
――使用失效或作廢的文件。
4.3.3糾正/預防措施必須具體,盡可能定量化,并落實具體實施者和完成期限。措施所涉及的部門應予以實施或配合,并承擔相應責任。
4.3.4糾正/預防措施實施結束后,應提請質量控制小組驗證。措施涉及的資源配置、文件更改或增添應按公司相應文件規定辦理。
4.4跟蹤驗證
4.4.1責任部門應對糾正/預防措施的實施情況和實施效果進行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及時向質量控制小組報告,質量控制小組對實施和效果進行檢查驗證,并向管理者代表報告。
4.4.2管理者代表應對檢查和驗證情況作出反應。達到預期目標的責成有關部門納入相關文件或形成
新的文件予以鞏固,對未按措施實施或實施結果未達到預期目標的應予以批評、考核并責成質量控制小組再次填發糾正/預防措施表,由責任部門重新分析,再次制訂并實施措施。
4.5記錄
4.5.1糾正/預防措施的實施情況和驗證應及時記錄于《糾正和預防措施表》。
4.5.2糾正和預防措施已驗證完成的,《糾正和預防措施表》由行政人事部保存,保存期限按公司檔案管理制度執行,未完成的由實施部門保存。
5.0引用文件和記錄表格
5.1《內部質量審核控制程序》
5.2《不合格控制程序》
5.3《管理評審控制程序》
5.4《糾正和預防措施表》
5.5《糾正/預防措施登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