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安全事故設備事故報告處理制度
第一條為了及時報告、統計、調查和處理職工傷亡和設備事故,積極采取預防措施,防止事故發生,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傷亡事故,是指經《工傷保險條例》規定條款認定的因工傷亡事故。設備事故是指在施工生產過程中所發生機械傾覆、損壞事故。
第三條事故的報告、統計、調查和處理工作,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原則。
第四條員工發生傷亡或發生設備事故后,最早發現者應立即向主管領導報告。直接領導接到報告后,應用快速方式將事故情況報告給集團公司主管部門,主管部門根據事故的人身傷害和經濟損失程度向集團公司主管領導匯報,必要時同時用快報方式在規定時以便主管領導在1小時內上報上級主管部門。
第五條發生傷亡、設備事故后,事故單位應保護好事故現場,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搶救人員,防止事態擴大。確認發生死亡事故要在半小時內向集團公司主管領導報告,同時做好續報工作。
第六條項目部、直屬公司、集團公司對已發生的傷亡和設備事故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嚴肅認真、準確的調查分析,并對事故調查的全過程負責。
1、輕傷事故:由直屬公司、項目部負責組織調查,集團公司視情況派員參加,分析事故原因,確定事故責任,定出防范措施報集團公司備案。
2、重傷和較大設備事故,由集團公司組成調查組進行調查、分析。直屬公司、項目部對責任人寫出處理意見、寫出書面事故報告,于事故發生后規定時間內報集團公司。集團公司于事故發生后l0日內報上級主管部門。
3、死亡和重大設備事故:集團公司會同市主管部門組織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調查內容:現場堪驗、拍照或錄像、畫出現場平面圖,收集事故資料和當事人及現場有關人員的證言、證物,索取有關生產、技術人員相關資料。分析事故原因,查清事故責任,擬定防范措施,提出整改意見。直屬公司、項目經理部于事故發生后3日內寫出書面事故報告。集團公司召開專題會議綜合分析原因、劃清責任、制定防范措施、研究處理意見,寫出書面報告于事故發生后7日內上報上級主管部門。
第七條事故現場調查結束后,依照程序待批準后方可清理現場。
1、輕傷事故的現場清理,由項目經理報經直屬公司主管經理批準。
2、重傷和設備較大事故的現場清理,由公司經理或項目部經理報集團公司主管經理批準。
3、死亡和重大設備事故的現場清理,由集團公司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準。
第八條對事故的處理,必須堅持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人和員工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制定出防范措施不放過、對于發生事故單位的責任人不查處不放過的"四不放過"原則進行。
1、真實客觀地查清事故原因。
2、公正、實事求是的查明事故的性質和責任。
3、嚴肅認真地制定并落實預防類似事故重復發生的防范措施。
4、接受事故教訓,進行針對性教育,糾正管理上的不足。
第九條對事故責任者,要根據事故情節及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分別給予經濟處罰、行政處罰,對觸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1、經濟處罰:按集團公司"安全生產獎懲辦法"中的有關規定執行。
2、行政處分:行政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留用察看、開除。
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事故責任者,應給予處罰或處分,對觸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1、玩忽職守、違犯安全生產責任制,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犯勞動紀律造成事故的。
2、扣壓、拖延執行"事故隱患通知書"造成事故的。
3、對新工人或新調換崗位的工人不按規定進行安全培訓、教育、考核而造成事故的。
4、組織臨時性任務,不制定安全措施,也不對員工進行安全教育而造成事故的。
5、安排有職業禁忌癥人員到禁止其作業崗位工作而造成事故的。
6、安排無證人員從事特種作業面造成事故的。
7、因使用的設備、設施、器材、工具有缺陷或原材料、輔助材料不合格而沒有檢查就使用造成事故的。
8、因生產現場環境不良而造成事故的。
9、因不按規定發放和使用勞動保護用品而造成事故的。
10、有意或無意拆、改、損壞安全防護設施造成事故的。
篇2:設備事故報告分析處理制度范本
設備事故報告分析處理制度
第三十八條設備故障與事故。設備或零部伯失去原有精度性能,不能正常運行,技術性能降低等,造成停產或經濟損失者為設備故障。
第三十九條一般事故:修復費用一般在500~10000元;精、大、稀及機械工業關鍵設備在1000~30000元者;或因設備事故造成全廠供電中斷10~30分鐘以上為重大事故。
第四十條重大事故:修復費用一般設備達1萬元以上;機械工業關鍵設備及精、大、稀設備達30000元以上者,或因設備事故而使全廠電力供應中斷30分鐘以上為重大事故。
第四十一條特大事故:修復費用達50萬元以上或由于設備事故造成全廠停產二天以上,車間停產一周以上者為特大事故。
第四十二條事故發生后,就嚴格保持現場情況,操作工人或班組設備員立即報告車間機械員或車間分管設備工作主任。車間主任應產即報告設備科和有關部門。有關人員應立即到現場察看,檢查分析作出記錄,并及時提案規定上報處理。
第四十三條重大與特大事故發生后,設備科應在24小時內報告上級主管部門,同時抄報機械電子部。車間在二日內填寫事故報告單一式三份,按程序逐級上報處理,設備科必須在一個月內將處理結果上報主管部門,同時抄報機械電子部。
第四十四條設備事故要做到“三不放過”(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與群眾未受教育不放過,沒有防范措施不放過)所有事幫都查清原因和責任,按情節輕重和責任大小,分析給予行政處分或經濟賠償,觸犯法律才要依法制裁。
第四十五條對設備事故隱瞞不報或弄虛作假的單位和個人應加重處罰,并追究領導責任。設備事故頻率應按規定統計,按規定報。
對修復費用低于5百元或全廠供應中斷10分鐘以下的設備故障也要百明原因,分清責任。
第四十六條設備事故分析處理的原則是:一般事故由小組分析,車間和有關科室人員參加;重大事故由車間主任分析,廠主管領導及設備科和有關科室派員參加;大事故由廠主管領導主持分析,主管局派人參加。
第四十七條對事故責任者,如需作經濟制裁,經廠主管領導批準后,通知有關部門執行,如需法律制裁的,按國家法律程序辦理。
篇3:特種設備事故報告處理工作制度
1、特種設備事故,按照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破壞程度,分為特別重大事故、特大事故、重大事故、嚴重事故和一般事故。
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死亡30人(含30人)以上,或者受傷(包括急性中毒,下同)100人(含10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含1000萬元)以上的設備事故。
特大事故,是指造成死亡10一29人,或者受傷50-99人,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含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設備事故。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死亡3―9人,或者受傷20―49人,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含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設備事故。
嚴重事故,是指造成死亡工1-2人,或者受傷19人(含19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含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以及無人員傷亡的設備爆炸事故。
一般事故,是指無人員傷亡,設備損壞不能正常運行,且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以下的設備事故。
2、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特大事故、重大事故和嚴重事故后,必須立即報告主管部門和當地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發生特別重大事故或者特大事故后,還應當直接報告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生一般事故后,應當立即向設備使用注冊登記機構報告。
3、事故報告應當包括以下內容:(1)事故發生單位(或者業主)名稱、聯系人、聯系電話;(2)事故發生地點;(3)事故發生時間(年、月、日、時、分);(4)事故設備名稱;(5)事故類別;(6)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以及事故概況。
4、特種設備發生事故后,除按規定報告外,必須嚴格保護事故現場,妥善保存現場相關物件及重要痕跡等各種物證,并采取措施搶救人員和防止事故擴大。
5、為防止事故擴大、搶救人員或者疏通通道等,需要移動現場物件、設施時,必須做出標志,繪制現場簡圖并寫出書面記錄,見證人員應簽字,必要時應當對事故現場和傷亡情況錄相或者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