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秋季四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秋季四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2024-08-02 閱讀 3499

**年秋季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從上學期考試成績分析,學生的基礎的知識、概念、定義掌握比較牢固,口算、筆算驗算及脫式計算較好。少數學生粗心大意,靈活性不夠,應用能力不夠強。大部分學生對數學比較感興趣,接受能力較強,學習態度較端正;也有部分學生自覺性不夠,不能及時完成作業等,對于學習數學有一定困難。所以在新的學期里,在端正學生學習態度的同時,應加強培養他們的各種學習數學的能力,以提高成績。

少數學生自覺性不夠,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總想偷懶,作業馬虎。今后首先還是加強學習習慣培養,如學前的自習、課后的復習等。在書寫上還要繼續提高要求,只有讓學生在認真書寫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認真思考。

其次,這學期整數的計算占了極大一塊內容,所以培養他們的計算能力是關鍵。另外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是本學期的重點,在教學中加強數學數量關系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審題,提高解題能力。最后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多尋找方法,使他們樂學,愿學,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單元:升和毫升,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簡單的周期,觀察物體,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解決問題的策略,可能性,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垂線與平行線,整理與復習。

四年級第一學期是第二學段的開端,是承前啟后的關鍵學期。四年級上冊教材在第一學段教學的基礎上,既注意了知識間的邏輯關系,更關注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實現這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把教學目標落實到實處。教材仍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和綜合應用四個領域,“你知道嗎”和一些思考題,主要讓學生接觸數學發展與人類進步聯系的一些簡單知識,體會數學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同時,教材有計劃地安排了“簡單的周期”和“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單元,主要引領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相互間出現的兩類事物數量之間的聯系,總結、歸納出其中的規律,從而發展推理、判斷能力,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筆算除法和三步計算四則混合運算,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列綜合算式和用表格整理信息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試商及調商的方法,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點到直線知識的實際運用,根據三視圖想象和擺放物體,根據條形統計圖進行比較、分析、判斷,形成升和毫升的容量觀念。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方面:

1.經歷從現實問題中抽象出數和數量關系的過程,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能計算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及三步計算的整數混合運算,探索并發現簡單的規律。

2.經歷研究有關物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及位置關系的過程,了解有關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發展空間觀念。

3.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掌握一些數據處理的技能。

(二)數學思考方面:

1.在探索計算方法、發現運算規律的過程中,開展類比、猜想、歸納、驗證等活動,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2.在收集和整理數據、選擇相應的形式描述數據,以及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

3.進一步發展數感、演繹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間觀念、統計觀念。

(三)解決問題方面:

1.能在現實情景中提出與數學有關的問題,運用掌握的知識或規律解決問題。

2.能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與同伴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提高數學表達水平,進一步學習反思評價。

(四)情感態度方面:

1.有學好數學的興趣與愿望,能積極克服困難,初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初步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在學習過程中初步具有質疑問難的意識,逐步形成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以及發現錯誤及時改正的態度,逐步學會客觀的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

篇2:四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數學教學反思

四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數學教學反思

蘇教版數學教材從四年級(上冊)起,每冊都編寫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單元。“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確定的課程目標之一,教材編寫“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的單元,就是為了貫徹落實課程目標。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在長期數學教學中不斷地培養的,是通過各個領域內容的教學逐漸形成的,單獨編寫“解決問題的策略”這個單元,能加強策略的形成和對策略的體驗。

我嘗試著上了一堂解決問題的策略課--替換,本課教學用替換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替”即替代,“換”則更換,替換能使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替換,充實思想方法,發展解題策略。仔細思量不難發現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等量替換的思想學生應該有所接觸,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當他看到“小杯的容量相當于大杯的1/3”這句話時他會想到一個大杯的容量就等于三個小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替換的思想一觸即發,把1個大杯換成3個小杯就可解。可以讓學生獨立解決,教師只需關注差生即可,本課的設計我關注的是以下幾點:

1、差數關系的替換何時出現?

替換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對學生的發展很有好處。編者編排本單元,不是為了增多題型、增加學習難度,而是為學生創造替換的機會,提供進行替換的載體,例題只是指點思路和方向。學完例1之后,是對倍數關系的替換進行鞏固還是直接出現差數關系讓學生再次沖浪?我選擇了更換例題的條件,①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前者鞏固了對倍數關系的替換,后者因為替換作為一種策略應該讓學生經歷“探索研究--創造性地運用已有經驗--重組新的認識”的過程,有了前面替換的經驗學生就能創造性地運用已有經驗,相同之處是也知道了兩種杯子的關系,但現在的條件是“一個大杯比一個小杯多20毫升。”一個大杯換幾個小杯?--只能換一個,但換了以后會怎樣呢?--總量發生變化。經過一番思考替換的具體方法找到了。

2、通過對比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本節課我進行了兩次比較。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學生采用了兩種替換策略,一種是把大杯替換成小杯,另一種是把小杯替換成大杯。我讓學生思考: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從而揭示了替換的目的在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第二次對比是在倍數關系和差數關系的替換的對比,通過對比使學生明晰:倍數關系替換后總量不變,而差數關系替換后總量發生了變化,從而能在更高的層面上把握替換策略的要領。

3、如何處理好學生思維差異的問題

替換的策略--尤其是相差問題的替換,學生盡管知道替換的方法,但對于替換后總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不少學生模糊不清,學生之間的差異較大。如何協調這種差異,一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動態的演示讓學生明白替換前后的變化,一是給學生時間和鼓勵。在教學中我發現把6個小杯替換成6個大杯總量增加6個20毫升,有的學生不甚理解,動畫的演示能幫助學生理解,但對一小部分孩子還是存在困難,讓學生分別從圖中指出原來的橙汁和還需增加的橙汁,能促進更多學生的理解。我們只有本著承認差異,尊重學生的態度才能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

4、課中利用媒體輔助教學,大量的習題利用課件出示,大大的縮短老師抄題時間,擴大課堂容量;教學大小杯替換時,利用電腦演示替換過程,生動直觀的演示讓學生清楚的知曉方法,極好的突破了難點。

篇3:四年級數學教學階段反思

四年級數學教學階段反思

這個學期,學校為照顧懷孕的我,又一次安排我教四年級數學,雖然已經是第三次教學四年級了,但是面對這么多新面孔的學生,心里依然有一種無形的壓力。所以在教學上,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余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余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現今半個學期即將過去,下面談談這半個學期在教學上的得與失。

一、教學方法有待提高。

本學期有幸參加了區內青年教師的數學教研活動,但不管是上公開課也好,還是平常的"常態課",我始終有一個感覺,自己對課堂如何把握、對怎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對如何準確嚴密的使用數學語言等許多方面還存在著問題。尤其是在對教材、教法、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的處理以及和學生的融合等方面。

二、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經過近半個學期的接觸,我發現我所任教的班級中有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課堂紀律得不到保證。這個學習態度包括他們平時上課的表現和對待作業的態度。有些學生對自己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習的結果無所謂,上課吊兒郎當,想聽就聽,不聽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動作、找旁邊的同學講話,自己不認真學習還影響其他同學。還有一部分同學對待作業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題習慣,在審題上不夠細心,解題時書寫不夠規范。當然也不乏有一些所謂的"懶漢",課堂作業不及時完成,回家作業漏做甚至不做的是大有人在。

三、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學生。

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好表率。小學生很會看樣,他很會關注老師怎么做,我經常聽到有學生說"老師說話不算話,答應我們的事自己沒有做到"。是啊,教師可能是因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疏忽了學生,但這樣的事情不能出現太多,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當然也不要放松對學生的要求,該完成的作業,一定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不能讓學生有拖拉的不良學習習慣。

改進措施:

1、要進一步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指導自己的實踐工作,通過自己不斷地努力,盡早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

2、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使學生能認真及時地完成作業。

3、在課堂教學中盡量給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情境,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習比較有困難的學生,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輔導,鼓勵他們,還可以讓他們自己找互幫小組,進行比賽學習,激勵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后階段我才用了后,效果還是很好的。

5、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課堂教學中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