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新人教版二年級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小學新人教版二年級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2024-08-02 閱讀 8127

小學秋新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以下內容: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表內乘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認識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和簡單的對稱現象,簡單的數據整理方法和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計算教學是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和表內乘法。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特別是表內乘法是學習多位數乘法的基礎。因為任何一個多位數乘法,在計算時都要分成若干個一位數和一位數相乘。因此,表內乘法同20以內的加、減法一樣,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是小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須達到計算正確、迅速。同時,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和表內乘法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時經常用到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使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量的計量方面,教材出現厘米和米的認識,讓學生通過各種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理解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尺量物體的長度。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認識線段與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和簡單的對稱現象等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線段,角和直角,軸對稱和鏡面對稱現象,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在統計知識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認識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經歷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

“數學廣角”是新的教學內容,介紹了簡單的組合思想和邏輯推理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教材還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2、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3、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4、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5、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6、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7、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和表內乘法。

教學措施

1、筆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習計算的同時,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便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應用意識。

將筆算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實背景中,使學習筆算與學習用筆算解決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現實的情境中提出要解決的計算問題,使學習計算的必要性突出出來。接著通過操作、直觀探討計算的算理,展示計算的方法,在學生理解算理、獲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計算解決前面提出的實際問題。不僅讓學生經歷了筆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筆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在有目的的學習活動中主動建構知識,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應用的意識。

2、提供關于空間與圖形的豐富素材,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讓學生在觀察物體、認識方向、制作模型、圖案設計、實驗操作等各種活動中,獲得關于空間與圖形的知識,更好地從形狀上去認識周圍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間的關系,形成和發展良好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在各種探索性的操作活動中,通過觀察、猜測、操作、討論交流,感知、感受幾何概念的含義及所學圖形的特征,并借助圖形表象進行推理,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3、表內乘法教學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加強教學過程的探索性。

關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加強了教學過程的探索性,體現了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進行開放性操作活動的基礎上,從直觀到抽象,引導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和讀、寫法。讓學生通過這些富有童趣的活動,心情愉快的記憶乘法口訣。用乘法解決問題的教學滲透于掌握乘法口訣的教學過程中。學習乘法計算的目的是用它解決問題。滲透用乘法解決問題的教學,乘法計算教學與用乘法解決問題教學結合編排,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乘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的機會練習乘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所學習的知識有什么用處,如何用,從而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加強估計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結合實例,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學生了解估算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們可以用它簡潔、迅速地解決某些問題。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思想。使學生了解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時并不需要準確的計算或精確的結果,而只需要一個粗略的數據就可以達到目的。

5、注重體現探索性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的意識。

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利用各種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探究活動以及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的同時,逐步形成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創新的意識。

6、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嘗試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可以理解的簡單形式,采用生動有趣的事例呈現出來。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初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同時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欲望,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課時安排

一、長度單位(4課時)

二、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13課時)

1.兩位數加兩位數…………………………………………………………3課時左右

2.兩位數減兩位數…………………………………………………………5課時左右

3.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4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1課時

我長高了…………………………………………………………………………1課時

三、角的初步認識(2課時)

四、表內乘法(一)(13課時)

1.乘法的初步認識…………………………………………………………3課時左右

2.2~6的乘法口訣

5的乘法口訣………………………………………………………………2課時左右

2、3、4的乘法口訣………………………………………………………4課時左右

6的乘法口訣………………………………………………………………3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1課時

五、觀察物體(4課時)

六、表內乘法(二)(13課時)

7的乘法口訣…………………………………………………………………5課時左右

8的乘法口訣…………………………………………………………………3課時左右

9的乘法口訣…………………………………………………………………4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1課時左右

看一看擺一擺…………………………………………………………………1課時

七、統計(3課時)

八、數學廣角(2課時)

九、總復習(4課時)

篇2:《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單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本節包括“平均分”和“除法”兩部分內容。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讓學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而例4除法的含義,是學生學習除法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關鍵是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即每份分的結果同樣多。

我從讓學生小組合作分蘋果開始,通過分東西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接著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幫小熊貓平均分竹筍的具體情境,課上通過請學生演示幫小熊分竹筍的過程從而引出除法,使學生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再讓讓學生認識了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整節課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設計“除法”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范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讓學生分東西,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為目標,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有部分學生對除法的含義理解不到位,沒有讓學生說出每一個數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義?

2、練習題的設計較單一,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練習題應有梯度。

篇3:《6的乘法口訣》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6的乘法口訣》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周五的教研活動,按照學校教研組的安排,我教學《6的乘法口訣》,即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例7(第61頁)。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呈現的,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旨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熟練地口算表內乘法,是每個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計算能力。因此,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能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訣,并且能夠正確運用6的乘法口訣求兩個數的積,難點是怎樣去獨立寫出乘法算式寫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我的思路是:在上課時,通過“我會背-我會說-我會寫”這三個環節先讓學生簡單的復習1-5的乘法口訣,其次通過小魚圖引入本課課題,因為學生已經有1到5的乘法口訣的學習基礎,所以我在引導學生編出一六得六和二六十二這兩句乘法口訣之后,就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筋,編出剩下的口訣,然后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板書,再引導學生根據6的乘法算式和口訣的特點來發現他們之間的特點和規律。然后利用課本61頁練習題,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擺一擺,進一步加深對6的乘法口訣來源的認識。我讓學生在情景中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而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但是本節課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課前準備不充分。因為之前沒有怎么上過公開課,也不知道要怎樣去備課,所以導致我做的ppt顯得比較散。

2.復習舊知力度不夠。在復習環節,在全班齊背了1-5的乘法口訣之后,只簡單的叫了一個同學起來背誦,然后就進入了新課。

3.教學重難點沒有把握好。

4.專業知識不夠。我不是專業的數學老師,對于數學教學,也只是憑著自己所學的知識在講授,很多細節問題上面處理得不好。

5.教學方法太單一。因為這節課要學的是6的乘法口訣,所以整節課最多的就是讓他們練習試著背出來,但是我的方法用得不好。

6.動手和練習的時間太少。在背口訣環節耗時太多,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基本練習時間不夠充裕。

通過這節課也使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有很多方面需要學習,也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循序漸進,逐步培養和落實。